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磊 康志宏 +2 位作者 童雪飞 王成 杨耀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3,共10页
柴西阿尔金山前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拗陷和晚期隆升的多期改造叠合,其中早、侏罗世断陷期发育陆相湖盆泥页岩。地堑-半地堑同沉积断裂控制沉积格局,断陷湖盆长轴为北东向,在小梁山凹陷、七个泉断鼻带和铁木里克凸起构造带沉积半深湖-... 柴西阿尔金山前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拗陷和晚期隆升的多期改造叠合,其中早、侏罗世断陷期发育陆相湖盆泥页岩。地堑-半地堑同沉积断裂控制沉积格局,断陷湖盆长轴为北东向,在小梁山凹陷、七个泉断鼻带和铁木里克凸起构造带沉积半深湖-深湖相的泥页岩夹薄层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空间展布受沉积相控制,因此呈北东向带状连续稳定分布,由阿尔金山前七个泉—红沟子—小梁山构造带向盆地内部厚度逐渐减薄,累积厚度超过300m,有效厚度在50~70m,是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工业性页岩气聚集成藏必备的物质保障。研究证实,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泥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腐泥组、镜质组、惰性组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0.7%、33.1%和6.2%,依据Tissot和Welte分类标准,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对25个野外样品进行岩石热解测试,TOC含量稳定分布在1%~4%,Ro在0.8%~2.5%,泥页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气条件优越。与北美和四川盆地海相页岩相比,阿尔金山前中、下侏罗统陆相泥页岩的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含量为52.51%;含硅质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为37.42%。泥页岩中发育大量裂缝、微裂缝、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有利于页岩气富集和吸附。泥页岩比表面积在9.13~18.14m2/g,平均值为13.43m2/g;孔体积在0.026 6~0.088 7cm3/g,平均值0.065 41cm3/g,平均孔径在25.76~72.48nm,平均值为47.87nm。比表面积和孔径呈负相关,孔体积和孔径呈正相关;孔径越小,泥页岩的比表面积越大。TOC含量和Ro与泥页岩表面积呈正相关,表明随着有机质成熟生烃形成的有机质孔对比表面有重大影响,比表面越大为页岩气吸附提供的吸附位越多,储集性能优越。上覆灰泥岩、泥灰岩和膏盐岩盖层区域广泛分布,早期浅埋—中期深埋、多次排烃—晚期抬升有利于页岩气藏的保存。综合页岩气成藏实际地质参数,优选出小梁山凹陷、七个泉断鼻带、洪水沟断鼻带和铁木里克凸起4个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侏罗统 页岩气 地质条件 阿尔金山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31
2
作者 周三栋 刘大锰 +1 位作者 孙邵华 蔡益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矿主煤层(4-5、7、9-15号煤)的储层物性特征(显微组分、裂隙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合现场钻井资料、瓦斯解吸及瓦斯涌出量等资料,从构造、沉积、... 为评价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硫磺沟煤矿主煤层(4-5、7、9-15号煤)的储层物性特征(显微组分、裂隙及含气性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合现场钻井资料、瓦斯解吸及瓦斯涌出量等资料,从构造、沉积、煤层埋深、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控气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煤储层物性较好,孔裂隙较为发育,微裂隙高达3 935条/9 cm^2;煤层含气性(瓦斯含量)较好,4-5号煤层为4.88-10.81 m^3/t,平均6.56 m^3/t。控气地质因素分析表明,准南硫磺沟煤层气的控气模式以构造-水动力耦合控气为主。同时,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预测的硫磺沟煤矿(4-5号煤)煤层气赋存有利区为钻孔29-3和28-3周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硫磺沟 煤层气 控气因素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页岩储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3
作者 陈晶 黄文辉 +1 位作者 陈燕萍 陆小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15-224,共10页
以沁水盆地中部及南部的煤系地层的泥页岩取芯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两套主力产气层位,分别从烃源岩、岩石学性质、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样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 以沁水盆地中部及南部的煤系地层的泥页岩取芯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了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两套主力产气层位,分别从烃源岩、岩石学性质、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样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机碳含量在厚层泥岩发育段具有较高值,有机质成熟度指标Ro在1.33%~2.17%,已达到生气窗,有机质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有机质类型均为I型干酪根;全岩分析表明,泥页岩样品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多数在40%以上;黏土矿物主要以伊/蒙混层矿物及高岭石为主,绿泥石及伊利石含量次之;经扫描电镜观察,泥页岩中矿物溶孔、粒间孔及微裂隙较为发育;孔隙度分布于0.7%~3.8%,略低于北美页岩,渗透率在0.002 8×10-15~0.127 3×10-15m2,与北美页岩无太大差异;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及伊利石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其中前者对孔渗发育具有建设作用,而后者含量越多对储层物性影响越不利。