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瑜 孙立新 +2 位作者 孙君一 周丽云 王树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地洼、波浪-镶嵌、多旋回、断块等学说思想。在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全盘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从此开始,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学说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构造演化系统性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全球格局的普遍性以及对于全球构造理论的提升是否具有足够的贡献,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核心问题如超大陆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起源、大陆的稳定性等依然处于探索中。正因如此,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存争议,如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大陆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板块构造最早出现的时间及特征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及演化的独特性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依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此,本研究在全球大地构造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全球格局为视角,分析和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强调指出全球构造包括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和陆内构造(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即跨大陆(贯穿大陆)构造(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地幔动力学 跨大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智能建模研究进展
2
作者 叶舒婉 侯卫生 +3 位作者 杨玠 汪海城 白芸 王永志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8,共17页
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是数字孪生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资源预测、工程规划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支撑。传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多依靠人工交互,难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对精细结构表达和实时更新的需求。为突破这些局限,近年来... 高精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是数字孪生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资源预测、工程规划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支撑。传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多依靠人工交互,难以满足复杂地质环境下对精细结构表达和实时更新的需求。为突破这些局限,近年来引入的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为地质建模提供了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模型的自动化程度和复杂结构的表达能力。本文系统回顾了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半智能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征;深入剖析了深度学习与不确定性分析、迁移学习、主成分分析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等方法的融合方法。同时,针对现有方法在数据稀疏处理、计算复杂性、模型可解释性和实时更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与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数据融合、地质知识嵌入、轻量化模型优化、不确定性量化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随着智能化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可靠性和适应性将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地质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数字孪生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格架 海侵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晗晗 周圆心 +6 位作者 何静 韩中鹏 赵怡婷 刘晶 李超 韩子金 肖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70,共15页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局限于二维层面,而是涵盖竖向深度与平面范围的三维管控,与三维地质的理念相通。尽管如此,现阶段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尚待明确。本次以北京城区某地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1041个钻孔数据和34条标准化地层剖面,创建了研究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从三维地层结构、关键地质层和集成评价分区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综合模型与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从竖向深度和平面范围上为研究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地质支撑,也为后续区域层面的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地层结构 关键地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对褐帘石晶体结构的精细影响研究
5
作者 徐晶晶 李林 杨小男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4-714,共11页
褐帘石作为花岗岩、矽卡岩以及花岗伟晶岩中常见的副矿物,是岩浆中轻稀土元素(LREE)、Th、U和Sr等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在俯冲带的临界温度范围内褐帘石能够很好的控制LREE含量,其成分对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 褐帘石作为花岗岩、矽卡岩以及花岗伟晶岩中常见的副矿物,是岩浆中轻稀土元素(LREE)、Th、U和Sr等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在俯冲带的临界温度范围内褐帘石能够很好的控制LREE含量,其成分对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晶X射线衍射、LA-ICP-MS等一系列系统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对比分析了不同地质环境中褐帘石族矿物单晶的晶胞参数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讨论了帘石族矿物中稀土元素对晶体结构微调的过程。根据实验数据的比较随着REE^(3+)替代Ca^(2+)占据A2占位使得帘石族矿物晶体的a、b、c、V各个晶胞参数得到了相应程度增大,其中晶胞体积的变化较为明显由457.92A^(3)增大至479.93A^(3),体积增大接近4.8%;褐帘石的(110)、(311)、(222+123+114)、(322+424)和(307)等面网可以间接指示褐帘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占位情况。本研究通过分析褐帘石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揭示了稀土元素替代Ca^(2+)对其晶体结构的调控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帘石 稀土元素 晶体结构 晶胞参数 多面体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地幔楔氧化的证据和机理
