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3—2022年中国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康 李世祥 +1 位作者 黄砺 宋玉娥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8,共13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断涌现,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中国近年来在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断涌现,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中国近年来在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1993—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可视化时间线变迁视角出发,绘制了中国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交织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研究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既有研究多聚焦于事件回顾、技术研究、政策建议、体系构建等问题,缺乏对未来新趋势的探索和展望;而本研究聚焦于整个萌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该过程形成了由“被动应急”走向“总体安全”的演化链条;由此提出理论框架,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以“智慧应急”为依托,以“总体安全”为目标,增强对公共安全议题的深入剖析,完善应急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在中国开展情景化、实践化、能力化的应急实践,从而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 VOSviewer软件 CiteSpace软件 可视化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适老型农业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海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建设适老型农业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既有研究主要将小农户视为专职商品生产者或专业生产者,对小农户的老龄化特点重视不足。适老型农业概念可深化对小农农业的认识,强调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小农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老龄农民日益成为小农户的主体,探索出低成本养老模式、低劳动力成本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国家财政投资增加和集体农业制度,为发展老人农业提供了可能性,推动老人农业与现代农业衔接。针对老人农业面临的困境,要从坚持适老化导向、保障老龄农民经营权和赋能村社组织三个层面提出发展适老型农业的思路。区别于规模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小农农业,适老型农业与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相适应,且避免了对高财政补贴和高农产品价格的依赖,探索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老型农业 小农户 农村老龄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多情景模拟
3
作者 张宇 陈万旭 +3 位作者 王官政 吴佳慧 曾杰 刘志玲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742-5755,共14页
科学预测未来中国城市群多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多源数据,采用PLUS-InVEST模型和权衡/协同测度的方法,分析了2000、2010、2020和2030年多情景下中国城市群的... 科学预测未来中国城市群多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多源数据,采用PLUS-InVEST模型和权衡/协同测度的方法,分析了2000、2010、2020和2030年多情景下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以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城市群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缩减,分别下降了6.30×10^(4)km^(2)、7.49×10^(3)km^(2)、2.88×10^(4)km^(2)、1.09×10^(4)km^(2);情景模拟表明,生态保护路径有助于遏制其退化趋势.总体上,中国南部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优于北方城市群;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优于其他情景.城市群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均呈现协同关系.研究结果有利于提升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为制定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情景模拟 INVEST PLUS 中国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化抑或组织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
4
作者 王海娟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6,共10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养老公共服务供给,选择何种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成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发现以第三方机构为载体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路径,存在服务成本提高、质量下降两大困境,效果远不如预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养老公共服务供给,选择何种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成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发现以第三方机构为载体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路径,存在服务成本提高、质量下降两大困境,效果远不如预期。延续农村自我公共服务供给的传统路径,地方政府探索了以村级组织为载体的组织化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组织化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路径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在主体、动力、资源三个层面均具备条件。组织化养老的实践形态包括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两类,相对于市场化养老,它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的比较优势。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选择组织化路径提高养老公共服务水平,避免外生的市场化养老带来的负面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村养老 组织化 乡土社会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价值研究
5
作者 李婷 李江风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5,共16页
恩施地处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区域内广泛沉积碳酸盐岩,具有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但地质遗迹资源能否达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则十分关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 恩施地处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区域内广泛沉积碳酸盐岩,具有丰富的岩溶地貌景观,但地质遗迹资源能否达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则十分关键。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估的方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的边界范围。结果表明:(1)公园地处我国巨型地貌单元第二、三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碳酸盐岩是造就该地区典型岩溶地貌的主因。(2)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共分为3大类8类11亚类,以峰丛-洼地、峰林、孤峰、峡谷、石柱林、石芽、暗河、溶洞、天坑等岩溶地貌为主,以水体景观、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为辅。(3)园区内有世界级地质遗迹2处,国家级地质遗迹14处,省级地质遗迹59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洞穴系统等地质遗迹,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中国中部地貌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公园地质遗迹种类丰富、代表性强,具备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禀赋,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岩溶地貌 价值研究 恩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效率视角下公共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再检验——以国家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为例