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表明沁水盆地泥页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适中,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有利于页岩气的后期储层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页岩气 烃源岩 储层物性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贝 黄文辉 +3 位作者 敖卫华 闫德宇 许启鲁 滕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7,共9页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 煤中硫是多种有害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基于形态硫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沁水盆地晚古生代煤中硫和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煤中硫对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运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划分煤中硫化物的微观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中硫整体上以有机硫为主,平均占全硫的78%,只有在太原组个别高硫煤中以黄铁矿硫为占优势。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识别出煤中黄铁矿的微观赋存状态包括莓球状、薄膜状、晶粒状、结核状、团窝状黄铁矿和细粒黄铁矿集合体,白铁矿的微观赋存特征包括聚片状、板状和矛头状白铁矿,部分白铁矿与黄铁矿共生。沁水盆地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黄铁矿是有害微量元素As、Se和Hg的重要载体,而有机硫决定了煤中U的富集。研究认为,成煤时期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导致太原组煤中全硫和黄铁矿硫较高,太原组煤中硫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煤中黄铁矿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微量元素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煤润湿性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孙晓晓 姚艳斌 +2 位作者 陈基瑜 谢松彬 李臣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0-197,共8页
煤润湿性在煤化工、煤矿安全生产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中有重要意义。目前煤的润湿性测定方法过程繁琐、操作困难、现场实用性差、测量结果可对比性差,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煤层气储层的润湿性评价研究。基于系列低场核磁共振(LFNMR)实验,... 煤润湿性在煤化工、煤矿安全生产及煤层气开发利用中有重要意义。目前煤的润湿性测定方法过程繁琐、操作困难、现场实用性差、测量结果可对比性差,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煤层气储层的润湿性评价研究。基于系列低场核磁共振(LFNMR)实验,探讨了LFNMR应用于煤润湿性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方法。研究发现,LFNMR可应用于识别煤粉中不同状态水分:对于强水湿性煤粉,其T2弛豫谱仅存在吸附态水峰与颗粒间水峰,而弱水湿性煤粉则存在吸附态水峰、颗粒间水峰和自由态水峰3个峰值;煤的水湿性越强,其颗粒间水峰和自由态水峰弛豫时间越短,并随着润湿时间的增加弛豫逐渐变快。当水对煤的润湿达到稳定状态时,煤样的自由态水峰和颗粒间水峰的加权平均值与型煤接触角法测得的接触角呈相关性较好的对数关系。该对数关系可应用于煤水润湿性的定量、半定量评价,这为采用该方法进一步研究煤储层的气、水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的润湿性 接触角 NMR T2弛豫时间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微小孔孔隙结构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谢松彬 姚艳斌 +1 位作者 陈基瑜 姚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176,共7页
基于系列中高煤阶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系统分析了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特征及孔径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测试样品的核磁共振表面弛豫率,获得了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与煤的微小孔孔径分布之间的转换系数C。结果... 基于系列中高煤阶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系统分析了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特征及孔径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获得了测试样品的核磁共振表面弛豫率,获得了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与煤的微小孔孔径分布之间的转换系数C。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煤样,高煤阶煤的吸附脱附曲线有明显拐点,中煤阶煤的吸附脱附曲线拐点不明显;高煤阶煤的表面弛豫率约为0.54×10-8m/ms,而中煤阶煤集中在1.18×10-8m/ms左右;进一步求得高煤阶煤的C值为1.62×10-8m/ms,中煤阶煤的C值为3.54×10-8m/ms;利用求得的C值计算得到基于核磁法的微小孔的赝孔径分布,发现赝孔径分布与采用BJH获得的孔径分布在形态和变化趋势上都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微小孔 表面弛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康志宏 周磊 +2 位作者 任收麦 孔杰霜 陈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5-276,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广泛发育。2013年在柴北缘实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柴页1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页岩层段累计厚度达141m,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页岩岩石主要类型为纹层状...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广泛发育。