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经济的量度指标体系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冬元 刘纯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资源回收利用 20世纪60年代 量度 经济发展模式 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利用 消费过程 社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法学的三大基础──环境、科技与经济
2
作者 黄霞 尹玉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5,共2页
环境法是人类与环境妥协的结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是人类掌握的科技力量,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科技与经济都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关键词 环境 科技 经济 互动关系 环境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中激励缺失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乾宇 侯祖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农户小额信贷 博弈分析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激励机制 农户经济收入 农业信贷投入 信用业务 服务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界职务犯罪心理因素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峰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0,共2页
近年来,由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加上监督管理不力等主客观原因,职务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职务犯罪人员中既有报业集团的总裁、社长、总编,也有普通的记者,探析其犯罪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职务犯罪 心理因素 新闻界 新闻从业人员 主客观原因 道德缺失 监督管理 犯罪问题 报业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存国 《理论月刊》 2002年第1期30-31,共2页
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是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演化阶段。从1919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到抗日战争以前,是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知... 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是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演化阶段。从1919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到抗日战争以前,是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还处于探索性阶段。从抗日战争到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前,是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有关知识分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成熟。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演化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左”倾偏差,在理论上出现反复和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知识分子 理论 历史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开发人违约赔偿数额限制
6
作者 黄霞 胡通碧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5-86,共2页
技术开发具有相当风险,为了促进科技的发展,防止开发人因高额的违约赔偿不敢或不愿承接高风险的技术开发委托,有必要限制技术开发人违约赔偿。限制原则主要有合理预见、减损义务。
关键词 技术开发合同 合理预见 减损义务 技术开发人 违约责任 违约赔偿数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生态农业观光
7
作者 王莹 杨树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A10期128-129,共2页
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农业生态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新兴产品,正在我国各地迅速发展。本文以洛阳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为例,对生态农业旅游进行具体实例分析。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 樱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劳动及其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
8
作者 卓成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3-64,共2页
通过对科技劳动性质的认识,将科技劳动分为复杂型科技劳动和创新型科技劳动,并分别对这两类科技劳动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科技劳动 价值基础 收入分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哲学新见解: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9
作者 刘郦 《理论月刊》 2001年第7期15-17,共3页
从 20世纪初开始,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科学的划界标准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到了 20世纪后半叶,由于受人文科学解释学的影响,划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许多历史依据似乎都消失了,科学哲学家们逐渐相信自然科学也是解释的。卢兹 ... 从 20世纪初开始,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科学的划界标准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到了 20世纪后半叶,由于受人文科学解释学的影响,划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许多历史依据似乎都消失了,科学哲学家们逐渐相信自然科学也是解释的。卢兹 (Joseph Rouse)是当代美国最新崛起的新一代的科学哲学家。他认为,说明和解释是一切文化领域都有的,而且都是局部的,而客观性、合理性、进步等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既不存在划界标准,也不存在人类文化的一般说明。本文拟从分析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波普的证伪主义标准,到卢兹对科学划界的新发展,阐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分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相对的,偶然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截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证实原则 可证伪性标准 科学 实践 解释 当代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