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郑文宝 唐菊兴 +2 位作者 畅哲生 黎枫佶 姚晓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内产出的超大型矿床,其铜、钼、铅+锌、伴生金、伴生银资源量均达到大型及以上规模,该矿床也是成矿系列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找矿突破的典型矿床。矿区的矽卡岩型主矿体呈层状、厚板状产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的层间因推覆-滑覆构造引起的扩容空间内,矿体走向延长超过3000m,倾向延伸超过2200m,最大真厚度达250m。除了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是主要矿体类型外,矿区角岩型钼铜矿体与斑岩型钼铜矿体已经初具规模。角岩型矿体主要呈筒状分布于0~40线矽卡岩型矿体上部的角岩中,平面面积约0.8km2,矿体垂向最大延伸超过800m;斑岩型矿体已初见端倪,基本位于矽卡岩型矿体下部,但也有部分穿切矽卡岩型矿体。矿床中矿石的主要构造特征为浸染-细脉状,结构特征以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为主。矿石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黝铜矿和辉铜矿等,脉石矿石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为主。通过不同类型矿石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测年,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介于18~10Ma之间,与青藏高原后碰撞伸展阶段成矿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玛矿区矽卡岩是由斑岩结晶分异过程中分泌出的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而形成。文章通过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该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角岩型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深部发现126Ma的正长花岗岩:来自3000m科学钻探的证据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才来 董树文 +3 位作者 王陆太 王次松 雷敏 吴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5-1513,共19页
铜陵矿集区3000 m科学钻揭示,舒家店地区在1775 m以下存在红色的正长花岗岩,从该深度继续钻进约700 m后仍为这种岩石,而这种岩石在地表或其他钻孔中从未见到过。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以富硅、富碱,富含高场强元素如Zr、Nb、Y和轻稀土元素... 铜陵矿集区3000 m科学钻揭示,舒家店地区在1775 m以下存在红色的正长花岗岩,从该深度继续钻进约700 m后仍为这种岩石,而这种岩石在地表或其他钻孔中从未见到过。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以富硅、富碱,富含高场强元素如Zr、Nb、Y和轻稀土元素(Eu除外)和较低的Mg O、Ba和Sr的含量为特征,全岩的10000Ga/Al比值为>2.6,Zr+Nb+Ce+Y>350×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型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具有明显的Ba、Sr、P、Ti亏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该A型花岗岩的年龄为126 Ma,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A型花岗岩的时代一致,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期岩浆活动当中的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3次岩浆作用与岩石圈的多次拆沉作用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次拆沉作用都会使壳幔附近的深位岩浆房向地壳浅部迁移,而A型花岗岩则是迁移到浅部的深位岩浆房诱发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断裂带侵位而形成,也标志着本区的构造背景在126 Ma时处于拉张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A型花岗岩 铜陵舒家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江砖桥科学深钻内的铀钍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熊欣 徐文艺 +2 位作者 贾丽琼 吕庆田 李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1220,共10页
2012年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03-06在安徽省庐江县砖桥地区实施了2012 m科学深钻,在钻孔深部正长岩中发现铀钍异常,局部已达工业边界品位。系统的岩芯观测、显微镜下研究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揭示,铀钍的赋存状态主要有2种:一种呈铀钍的独... 2012年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03-06在安徽省庐江县砖桥地区实施了2012 m科学深钻,在钻孔深部正长岩中发现铀钍异常,局部已达工业边界品位。系统的岩芯观测、显微镜下研究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揭示,铀钍的赋存状态主要有2种:一种呈铀钍的独立矿物如铀钛矿、铀钍石、晶质铀矿形式存在;另一种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等副矿物中。独立铀钍矿物主要呈2种形式产出:一种呈自形赋存于钠长石中,常与锆石在空间上伴生;另一种主要呈微细颗粒散布于金红石、磷灰石、硬石膏等热液蚀变矿物中。与铀钍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硬石膏化等高温热液蚀变。砖桥深钻距庐枞盆地南缘铀矿床(点)不远,且均与正长岩有关,虽然两者的铀钍矿化、铀钍比值、赋存状态、蚀变矿化等一系列特征均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成因联系,科学深钻所揭示出的铀钍矿化可能代表了铀钍在盆地深部岩体中的高温成矿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SinoProbe 科学深钻 铀钍矿化 电子探针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高温铀钍矿化特征、成因及其找矿意义——来自砖桥科学深钻ZK01的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熊欣 徐文艺 +2 位作者 杨竹森 贾丽琼 李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7-1030,共14页