2013年在柴北缘实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柴页1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页岩层段累计厚度达141m,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页岩岩石主要类型为纹层状碳质页岩、纹层状含碳酸盐粉砂质页岩、纹层状页岩、纹层状含粉砂云质页岩、纹层状含砂页岩、纹层状粉砂质页岩、纹层状云质页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矿物特征表现高硅质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碳酸盐矿物含量。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Ⅲ型次之,Ro均大于0.8%,处于成熟阶段,TOC含量为1.41%-9.35%,烃源岩品质较好。大煤沟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8%-3.4%,比表面为11.1-21.9m2/g,扫描电镜下孔隙直径为0.27-21.38μm。微孔隙发育,依据成因划分为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生物碎屑体内微孔隙。此外,页岩中发育的裂缝和微裂缝,为页岩气的运移和储层提供了通道和储集空间,形成复杂孔缝交叉储集系统。页岩孔隙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的沉积环境、有利的矿物组合和有机质热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 大煤沟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地区构造煤定量分析及其物性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晶 黄文辉 +2 位作者 陆小霞 闫德宇 张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2-737,共6页
构造煤由于煤体结构不稳定及低渗透率的特点影响了煤层气的开发,基于测井资料的煤体结构定量分析有利于识别构造煤,有效预防构造煤对煤层气的不利影响。利用煤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地质录井资料,对构造煤进行了识别。针对柿庄地区煤岩特... 构造煤由于煤体结构不稳定及低渗透率的特点影响了煤层气的开发,基于测井资料的煤体结构定量分析有利于识别构造煤,有效预防构造煤对煤层气的不利影响。利用煤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地质录井资料,对构造煤进行了识别。针对柿庄地区煤岩特点,首先进行测井响应参数与煤体结构之间地相关性探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柿庄地区构造煤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与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密度及井径等4个测井参数相关性较大,相关性均高达0.8以上,相比而言,电阻率测井参数与构造煤体之间相关性较弱。基于以上4种高相关性参数响应特点并结合柿庄地区煤岩骨架测井参数基值进一步提出了煤体结构指数e作为判识构造煤的指标,当e>1.8时,煤体结构普遍为构造煤。不同煤岩结构物性对比研究表明:与原生构造煤及碎裂结构煤相比,研究区构造煤具有低含气量、高演化程度及高黏土矿物含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测井 定量分析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闫德宇 黄文辉 +1 位作者 王婷灏 刘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0,共9页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分布广泛,主要由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黑色硅质页岩等组成;并伴生有较厚的磷块岩矿床、钒矿床和镍、钼多元素硫化物矿床。对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分布广泛,主要由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黑色硅质页岩等组成;并伴生有较厚的磷块岩矿床、钒矿床和镍、钼多元素硫化物矿床。对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详细分析微量元素的富集成因,结果表明:黑色页岩主要形成于静水还原的浅海—半深海缓坡环境,层状元素富集带为沉积成因,海底热流体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总体上,Co、Be、Mn、Ga等元素含量较低;Cu、V、Ni、Mo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多数超过北美页岩平均值;以Ni、Mo为主的多元素富集层通常位于磷块岩之上,以黑色页岩、黑色白云质页岩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为主要载体,其中有机碳(TOC)含量可达12.2%以上,远高于其他元素富集层,随着页岩内硅质成分增加,Ni、Mo、Fe、Co等元素含量明显降低;以V为主的多元素主要赋存于黑色硅质页岩中的水云母,与页岩内硅质成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黑色页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为(76.22~290.67)×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介于1.21~4.22,说明轻稀土更为富集,Sr/Ba值为0.04~0.34,δEu正异常,且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平缓左倾,为沉积过程中存在海底热水流体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富集成因 下寒武统 中、下扬子地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冻融技术的煤的孔隙测试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威 姚艳斌 +2 位作者 刘大锰 孙晓晓 高杨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采用核磁冻融测孔法(NMRC)和低温氮吸附BJH法对6组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了孔隙结构和孔体积测试对比实验,首次探讨了将核磁冻融测孔技术应用于煤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针对同一煤样,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明显大于... 采用核磁冻融测孔法(NMRC)和低温氮吸附BJH法对6组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了孔隙结构和孔体积测试对比实验,首次探讨了将核磁冻融测孔技术应用于煤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针对同一煤样,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明显大于BJH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BJH法相比,NMRC法能够测得更多的封闭孔的孔隙信息;二是,BJH法的计算模型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测量10 nm以下的微孔和部分中、大孔方面能力有限。