6
作者 李欣懿 董栩含 +2 位作者 黄慧 邓阳凡 王水炯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7,共9页
中国东部是大地幔楔概念的提出和命名地,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区域。大地幔楔构造背景下的挥发份循环对深部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前人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以及携带的地幔包体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金属同位素、橄... 中国东部是大地幔楔概念的提出和命名地,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区域。大地幔楔构造背景下的挥发份循环对深部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前人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以及携带的地幔包体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金属同位素、橄榄石V的氧逸度计、全岩Fe^(3+)/∑Fe表明新生代玄武岩高度氧化,其氧逸度显著高于以橄榄岩包体为代表的大地幔楔岩石圈地幔。据此,提出中国东部大地幔楔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氧化事件,其氧化机制和深部碳循环密切相关。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携带的大量再循环碳酸盐在深部地幔发生铁-碳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金刚石堆积在地幔过渡带使得相应的熔体具有高的Fe^(3+)/∑Fe,形成高度氧化地幔端元(HOME),这一端元可能是深部贵金属与硫化物运移的重要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幔楔 板内玄武岩 深部碳循环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阿吾拉勒石炭纪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大鹏 杜杨松 +5 位作者 庞振山 涂其军 张永平 葛松胜 沈立军 王开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92,共17页
西天山阿吾拉勒裂谷带内广泛发育石炭纪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安岩、玄武质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以中基性岩为主,多为钙碱性系列。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区内流纹岩形成于(316.1±2.... 西天山阿吾拉勒裂谷带内广泛发育石炭纪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安岩、玄武质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以中基性岩为主,多为钙碱性系列。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区内流纹岩形成于(316.1±2.2)Ma,为早石炭世晚期。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本区的火山岩具有俯冲带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的典型特征,应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的准噶尔洋向伊犁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弧环境。可能是由受俯冲流(熔)体交代的地幔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发生1%~5%的部分熔融,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离和同化混染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地球化学 火山岛弧 大哈拉军山组 阿吾拉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胜荣 申俊峰 +1 位作者 李林 张华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6,共11页
在国际地科联启动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背景下,开展成因矿物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深度挖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优先考虑矿物系统发生史、矿物标型和矿物成因分类3个方面的数据平台建设,开展3个方面的大数据模型、大数... 在国际地科联启动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背景下,开展成因矿物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深度挖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优先考虑矿物系统发生史、矿物标型和矿物成因分类3个方面的数据平台建设,开展3个方面的大数据模型、大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和大数据结果的信息提取。部署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若干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元素矿物(如锂矿物、铀矿物、镓矿物、铈矿物、铂矿物等)的系统发生史和矿物类的系统发生史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地球不同构造单元中的聚散规律,为战略性关键金属找矿预测提供思路。根据矿物大数据库的深度挖掘和矿物系统发生史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矿物演化的规律,揭示地球历史中重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事件的性质、分布、规模及辐射效应。借助矿物成因分类的大数据平台,完善“显性”成因矿物族分类和区划图编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隐性”成因矿物族和找矿矿物族的分类和区划图研制。要重视矿物学和地质大数据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开设地质大数据本科专业基础上,在研究生层次开设“成因矿物学大数据”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矿物学 大数据平台 战略性金属矿物 矿物聚散规律 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科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平利县朱家院碱性岩中易解石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浦浦 尹京武 +5 位作者 聂潇 闫星光 王梦亚 徐海明 王军 刘林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46-54,共9页
