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5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星工程地质问题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守定 陈薪硕 +8 位作者 李娟 张召彬 岳宗玉 郑博 毛天桥 徐涛 赫建明 李晓 彭建兵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8-2322,共25页
从地球观测,到太空观测,再到载人探测,400多年来人类对行星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第二轮国际行星探测热潮,我国行星探测事业蓬勃发展,未来探测任务密集有序,针对未来我国月球科研站/基地建设、小行星和火星取样、载... 从地球观测,到太空观测,再到载人探测,400多年来人类对行星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第二轮国际行星探测热潮,我国行星探测事业蓬勃发展,未来探测任务密集有序,针对未来我国月球科研站/基地建设、小行星和火星取样、载人登月等任务需求,提出了行星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凝练了目前行星探测中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行星土壤物理力学特性,行星科研站/基地工程地质选址,行星人类移居,行星资源勘查与开采方法;指出了需要发展的相关行星地质工程技术:行星工程地质特性原位测试技术,行星取样与封装技术,行星表面行走技术,羽流与行星表面作用评价与控制技术,行星采矿技术。最后指出发展行星工程地质学,应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程技术,加快发展行星极端环境条件下多尺度测试技术,培养行星工程地质人才,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工程地质学 行星工程地质问题 行星地质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的孕灾地质基因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永双 王冬兵 +5 位作者 李雪 吴瑞安 唐渊 任三绍 李金秋 罗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跃的地质构造、复杂的水热条件、混杂的岩性组合、特殊的蚀变软岩和构造岩溶导水通道等,是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的根源。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构造混杂岩带大型滑坡的成因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构造控制型、泥质软岩控制型和蚀变蛇绿岩带控制型,其中蚀变蛇绿岩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最具特色的易滑地质结构,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与特殊岩性联合控制特征。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工程变形破坏主要有塌方、水平收敛、环向收敛、底鼓和错断等五种模式,黏土化蚀变软岩的不良工程特性是制约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灾害风险防控技术难以适应构造混杂岩带大规模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防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结合带 地质基因 蚀变蛇绿岩带 斜坡地质灾害 隧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道的主控因素及其衍生地质问题
3
作者 彭建兵 李永军 +1 位作者 王祚鹏 段丰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在黄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长久被轻视但极为重要的记录是河道的形态、产出位置及其与河岸地质体的依存关系。研究认为,黄河河道总体呈现长线型延伸、短折线拐弯、锯齿状摆动3种延伸样式,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断裂构造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 在黄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长久被轻视但极为重要的记录是河道的形态、产出位置及其与河岸地质体的依存关系。研究认为,黄河河道总体呈现长线型延伸、短折线拐弯、锯齿状摆动3种延伸样式,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断裂构造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是黄河河道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和华北平原是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所形成的3个独特构造-地貌单元,流域的构造因素分别造就了反Z形、“几”字形和宽V形3种几何学形态迥异的河道组合样式,3种样式河段在形成与演化中,衍生出各自特有的地质、工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问题,据此提出了开发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延伸样式 控河因素 衍生工程地质问题 治理建议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主要不良地质与施工风险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志强 薛翊国 +3 位作者 曲立清 孙文昊 刘洪亮 赵世森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2-314,共13页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长的公路海底隧道,为了保障隧道安全建设,本文在文献调研和现场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中主要不良地质及其作用下的主要施工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地理环... 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长的公路海底隧道,为了保障隧道安全建设,本文在文献调研和现场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中主要不良地质及其作用下的主要施工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地理环境特殊,主要不良地质为活动断裂带、软硬不均地层及富水断层破碎带。海底隧道采用钻爆法和盾构法穿越上述不良地质过程中存在突涌水、断层破碎带塌方、地面塌陷,盾构卡机、盾构与钻爆海中对接及接收、超大海底盾构接收洞室施工等工程风险及挑战。同时,隧道沿线地上建筑复杂,必须重视爆破施工/地表沉降对居民建筑、油港码头及输油管线的影响,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上述不良地质及其可能诱发的工程风险。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与建议,建议在海底隧道风险评估、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活动断裂带安全控制、海洋环境保护、海底隧道应急救援技术体系,超大断面海底隧道施工控制等方面系统开展科研攻关。研究成果可为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隧道施工安全,进而填补我国深长海底隧道修建核心关键技术空白,为后续建设的超长海底隧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 不良地质 活动断裂 施工风险 工程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雷达技术在泥石流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以北京房山南安主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传浩 陈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6-1072,共7页
