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现状
1
作者 赵军利 李向英 +4 位作者 陈占龙 曾菲 韩思鹏 张峰 孙晨星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8-866,共19页
军事地质也已成为立体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动态的、多视角、重复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为军事地质要素信息提取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笔者等概述了军事地质及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重... 军事地质也已成为立体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动态的、多视角、重复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为军事地质要素信息提取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笔者等概述了军事地质及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重点回顾了对基于遥感影像的岩体、土体、水体、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及地质资源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的研究现状,概括分析了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发展挑战和趋势,总结指出: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存在精度不高、不稳定性难题,制约了军事地质要素在军事应用中的潜力。未来,随着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基于遥感影像军事地质信息提取及应用将有更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军事地质 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质图的知识图谱构建及智能问答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段雨希 邱芹军 +4 位作者 田苗 马凯 谢忠 陶留锋 刘俊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8-602,共15页
海量地质图件蕴含着丰富的地学基础知识及专家经验知识。地质图主要表达了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所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地质知识(如地层单元、岩体、断裂等)。如何快速地从矢量地质图件中抽取地质知识并形成知识服务是目前地学知... 海量地质图件蕴含着丰富的地学基础知识及专家经验知识。地质图主要表达了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所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地质知识(如地层单元、岩体、断裂等)。如何快速地从矢量地质图件中抽取地质知识并形成知识服务是目前地学知识图谱及知识服务研究的前沿。由于传统的地质图知识抽取主要依赖人工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本文聚焦于矢量地质图件知识表达与抽取研究,提出了一种地质图知识表达框架,提取地质图中所包含的地质实体及关系,将地质图信息以知识图谱的形式表达,并开展了基于地质矢量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应用。最后以江西省于都县银坑幅矢量数据集为例开展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获取地质图中各个地质对象的信息,提高了地质图语义表达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地质学习人员对地质图的理解和认识,让计算机能够大规模获取地质图的知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图知识表达模型 地质知识图谱 地质矢量图件 智能问答 空间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数据的地质图关联网络构建及知识服务 被引量:1
3
作者 邱芹军 段雨希 +4 位作者 田苗 吴麒瑞 马凯 陶留锋 谢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9-1482,共14页
地质图件及其附属资源(如描述文本)作为地质知识的重要存储媒介,蕴含着大量的地学知识及专家经验知识及隐式知识。快速精准地对多模态地质数据进行知识规范化定义、形式化表达、语义化关联和精准化推理是目前地学知识抽取及挖掘的前沿... 地质图件及其附属资源(如描述文本)作为地质知识的重要存储媒介,蕴含着大量的地学知识及专家经验知识及隐式知识。快速精准地对多模态地质数据进行知识规范化定义、形式化表达、语义化关联和精准化推理是目前地学知识抽取及挖掘的前沿。当前,海量的地学数据中图件及附属描述信息知识分布零散,图件中的信息无法有效地与描述信息进行关联并提供知识服务。笔者等以多模态地质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多源数据驱动下的地质图知识表达模型,通过地质基础知识、规则知识及决策知识来表达图件中蕴含的显隐式地质知识,从语义、空间、属性3个维度表示地质对象间的关系;并基于领域知识针对地质图件及描述信息开展了地质实体及关系的精准抽取及存储研究,最后以江西省于都县银坑幅G50E011007图幅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矢量数据为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笔者等所提出的知识表达模型及知识抽取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地质知识建模中图文关联弱、知识挖掘不充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知识模型 地质图件 知识图谱 决策知识 智能问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数据处理与评估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佳喜 边少锋 +1 位作者 韦宏玮 纪兵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5,共15页