砖桥科学深钻ZK01孔位于庐枞盆地中部。详细的室内外工作表明,钻孔深部(1500~1900m)的正长岩和二长岩内发育强烈蚀变和铀钍矿化,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和硬石膏化。蚀变矿化过程包括5个阶段,即I绿色电气石... 砖桥科学深钻ZK01孔位于庐枞盆地中部。详细的室内外工作表明,钻孔深部(1500~1900m)的正长岩和二长岩内发育强烈蚀变和铀钍矿化,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和硬石膏化。蚀变矿化过程包括5个阶段,即I绿色电气石+钾长石+硬石膏阶段,Ⅱ粉红色电气石+硬石膏+铀钍矿化阶段,Ⅲ黑色电气石+硬石膏+铀钍矿化阶段,Ⅳ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V石膏+方解石+石英阶段,其中铀钍矿化发生在第Ⅱ和第Ⅲ阶段,以形成钛铀矿、铀钍石和晶质铀矿为特征。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第1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548.2℃,盐度平均为41.04%NaCleqv;第Ⅱ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339.6℃,盐度平均为10.53%NaCleqv;第Ⅲ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308.6℃,盐度平均为11.48%NaCleqv;第Ⅳ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83.7℃,盐度平均为9.56%NaCleqv;第V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33.7℃,盐度平均为5.16%NaCleqv。上述特征表明,深钻内的铀钍矿化具有高温热液铀钍矿化特征,矿化与沿罗河深断裂上侵的深源正长岩和二长岩侵位相关,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在体系向开放状态转变时发生沸腾,导致铀和钍沉淀而矿化。深钻内高温铀钍矿化的首次发现和证实,为庐枞盆地铀矿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钍矿化 高温热液 流体包裹体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成矿带的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谦身 滕吉文 +2 位作者 安玉林 闫雅芬 王光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12,共12页
根据三江及邻区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资料和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球物理场及地壳深部构造的相关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据此,提出矿产资源聚集带的概念。并给出研究区内4条矿产资源... 根据三江及邻区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资料和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的特征,探讨了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球物理场及地壳深部构造的相关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据此,提出矿产资源聚集带的概念。并给出研究区内4条矿产资源聚集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 深部构造 矿产资源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志 王京彬 +8 位作者 齐钒宇 祝新友 甄世民 李永胜 王立发 龚述清 公凡影 巩晓栋 王艳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33-434,共2页
黄沙坪铅锌矿经过40年的开采,到2004年底保有铅锌可采资源储量仅可以开采6.5年,为铅锌资源中度危机矿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实施以来,新增铅锌、钨、萤石、锡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钼、铁、铋等为中型规模矿床规模,表明矿山的深... 黄沙坪铅锌矿经过40年的开采,到2004年底保有铅锌可采资源储量仅可以开采6.5年,为铅锌资源中度危机矿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实施以来,新增铅锌、钨、萤石、锡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钼、铁、铋等为中型规模矿床规模,表明矿山的深边部找矿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坪铅锌矿 铅同位素 矿床规模 铅锌资源 成矿物质来源 矿山接替资源 边部找矿 同位素地球化学 危机矿山 夕卡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彦达 张民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4-506,共3页
运用X衍射手段准确鉴定了石油储层中的碳钠铝石矿物,详细解析了其衍射曲线特征,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的碳钠铝石存在于火山凝灰岩或沉积凝灰岩中,常与柯绿泥石和钠板石共生,形成凝灰质蚀变的特征标型矿物组合。海拉尔... 运用X衍射手段准确鉴定了石油储层中的碳钠铝石矿物,详细解析了其衍射曲线特征,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的碳钠铝石存在于火山凝灰岩或沉积凝灰岩中,常与柯绿泥石和钠板石共生,形成凝灰质蚀变的特征标型矿物组合。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矿物由典型的碱交代作用形成,因为火山凝灰物质易于在碱性条件下蚀变。碳钠铝石交代斜长石晶屑可形成对油气富集贡献很大的次生孔隙,构成某些地区的主体含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钠铝石 X衍射 柯绿泥石 钠板石 碱交代 次生孔隙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 王京彬 +2 位作者 祝新友 齐钒宇 姚晓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37-638,共2页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硫、铅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综合示踪,探讨矿床成因,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提供素材和参考。1地质背景宝山铅锌多金属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交接部位,处在湖南千里山-柿竹园、骑田岭-新田岭。
关键词 铅锌多金属矿 Pb 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区域成矿规律 铅同位素 地质背景 扬子板块 铜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科学深钻ZK01孔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熊欣 徐文艺 +2 位作者 杨竹森 贾丽琼 李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4-597,共14页
