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数据文献计量学分析《地学前缘》期刊引领力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宇 程丽 +2 位作者 杨立英 李立 相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549,共15页
《地学前缘》是一本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中文地球科学期刊。本文依托Incopat、领跑者5000、CSCD、SCIE和Scopus等5个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基于大数据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客观揭示《地学前缘》近10年(2014—2023年)的发展情况,包括载文数量、... 《地学前缘》是一本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中文地球科学期刊。本文依托Incopat、领跑者5000、CSCD、SCIE和Scopus等5个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基于大数据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客观揭示《地学前缘》近10年(2014—2023年)的发展情况,包括载文数量、论文质量、核心作者及其团队、刊载主题,从4个维度全方位评估《地学前缘》的期刊引领力。本文首先采用引文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大数据分析,着重分析了《地学前缘》近10年的论文年度分布情况、论文质量水平、热门主题和新兴主题、核心著者及团体等。结果表明《地学前缘》在中文地质学刊物中载文量名列前茅,稳中有升,与国际知名地质学期刊相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在领跑者5000数据库《地学前缘》名列第5。在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排名中,《地学前缘》名列第4。本文构建了《地学前缘》的核心作者合著关系网络,为编辑部未来组约重点稿件提供思路。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地学前缘》近10年刊载论文的热点主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油气储集规律研究、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地质灾害与板块构造,新兴主题(包括宜居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的出现可以增加编辑部组织主题专辑的可能性。随后,本文围绕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权等3个方面,对《地学前缘》的期刊引领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学创新方面,《地学前缘》在2014—2023年间发表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也是唯一一本能够发表“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相关成果的中文地质学期刊;在技术创新方面,以《地学前缘》发表的论文《天然矿物光电效应:矿物非经典光合作用》为基础申请的专利目前已通过3项,论文成果对后续5项专利也产生了影响;在学科建设方面,《地学前缘》与世界地质学期刊共同承担着基础学科知识载体的使命,在中国地质学期刊中承担着沟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桥梁作用;在学术话语权方面,《地学前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论文数量在10年内翻了一番,特别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与挑战”主题专辑影响范围已延伸到工程技术领域,影响程度也远高于同主题其他论文。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总结《地学前缘》具备高期刊引领力的贡献因素,其主要包括与带来优质稿源的领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编委会的选题能动性以及广泛开展国际宣传和精准推送。通过大数据赋能,中文地质学期刊可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决策:一方面为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推动地球科学学科发展,为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平台,为地质学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前缘》 科技期刊 文献计量 期刊引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玉娣 代堰锫 +3 位作者 王丽丽 李同柱 张惠华 沈战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7,共12页
为厘定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文家坪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由石英(约40%)、钾长石(约35%)、黑云母(约15%)及斜长石(<10%)等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表... 为厘定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文家坪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由石英(约40%)、钾长石(约35%)、黑云母(约15%)及斜长石(<10%)等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含量(67.70%~70.09%)、Na_2O+K_2O含量(7.43%~7.84%)、Zr+Nb+Ce+Y含量(363×10^(-6)~476×10^(-6))、Mg~#指数(35.9~38.7)及10 000×Ga/Al比值(2.58~2.84),显示右倾的稀土配分型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示踪表明,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4.6±0.9)Ma(n=21,MSWD=3.2),ε_(Hf)(t)值介于-13.0^+1.4之间。综合研究提出,文家坪花岗岩属后造山A2型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源区主要为江浪穹窿核部的中元古界里伍岩群及少量的幔源物质。结合其他地质成果,认为江浪穹窿成穹时代为早—中侏罗世,且区域Cu、W成矿作用很可能与约165 Ma花岗质岩浆活动具有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江浪穹窿 A2型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ture China-Africa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geoscienc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3
作者 Michael H.STEPHENSON Hassina MOURI +5 位作者 Gbenga OKUNLOLA CHENG Li WANG Meng ZHAO Yu GU Liping WANG Chengshan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9-465,共7页
At the 19th G20 Summit in Brazil in November 2024,Chin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loss,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is continued the theme of the 2016 G20 Hangzh... At the 19th G20 Summit in Brazil in November 2024,Chin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loss,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is continued the theme of the 2016 G20 Hangzhou Summit,at which China placed development at the center of the G20’s macro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for the first time,adopting the G20 Action Plan on the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20 Initiative on Support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Africa and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In Brazil,China announced actions on advancing modernization in Africa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with a Chinese