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矿产资源预测新范式
1
作者 成秋明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共19页
矿产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其形成和分布受控于地球深部过程与浅表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随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矿产资源预测方法在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及非传统找矿区域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大数据... 矿产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其形成和分布受控于地球深部过程与浅表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随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矿产资源预测方法在覆盖区、深部隐伏矿及非传统找矿区域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矿产资源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为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提供了变革性的技术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矿产资源预测的理论演进历程,深入探讨了大数据与AI赋能的矿产资源预测新范式,包括“矿床”概念的拓展、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的多系统关联建模、地质调查数据与科研长尾数据的智能集成,以及人类智能(HI)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通过作者团队近年来完成的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深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全球斑岩铜矿知识图谱构建等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解剖,展示了非线性理论与AI技术在解决矿产资源预测关键科学问题中的创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了未来数据驱动与智能协同将彻底改变矿产资源预测范式,显著提升矿产资源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推动矿产资源预测从传统经验模式向智能化、定量化方向转变,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大模型 人工智能 矿产资源预测 非线性理论 知识图谱 深部与覆盖区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垂向分层建模联合驱动的华北克拉通地温梯度空间分布预测
2
作者 李金明 张杨 成秋明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1-302,共12页
地温梯度作为表征岩石圈热状态的关键参数,其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理解克拉通热结构演化机制和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华北克拉通地温梯度研究多限于一维平面分布特征,未能充分揭示其垂向分异规律,导致预测模型精度受限。本研... 地温梯度作为表征岩石圈热状态的关键参数,其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理解克拉通热结构演化机制和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华北克拉通地温梯度研究多限于一维平面分布特征,未能充分揭示其垂向分异规律,导致预测模型精度受限。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地温梯度深度分层预测模型,系统地阐明其深度依赖模式和热构造控制因素。基于全球热流数据库及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整合了573个具有实测深度信息的地温梯度数据点,将其划分为6个深度段:<500 m,500~1000 m,1000~2000 m,2000~3000 m,3000~4000 m,>4000 m。选取居里面深度、大地热流值等13项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参数用来训练不同深度段的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研究显示:(1)模型预测性能具有显著深度依赖性,中浅部(0~3000 m)R 2>0.45,而深部因样本量减少精度下降;(2)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居里面深度与大地热流值对深部预测贡献显著(权重>40%),而磁异常和地质年代等影响较弱(<10%);(3)地温梯度三维分布呈现规律性垂向变化,即浅层高值区(>35℃/km)沿活动断裂带分布,中深层(500~3000 m)高值带自西向东迁移,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壳减薄区具有空间耦合性。本研究首次尝试了华北克拉通地温梯度的三维建模,其成果不仅为区域地热资源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更为理解克拉通破坏过程中的热-构造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观测约束。提出的深度分层建模方法为类似构造单元的热状态研究提供了范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热梯度 机器学习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分层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中的锂赋存状态研究:对青藏高原盐湖锂成因的指示
3
作者 姜茗瀚 王瑞 田祥雨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2-937,共16页
锂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其需求量急剧增加。本文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电子探针和激光微区分析发现藏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中含有一定量锂元素,全岩锂含量为11.2×10^(-6)~74.1×10^(-6),平均值为31.7... 锂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其需求量急剧增加。本文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电子探针和激光微区分析发现藏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中含有一定量锂元素,全岩锂含量为11.2×10^(-6)~74.1×10^(-6),平均值为31.7±41.4×10^(-6);本文钾质-超钾质煌斑岩分析结果中,锂的含量普遍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其中甲村地区煌斑岩中的锂含量最高可达74.1×10^(-6)。在钾镁煌斑岩和少量斜长白榴岩中金云母是主要造岩矿物。锂元素主要赋存在金云母中,含量最高可达596.6×10^(-6)(平均值为337.1±407.3×10^(-6))。此外,藏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在空间分布上与拉萨地体的富锂热泉有相似性,都产出于拉萨地体的裂谷带中,时代从老到新全岩锂含量呈现增长趋势。青藏地区盐湖锂提供锂源的热泉可能源于富含锂元素的岩浆热液流体,这些钾质-超钾质岩浆去气和地下水混合,经过裂谷系统输送到热泉。热泉补给盐湖,盐湖经过蒸发浓缩成为盐湖锂矿。本文初步认为藏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为青藏盐湖锂矿提供了潜在的锂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超钾质火山岩 锂元素 微区分析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稀散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4
作者 李德先 王登红 +6 位作者 王岩 刘家军 黄凡 郭春丽 王成辉 赵汀 于扬 《岩石学报》 2025年第9期2932-2960,共29页
在对所收集到的861处中国稀散金属矿产地(大部分矿产地涉及多个矿种)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稀散金属矿床类型划分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化学沉积型、生物化学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风化型、斑岩型、岩浆型、海... 在对所收集到的861处中国稀散金属矿产地(大部分矿产地涉及多个矿种)地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稀散金属矿床类型划分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化学沉积型、生物化学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风化型、斑岩型、岩浆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等11种主要类型。中国稀散金属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燕山期和华力西期为最重要的成矿时代;空间上可划分出42个稀散金属成矿带,其中,上扬子中东部、华北陆块南缘、长江中下游、山西(断隆)、南岭、桂西-黔西南-滇东北、浙闽粤沿海等成矿带是中国稀散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带,也是具有找矿潜力的重要区带;铅锌矿、铝土矿、煤矿、铜钼、铜镍、铜、铁多金属矿是寻找伴生稀散金属矿的重要矿种;加强矿山开采过程中伴生矿产的综合评价,提高现有在采矿山的稀散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也是增加稀散金属矿产资源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散金属(锗、镓、铟、铊、铼、镉、硒、碲)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