不同煤阶煤样的测试结果表明,NMRC法测得的总孔体积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增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与孔隙度随煤阶的变化规律一致;而BJH法的测量结果存在异常值,与上述规律不符。整体上,NMRC法在定量识别煤储层"全孔隙"方面较其他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该方法受制样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是一种可拓展应用于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冻融测孔法 低温氮吸附法 孔隙结构 封闭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下石盒子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晶 黄文辉 何明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以鄂尔多斯东南部取心资料为基础,对不同层位泥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及物源特征。岩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泥岩颜色由深及浅,表明沉积环境的还原性... 以鄂尔多斯东南部取心资料为基础,对不同层位泥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演化规律及物源特征。岩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泥岩颜色由深及浅,表明沉积环境的还原性由强至弱;对环境敏感的微量元素(V、Ni、Sr和Cu等)及Ceanom值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沉积环境总体属于弱还原-还原环境且还原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气候总体为温暖湿润环境,自下而上,气候的温湿性变弱;本溪组为海相咸水沉积,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以陆相淡水沉积为主;本溪组水体较浅,山西组水体较深,下石盒子组水体较山西组浅。δEu、(La/Yb)N及Gd/Yb等稀土元素指标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母岩以上地壳岩石为主,存在南北两个物源,北部物源为盆地北部阿拉善—阴山古陆造山带,南部物源为北秦岭造山带;受南北物源控制,研究区南部近源沉积的Al2O3/Ca O值普遍高于北部的远源搬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泥岩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格尔煤田官板乌素6号煤层中煤矸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晓南 黄文辉 +3 位作者 丁国平 敖卫华 周鸿璞 梁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654,共8页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准格尔矿区官板乌素煤矿主采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在官板乌素煤矿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分布广泛,呈薄层状产出,主要矿物... 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准格尔矿区官板乌素煤矿主采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煤矸石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在官板乌素煤矿6号煤层下部层位中分布广泛,呈薄层状产出,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其次含有极少量的勃姆石等矿物。样品中SiO2/Al2O3(摩尔比值)在2.00~2.10之间,接近高岭石族矿物理论比值,有害组分铁、钛含量相对较低。在扫描电镜下,可见煤矸石样品中高岭石单晶形态主要为六方片状,叠片状聚晶,晶片的片径多在5 μm以下。该矿区煤矸石中的高岭石为结晶度较高的优质高岭岩,可用于生产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板乌素 煤矸石 高岭石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州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晓南 黄文辉 +1 位作者 敖卫华 胡咤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1,共5页
本文运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福建漳州地区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中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该区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的矿物组成简单,主要为高岭石和石英,次为钾长... 本文运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热流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福建漳州地区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中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该区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的矿物组成简单,主要为高岭石和石英,次为钾长石,但石英含量相对较高导致样品的化学成分呈现高硅低铝的特征,n(Si O_2)/n(Al_2O_3)在4左右。样品的w(K_2O)波动范围较大,w(Na_2O)、w(Mg O)和w(Ca O)低,而有害组分Fe、Ti含量相对较高。该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风化不完全,高岭石结晶度较差,其X射线衍射峰峰形弥散,对称程度差。在扫描电镜下高岭石的六方片状晶形难以辨认,其形状不规则,呈片状、鳞片状集合体和团块状。