commitment of RMB360 billion yuan in financial support.In this article,we examine the potential role of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development,particularly in the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prevention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as well as mitigation of geo-hazards and their health implications,indicating the areas where China’s geoscience for Africa is strong and where it requires more effort.We find that although China is the world’s leading publisher of scientific papers,its contribution to geoscience in Africa(the globe’s fastest-growing economic area),as shown by bibliometric research,appears to be rather small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of Africa.Amongst the priorities for geoscience research in Africa,which are not addressed substantially by the research conducted so far,are sustainable mineral and hydrocarbon development,hydrology and hydrogeology,climate change and resilience,natural hazards,medical geology,agrominerals,and geoscie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particular opportunity for African nations is the presence of critical minerals-minerals needed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 and for batteries for electric cars in particular.Africa is well-endowed with many of these critical materials,such as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platinum group metals.Several research groups stress the need for the agency on the part of African institutions to map out these valuable resources,understand their value and the economic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ir extraction,encourage local business,attract investment,and scrutinize proposals from potential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to get the best deals.A strong point of existing China-led geoscienc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Deep-time Digital Earth(DDE)program online computing platform and i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 GeoGPT,which is being developed in partnership with Zhejiang Laboratory.These are being developed with strong China funding support for free and wide global access,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Africa.These advanced tools will help to place the agency of development squarely in the hands of African scientists and institutions.In summary,the following are recommended:(1)a more coordinated and strategic approach to China-led geoscience research in Africa;(2)an Africa-centered,geoscience funding initiative that concentrates on relevant topics to the continent such as critical minerals explo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al resources,materials and processes and their health implications on the populations and ecosystems in general,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and(3)continued support for China-le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that seek to increase the agency and capacity of Africa geoscience researchers,for example the Deep-time Digital Earth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scie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gital empowerment China-Africa geo-collaboration Deep-Time Digital Ear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界定主要指标和取值研究——以我国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9
4
作者 高天明 刘粤湘 丁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2,共4页
国内有许多关于资源型城市界定的研究,但对其界定指标及取值并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也未指出指标取值的依据。本文以我国264个地级城市为样本,以其资源性指标及其值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和正态分布分析,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指标及取值提出... 国内有许多关于资源型城市界定的研究,但对其界定指标及取值并未得到统一的认识,也未指出指标取值的依据。本文以我国264个地级城市为样本,以其资源性指标及其值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和正态分布分析,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指标及取值提出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界定指标 指标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形态及可生化性 被引量:18
5
作者 邓阳 冯传平 +3 位作者 胡伟武 陈男 匡珮菁 胡正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47-1659,共13页
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Ti/RuO_2阳极和Cu-Zn阴极进行电化学氧化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机理研究.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组成、结构变化和官能团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反应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可生... 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Ti/RuO_2阳极和Cu-Zn阴极进行电化学氧化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机理研究.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组成、结构变化和官能团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反应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可生化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由类富里酸类物质、类胡敏酸类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降解产物为主,类色氨酸类物质和类酪氨酸类物质含量较低;反应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腐殖化程度降低,芳香性减弱,苯环上连接的极性基团率先被氧化去除;Ti/RuO_2-Cu/Zn电化学氧化体系降解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有机物,主要依赖生成次氯酸的间接氧化作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可生化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垃圾渗滤液 有机物 可生化性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电化学处理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邓阳 冯传平 +4 位作者 胡伟武 陈男 匡珮菁 胡正夏 朱旭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8-1140,共13页