我国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传统的泥石流调查是采用地面调查结合遥感、钻探、槽探等方法进行,依据探测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手段进行泥石流灾害调查,对查清泥石流种类、探索... 我国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传统的泥石流调查是采用地面调查结合遥感、钻探、槽探等方法进行,依据探测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手段进行泥石流灾害调查,对查清泥石流种类、探索其成灾机理和地质灾害评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地质雷达方法在泥石流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效果,为泥石流灾害调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通过地质雷达在北京市房山区南安主沟泥石流区域的应用实例分析,最终对比探槽结果进行验证,雷达分层与探槽分层深度基本一致,表明利用地质雷达这一探测手段能够有效地进行地层划分和深度解译,确定泥石流堆积物的厚度,为泥石流灾害调查提供较准确的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泥石流 分层厚度 南安主沟 房山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影响带及其无人机识别技术
6
作者 陈泽邦 云龙 +1 位作者 王驹 田霄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3,共17页
断裂及其影响带作为构造地质学中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在揭示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探究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指示地下流体运移路径、评价重大工程岩体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工程意义。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多依赖人工编录获取断裂及周边... 断裂及其影响带作为构造地质学中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在揭示区域构造演化规律、探究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指示地下流体运移路径、评价重大工程岩体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工程意义。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多依赖人工编录获取断裂及周边的节理构造信息,存在着效率低下、易受复杂地形限制等问题。近年新兴起的无人机航测技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方法中的不足,该方法集数据采集、地形测绘和动态监测为一体,其生成的高分辨率数字模型和影像能更有效地减少野外工作量、更直观地展现地貌特征、更方便地提取构造信息。为了更好地将该方法推广至构造地质和地质工程等领域,尤其是断裂及影响带这一研究方向,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详细论述了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断裂影响带的定义及伴生构造,列举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关于断裂影响带范围、构造特征的识别方法,归纳整理了部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断裂影响带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总的来说,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断裂及其影响带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且能够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但其在前端(构造信息拾取)和后端(构造信息解译)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未来仍然拥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 断裂影响带识别 断裂节理构造 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 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陶昶旭 张永双 任三绍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526,共14页
【研究目的】滑坡灾害是威胁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已成为有效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InSA... 【研究目的】滑坡灾害是威胁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已成为有效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滑坡InSAR识别主要包括区域性滑坡识别、重点区段滑坡识别和单体滑坡精准识别;滑坡InSAR监测主要针对具有重大险情的大型单体滑坡,着重阐述了监测方法选取和预警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复杂地形条件下侧视成像几何畸变挑战、滑坡大梯度形变探测挑战、大气延迟及植被穿透的挑战等。InSAR技术在滑坡应用中还存在着大范围监测能力不足、处理流程自动化程度较低、数据分析与挖掘程度不够等问题。【结论】对InSAR技术未来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伴随着未来InSAR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使滑坡灾害风险防范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监测预警 人工智能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马河上游极端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与链生演化过程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贺 张永双 +2 位作者 任三绍 陶昶旭 刘明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华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降雨事件,在京冀西部山区引发了大量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总结分析京冀西部山区“23·7”极端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无人...