砖桥科学深钻ZK01孔位于庐枞盆地中部,孔内自上到下包括第四系砾石层(0~17 m)、砖桥组火山-沉积岩系(17~1488 m)、正长岩(1488~1848 m)和二长岩(1848~2011.95 m)四个岩性段。钻孔深部(1500~1900 m)的正长岩和二长岩内... 砖桥科学深钻ZK01孔位于庐枞盆地中部,孔内自上到下包括第四系砾石层(0~17 m)、砖桥组火山-沉积岩系(17~1488 m)、正长岩(1488~1848 m)和二长岩(1848~2011.95 m)四个岩性段。钻孔深部(1500~1900 m)的正长岩和二长岩内发育强烈的热液蚀变及铀钍矿化(钛铀矿、铀钍矿),向上(300~1580 m)蚀变逐渐减弱并伴有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化。详细研究表明,流体活动包括五个阶段,即Ⅰ绿色电气石+钾长石+硬石膏阶段,Ⅱ粉红色电气石+硬石膏+铀钍矿化阶段,Ⅲ黑色电气石+硬石膏+磁铁矿化+铀钍矿化阶段,Ⅳ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阶段,Ⅴ石膏+方解石+石英阶段。电气石、硬石膏和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富液相(L 型)、富气相(V型)、含子晶(S型)三种类型,其中S型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为石盐和钾盐。第Ⅰ阶段均一温度峰值为540~560℃,盐度峰值由高盐度和低盐度两部分组成,分别为65%~70% NaCl eq和0~5% NaCl eq;第Ⅱ阶段均一温度峰值为320~340℃,盐度峰值为0%~5% NaCl eq;第Ⅲ阶段均一温度范围为380~400℃,盐度峰值为0%~5% NaCl eq;第Ⅳ阶段均一温度峰值为240~260℃,盐度峰值为0~5% NaCl eq;第Ⅴ阶段均一温度范围为160~180℃,盐度峰值为0%~5% NaCl eq。根据成矿阶段沸腾包裹体群估算的成矿深度约0.73 km左右,显示庐枞盆地自铀钍矿化成矿以来剥蚀作用不强,指示庐枞盆地存在较好的矿床保存条件。深部钻孔内成矿流体性质、温度范围与庐枞盆地内其他矿区类似,为庐枞盆地成矿流体系统的一部分。庐枞盆地成矿流体系统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沸腾,沸腾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状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区域矿床矿质迁移与沉淀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盆地 流体包裹体 深部钻孔 铀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沼泽湿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崔玉军 时永明 +4 位作者 李延生 王恩宝 刘国栋 杨兴 韩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5-1058,共4页
沼泽湿地属于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条件。为了选择适合沼泽湿地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样介质,在松嫩平原西部扎龙保护区开展了方法试验,采样介质主要采取沼泽湿地区的表层腐殖泥和基底冲积土2种介质。通过对比试验,反映出沼泽湿地区表... 沼泽湿地属于一种特殊的生态景观条件。为了选择适合沼泽湿地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采样介质,在松嫩平原西部扎龙保护区开展了方法试验,采样介质主要采取沼泽湿地区的表层腐殖泥和基底冲积土2种介质。通过对比试验,反映出沼泽湿地区表层的腐殖泥是代表该景观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最佳采样介质。腐殖泥样品中的OrgC、N、S、Se、Hg、TC、U、Br、Au、TFe2O3、Bi、Cr、Ag、Li、Y、Mo、Cu、Sb等元素含量均高于其基底沉积物样品。这与沼泽湿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相吻合,而腐殖泥下部的冲积成因的基底物质属于外来物质,不能反映目前沼泽湿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由此确定沼泽湿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最佳采样介质为表层的腐殖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多目标地球化调查 方法试验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亨茂 侯泉林 +21 位作者 陈正乐 柴育成 张进江 刘俊来 侯贵廷 林伟 张波 颜丹平 王根厚 李亚林 陈宣华 张会平 闫全人 刘少峰 张青 吴春明 于福生 陈虹 刘汇川 卫巍 张进 郭谦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3,共9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健康发展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球化学数据估算陆地γ辐射剂量率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萍 朱立 +3 位作者 程建平 施工 李君利 刘桂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1-245,共5页
通过国土资源部门U、Th、K核素(10×10km2网格数据)换算的比活度数据计算了全国30个省市陆地γ辐射剂量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卫生、环境保护部门陆地γ辐射剂量率现场实测和计算的数据以及国土资源部门计算的环境陆地γ辐射剂... 通过国土资源部门U、Th、K核素(10×10km2网格数据)换算的比活度数据计算了全国30个省市陆地γ辐射剂量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卫生、环境保护部门陆地γ辐射剂量率现场实测和计算的数据以及国土资源部门计算的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的规律,探讨了利用地球化学数据估算陆地γ辐射剂量率的可能性,提出了充分利用地球化学数据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陆地 数据计算 估算 换算 核素 Γ辐射剂量率 环境保护部门 网格数据 比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钼矿床侵入岩和围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旭 周振华 +4 位作者 车合伟 马星华 欧阳荷根 陈宝全 刘国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0-440,共21页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早古生代白乃庙群绿片岩中,其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与起源于俯冲洋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类似,岩浆在上... 白乃庙铜-金-钼矿是华北北缘中段的一个重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早古生代白乃庙群绿片岩中,其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石英闪长岩与起源于俯冲洋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类似,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明显的变质基底的混染作用。