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Ti/RuO_2阳极、铁网双极电极及Cu-Zn阴极组成的Ti/RuO_2-Fe-Cu/Zn电化学体系进行电化学降解研究,讨论了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和初始pH值对反应的影响及双极电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00... 以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Ti/RuO_2阳极、铁网双极电极及Cu-Zn阴极组成的Ti/RuO_2-Fe-Cu/Zn电化学体系进行电化学降解研究,讨论了电流密度、氯离子浓度和初始pH值对反应的影响及双极电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00 m A·cm-2、初始氯离子浓度为2840 mg·L-1及初始pH值为8.5时,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最高,电解4 h时,CODCr、NH+4-N、TN和TOC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12%、99.55%、94.17%和61.65%;在Ti/RuO_2-Fe-Cu/Zn电化学体系中,铁网电极的存在不仅可以强化有机物去除,并且可以有效抑制硝酸盐的积累,提升TN的去除能力;三维荧光分析表明,电解3 h,类蛋白质类物质和类腐殖质类物质荧光强度分别降低53.41%和71.02%,有机物矿化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电化学 铁网 总氮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玉米秆为碳源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同燕 李文奇 +1 位作者 胡伟武 冯传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40,共7页
研究了以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玉米秆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地下水原位模拟实验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原位净化模拟静态实验中,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玉米秆作为可渗透反应墙(PRB)介质时,NO_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1.9%和76.1%。... 研究了以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玉米秆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地下水原位模拟实验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原位净化模拟静态实验中,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玉米秆作为可渗透反应墙(PRB)介质时,NO_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1.9%和76.1%。原位净化模拟动态实验中,反硝化效果随着HRT的增加而增加。当HRT为15 d时,NO_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5%和97.0%,且出水中没有NO_2^--N和NH_4^+-N的积累。经氢氧化钠预处理的玉米秆,可以作为地下水原位净化修复的固相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玉米秆 原位修复 地下水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处理废水中的2,4,6-三硝基-1,3,5-苯三酚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鑫江 王根 +3 位作者 胡伟武 冯传平 张宝刚 陈男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25,共4页
以Ti/IrO2为阳极,通过实验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对2,4,6-三硝基-1,3,5-苯三酚(TNPG)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电解质浓度、TNPG初始浓度等运行参数对TNPG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TN... 以Ti/IrO2为阳极,通过实验研究了电化学氧化法对2,4,6-三硝基-1,3,5-苯三酚(TNPG)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电解质浓度、TNPG初始浓度等运行参数对TNPG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TNPG,最佳运行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20 mA/cm2、极板间距10 mm、NaCl质量浓度0.3 g/L、Na2SO4质量浓度0.5 g/L。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当TNPG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电解240 min,溶液COD去除率为65.4%;当TNPG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电解80 min,溶液COD去除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2 4 6-三硝基-1 3 5-苯三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自养反硝化材料处理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滢 邓阳 +2 位作者 陈男 胡伟武 冯传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5-375,共11页
作为一种典型的硝酸盐污水,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且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本研究构建了复合硫自养反硝化(CSAD)体系,基于硫-碳酸钙型复合材料与微生物,进行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深度处理,分析了材料... 作为一种典型的硝酸盐污水,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存在具有广泛性,且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本研究构建了复合硫自养反硝化(CSAD)体系,基于硫-碳酸钙型复合材料与微生物,进行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的深度处理,分析了材料投加量、粒径以及进水硝酸盐浓度对CSAD的影响,并探究了硝酸盐去除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体系中NO_(3)^(-)-N去除率为52.7%—99.9%,NO_(2)^(-)-N在NO_(3)^(-)-N浓度降低至5 mg·L^(-1)左右时由积累转变为迅速下降;复合材料投加量较低(1 g·L^(-1))时,自养阶段体系内电子供体数量不能满足微生物反硝化需求;增大投加量可提高NO_(3)^(-)-N去除速率并降低反应过程中NO_(2)^(-)-N积累量。当粒径大于2.5 mm时,复合材料利用效率显著降低。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表明,投加量增大提高了酶与底物亲和力,促进V_(max)增大,粒径减小增大了亲和力,但V_(max)却减小。进水NO_(3)^(-)-N浓度增大至50 mg·L^(-1)时,亲和力显著降低,但V_(max)增大可能与微生物数量增多有关。本研究从动力学角度上揭示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同时也为基于复合自养反硝化材料的低碳氮比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氮比硝酸盐污水 复合自养反硝化材料 脱氮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