6
作者 李世祥 成文静 王忠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5-133,共9页
由于区域资源禀赋、要素特征与政府行为方式差异,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往往呈现不一致性。本文基于技术效率视角,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2007—2014年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随机前沿模型的超越... 由于区域资源禀赋、要素特征与政府行为方式差异,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往往呈现不一致性。本文基于技术效率视角,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2007—2014年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随机前沿模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对公共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再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公共支出规模对整体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负面效应,但分类支出中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却有正面效应。从投入要素看,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这表明,要充分发挥公共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就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公共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支出 区域经济效应 随机前沿模型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马瑞红 赵频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69-74,95,共7页
城市生活垃圾对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对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武汉市生活垃圾以末端处理为主而源头分类不足的问题,借鉴... 城市生活垃圾对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在对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武汉市生活垃圾以末端处理为主而源头分类不足的问题,借鉴国外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经验,提出加强源头分类处理的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并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管理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源头分类回收 社区处理模式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资源下乡与过程管理: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海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 近年来,乡村治理被卷入系统性、结构性的形式主义困境当中,这与乡村治理转型有关。随着国家向农村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有的结果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管理的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工具理性,采取以行政规则为基础、以合规化为目标和以痕迹管理为手段的过程管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规则从社会规则向行政规则转变。以行政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与非程式化、复杂化的乡村治理事务不适配,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内卷化困境。破解乡村治理形式主义顽疾要在资源下乡背景下实现基层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均衡,构建复合规则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资源下乡 过程管理 治理规则 形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城市韧性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士菊 李清 余尚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5,共11页
随着城市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韧性建设有利于城市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灾害,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推进城市的韧性建设,以武汉市为研究对... 随着城市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韧性建设有利于城市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灾害,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推进城市的韧性建设,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TOPSIS熵权法构建了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4个维度的城市韧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1年期间武汉市城市的韧性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韧性、分维度韧性评价,并综合考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洪水、极端天气等风险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武汉市城市韧性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11—2021年间武汉市的综合韧性得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其综合韧性水平还不高;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基础设施韧性4个维度的建设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城市经济韧性难以应对金融风险、城市社会韧性难以消解社会问题、城市生态韧性难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发展。因此,武汉市应从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智慧平台、创新治理方式、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着力,不断推进城市韧性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建设 城市韧性评价 TOPSIS熵权法 提升策略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权力嵌入公共政策领域的内在逻辑、风险表现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泽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持续对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算法在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社会权力体系中的重要变量。算法权力作为一种内化的、弥散的权力关系,在嵌入公共政策领域的过程中,让原...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持续对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算法在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社会权力体系中的重要变量。算法权力作为一种内化的、弥散的权力关系,在嵌入公共政策领域的过程中,让原有的公共政策失败风险更加严峻。因此,透过文献分析途径,回顾整理国内外学者讨论政府应用算法可能产生的疑虑,尝试厘清算法权力嵌入公共政策领域的内在逻辑,并从公共价值错位问题、组织内多重代理人问题和行政裁量权行使问题等三个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议题,反思算法权力嵌入公共政策领域的一系列风险表现及其影响。鉴于此,提出政府要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循证决策机制并探索协同治理的算法监管沙盒机制,行政人员要持续发展算法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权力 公共政策 算法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凯豪 唐健 杨剩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7,共12页