本文从FALCON AGG水平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测量原理出发,推导了伞状全张量重力梯度仪FTG/eFTG (Full Tensor Gradiometer,FTG;Enhanced Full Tensor Gradiometer,eFTG)的解析测量方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FALCON AGG和FTG/eFTG的噪声... 本文从FALCON AGG水平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测量原理出发,推导了伞状全张量重力梯度仪FTG/eFTG (Full Tensor Gradiometer,FTG;Enhanced Full Tensor Gradiometer,eFTG)的解析测量方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FALCON AGG和FTG/eFTG的噪声评估方法和基于多分量位场转换的降噪方法,梳理了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精度与分辨率的综合评定方法.结合国外实测数据分析了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数据的噪声统计特征.基于重力场统计特征模型模拟了三种重力梯度仪的原始观测量,并验证了多分量位场转换的降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全张量位场转换能有效抑制测量噪声,部分分量的降噪幅度达到50%以上.本文相关结论可为后续开展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任务设计、数据处理与模拟仿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梯度测量 空间分辨率 系统噪声 数据处理 位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探地雷达对水体和空洞的探测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莹 孙晨晨 +3 位作者 张路 陈奕飞 卢松 周峰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目的和方法】无人机载探地雷达系统具备高分辨率、非接触式探测的优势,适用于煤层积水和矿井采空区的探测场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搭载空气耦合探地雷达系统的快速探测方法,以提升矿区的勘探效率,同时减少人工勘探的时间与危险... 【目的和方法】无人机载探地雷达系统具备高分辨率、非接触式探测的优势,适用于煤层积水和矿井采空区的探测场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搭载空气耦合探地雷达系统的快速探测方法,以提升矿区的勘探效率,同时减少人工勘探的时间与危险性。鉴于实际煤矿测试场景的限制,以鄂州市畈雄水库水体及其周边排水涵洞作为等效验证场景,评估该系统在水体深度和空洞探测中的应用潜力。此外,为提高无人机载探地雷达系统的采集信号质量,采用奇异值分解和恒定比例增益技术增强水底和涵洞反射波信号。【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载探地雷达能够有效探测畈雄水库的水深变化趋势(畈雄水库最大水深6 m)并识别直径为1 m的排水涵洞反射信号(涵洞顶部距路面1 m),证明了其在水体和空洞探测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提出的机载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水底和涵洞的反射信号。经过该方法处理后的B-scan信号熵值提升12.7%(从3.70增至4.17),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对比度提高55%(从0.11增至0.17),改善了波形特征的可辨识度,提升了数据解释与分析的准确性和直观性。无人机飞行高度从2 m增至4 m时,水底目标信号强度明显衰减(RMS对比度从0.27降至0.22),同时涵洞反射曲线的曲率半径减小。研究成果为无人机载GPR系统在煤矿积水区和采空区探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探地雷达 奇异值分解 煤层积水 采空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下BDS-3 PPP-AR性能评估分析
6
作者 万晓龙 李厚朴 +2 位作者 聂志喜 边少锋 罗小敏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了评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3)在海洋环境下的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PPP-AR)性能,利用50天海岛测站数据和自主采集的4小时船载数据开展了BDS-3 PPP-AR实验,并结合周跳、卫星数、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与模糊度固定率分... 为了评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3)在海洋环境下的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PPP-AR)性能,利用50天海岛测站数据和自主采集的4小时船载数据开展了BDS-3 PPP-AR实验,并结合周跳、卫星数、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DOP)与模糊度固定率分析了海洋环境下BDS-3 PPP-AR定位性能。结果表明:4个海岛测站50天3D方向定位误差的均方根(RMS)基本都小于0.050 m;船载BDS-3 PPP-AR在东、北、天顶方向的RMS值分别为0.055、0.072、0.280 m,宽、窄巷模糊度固定率分别为94.4%和64.7%。相比于单BDS-3,组合BDS-2/BDS-3 PPP-AR的整体性能和窄巷模糊度固定率都有所提升。在海洋环境下,BDS-3 PPP-AR的水平和高程方向精度分别可达厘米和分米级,可满足海上高精度定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 周跳探测 北斗三号卫星 模糊度固定 位置精度衰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空间坍塌救援钻场动态安全评估预警方法与集成
7
作者 谢众智 张国华 +5 位作者 韦兴童 张宁 王晓恬 倪晓阳 周政文 王献泽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9-270,共12页
