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陈天然 肖国桥 +1 位作者 林欣如 潘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磁性地层 重磁化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外源污染负荷与贡献解析--以武汉市后官湖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水化 彭正洪 +2 位作者 焦洪赞 许静 王永桂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1-951,共11页
为探究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选择长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武汉后官湖)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法、平均浓度法与排污系数法,解析了后官湖的外部污染来源(包括点源和面源,面源又进一步划分为农村生活、农业种... 为探究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负荷来源及其贡献率,选择长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武汉后官湖)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法、平均浓度法与排污系数法,解析了后官湖的外部污染来源(包括点源和面源,面源又进一步划分为农村生活、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城市径流).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源于点源,入湖贡献为54%;总磷主要来源于面源,入湖贡献为71%.进一步筛选面源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现,总磷主要来自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入湖贡献分别为41%和30%;面源中COD、氨氮和总氮贡献最大的是城市径流,入湖贡献率分别为61%、53%和37%.行政区污染排放贡献率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贡献率最大的分别为沌口街办(25.24%)、蔡甸街办(23.28%)、永丰街办(24.04%)和大集街办(26.15%).开展沌口街办和永丰街办的点源治理可有效消减入湖COD与氨氮负荷,而大集街办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则是后官湖流域总磷治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湖泊 污染源负荷 贡献率 污染防控 后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下白垩统五龙组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倩 肖国桥 +2 位作者 高慧 秦世玉 黄咸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4-227,共14页
白垩纪时期,我国中纬度地区广泛发育风成砂岩,指示了副热带沙漠带的存在。对白垩纪风成砂岩的发育年代、分布范围、物质来源、所记录的古风向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重建东亚地区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为此,对湖北宜昌地区... 白垩纪时期,我国中纬度地区广泛发育风成砂岩,指示了副热带沙漠带的存在。对白垩纪风成砂岩的发育年代、分布范围、物质来源、所记录的古风向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重建东亚地区白垩纪不同时期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为此,对湖北宜昌地区下白垩统五龙组(K_(1)w)中发育的一套巨厚的白垩纪砂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沉积特征调查、室内粒度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微观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和物源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套砂岩分布于江汉盆地西缘白垩纪洪积扇的扇缘部位,出露厚度超过40 m,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其粒度组成十分均一,其野外特征和粒度组成符合风成沙的特征;②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石英颗粒普遍磨圆较好,表面发育碟形和新月形撞击坑,以及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导致的微观特征,与风成砂的特征一致;③该套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4个主要的峰值,分别约为2.46,1.85 Ga,780,170 Ma,这些年龄峰值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隆起之上沉积盖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一致,指示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黄陵隆起形成后其上覆盖的南华系-侏罗系的侵蚀物,同时可能也混入了部分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物质;④该套砂岩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19.9±2.8)Ma,指示该段地层的年龄不早于早白垩世晚期,与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将五龙组划归下白垩统一致。上述结果指示着该套砂岩为早白垩世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于干旱盆地洪积扇边缘的沙漠沉积,指示着湖北宜昌地区在早白垩世副热高压的影响下已出现了地带性沙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风成砂 碎屑锆石 物源 行星风系 湖北宜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落叶乔木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杨婷 闫超阳 黄咸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陆相沉积古生态重建的重要研究方法。现代过程研究是提升叶蜡正构烷烃指标解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关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_(alk))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对两种... 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陆相沉积古生态重建的重要研究方法。现代过程研究是提升叶蜡正构烷烃指标解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关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_(alk))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对两种典型亚热带落叶乔木(小叶栎、枫香)开展了为期2年的叶蜡烷烃δ^(13)C_(alk)研究。两个树种叶蜡烷烃的δ^(13)C_(alk)值在春季偏正,随后迅速偏负,秋季变幅较小,趋于稳定。这种季节性变化特征和初期利用储存的老碳而后期利用新合成的糖类有关。在生长季末期,两种落叶乔木叶蜡烷烃相对于叶片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处于−6‰~−8‰,相对于文献报道的平均值偏负,这可能是因为生长季后期仍有少量的长链正构烷烃合成。研究结果揭示,基于落叶乔木叶蜡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进行古环境重建时需要考虑环境信号的季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乔木 叶蜡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表观分馏系数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6
作者 林欣如 肖国桥 +3 位作者 杨吉龙 潘卿 赵卿宇 梁美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4,共9页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演化 物源示踪 永定河 三门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数值模型耦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奇良 王永桂 +2 位作者 江伟民 夏炜 孙艳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2,共6页
水环境数值模型耦合技术是拓展单个模型功能,开展复杂条件下水环境评估、预测、预警,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耦合模型工作,但对耦合模型的理论体系尚缺乏系统的阐述。通过解析水环境耦合的概念,归纳了水环... 水环境数值模型耦合技术是拓展单个模型功能,开展复杂条件下水环境评估、预测、预警,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耦合模型工作,但对耦合模型的理论体系尚缺乏系统的阐述。通过解析水环境耦合的概念,归纳了水环境模型的耦合方式。按照耦合度将水环境模型耦合分为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按照耦合形式将水环境模型耦合分为基于机理过程的耦合和基于空间关系的耦合。对不同水环境模型耦合方式的技术特征、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和对比,探讨了当前水环境模型耦合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分析表明松散耦合是当前水环境模型耦合的主要方式,实现水环境模型耦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是水环境数值模型耦合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数值模型 模型耦合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过去5000年湖泊环境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春和 杨欢 +5 位作者 郑平波 段立曾 张晓楠 张虎才 沈才明 孙惠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9-1371,共13页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详细图景.本文以云南抚仙湖FXH-6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正构烷烃和色度指标作了分析,在厘清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的基础上,重建过去近5000年抚仙湖有机质的来源和湖泊水位的变化,探讨了湖泊环境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C_(23)和n-C_(31)可有效指示内源沉水植物和外源陆生植物.近5000年抚仙湖湖泊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在50002300 cal a BP阶段,沉水植物广泛分布,湖泊水位处于高位;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环境快速变化,内源沉水植物生物量锐减,水位快速下降;2000 cal a BP至今,沉水植物生物量持续减少,湖泊水位保持低水位;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该阶段(2000 cal a BP至今)陆源植物的输入.本研究重建的抚仙湖持续降低的水位变化和湖泊生产力趋势与过去5000年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小的总体趋势相对应,表明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正构烷烃 水位变化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