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郊再生水灌区土壤有机氯农药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文洁 何江涛 +2 位作者 金爱芳 魏永霞 陈素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75-1681,共7页
在北京市郊再生水灌区采用正三角型布点法进行了3个钻孔的采样工作,钻孔间隔为1m,从表层开始每隔0.5m取一个样,3个钻孔共36组样品,同时采集钻孔附近的灌溉水及地下水,分别测试了土壤的理化参数及其土壤、灌溉水及地下水中9种有机氯农药... 在北京市郊再生水灌区采用正三角型布点法进行了3个钻孔的采样工作,钻孔间隔为1m,从表层开始每隔0.5m取一个样,3个钻孔共36组样品,同时采集钻孔附近的灌溉水及地下水,分别测试了土壤的理化参数及其土壤、灌溉水及地下水中9种有机氯农药的质量分数。测试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是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残留层,表层土壤中检出的DDTs和BHCs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814.21ng·kg-1和1130.41ng·kg-1,但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残留污染程度较轻;其他层位以七氯和艾氏剂为主要检出物,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286.19ng·kg-1和781.23ng·kg-1;其中艾氏剂未在表层土壤中检出;灌区内未检出的γ-BHC和(DDE+DDD)/DDT的计算值为1.80,都说明近期内没有新污染源的输入;检出的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剖面上的迁移能力有HEP>ALD>BHCs>DDTs>HCB,与地下水中检出的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有机氯农药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赵福祥 陈宏峰 陈鸿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54-4757,共4页
目前,地下水资源的潜力评价主要建立在水资源评价基础之上,结合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采用分级、分类、分区及其他方法。由于各地区影响地下水潜力的因素较复杂,地下水资源潜力的评价与开发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和... 目前,地下水资源的潜力评价主要建立在水资源评价基础之上,结合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采用分级、分类、分区及其他方法。由于各地区影响地下水潜力的因素较复杂,地下水资源潜力的评价与开发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和社会发展的差异,通常采用增开地下水资源、节水以及开发其他补充资源等措施来提高地下水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潜力 分级评价 分类评价 分区评价 开发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承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综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晴 金晓媚 +2 位作者 郑金涛 朗捷 殷秀兰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9-246,共8页
[目的]监测张承地区近年来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阐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张承地区2001... [目的]监测张承地区近年来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阐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张承地区2001—2022年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规律及趋势变化,利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影响NDVI的自然和人为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及驱动力分析。[结果](1)研究区NDVI年均值为0.46,整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001—2022年研究区近90%区域的植被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2)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正相关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8.36%和89%,而对于土壤水分的响应则表现为根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表层土壤水分;(3)张承地区林地适宜生长的水位埋深区间4~6.5 m,草地则是在4 m以下;(4)研究区内影响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为降水>根区土壤水分>表层土壤水分>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位埋深>气温。[结论]张承地区植被指数在过去21年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南地区植被状况优于西北地区,坝上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植被变化主要受到降水、土壤水分和用地类型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地区 MODIS-NDVI 地下水位埋深 土壤水分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曹文炳 万力 +2 位作者 曾亦键 胡伏生 陈劲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7,共8页
黄河源区位于多年冻土区,严酷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冻土共同构建成一种特殊的冻结水环境,使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结构均发生变化,与非冻土区有显著的差别,形成特殊的水文地质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温变暖,出现大面积冻土退化,以及... 黄河源区位于多年冻土区,严酷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冻土共同构建成一种特殊的冻结水环境,使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结构均发生变化,与非冻土区有显著的差别,形成特殊的水文地质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温变暖,出现大面积冻土退化,以及过度放牧、鼠害加剧等原因,造成草场退化,沙漠化趋势日渐明显,严重地冲击着黄河河源区的水源养涵功能,导致黄河在源头段多次出现断流。通过水平衡计算,探讨了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并阐述了冻结层上水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昼夜动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曾亦键 万力 +1 位作者 王旭升 曹文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西北荒漠化地区,包气带中的水分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维持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又反映在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过程中。