【目的】针对地下空间坍塌救援钻场环境灾变动态安全评估方法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动态安全评估与实时预警方法。【方法】综合考虑地下空间救援钻场的孕险环境、致险因素,构建了适用于该环境的安全评估指标及指标分... 【目的】针对地下空间坍塌救援钻场环境灾变动态安全评估方法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驱动的动态安全评估与实时预警方法。【方法】综合考虑地下空间救援钻场的孕险环境、致险因素,构建了适用于该环境的安全评估指标及指标分级体系,融合围岩变形、气体浓度及钻机振动等多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组合赋权建立适用于救援钻场的安全评估方法;引入外生变量建立ARIMAX多因素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构建“监测−评估−预测−预警”闭环机制。【结果和结论】(1)评估模型通过专家经验与数据分布特性融合,实现权重分配的动态优化,较单一主观赋权模型评估结果的稳定性显著提高。(2)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较低,均方根误差低于0.12。(3)开发轻量化软件平台,实现评估与预警方法与可视化界面的高效集成,显著降低预警响应时间;实例验证表明评估与预警方法的可靠性较高。该方法突破了传统静态评估的局限性,为复杂救援环境下的态势感知与决策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坍塌 救援钻场 组合赋权 动态安全评估与预警平台 ARIMAX模型 多因素时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数据的G314沿线奥-塔段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志军 李有三 +1 位作者 祁万强 苏小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49-1257,共9页
为充分发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优势,探索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文章以高分二号(GF-2)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中巴公路G314沿线奥依塔克—塔合曼段(简称“奥-塔段”)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冻融泥流、冰湖溃决... 为充分发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优势,探索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文章以高分二号(GF-2)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中巴公路G314沿线奥依塔克—塔合曼段(简称“奥-塔段”)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冻融泥流、冰湖溃决、冰碛物长程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1∶50000详细解译,共圈定灾害点146处,结合实地验证结果,综合分析了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给出了防治建议。研究结果为中巴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GF-2数据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高分二号(GF-2) 遥感调查 中巴公路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系天体熔岩管探测研究现状
9
作者 佘星阳 王江 +3 位作者 黄俊 赵健楠 赵佳伟 肖龙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327,M0001,M0002,共17页
由火山熔岩流动和冷却过程形成的熔岩管已经在太阳系多个天体表面被发现,成为了认识类地行星火山活动和热历史的窗口。同时,由于熔岩管内部具有恒温和防辐射的特点,也是未来人类探测活动或地外生存的天然庇护所,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 由火山熔岩流动和冷却过程形成的熔岩管已经在太阳系多个天体表面被发现,成为了认识类地行星火山活动和热历史的窗口。同时,由于熔岩管内部具有恒温和防辐射的特点,也是未来人类探测活动或地外生存的天然庇护所,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应用价值。总结了熔岩管的形成机制、探测和识别方法,月球和火星等太阳系不同天体表面熔岩管的分布,探讨了熔岩管探测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提出地球熔岩管是开展行星熔岩管类比研究和探测的重要对象,并进而介绍了熔岩管类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未来地外熔岩管的探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模拟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管 火山活动 太阳系 行星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数据探测地下目标的贝叶斯方法研究
10
作者 黄佳喜 边少锋 纪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59,176,共7页
针对地下目标空间位置和形状均未知的情况,基于重力数据,分别以区域测量和线测量2种场景进行建模分析,研究贝叶斯推断用于地下目标探测的效果。结果表明,将贝叶斯推断用于重力梯度探测,比微重力探测更具优势,能有效反演出目标的未知参数。
关键词 地下目标探测 重力异常 重力梯度 贝叶斯推断 最高密度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工程安全”专题序言
11