此外,样品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差,其脱羟基温度≤500℃,进而说明该地区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结晶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风化残积型 矿物组成 化学成分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白云岩埋藏溶蚀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雷涵 黄文辉 +1 位作者 伊硕 王雅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1-1052,共12页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白云岩储集层不同类型埋藏溶蚀作用的作用过程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依据岩心和镜下观察,结合包裹体温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将马五段埋藏溶蚀作用分为有机酸流体埋藏溶蚀作用、热液埋... 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白云岩储集层不同类型埋藏溶蚀作用的作用过程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依据岩心和镜下观察,结合包裹体温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将马五段埋藏溶蚀作用分为有机酸流体埋藏溶蚀作用、热液埋藏溶蚀作用和TSR作用,其中有机酸流体溶蚀作用会导致层状溶孔、沥青薄膜和圆环的形成,而热液溶蚀作用会导致无组构无选择性溶孔、块状和脉状黄铁矿充填、热液矿物(组合)充填的出现。研究区马五段埋藏溶蚀作用发生模式为:(1)中侏罗世直罗期,低温热液埋藏溶蚀作用发生;(2)中侏罗世末期,伴随第1次烃类充注,有机酸流体埋藏溶蚀作用开始;(3)早白垩世东胜期,中—高温热液埋藏溶蚀作用发生;(4)早白垩世末期,伴随着第2次更大规模的烃类注入,TSR作用发生。对比发现,有机酸和热液溶蚀作用均对储集层有建设性作用,但热液比有机酸流体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储集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埋藏溶蚀作用 热液作用 有机酸流体 TSR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层系层序划分及聚煤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陈成 姚艳斌 +1 位作者 刘大锰 白亚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7-143,共7页
为了探究渭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含煤层系的聚煤规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渭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层系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太原组、山西组地层划分为1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及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基准面旋... 为了探究渭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含煤层系的聚煤规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渭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层系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太原组、山西组地层划分为1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及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对比单元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讨论了3、5、11号煤层在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与其厚度和连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有利的聚煤条件与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方向无关,而是取决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率与泥炭产生率的比值。当该值大于1时,有利的聚煤条件发生在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中、晚期;当该值小于1时,有利的聚煤条件则发生在基准面上升的晚期及下降的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可容纳空间 聚煤规律 渭北地区 石炭-二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成因及模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雷涵 黄文辉 +1 位作者 孙启隆 车青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通过研究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因及发生模式,可进一步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和物性的演化。通过岩心与薄片的观察,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和对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了去白云石化作用成因及... 通过研究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成因及发生模式,可进一步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岩和物性的演化。通过岩心与薄片的观察,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和对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的测定,分析了去白云石化作用成因及成岩演化过程,并结合物性资料分析去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建立了研究区去白云石化的作用模式。结合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M51+2含石膏结核的白云岩层段普遍受淡水淋滤作用影响,但只有部分层段发生淡水淋滤成因的去白云石化作用,Th/U、Th/Cr、Cr/Zr与Y/Ho特征表明由于淡水淋滤作用,大气淡水溶解陆源花岗岩类物质并携带陆源泥质灌入岩层。淡水淋滤去白云石化作用流体Ca^(2+)源来自溶解蒸发岩(膏盐层)和石膏结核,CO_(3)^(2-)源来自表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方解石分解,流体主要运移通道为溶蚀缝和缝合线;作用过程分为表生—浅埋藏期的交代过程和浅埋藏期的胶结过程,富Ca^(2+)和CO_(3)^(2-)大气淡水流至运移通道末端,沿晶间缝下渗,造成白云石的选择性溶蚀和方解石对其的等体积交代,方解石胶结物填充晶间孔、缝和裂隙,使白云岩物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云石化作用 淡水淋滤作用 成因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