研究目的:揭示2021年武汉市“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功能系统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探索不同主体功能情形设定下驱动因子的影响差异性,为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空间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地理空间分... 研究目的:揭示2021年武汉市“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功能系统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探索不同主体功能情形设定下驱动因子的影响差异性,为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空间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地理空间分析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武汉市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农业生产功能的高值与较高值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北部与南部地区,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基本呈现“中心城区高、远城区低”的特征,生态功能的低值、高值分布特征则与建设用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高度关联;(2)研究区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互为协同关系(r=0.84),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r=-0.25)、生活功能(r=-0.25)互为权衡关系,生态功能与非农生产功能(r=-0.36)、生活功能(r=-0.4)互为权衡关系,生态与农业生产功能则无明显相互关系(r=-0.027);(3)人类活动强度、距区中心远近、土地利用强度、地表径流量是影响当地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且在不同主体功能情形设定下,各因子的状态变化不尽相同。研究结论:武汉市应注重不同区域间的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平衡发展,通过建成区的生态宜居建设与城乡均衡发展改善土地利用功能间的权衡关系,并基于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制定差异化的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权衡协同关系 贝叶斯网络模型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质量-生态网络”框架的生态修复区识别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越 杨婷 龚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142,共14页
研究目的:以武汉市为例,探索基于“生态质量—生态网络”框架的生态修复区识别方法体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研究方法:以“本底—功能—结构”框架评估生态质量,利用“生态质量—生态用地”模式构建生态网络,基于“生态... 研究目的:以武汉市为例,探索基于“生态质量—生态网络”框架的生态修复区识别方法体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研究方法:以“本底—功能—结构”框架评估生态质量,利用“生态质量—生态用地”模式构建生态网络,基于“生态源地缓冲区”识别生态修复区。研究结果:(1)武汉市生态质量总体中等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偏远城区高的空间格局,2000—2020年呈现“上升—下降—下降—上升”的趋势,土地覆被变化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生态网络格局包括22个陆地源地,面积363.66 km2;20个陆地战略节点,面积9.92 km2;47个水域源地,面积650.25 km2;16个水域战略节点,面积7.95 km2;21条廊道组成陆地廊道网络,长江、汉江和8条主要河流组成水域廊道网络。基于生态网络构建了“两轴一环一带,四楔八水五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格局。(3)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陆域24个斑块、面积13.96 km2,水域47个斑块、面积111.47 km2;并划分城市森林公园、城市湖泊公园、湿地保护区、水库水源地和山区森林源地5类关键区,分别提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结论:武汉市应以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格局为指导,以生态修复关键区为重点,针对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生态定位和需求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生态用地 生态网络 生态修复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振江 姬广兴 +5 位作者 杨瑞婷 王雨欣 李凡 张亚丽 陈伟强 黄珺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分析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ABCD水文模型和月尺度Budyko模型在多时间尺度上定量分离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1967-2020年黄河源区实际蒸发量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径流在年尺度、旱季、8月、9月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在雨季和7月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2)在年尺度、旱季、8月和9月,气候变化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对实际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108.43%,50.71%,58.17%;在雨季和7月,人类活动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62.38%和53.34%。(3)无论是在年尺度、季尺度还是7月、8月、9月,都表现为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5.58%,56.23%,59.92%,68.70%,51.51%和87.03%。[结论]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贡献率相差较小,未来仍应注重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实际蒸发 径流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ABCD水文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康 余谦 +3 位作者 张寒 陈绪敖 李伟杰 张道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农地经营规模通过化学品投入强度的中介作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力度有助于削弱化学品投入强度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当前阶段研究区应将耕地流转与土地整治、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着力点,同时加强对农业化学品投入等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并重视财政支农补贴在方式与结构上的科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碳排放效率 化学品投入强度 财政支农政策力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下的甘肃省生态功能分区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潇飞 龚健 +3 位作者 叶菁 方鸿嘉 张世镇 林家胜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9,共13页
以西北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探讨权衡协同关系下生态功能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由于... 以西北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探讨权衡协同关系下生态功能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由于退耕还林等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促使甘肃省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增加,固碳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和产水量4种生态服务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2)权衡协同关系中,生境质量-产水量、固碳量-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表现为中等协同关系,土壤保持-固碳量、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固碳量表现为强协同关系。(3)利用K-means聚类将甘肃省划分为经济-文化发展区、生境质量-固碳优先区、土壤保持-固碳优先区、生物多样-土壤保持区、水土综合保育区和生态服务综合保育区6种生态分区,将权衡协同关系纳入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区优化,需优化区占全省面积的3.07%。