作者 李邵军 张国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领域的深部重大岩土工程呈现出规模更大、埋深更深的发展态势。受复杂地质条件和探测技术局限的制约,深地工程常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强地震烈度等极...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领域的深部重大岩土工程呈现出规模更大、埋深更深的发展态势。受复杂地质条件和探测技术局限的制约,深地工程常面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强地震烈度等极端环境挑战。同时,极端环境下的岩体性态感知、工程智能化建造与长期健康运维等瓶颈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深地工程的安全性。因此,迫切需要突破相关理论方法、灾变监测和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高地应力 高地温 复杂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模态数据的地震灾害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麒瑞 田苗 +3 位作者 谢忠 邱芹军 陈占龙 陶留锋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06,共17页
地震灾害观测数据多源异构、蕴含知识分散且关联程度低,导致难以高效利用数据进行信息整合和查询,进而提供风险评估、救援决策辅助支持。知识图谱是一种有效的数据关联和融合的手段。首先,基于自顶向下方法梳理地震灾害领域概念,构建地... 地震灾害观测数据多源异构、蕴含知识分散且关联程度低,导致难以高效利用数据进行信息整合和查询,进而提供风险评估、救援决策辅助支持。知识图谱是一种有效的数据关联和融合的手段。首先,基于自顶向下方法梳理地震灾害领域概念,构建地震灾害数据、地质/地理环境、地震灾害事件、地震灾害应急任务、地震灾害模型本体,形成地震灾害本体层;结合自底向上方法构建高质量数据层,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灾害前后变化识别,实现从影像信息到文本知识的智能结构化转换;融合微调后通用信息抽取框架(univers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简称UIE)预训练模型对文本数据进行命名实体及关系属性知识抽取,精确率分别为82.04%和70.66%。通过计算词向量语义相似度实现数据融合与统一表达。以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为例,通过本体构建、数据抽取、统一表达形成高质量地震灾害知识图谱,实现地震灾害多源异构地震数据到统一知识表达的转化。基于所构建的地震灾害知识图谱实现了灾害损失、应急链决策支持的查询展示,及结合相关地质数据推理和查询潜在次生灾害。该方法结合深度学习与预训练技术,融合多模态数据,构建了地震灾害知识图谱构建,为快速准确的地震灾害信息查询与次生灾害发生提供辅助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灾害知识图谱 信息查询 预训练模型 多模态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高斯投影和极球面投影分析及其转换
13
作者 王焱姣 边少锋 +1 位作者 陈永冰 李文魁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地球极区与低纬度地区的地图投影方式不同,为了进一步方便使用,解决地图投影的统一和精确转换问题,研究极区高斯投影和极球面投影分析及其转换:对2种投影进行相关变形分析;并借助复变函数理论,导出极区高斯投影与通用极球面投影之间的... 地球极区与低纬度地区的地图投影方式不同,为了进一步方便使用,解决地图投影的统一和精确转换问题,研究极区高斯投影和极球面投影分析及其转换:对2种投影进行相关变形分析;并借助复变函数理论,导出极区高斯投影与通用极球面投影之间的转换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转换表达式为严密的闭合公式,经数据验证,转换计算闭合差能达到极小值,可满足极区2种地图投影之间精确转换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投影 极区高斯投影 通用极球面投影 变形分析 投影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邢珂 黎昊 +5 位作者 张乐乐 郁军建 彭一桂 彭博 向新建 窦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震中位于藏南裂谷体系中的申扎-定结断裂带登么错(丁木错)断层附近,震源深度为10 km,是近十年来致灾最严重的中强震事件。为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降轨数据,通过地理编码获取定日地震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并结合无人机正射影像与野外勘察资料,开展震后地表破裂分布规律与震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沿LOS(line-of-sight,视线)向形变特征,震区最大沉降量和最大隆升量分别为0.65 m和0.75 m,东侧以隆升为主,西侧形变的影响范围显著大于东侧,地表破裂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上盘区域;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具有高角度正断特征,滑动集中在地下0~14 km深度范围,在2~3 km深度处出现最大滑动量约为2.74 m,滑动矢量分析显示,断裂错动以正断运动为主;正射影像显示,地表破裂呈南北向2段展布,破裂长度为50~80 km,震中东南侧、登么错东岸以及尼辖拉昂水库以北地表破裂最为严重,地表裂缝宽度为0.1~4 m,台阶高度为0.1~2 m,最大位错地表破裂深度约为2~4 m。通过地球物理反演并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沿地表破裂带,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房屋破坏、道路破坏,并诱发了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系统分析地表破裂与震害特征,对完善青藏高原地震灾害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8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破裂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岩溶地区新建隧道对上跨既有隧道渗流场及应力场的影响机制
15
