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Ps-RCPs情景下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1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2 位作者 周志高 张子睿 黄慧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厘清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与社会统计数据,基于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从全国尺度模拟未来不同SSPs-RCP... 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厘清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与社会统计数据,基于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从全国尺度模拟未来不同SSPs-RCPs情景下土地利用状况,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40年不同SSPs-RCPs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除SSP3-RCP7.0情景外,耕地呈现持续减少趋势;除SSP1-RCP2.6情景外,林地呈现持续减少趋势;2)相比于2020年,2040年中国不同SSPs-RCPs情景下的碳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SSP5-RCP8.5情景,减少了826.89 Mt,造成了188.83×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降幅最小的是SSP1-RCP2.6情景,减少了374.58 Mt,造成了14.83×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3)2040年不同SSPs-RCPs情景下,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换是碳储量增加的主导因素,由此增加了875.52 Mt的碳储量,并获得了208.14×10^(4)万美元的经济价值;而耕地、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碳储量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由此减少了2165.70 Mt的碳储量,并造成了514.87×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碳储量价值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制冷度日数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元征 王怡君 +3 位作者 赵国松 贺添 王昉琳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6-1416,共11页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 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球0.25°栅格尺度上开展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CDDs时空变化、影响因素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基于湿球温度计算的CDDs(CDDs_(wb),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在30°N~30°S间除北非与西亚外的不少地区均高于567(℃·d),极高值[1469~2677(℃·d)]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中南半岛南侧及其以南地区。基于湿球温度与人口计算的CDDs(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CDDs_(wb_pop))大多低于17×10^(6)(℃·d·人),高值[277×10^(6)~2144×10^(6)(℃·d·人)]主要在恒河平原与印度南端、尼日利亚沿海、越南南北平原与爪哇岛。②1970—2018年CDDs_(wb)与2000—2018年CDDs_(wb_pop)在中高纬度呈现极高年际间变异,全球未来变化趋势多与过去保持强一致性。CDDs_(wb)显著增加(P<0.05)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与西亚、澳大利亚、里海东部、印尼西部的一些地区,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胡焕庸线以南及中南半岛的一些地区。CDDs_(wb_pop)在一些地区显著增加,速率基本小于8×10^(6)(℃·d·人)/a,集中发布在北非、西亚与里海东部的一些地区。③纬度与高程均分别与CDDs_(wb)及其变异系数呈现显著负向与正向偏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大洲内,年降水量、夏季反照率、增强型植被指数与PM_(2.5)对CDDs_(wb)影响不同,夜间灯光影响不大。CDDs_(wb)实际值与模拟值间R2大多高于0.935,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多小于6.77%,均方根误差在15.63~184.5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度日数 相对湿度 人口加权 PM_(2.5)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化空间分异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万旭 段斌俏 曾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21-231,共11页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耕地景观细碎化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科学揭示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化时空格局,对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资源高效集约规模利用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遥感...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耕地景观细碎化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科学揭示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化时空格局,对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资源高效集约规模利用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县域耕地景观细碎化水平,然后结合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1980、1990、2000、2010、2020年,全国县域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544、5.546、5.567、5.619和5.669。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较低,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东部、秦岭以及大巴山脉的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较高。2)全国县域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整体上不断增大,细碎化指数的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除青藏高原、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东北平原区外,其他区域耕地景观细碎化整体呈加剧趋势。3)198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增大的县域单元占比最高。4)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未来中国耕地利用需注重格局优化,耕地景观细碎化治理需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借鉴各地治理模式,做到多元参与、统筹协调、辩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景观细碎化 空间分异性 形成机理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晴晴 陈万旭 +3 位作者 张沙沙 卞娇娇 黄春波 曾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0,共7页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测二者空间分布的时空关联与依赖特征,同时借助耦合协调以及脱钩模型,揭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探测二者空间分布的时空关联与依赖特征,同时借助耦合协调以及脱钩模型,揭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以及二者间的解耦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和草地的转入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3)建设用地脱钩类型以城乡双增且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超前的弱脱钩为主;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强负脱钩以及扩张负脱钩类型明显增多,这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总体超前于农村居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耦合协调模型 脱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球静止卫星观测的华北平原冬小麦光合作用日循环研究
5
作者 彭浩宇 孙雷刚 +5 位作者 王绍强 郑晨 陈世亮 李亭谕 谷鹏 夏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64-2478,共15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监测作物生长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冠层光合作用研究,为开展作物光合作用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采用日本葵花8号静止卫星数据...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监测作物生长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冠层光合作用研究,为开展作物光合作用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采用日本葵花8号静止卫星数据反演植被近红外反射率(NIRv)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利用两者乘积NIRvP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并基于2018年1月至7月华北平原冬小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探讨冬小麦生长季GPP日内变化差异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NIRvP可以较好表征华北平原冬小麦GPP的动态变化,半小时尺度(R^(2)=0.75)、日尺度(R^(2)=0.83)和月尺度(R^(2)=0.97)均显著相关,且随着时间向夏季推移,NIRvP和GPP估计值(GPPe)均能捕捉到GPP日间质心由下午向上午转移的趋势;(2)PAR对GPP变化的作用会影响NIRvP表征GPP变化的能力,当PAR为GPP变化的主导因素时,NIRvP与GPP具有强相关性;(3)在季节尺度上,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地表温度与生长季内GPP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PAR与GPP呈显著正相关,环境因素对GPP季节变化的贡献率为:温度>VPD>PAR;在日尺度上,PAR和温度是日内G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小时尺度上,VPD是G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地球静止卫星数据可以用于大范围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GPP日内变化,未来可结合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华北平原农田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光合作用 地球静止卫星 日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梯度差异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立言 陈万旭 +2 位作者 曾杰 王官政 原晋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38-4050,共13页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沿江梯度差异。揭示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对长江大保护以及生境修复差异化管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沿江梯度差异规律仍然不...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沿江梯度差异。揭示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对长江大保护以及生境修复差异化管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沿江梯度差异规律仍然不清楚。基于此,沿长江建立了三个缓冲梯度,并基于多源数据,借助一系列动态分布和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沿缓冲梯度先减少后增加,且在不同梯度区间内均随时间发生恶化,而城镇化水平沿缓冲梯度不断降低,但在不同梯度区间随时间发生了剧烈增长;(2)不同梯度区间生境质量的区域内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均不断增加,超变密度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不同梯度区间生境质量的转移趋势也具有较大差异;(3)城镇化水平与生境质量以负相关为主,且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负向影响沿着缓冲梯度不断增强,但随时间均有所减弱。针对长江流域地区的生境治理,应当充分考虑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梯度差异,以支持差异化生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城镇化 梯度差异 空间分析 动态分布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