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华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降雨事件,在京冀西部山区引发了大量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在总结分析京冀西部山区“23·7”极端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拒马河上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以西塔村地质灾害链为例,模拟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京冀西部山区“23·7”极端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和链生性,浅表层崩塌、滑坡数量多,常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共同构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堵河-溃决灾害链;(2)拒马河上游地质灾害链表现出长链条演进、多物源加积的特征,单条灾害链长度可达1.2~1.5 km,浅表崩滑物源可在灾害链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同时补给,呈现灾害链规模放大效应;(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西塔村后山2条沟域灾害链单独启动工况下的最大堆积厚度分别为7.1,6.2 m,同时启动工况下的最大堆积厚度达8.6 m,灾害链最大运动速率达9.1 m/s,表现出典型的单灾链多物源加积放大和多灾链汇聚放大特征,成为京冀西部山区极端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链的新特点。相关研究认识对于北方山区地质灾害链风险防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地质灾害链 灾链体 放大效应 京冀西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察规范对我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影响
9
作者 宋华君 曹连朋 +1 位作者 付大庆 孙进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60-568,共9页
针对近年来经加固的中小型水库接连溃坝及发生滑坡等重大险情现象,探讨勘察规范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影响问题。基于我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数据,结合实例分析了勘察规范对中型水库加固工程的影响,比较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 针对近年来经加固的中小型水库接连溃坝及发生滑坡等重大险情现象,探讨勘察规范对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影响问题。基于我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数据,结合实例分析了勘察规范对中型水库加固工程的影响,比较了《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与3个规范性文件关于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勘察规定的区别。结果显示:(1)全国62.4%的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勘察无适宜的勘察规范,对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大坝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2)两个规范性文件与SL 55—2005的个别规定,对全国99.3%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大坝安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3)SL 55—2005并不能保障近期需完成的数百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勘察设计质量,1个规范性文件将充分保障正在实施的小型水库加固的工程质量。为保障中小型水库大坝的安全,SL 55—2005亟需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水库 除险加固 勘察规范 工程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地质灾害中应急数值模拟技术应用浅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俊峰 张小趁 +3 位作者 刘红岩 倪天翔 褚宏亮 陈红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9-577,共9页
以滑坡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数值模拟在常规状态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滑坡机制分析和滑动过程推演中的应用状况,总结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应急的基础,比较常规状态和应急情境下数值模拟技术条件的区别,明确应... 以滑坡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数值模拟在常规状态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滑坡机制分析和滑动过程推演中的应用状况,总结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应急的基础,比较常规状态和应急情境下数值模拟技术条件的区别,明确应急数值模拟过程特点,提出应急数值模拟技术关键问题。最后,以峨眉山九里镇王山—抓口寺滑坡灾情为例,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大变形和真实时间模拟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了数值模拟在灾情应急过程中启动原因和滑动过程反演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滑体滑动过程中最大水平位移约87m,峰值速度7m·s-1,滑距约38m,前缘堆积厚度53m,滑坡滑动过程持续时间70s左右,与应急调查结果相符。模拟结果有助于理解滑坡发生机制,有助于确立滑坡应急防治重点,辅助应急决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数值模拟 应急响应 滑坡 D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岩体三维可视化构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能雄 何满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8-421,共4页
为解决由于褶皱岩体的边界面可能是非单值曲面给三维构模带来的困难,根据褶皱岩体的几何特征,提出了适合于褶皱岩体构模的数据模型,建造了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开发了断面构模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构模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建立了抚顺西露天矿... 为解决由于褶皱岩体的边界面可能是非单值曲面给三维构模带来的困难,根据褶皱岩体的几何特征,提出了适合于褶皱岩体构模的数据模型,建造了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开发了断面构模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构模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建立了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岩体三维可视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三维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模型 构模技术 空间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s7.1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区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祁生文 刘春玲 +1 位作者 常中华 翟文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24-228,241,共6页