作者 莫小兵 郝世全 +3 位作者 李伟 郭辉 邹俊鹏 马彩霞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富水岩溶地层中新建隧道跨越既有隧道施工时,区域渗流场及应力场发生变化,导致新建隧道以及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存在隧道渗涌水及结构失稳的风险。通过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DEM)孔隙-应力渗流模型研究了地下水水位变化对杨木... 富水岩溶地层中新建隧道跨越既有隧道施工时,区域渗流场及应力场发生变化,导致新建隧道以及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存在隧道渗涌水及结构失稳的风险。通过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DEM)孔隙-应力渗流模型研究了地下水水位变化对杨木岭隧道开挖后隧道模型渗流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以及隧道模型中天然裂缝密度变化对渗流场和位移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木岭隧道开挖后周围孔隙水压力形成降落漏斗,随着地下水水位的升高,降落漏斗范围增大;隧道模型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压应力随着地下水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最大竖直位移和最大拉应力则减小;考虑天然裂隙分布时,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受裂缝密度和位置的影响显著,且孔隙水压力越小的区域,裂缝的阻碍效果愈加明显,同时天然裂缝对隧道模型中水平位移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且裂缝越靠近隧道影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岩溶区 隧道 流固耦合 渗流场 应力场 天然裂缝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样本增强的滑坡智能识别改进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饶炜博 陈刚 +6 位作者 邹崇尧 范小洁 常富强 何建权 林晓静 李显巨 唐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1,共14页
四川地形复杂,山区纵横交错处滑坡具有频发、突发、易发的特点,对人民财产和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滑坡的识别检测,提取相关信息,对滑坡灾害预防监测及灾后预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目视解译方法经济成本高、耗时耗力、... 四川地形复杂,山区纵横交错处滑坡具有频发、突发、易发的特点,对人民财产和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滑坡的识别检测,提取相关信息,对滑坡灾害预防监测及灾后预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目视解译方法经济成本高、耗时耗力、历史样本收集困难的问题,引入了高程、坡度、坡向、岩性、地表起伏程度、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9个滑坡影响因子,对历史滑坡的判识中引入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定量分析,增强了历史滑坡样本数据准确性;其次针对滑坡自动识别结果可能存在的定位不准确、分割边界模糊等问题,采用递归特征金字塔网络和DIoU损失对Mask R-CNN模型进行改进,提出滑坡智能识别改进算法。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相比原始模型,精确率提高了3.6%,召回率提高5.2%,对四川省青川县历史滑坡进行准确识别与边界分割,识别准确率达74.4%。随着卫星遥感手段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该改进算法对滑坡智能识别、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供信息基础与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 数据增强 深度学习 信息量值 滑坡影响因子 改进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白化着色的沉船和失事飞机风格迁移方法
17
作者 闫白羽 翟国君 边少锋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7,共5页
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分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包含目标的侧扫声呐图像数据较少,难以满足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需求,会导致过拟合等问题。风格迁移是扩充训练样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WCT、PhotoWCT风格迁移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研究... 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分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包含目标的侧扫声呐图像数据较少,难以满足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需求,会导致过拟合等问题。风格迁移是扩充训练样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WCT、PhotoWCT风格迁移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研究和重建,根据Unpooling和Upsampling的特性对WCT算法在解码器不同特征层上进行了适当改进,编写了更适用于侧扫声呐图像的WCST风格迁移算法。通过WCST算法生成了逼真的含目标伪侧扫声呐图像,满足了图像分类网络的训练要求。在图像分类试验中分别用WCST、PhotoWCT生成的图像集作为训练集对ResNet50进行训练,并用真实侧扫声呐图像验证。在图像分类的各项精度上WCST算法均为最佳,证明了其在扩充侧扫声呐图像训练集方面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迁移 侧扫声呐图像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温作用下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地下LNG储库稳定性研究
18