文中报告了室外沙坑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 西北荒漠化地区,包气带中的水分除来自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凝结水。凝结水对维持荒漠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又反映在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的昼夜动态过程中。文中报告了室外沙坑浅层包气带地温与含水量观测的实验结果。土壤含水量变化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观测,避免了传统称重法产生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实验中对深度0~30cm范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高密度观测。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对水汽的运移起到主控作用,温度梯度方向向下,土壤含水量增加,反之,含水量减少。通过热传导方程对土壤中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傅立叶级数表示的温度波方程,用于预测不同深度土壤响应地表条件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实验中还对近地表微气象以及土壤负压等因素进行了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包气带 凝结水 水汽运移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春艳 陈鸿汉 +1 位作者 杨金凤 刘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22-1426,共5页
生物通风是继SVE后又一项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寻求最佳修复效果的最优组合,采用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正交土柱实验,对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5个主要因素(污染强度、土壤含水率、C∶N∶P... 生物通风是继SVE后又一项主要的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寻求最佳修复效果的最优组合,采用生物通风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正交土柱实验,对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5个主要因素(污染强度、土壤含水率、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通风方式)进行了定量化。结果表明,利用强化生物通风可以在柴油污染土壤的治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无显著性影响;极差分析得到影响强化生物通风柴油去除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为土壤含水率、污染强度,次主要因素为C∶N∶P、通风的孔隙体积数,而通风方式对去除率的影响很小;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有些因素的最优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总体来说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为:土壤含水率为4.88%,污染强度为40000mg·kg-1,C∶N∶P为100∶20∶1,通风的孔隙体积数为4,而通风方式的两种水平对去除率的影响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生物通风 影响因素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苯对粒状铁去除四氯乙烯影响的柱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夏凡 刘玉龙 +1 位作者 刘菲 陈鸿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150,共9页
挥发性氯代烃和石油烃类污染是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混合污染类型,而且这两类污染物毒性极强,对人类危害非常严重。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氯乙烯、苯和甲苯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实验的方法研究苯和甲苯在粒状铁反应系统中吸附平衡后,对粒状铁... 挥发性氯代烃和石油烃类污染是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混合污染类型,而且这两类污染物毒性极强,对人类危害非常严重。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氯乙烯、苯和甲苯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实验的方法研究苯和甲苯在粒状铁反应系统中吸附平衡后,对粒状铁去除四氯乙烯的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在实验装置运行的过程中,苯、甲苯和四氯乙烯的浓度始终控制在2mg/L左右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苯或甲苯的存在对被还原的产物组成没有影响,主要氯代中间产物均为TCE、1,1-DCE、cis-1,2-DCE和VC,但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苯和甲苯的存在对去除速率有影响,即苯对四氯乙烯的去除有促进作用,去除速率平均提高13.5%;而甲苯则抑制四氯乙烯的去除,去除速率平均降低13.8%。对比控制柱,苯和甲苯存在时对出水水化学变化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状铁 甲苯 四氯乙烯(PCE) 渗透反应格栅(PRB) 地下水修复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氯乙烯在不同地下水环境的生物共代谢降解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烨 潘涛 +2 位作者 刘菲 李森 郭淼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2-688,共7页
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处理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四氯乙烯只能在厌氧条件下发生还原脱氯,目前对产甲烷环境下四氯乙烯的降解研究较多,而对较弱还原环境,如反硝化、铁锰还原和硫... 四氯乙烯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处理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四氯乙烯只能在厌氧条件下发生还原脱氯,目前对产甲烷环境下四氯乙烯的降解研究较多,而对较弱还原环境,如反硝化、铁锰还原和硫酸盐还原环境下四氯乙烯的脱氯行为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批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地下水环境,包括反硝化、铁还原、硫酸盐还原、混合电子受体和天然地下水环境下四氯乙烯的脱氯性能。结果表明,铁还原环境的四氯乙烯脱氯效果最好,天然地下水环境次之,四氯乙烯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34%和84.71%,四氯乙烯很快转化为三氯乙烯,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二氯乙烯,四氯乙烯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反硝化、硫酸盐还原、混合电子受体环境,四氯乙烯的去除以挥发为主,降解只占很小的比例,且最终的降解产物只有三氯乙烯。地下水中三价铁的存在,对于四氯乙烯脱氯起促进作用;而当地下水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浓度较高时,四氯乙烯脱氯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四氯乙烯 生物降解 共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节理化复合软岩巷道地质特征及支护技术 被引量:8