利用电子探针分析,背散射形貌分析和元素面分布及定量分析等手段,对陕西省平利县朱家院碱性岩中的易解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朱家院碱性岩中易解石主要有不规则粒状和细脉状两种产状,粒状易解石粒径在10~100μm,常与金红石、钠... 利用电子探针分析,背散射形貌分析和元素面分布及定量分析等手段,对陕西省平利县朱家院碱性岩中的易解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朱家院碱性岩中易解石主要有不规则粒状和细脉状两种产状,粒状易解石粒径在10~100μm,常与金红石、钠铁闪石等矿物伴生;脉状易解石切割脉状褐帘石,显示脉状易解石为后期形成。两种易解石中Nb,Ta,Ti,Ce,Nd等元素分布均均匀;稀土含量相对较高,有富轻稀土,贫重稀土的特征,其中Ce和Nd的含量高。脉状易解石中Nb,Ta含量高于粒状易解石,Ti含量低于后者;根据成分确定,脉状易解石为铌易解石,粒状易解石为易解石-铌易解石过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利县 易解石 电子探针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宁乡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评估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海俊杰 苏犁 +1 位作者 张林 刘正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0-52,71,共4页
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源为基础,选取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矿山土地资源破坏程度、矿山水土污染程度、矿山地下水系统破坏程度、矿山环境条件脆弱程度以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六个评估因子,采用综合指数评估法,... 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源为基础,选取矿山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矿山土地资源破坏程度、矿山水土污染程度、矿山地下水系统破坏程度、矿山环境条件脆弱程度以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六个评估因子,采用综合指数评估法,对宁乡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评估,结合各地域、矿区、段的开发利用强度,将宁乡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划分为影响严重区、影响较严重区、影响一般区三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评估因子 综合指数评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中国北方新生代火山锥降解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晓歌 尹京武 +2 位作者 徐旸 安博博 孙洪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7-407,共11页
中国北方有着众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火山群,为研究火山锥降解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通过30 m精度DEM统计了来自五大连池、柴河—阿尔山、诺敏河—奎勒河、新疆阿什库勒、大同五个火山群共40座火山的锥体形态学参数H_(co)与W_(co)值,... 中国北方有着众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火山群,为研究火山锥降解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通过30 m精度DEM统计了来自五大连池、柴河—阿尔山、诺敏河—奎勒河、新疆阿什库勒、大同五个火山群共40座火山的锥体形态学参数H_(co)与W_(co)值,并搜集了对应的锥体年代学数据对火山锥的降解过程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对火山锥进行了H_(co)/W_(co)—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在五个火山群中具有实际喷发年龄的40座火山中,符合分组规则的火山锥为31座,火山锥实际年龄值与按照分组规则所得的理论年龄值区间的统计重合率高达80%,充分表明了锥体形态学参数测量对判断火山喷发时代的可信性。(2)火山锥降解模型表明在刚开始的1 Ma内,火山锥H_(co)/W_(co)值下降较快,1 Ma以后,火山锥的H_(co)/W_(co)值下降变慢,整个火山锥降解过程中H_(co)/W_(co)值下降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慢。(3)通过分析气候条件对不同地区火山锥降解速率的影响表明:东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气候湿润,火山锥降解速率较高;而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小,气候干旱,火山锥降解速率较低;这就导致东部地区火山锥H_(co)/W_(co)值的下降速率要高于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锥 形态学 Hco/Wco值 火山锥降解 气候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性除氟吸附材料在饮用水及含氟废水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霄 杨艺琳 +1 位作者 王鹏 柳听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47-3260,共14页
水体氟污染会引起氟斑牙和骨骼畸形等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利用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吸附除氟已经成为处理含氟水当中的关键技术.为减轻水体氟污染所诱发的环境问题,有效降低水体氟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本文归纳了不同功能性吸... 水体氟污染会引起氟斑牙和骨骼畸形等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利用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吸附除氟已经成为处理含氟水当中的关键技术.为减轻水体氟污染所诱发的环境问题,有效降低水体氟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本文归纳了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天然吸附材料、金属基吸附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工业废弃物吸附材料以及纳米吸附材料等)在水体氟污染处理中的吸附机理和效果.同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功能性吸附材料在水体除氟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并展望了除氟吸附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水体氟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氟污染 功能性吸附材料 吸附机理 影响因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进展及新成果(2000—2019)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国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7-358,共22页