作者 李纯纯 熊峰 +3 位作者 张国华 华东杰 曹伟腾 唐志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48,共9页
花岗岩分布广泛、强度高,是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存储的理想介质。然而LNG形成的极端低温(-162℃)使得花岗岩岩体性质发生改变,影响储库安全。为了探究超低温下花岗岩力学特性,开展了-90℃~-165℃低温环境下干燥和饱和花岗岩单轴压... 花岗岩分布广泛、强度高,是低温液化天然气(LNG)地下存储的理想介质。然而LNG形成的极端低温(-162℃)使得花岗岩岩体性质发生改变,影响储库安全。为了探究超低温下花岗岩力学特性,开展了-90℃~-165℃低温环境下干燥和饱和花岗岩单轴压缩试验、热膨胀测试以及微观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从-90℃降低到-165℃时,饱和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31.1%,24%,干燥状态花岗岩的弹性模量提高了12.8%,而抗压强度变化不明显。力学强度提升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温度的降低,干燥花岗岩因为自身矿物结构低温收缩导致内部颗粒胶结作用增强;饱和花岗岩由于含有孔隙水,遇低温冻结成冰,使岩石空隙与裂纹黏结得更加紧密,岩石内部结构更为致密。通过试验数据建立了岩石线膨胀系数与温度的负相关经验关系式,嵌入到COMSOL的热-力耦合模型中,实现了低温LNG储库长期稳定性分析。随着运营年限增加和温度降低,岩石产生冻胀效应,岩层间发生挤压变形,导致地表出现隆起风险,同时这项研究也对地下岩体空间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温 花岗岩 单轴压缩试验 微裂纹 冻胀 储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隙率条件下液体燃料泄漏孔隙介质渗流场的演化规律
19
作者 张宇伦 周勇雕 +2 位作者 熊椗宇 王小勇 毛少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近年来,随着液体燃料储运规模的不断扩大,燃油泄漏事故频发。通过理论分析与COMSOL仿真相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同孔隙率条件下液体燃料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场分布及渗流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液体燃料泄漏孔隙介质渗流过程中,存在明显... 近年来,随着液体燃料储运规模的不断扩大,燃油泄漏事故频发。通过理论分析与COMSOL仿真相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同孔隙率条件下液体燃料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场分布及渗流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液体燃料泄漏孔隙介质渗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主通道效应,这主要与局部孔隙渗流驱动力与黏性阻力的平衡有关;液体燃料泄漏孔隙介质渗流速度主要受堆积孔隙介质床颗粒的等效直径、孔隙率、液体燃料密度、初始泄漏高度和压差等参数的综合影响;在颗粒粒径相同条件下,液体燃料泄漏孔隙介质渗流速度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在50%~75%孔隙率范围内,液体燃料渗流速度与孔隙率变化关系可通过幂律函数表征,其相关系数R^(2)达0.99;准稳定渗流速度随液体燃料动力黏度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渗透速度的衰减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液体燃料泄漏火灾预防和孔隙介质环境污染物渗流扩散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燃料 孔隙介质 泄漏渗流 理论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负载变化对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
20
作者 王镜欢 于男 +3 位作者 宋兆琦 万泽莹 胡昌宏 李金泽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非线性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分析大气、海洋和陆地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迁移对地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的影响:给出地壳动力学数据信息系统(CDDIS)提供的高精度GP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地球科学学院和天文台(EOST)、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ESMGFZ)、国际质量负载服务(IMLS)模型提供的全球范围内环境负载变化时间序列;并对环境负载模型计算得到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实测位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负载影响造成的GPS台站位移与GPS台站所处纬度存在较强相关性,中高纬度地区台站受影响较大,低纬度地区受影响最小,如30°N—60°N地区台站受环境负载位移可达3.34 mm,而低纬地区仅为2.12 mm;在GPS台站非线性位移显著的天(U)方向,EOST可降低207个台站位移残差序列的均方根(RMS),ESMGFZ为200个,IMLS为114个;通过分析RMS改正率差异值发现,相比使用ESMGFZ模型对GPS台站进行负载改正,占实验总数约51.56%的台站更适用EOST模型,而适用IMLS模型的台站约占26.67%;EOST和ESMGFZ模型优势互补,可更好地解释固体地球形变,并对建立和维持高精度的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及冰雪质量变迁反演等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形变 环境负载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站位移 非线性变化 均方根(RMS)改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