9
作者 朱阁 张志成 +3 位作者 李平虎 穆文平 张连杰 武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23,共6页
为解决鹤壁矿区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难支护的问题,通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室内试验等手段,分析鹤壁矿区软岩巷道的工程地质特点,得到软岩围岩的变形破坏力学机制。结合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软岩巷... 为解决鹤壁矿区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难支护的问题,通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室内试验等手段,分析鹤壁矿区软岩巷道的工程地质特点,得到软岩围岩的变形破坏力学机制。结合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软岩巷道采用锚网喷和锚索为主的支护方式,并现场监测评估支护效果。研究表明:鹤壁矿区巷道围岩属于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软岩;变形破坏的ⅠABⅡBDⅢD型复合变形力学机制由节理、分子吸水膨胀、胶体膨胀、自重应力以及工程开挖等共同构成;采用的支护方式可使支护体应力分布平均,应力集中区范围和岩体变形均较小;经现场监测表明:在该支护条件下开挖15天后巷道围岩变形趋于稳定,30天后变形速率为0,累计变形量不超过40mm,保证软岩巷道工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软岩 变形力学机制 锚喷支护 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硅钙石与氟化钙处理低磷污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爱芳 何江涛 +1 位作者 郑红 黄国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8-161,共4页
采用雪硅钙石与氟化钙组合进行了处理低磷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进水pH值和振荡速度四种因素对该组合去除低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磷的最佳反应时间、温度、进水pH值和振荡速度分别为4h、24.3℃、9和200r/min;... 采用雪硅钙石与氟化钙组合进行了处理低磷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进水pH值和振荡速度四种因素对该组合去除低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磷的最佳反应时间、温度、进水pH值和振荡速度分别为4h、24.3℃、9和200r/min;总磷去除率均随四种因素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各不同。该组合能够稳定、高效、低耗的处理低磷污水,具有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硅钙石 氟化钙 反应时间 温度 进水pH值 振荡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硅钙石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实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爱芳 何江涛 郑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2-475,共4页
以含低浓度磷(10—15mg·l-1)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晶种雪硅钙石,使水体中的磷以不溶磷酸盐的形式结晶到晶种上而去除,在静态条件下合适的投加量为雪硅钙石6g·l-1,氟化钙3.5g·l-1—4.2g·l-1,反应4h,可使人... 以含低浓度磷(10—15mg·l-1)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晶种雪硅钙石,使水体中的磷以不溶磷酸盐的形式结晶到晶种上而去除,在静态条件下合适的投加量为雪硅钙石6g·l-1,氟化钙3.5g·l-1—4.2g·l-1,反应4h,可使人工快渗出水的总磷浓度小于0.5mg·l-1,去除率达到96.6%以上,出水的pH值保持在8—8.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硅钙石 生活污水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M及pH对典型PAHs在土壤中迁移影响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乔肖翠 何江涛 +1 位作者 杨蕾 邹合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3-950,共8页
影响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因素很多,通过柱实验模拟研究了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及pH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的影响,以氯离子做示踪剂进行校正,探讨了不同浓度DOM及pH对多环芳烃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多环芳... 影响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因素很多,通过柱实验模拟研究了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及pH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的影响,以氯离子做示踪剂进行校正,探讨了不同浓度DOM及pH对多环芳烃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多环芳烃迁移速率随着DOM浓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空白柱对照可得低浓度的DOM由于累积吸附与共吸附作用对多环芳烃的迁移起抑制作用,随着DOM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DOM形成表面活性剂胶体束,多环芳烃进入胶体束内部,从而迁移速率加快。当pH为6、8、10时多环芳烃的迁移速率与空白柱相比均较大,且pH为8、10时多环芳烃迁移速率大于pH为6时的迁移速率,由此可见pH会影响多环芳烃迁移速率,其原因为pH的改变会影响DOM所带电荷的电性,当pH升高到中性或碱性时由于空间排斥理论,DOM的迁移会加快,从而影响多环芳烃的迁移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灌溉 多环芳烃 溶解性有机质(DOM)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西南岩溶地下水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识别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福杨 单婷倩 +3 位作者 林静 刘菲 王彬 黄一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境中抗生素...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以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分析了35种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了30种抗生素,包括3种四环素类(<检出限(MDL)~421 ng/L)、5种大环内酯类(28.3~884 ng/L)、9种磺胺类(2.50~30 ng/L)和13种喹诺酮类(19.5~1807 ng/L)。其中,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研究区检出的主要抗生素,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污染源和稀释作用控制。