研究玉树地震灾区4县27乡镇的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定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震烈度4个因素作为评价分区指标,构建了单因素指标评价准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 研究玉树地震灾区4县27乡镇的灾后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选定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震烈度4个因素作为评价分区指标,构建了单因素指标评价准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分别给出了基于自然单元、乡镇以及各乡镇工程建设用地、特别是极重灾区结古镇镇址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除奔达乡、真达乡、洛须镇、正科乡、尕多乡等5乡镇所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和极差区,不具备重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外,其余各乡镇所在地均处于工程地质较好和良好区,具备重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古镇原镇址85%的建筑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只有零星的建筑用地分布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和极差区,活动断裂穿越,距离地质灾害易发地较近,重建时要注意避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区划 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春岩 赵浩 +5 位作者 贺会策 张志冰 竺玮煌 孙逊 尹文斌 凌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5-241,共17页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的前提下,详细阐述了自主研发的"海水溶解气甲烷原位探测技术成果"的研发思路、关键技术和与国外技术的区别;结合该技术在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获得海洋底水原位甲烷测试数据以及现...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的前提下,详细阐述了自主研发的"海水溶解气甲烷原位探测技术成果"的研发思路、关键技术和与国外技术的区别;结合该技术在我国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获得海洋底水原位甲烷测试数据以及现有分层海水技术在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和台西南盆地底层海水中甲烷测试数据,进行了水合物勘探中分层海水甲烷指标地球化学特征和不同海水测量方法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指示作用的研究和评价,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中海水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表层海水溶解气甲烷异常在区域水合物远景区中具有10~50nmol·L^(-1)的绝对甲烷浓度和面积较大(上千km^2)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2)底层海水甲烷异常背景值一般具有100nmol·L^(-1)以上的绝对甲烷浓度和面积较确定的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3)海洋底水原位甲烷地球化学异常数据在水合物赋存区上的异常具有300~800nmol·L^(-1)的绝对甲烷浓度并具有高衬度异常特征。勘探技术成果显示:(1)常规技术和CTD技术获取的表层海水异常能够筛选水合物勘探远景区;(2)底水原位技术和台湾的岩心钻探技术(core top water)获取的底水地球化学异常与地下烃类聚集体渗漏相关,并有以生物成因气为主的同位素特征,因此该异常能够显示与水合物相关的甲烷渗漏地,为水合物赋存区段的识别提供依据。海水原位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水合物海水地球化学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水原位探测 甲烷传感器 METS 分层海水 孔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钻技术在宁夏青铜峡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冉灵杰 何远信 宋殿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7-193,共7页
通过在宁夏青铜峡地区的浅层取样钻探填图示范,介绍了浅层取样钻探设备和多种工艺方法在该地区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钻探填图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结合三维地质调查对钻探技术的具体要求,通过示范推广轻便浅层取样钻机具与工艺方法... 通过在宁夏青铜峡地区的浅层取样钻探填图示范,介绍了浅层取样钻探设备和多种工艺方法在该地区的应用情况,总结了钻探填图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结合三维地质调查对钻探技术的具体要求,通过示范推广轻便浅层取样钻机具与工艺方法,使浅钻技术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领域中得到应用。本文研究了适合该地区地质填图的钻探技术方法组合及钻探设备和取样器具。浅钻作为地质填图的一种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揭露覆盖层,获取基岩,提高了地质填图效率和精度,解决了制约覆盖区地质填图的技术难点,为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提供可靠的钻探技术服务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钻 地质填图 浅覆盖 取样方法 钻机 青铜峡地区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洞桩法扣拱施工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国锋 黄瑞金 刘建伟 《铁道标准设计》 2008年第12期204-207,共4页
北京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穿越桥桩区、拱部地层为粉细砂层,有多条市政管线近接或侵入结构体,因此,支护框架体系中"拱"的形成具有极大难度。重点介绍车站扣拱方案与扣拱施工技术,包括整体扣拱方案的确定、初期支护扣拱施工、二... 北京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穿越桥桩区、拱部地层为粉细砂层,有多条市政管线近接或侵入结构体,因此,支护框架体系中"拱"的形成具有极大难度。重点介绍车站扣拱方案与扣拱施工技术,包括整体扣拱方案的确定、初期支护扣拱施工、二衬施工及沉降监测与信息反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10号线 洞桩法 扣拱 桥桩区近接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OSH专业资格认证视角下的我国大学教育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运晓 梁利军 云霞皓月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46,共6页