矿物的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是矿物学的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重视,以及平面探测技术单晶衍射仪、微区、微量衍射等实验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软硬件能力的提高,我国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得到飞速发展... 矿物的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是矿物学的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重视,以及平面探测技术单晶衍射仪、微区、微量衍射等实验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软硬件能力的提高,我国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得到飞速发展。矿物晶体结构测定与研究是伴随着新矿物的发现而发展的,新矿物的发现是矿物晶体结构研究的基石,又为新矿物提供数据支撑。目前我国发现的各类新矿物的晶体结构大多数已被测定,精修了近30个新矿物的晶体结构,并发现了多种此前从未发现过的矿物新结构,对若干新矿物的晶体化学新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成果为新矿物的发现和申报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同时也为阐明矿物的成分结构、物理特性、成因及演化,进而为各种地质现象的解释提供科学依据。展望未来,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研究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晶体化学 新矿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因子的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评价
14
作者 田金雨 孟庆岩 +2 位作者 侯卫国 汪雪淼 张琳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1,共9页
城市绿地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度量城市人居绿地环境可为城市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首先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进行天津市地物分类,然后利用路网数据建立POI居住点的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格网法与... 城市绿地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度量城市人居绿地环境可为城市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首先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进行天津市地物分类,然后利用路网数据建立POI居住点的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格网法与因子分析法,综合城市绿地面积、生长状态、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构建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评价模型,最终,在居住点可达范围内应用评价模型,对天津市人居绿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因子分析,得到的可达绿地面积-生长状态因子、可达绿地形状因子和可达绿地破碎度因子在反映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时具有代表性;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植被覆盖度低、形状不规则且分布破碎。环城区越靠近中心城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绿地面积越小、分布越破碎,越靠近远郊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绿地面积越大,形状越规则。远郊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居住点可达范围内植被生长旺盛、分布连贯且形状规则;天津市北部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较好,中部及东南部较差,天津市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从优至劣为:远郊区>环城区>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城市评估和绿地系统监测提供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 景观指数 Google Earth Engine POI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丽云 陈鑫 +1 位作者 王瑜 高洪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51,共28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东部华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华北和整个东部地区从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向构造时的解析,讨论了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机制。本文提出中国东部构造格局转换的开始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在陆缘辽东半岛到华北内陆发育大量同构造岩浆流动成因的深成侵入花岗质岩体,同时中—上地壳因南东-北西向的挤压形成了不同地带的断层、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然而深层克拉通基底构造保持原有的变质片麻理等的方向不变,也就是基底和盖层间发育有拆离带,结合下地壳的同构造岩浆流动,表现为地壳的层间滑脱与解耦;同时间的地幔物质上涌所导致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可能的地幔物质的从东向西的水平流动,破坏了壳-幔之间原有的平衡,导致壳-幔物质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构造变形 岩浆作用 构造格局转换 壳-幔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坝沉积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2
16
作者 姜在兴 王俊辉 张元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滩坝是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一种沉积相类型和油气储集体,是滩和坝的总称。国外关于滩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的考察,侧重于成因机理的解释;中国的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则偏重于陆相湖盆滩坝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 滩坝是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一种沉积相类型和油气储集体,是滩和坝的总称。国外关于滩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的考察,侧重于成因机理的解释;中国的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则偏重于陆相湖盆滩坝的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的研究。作者从滩坝的成因出发,对滩坝的分类、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古地理及油气意义进行了总结梳理,提出滩坝是"风(风浪)-源(物源)-盆(盆地演化)"系统内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表现在:波浪是滩坝形成的动力;物源是滩坝形成的物质基础;盆地层序—构造演化过程中古地貌与古水深决定了滩坝的发育位置与范围。研究滩坝发育的控制因素,有利于为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滩坝砂体记录了其形成时的古地理条件。特别地,通过对滩坝砂体沉积特征的解剖,可以一定程度上定量反映其形成时的古风浪条件,进而可以恢复古大气流场,这对古气候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分类 模式 控制因素 古地理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回顾、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5