研究区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Ca·Mg型和HCO_(3)-Ca·Na·Mg型,抗生素浓度在不同的水化学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HCO_(3)-Ca·Na·Mg型水样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HCO_(3)-Ca·Mg型(2~10倍)(Mann-Whitney检验,p<0.05)。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氮(硝氮、亚硝氮与氨氮浓度之和)、总有机碳(TOC)、Na^(+)、Cl^(-)浓度与单一抗生素浓度、不同种类抗生素浓度、抗生素总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0.99,p<0.05,N=7~8)。相比三氮、TOC和Na^(+),Cl^(-)在环境中性质更稳定,是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中更可靠的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本研究为受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废水排放影响的岩溶地区抗生素污染识别与污染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指示因子 岩溶地下水 空间分布 水化学 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双金属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降解水中2,4-D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荣 罗新宇 杨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5-674,共10页
为了处理有机氯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铁钴双金属纳米颗粒(n-Fe/Co),并通过Fe、Co的合成比例优化了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体系对2,4-D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4.5的条件下,使用0.03... 为了处理有机氯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铁钴双金属纳米颗粒(n-Fe/Co),并通过Fe、Co的合成比例优化了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体系对2,4-D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4.5的条件下,使用0.03 g·L^(-1)的n-Fe/Co和0.5 mmol·L^(-1)的PMS,2,4-D(10 mg·L^(-1))在30 min内完全去除,与单纯的纳米零价铁(nZVI)相比,2,4-D的去除率提升了60.9个百分点。n-Fe/Co可以在很宽的pH范围(2~9)和复杂的阴离子条件下有效去除2,4-D。自由基抑制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是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贡献率达到62.2%)。在中间产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4-D在n-Fe/Co-PMS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和降解途径。研究表明,n-Fe/Co复合材料活化PMS系统在处理水中的2,4-D除草剂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 纳米零价铁 双金属 过一硫酸盐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化学测定方法探究
15
作者 牛爱钰 李欣 +1 位作者 刘菲 杨珊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定Eh,实现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定量表征。本文选取针铁矿作为常见的铁氧化物,探讨了介导和非介导电位法测定Fe_(aq)^(2+)-针铁矿非均相体系Eh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了介导物质的类型与添加顺序以及工作电极预处理方法等条件对Eh测定的影响,并通过能斯特方程验证电位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电极的表面状态、介导物质的选择以及针铁矿-工作电极之间平衡的建立对Eh测定十分关键。介导法能有效地缩短测定时间,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导物质;非介导法需确保工作电极与针铁矿之间平衡的建立。同时,利用非介导法测定了不同pH和Fe_(aq)^(2+)-浓度下不同粒径针铁矿与Fe_(aq)^(2+)-非均相体系的Eh,根据能斯特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粒径针铁矿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h0),对于粒径为200、700和1000nm的针铁矿Eh0分别为815、802和782mV,验证了优化后电位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可为矿物非均相体系Eh的测定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预测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参与的污染物衰减速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二价铁 铁氧化物 非均相体系 氧化还原电位 针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铂-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氧氟沙星
16
作者 冯丽敏 薛强 +3 位作者 李文博 许伟伟 贺小桐 李文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铂纳米颗粒(PtNPs)沉积于石墨烯(Gr)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并考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方法分别在0.75μmol/L~50μmol/L和75μmol/... 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铂纳米颗粒(PtNPs)沉积于石墨烯(Gr)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并考察OFL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方法分别在0.75μmol/L~50μmol/L和75μmol/L~250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2μmol/L。将PtNPs/Gr/GCE修饰电极用于实际自来水和地下水样品测定,结果均为未检出,加标回收率为95.3%~102%,RSD为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铂纳米颗粒 石墨烯 差分脉冲伏安法 修饰电极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164
17
作者 陈鸿汉 谌宏伟 +4 位作者 何江涛 刘菲 沈照理 韩冰 孙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6-223,共8页