为减少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教育与实践需求间的差距,从国际OSH专业资格认证的视角梳理了专业认证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美国BCSP、英国NEBOSH和澳大利亚BOK的通才式OSH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了我国大学教育... 为减少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大学教育与实践需求间的差距,从国际OSH专业资格认证的视角梳理了专业认证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美国BCSP、英国NEBOSH和澳大利亚BOK的通才式OSH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了我国大学教育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以为安全工程领域培养兼备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知识的综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OSH 专业资格认证 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 课程结构 大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中聚合物凝胶堵漏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亮 方俊伟 +2 位作者 彭博一 于培志 耿云鹏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3,共7页
塔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缝洞性碳酸盐岩储层孔缝洞发育,在此储层钻进过程中常出现放空、发生井漏,并引发井喷、井塌、卡钻等复杂事故,常规桥堵技术难以有效封堵。针对塔河油田老井修完井过程中的漏失难题,研制了一种抗高温聚合物凝胶堵漏... 塔河油田地质条件复杂,缝洞性碳酸盐岩储层孔缝洞发育,在此储层钻进过程中常出现放空、发生井漏,并引发井喷、井塌、卡钻等复杂事故,常规桥堵技术难以有效封堵。针对塔河油田老井修完井过程中的漏失难题,研制了一种抗高温聚合物凝胶堵漏剂,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可知,聚合物凝胶成胶前基液黏度在13~14.5 mPa·s范围内,150℃下成胶时间在30~150 min内可控,成胶后失去流动性,形成高强度凝胶塞,具有较高承压强度,使用3 mm裂缝钢铁岩心(长5 cm)模拟储层进行封堵能力评价,封堵压力可达2.1 MPa/42 cm;凝胶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稳定性良好;凝胶破胶性能显著,加入碱液改变环境pH值后,可实现48 h破胶成为低黏流体,破胶后的凝胶可满足岩心渗透率恢复值≥85%。该耐温聚合物凝胶既能实现高效封堵,也能有效解堵,在修井作业、恶性漏失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凝胶 修井作业 自破胶 高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中巴公路(公格尔—墓士塔格段)地质体缓慢变形识别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2 位作者 张永双 凌盛 王宗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1-927,共7页
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通过微小变形对于其沿线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是一种重要的防灾措施。本文以中巴公路公格尔山至墓士塔格山段为研究区,选用2007年7月12日至2011年1月20日获取的16景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 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通过微小变形对于其沿线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是一种重要的防灾措施。本文以中巴公路公格尔山至墓士塔格山段为研究区,选用2007年7月12日至2011年1月20日获取的16景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 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变形干涉计算,识别并分析了沿线地质体的变形情况:(1)冰川运动与冰川泥石流作为沿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变形相对较大,较易识别,有效PS点主要分布在前缘冰碛物部分,反映为正负大变形相间的高异常值点团,其中公格尔山与墓士塔格山山麓的冰碛物运动最为显著;(2)沿线较软弱顺坡结构岩体发育,且风化严重,稳定性较差,易形成溜石坡灾害,表现为顺坡负异常变形;(3)宽谷区PS点变形以正值和较小的负值为主,该区域主要为底部冰水堆积物,上部洪积物,冰川融水补给充足,土体水分含量较高,可能产生冻胀变形,同时也可能存在斜坡重力梯度方向的变形,二者变形合成在测量结果上表现为视线向的正异常;(4)中巴公路主要在湖盆和洪积扇上展布,推测由于不均匀分布软土的变形,使较为刚性的公路部分路段产生了下沉;(5)SBAS-In SAR的高精度变形观测覆盖范围广,对于线性工程周围地质体稳定性的识别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公路 SBAS-InSAR 地质灾害 冰碛物运动 缓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北京市昌平新城地热资源量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振洲 雷晓东 +2 位作者 武雄 徐能雄 姜兴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7-214,共8页
地热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京市地热能可以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对北京昌平新城区进行地热资源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昌平新城区内的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后,创建了昌平... 地热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京市地热能可以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对北京昌平新城区进行地热资源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分析昌平新城区内的地质条件、地热地质条件后,创建了昌平新城三维地质模型,以此计算热储体积;运用热储法获得区内地热储量,并分析地热资源的分布。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实现了研究区地质结构的可视化和地热储量的准确计算。研究区的热储总体积为4.876×10^11 m^3,地热储量为5.42×10^16 k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6.04×10^6 m^3。研究区的地热资源潜力较大,可为当地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平 三维地质建模 地热资源 热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铁10号线农业展览馆站-团结湖站区间隧道WSS注浆加固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靳占峰 肖双全 汪国锋 《铁道标准设计》 2008年第12期207-209,共3页
WSS工法注浆是以改良土壤为目的,一方面增加土质的强度.另一方面又可以达到止水的效果。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农业展览馆站—团结湖站区间隧道,从注浆材料的选择与配比、注浆参数及钻孔布置、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WSS工法注浆是以改良土壤为目的,一方面增加土质的强度.另一方面又可以达到止水的效果。针对北京地铁10号线农业展览馆站—团结湖站区间隧道,从注浆材料的选择与配比、注浆参数及钻孔布置、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WSS工法后,既保证了加固段地下水位的稳定。也有效地解决了控制地层沉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10号线 WSS工法 注浆 止水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