通过综合分析生态服务相似性和差异性,形成生态系统服务簇后充分考虑其分区内部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传统生态分区进行优化调整,提出增强协同、缓解权衡的空间差异化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分区 权衡协同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价值定位、驱动因素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龙 陈翠荣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是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从实质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要激发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并与教学相协... 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是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从实质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要激发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并与教学相协调统一;从形式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效能、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治理体系,进而重构以学术自治为导向的评价新生态。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受“理念—制度—技术—主体”多因素的驱动,强调通过技术支撑推动评价流程再造和价值创造,进而实现从“传统形态”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数智形态”转变。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应注重融通数智化技术理念,强化高等教育评价转型内生动力;创新数智化评价制度,提升高等教育评价数字治理水平;搭建数智化评价平台,充分发挥数智技术驱动力;打造数智化人才队伍,提高评价行动主体的数智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数智化转型 价值定位 驱动因素 实践进路 四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储量情景模拟与驱动因素——基于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康 张寒 +2 位作者 张道军 郑伟伟 张超正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9-2170,共12页
以我国重要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为案例地,借助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运用InVEST-Geodector模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增长与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将减少,耕地保护... 以我国重要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为案例地,借助PLUS模型预测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运用InVEST-Geodector模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然增长与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将减少,耕地保护情景下草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与水域在三种情景下均得到了有效保护.(2)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4.922,5.021,4.922Pg;相比2020年分别增加8.07,37.22,8.07Tg.碳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秦岭北麓、太行山、吕梁山等区域碳密度高,鄂尔多斯市及其周边区域碳密度低.地类数量变化与地类转换对碳储量增减变化有重要影响.综合来看,生态保护情景更符合研究区未来发展需求.(3)坡度与降水是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核心因素,坡度、土壤类型或年均气温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驱动碳储量区域差异及变化的主导因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储量 情景模拟 驱动因素 PLUS-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的演进逻辑与理论探索——从应急响应到动态适应的路径创新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启鹏 韦桦 +2 位作者 胡守庚 陈启辉 范域立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38,共1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土空间韧性规划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为加快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编制体制的整合,基于2000—2024年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知识图谱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土空间韧性规划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为加快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编制体制的整合,基于2000—2024年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梳理了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的理论演进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城市防灾、气候适应等领域在国土空间韧性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与现存挑战。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灾害防控技术、政策工具开发及空间规划策略,而对极端复合型灾害、城市系统脆弱性演化等新兴风险的前瞻性探索及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的长期动态效应分析仍显不足;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在全球研究脉络中的核心议题与发展趋势为从单一灾种应对转向综合减灾体系构建,从应急响应转向长效适应与恢复机制设计。该研究提出了面向新安全格局的韧性治理理念,主张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规划体系与动态反馈机制,强化城市系统的抗灾能力与适应性,同时,呼吁聚焦国土空间重大风险防控的科技攻关与理论突破,推动国土空间韧性规划从静态防御向灵活智能的动态治理转型,为全球城市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韧性建设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韧性规划 城市防灾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21
19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能核算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县域基本农田布局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侯现慧 王占岐 +1 位作者 杨俊 刘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6,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补充完善县域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方法:从耕地产能、利用条件、土壤有益元素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等4个层面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叠图法将4种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同时以优先保护产能高和土壤有益元素丰富的耕地,禁止重金属污... 研究目的:补充完善县域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方法:从耕地产能、利用条件、土壤有益元素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等4个层面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叠图法将4种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同时以优先保护产能高和土壤有益元素丰富的耕地,禁止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为原则,综合确定基本农田布局类型。研究结果:(1)云霄县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定型、基础保护型、重点整治型和不宜划入型4种类型。(2)优先划定型、基础保护型和重点整治型耕地是云霄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同时其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并包含土壤有益元素丰富和适中的耕地638.04 hm2和8663.28 hm2,是基本农田布局的主要区域。研究结论:整合方法补充完善了县域基本农田布局方法,为指导耕地保护从"数量"保护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转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基本农田布局 叠图法 产能核算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云霄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