综合国外研究进展介绍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基础理论主要从人体摄取污染物质的方式和机制以及污染物摄取剂量和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两方面开展讨论。评价方法从数据收集、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和风险表征4方面进行... 综合国外研究进展介绍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基础理论主要从人体摄取污染物质的方式和机制以及污染物摄取剂量和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两方面开展讨论。评价方法从数据收集、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和风险表征4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叠加风险”和“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开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指出构建中国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应从制定法律入手,以典型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为试点,逐渐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最终完成包括法律法规、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等在内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健康风险评价 理论 方法 评价体系 叠加风险 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实例研究 被引量:67
18
作者 谌宏伟 陈鸿汉 +3 位作者 刘菲 何江涛 沈照理 孙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0-235,共6页
以常州市A厂有机污染调查为依据,采用篇中讨论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由土壤、空气、地下水污染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综合分析表明,场地目标污染物为4种苯系物,可能对人体产生肝肾病变、鼻上皮组织恶化和运动协调能力降低... 以常州市A厂有机污染调查为依据,采用篇中讨论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由土壤、空气、地下水污染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综合分析表明,场地目标污染物为4种苯系物,可能对人体产生肝肾病变、鼻上皮组织恶化和运动协调能力降低等非致癌效应;污染物暴露途径主要有3条,分别暴露于厂区人群和饮用厂区下游民井井水的居民。评价结果显示,厂区人群同时遭受皮肤接触污染土壤和呼吸污染空气带来的非致癌危害。4种污染物的多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非致癌危害指数分别为甲苯,2·82×10-2;乙苯,4·94×10-2;间对二甲苯,1·21×10-7;异丙苯,1·05×10-7。两途径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分别为4·26×10-5和7·76×10-2,非致癌综合危害指数为7·76×10-2;厂区下游居民饮用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其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为1·55×10-5。各危害指数均小于1,非致癌健康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暴露途径 非致癌危害指数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有机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初探 被引量:107
19
作者 韩冰 何江涛 +2 位作者 陈鸿汉 谌宏伟 史敬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4-229,共6页
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主要应用于地表水或污水回用的评价。文中针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考虑中国人饮水习惯及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对U·S·EPA推荐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北方... 健康风险评价是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主要应用于地表水或污水回用的评价。文中针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考虑中国人饮水习惯及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对U·S·EPA推荐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北方某市一典型有机污染区的地下水为例,对地下水中污染物通过食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了风险计算和评价,分析了其主要风险来源。结果表明,典型区各点的非致癌风险均未超标,但有4个点的致癌风险超过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值(1·0×10-4),其中B408点致癌风险高达1·37×10-3,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各个点风险的主要贡献因子均是饮水途径摄入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但饮用煮沸的水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风险,建议不饮用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有机污染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现今大地热流与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宗星 高俊 +3 位作者 郑策 刘成林 马寅生 赵为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87-3705,共19页
依据钻孔系统稳态测温、静井温度资料与实测热导率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热导率柱,新增了17个大地热流数据.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1~38.6℃·km^-1,平均为28.6±4.6℃·km^-1,大地... 依据钻孔系统稳态测温、静井温度资料与实测热导率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热导率柱,新增了17个大地热流数据.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1~38.6℃·km^-1,平均为28.6±4.6℃·km^-1,大地热流介于32.9~70.4mW·m^-2,平均55.1±7.9mW·m^-2.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温场存在差异,昆北逆冲带、一里坪坳陷属于"高温区",祁南逆冲带属于"中温区",三湖坳陷、德令哈坳陷及欧龙布鲁克隆起属于"低温区",盆地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受控于地壳深部结构、盆地构造等因素.以现今地温场为基础,采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埋藏、抬升剥蚀和热演化史,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六期(254.0—199 Ma,177—148.6 Ma,87—62 Ma,41.1—33.6 Ma,9.6—7.1 Ma,2.9—1.8 Ma)构造运动,六期构造事件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吻合.其中白垩纪末期(87—62 Ma)的构造事件导致了柴达木盆地东部隆升并遭受剥蚀,欧龙布鲁克隆起形成雏形,柴达木盆地北缘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坳陷盆地;中新世末的两期构造事件(9.6—7.1 Ma和2.9—1.8 Ma)使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盆地快速隆升,构造变形强烈,基本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