17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3 位作者 尹福光 耿全如 李光明 朱弟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175,共25页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涵盖了前身的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制约,它不仅包含有关全球构造的空间格局、运动状态的历史记录,而且也留下了青藏特提斯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运动...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涵盖了前身的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制约,它不仅包含有关全球构造的空间格局、运动状态的历史记录,而且也留下了青藏特提斯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运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地质遗迹。所以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构造的窗口,被自然科学工作者誉为解决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钥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系列编图及综合集成等研究工作。本文以认识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各阶段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结构组成和演化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过程,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碰撞构造效应,以及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中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新发现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模式、科学理论与学术争论观念层次上的问题,以及关键的基础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地质构造 碰撞构造效应 多岛弧盆系构造 特提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郝娜娜 袁万明 +3 位作者 曹建辉 冯云磊 程学芹 张爱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东昆仑西部祁漫塔格喀雅克登塔格地区地质研究程度低,特别是未曾有晚泥盆世侵入岩的报道或记录。本次工作识别出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的存在,经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其形成时代为(380.52±0.92)Ma,即晚泥盆世。这一发现打破... 东昆仑西部祁漫塔格喀雅克登塔格地区地质研究程度低,特别是未曾有晚泥盆世侵入岩的报道或记录。本次工作识别出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的存在,经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其形成时代为(380.52±0.92)Ma,即晚泥盆世。这一发现打破了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造山旋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发生在早泥盆世(408Ma)—中泥盆世(386Ma)的认识,进而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一直延续至晚泥盆世380Ma,为细化东昆仑西部祁漫塔格加里东造山旋回晚泥盆世的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喀雅克登塔格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产于祁漫塔格加里东造山带后造山伸展崩塌的晚期阶段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年代学 地质意义 晚泥盆世 喀雅克登塔格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剥露历史及古地形再造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高 袁万明 +1 位作者 赵文菊 刘海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67-978,共12页
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对阿尔泰地区13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的隆升剥露历史,并进行了古地形再造。热历史演化模式具有3个阶段的特征:①约120~80Ma至70Ma,温度较高,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底部温度,主体高于... 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对阿尔泰地区13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地区的隆升剥露历史,并进行了古地形再造。热历史演化模式具有3个阶段的特征:①约120~80Ma至70Ma,温度较高,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底部温度,主体高于100℃,晚白垩世末期和早第三纪初期,阿尔泰地区构造运动不明显,仅有微弱的升降运动,均夷作用显著;②从80~70Ma至30~20Ma,快速冷却,温度由85~75℃降至35~30℃,晚第三纪,自中新世起,特别是中新世中晚期,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块断升降运动较为加强,山区上升,盆地相对下降;③从约30~20Ma至现今,缓慢冷却,温度由35~30℃降为现在的地表温度(平均20℃)。三阶段隆升速率分别为0.025mm/a,0.027mm/a和0.02mm/a;隆升幅度分别为1.14km,1.34km和0.43km。地表隆升幅度变化于634~2394m之间。区内平均剥蚀量为2168m,平均隆升量3318m,二者之差1150m便是现在的平均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热历史 隆升与剥蚀 裂变径迹 磷灰石 阿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哈日扎多金属矿区花岗斑岩与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小龙 袁万明 +2 位作者 冯星 冯云磊 程学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58-1168,共11页
哈日扎多金属矿区具有多期成矿作用,成矿母岩为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岩。通过对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3个样品锆石年龄。样品TC22-3为闪长岩,年龄集中在413±5.4~433±5.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4... 哈日扎多金属矿区具有多期成矿作用,成矿母岩为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岩。通过对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3个样品锆石年龄。样品TC22-3为闪长岩,年龄集中在413±5.4~433±5.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24.7±4.8Ma;DK19-1为花岗斑岩,年龄集中在233±2.4~251±2.9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2.6±2.6Ma;DK23-1为花岗斑岩,^(206)Pb/^(238)U年龄集中在235±4.0~262±6.5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5.8±3.4Ma。样品DK23-1和DK19-1的锆石年龄代表印支期岩体年龄,与东昆仑地区印支期发生过较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相耦合,并且指示了哈日扎矿区主要的成矿年代;样品TC22-3形成时代为志留纪,记录了东昆仑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也说明在志留纪该矿区已经发生了矿化现象。另外,东昆仑地区的晚志留世花岗岩可能与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