赋矿围岩绿片岩的原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白乃庙绿片岩、变质安山岩中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4.64^+11.29之间,而白音都西群变质石英砂岩的εHf(t)为-4.30^+15.50,显示白乃庙地区围岩原岩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在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古老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2类岩石的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93~2843 Ma和481~2363 Ma,峰值区间在700~1500 Ma,揭示了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陆壳增生和构造热事件。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白乃庙铜-金-钼矿床具有低氧逸度的特征,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U-HF同位素 埃达克岩 还原性斑岩矿床 白乃庙铜-金-钼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大理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含矿层位对比及深部找矿的指示
14
作者 高森 张拴宏 +7 位作者 王宏宇 刘建民 胡国辉 张琪琪 王森 孔令昊 许继峰 刘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7-2141,共15页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及盖县组变质碎屑岩过渡带“硅—钙面”附近层间或近层间构造带控制,含矿层位的精确对比有助于区域及深部找矿预测。笔者等对青城子矿集区85件大理岩样品开展了碳—...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及盖县组变质碎屑岩过渡带“硅—钙面”附近层间或近层间构造带控制,含矿层位的精确对比有助于区域及深部找矿预测。笔者等对青城子矿集区85件大理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其中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不含矿大理岩(普遍被古元古代基性岩床侵入)的δ^(13)C_(V-PDB)为2.1‰~6.1‰,普遍具有明显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Lomagundi—Jatuli)事件后期;而大石桥组上部中薄层含矿大理岩的δ^(13)C_(V-PDB)为-6.4‰至3.0‰,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不明显,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矿区东南部原定的“南辽河群”“高家峪组”碎屑岩内大理岩夹层的δ^(13)C_(V-PDB)为-2.8‰至0,无明显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与胶—辽—吉带北部“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大理岩强烈碳同位素正漂移特征明显不同,其原岩也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岩性对比揭示,青城子矿集区东南部被认定为金—多金属矿体底板的“高家峪组”浅粒岩地层的层位与大石桥组上部地层相当,沉积时代晚于鞍山地区“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结合前人研究及找矿勘查成果,认为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高家堡子—风银大地矿区深部可能存在有多个“硅—钙面”及含矿层位,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深部勘探的终点应该到达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大理岩段,即有变质基性岩床侵入、并具有碳同位素组成正异常的厚层状大理岩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洛马贡迪—贾图利(Lomagundi—Jatuli)事件 青城子矿集区 深部找矿预测 胶—辽—吉带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地区土壤基准值及背景值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王喜宽 黄增芳 +4 位作者 苏美霞 李世宝 王忠 赵锁志 张青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87-292,共6页
通过对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的确定与研究发现,河套地区主要是以富CaO、MgO及As、F等为主的地区,其他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要低于全国以及世界水平。河套地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样品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长期的人类活动也对土壤... 通过对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的确定与研究发现,河套地区主要是以富CaO、MgO及As、F等为主的地区,其他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要低于全国以及世界水平。河套地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样品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长期的人类活动也对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变化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土壤基准值与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环境及地方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全面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基准值 背景值 地球化学特征 河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群火山岩系金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成矿作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汉成 肖荣阁 +3 位作者 安国英 张龙 侯万荣 费虹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00-405,共6页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系地层内部,已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多处,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解释,不同学者往往存在不同认识。笔者通过对已知矿床产出地质特征、成矿热水流体特征和来源以及矿化、蚀变围岩系统研究后提出熊耳期后火山热液是...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系地层内部,已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多处,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解释,不同学者往往存在不同认识。笔者通过对已知矿床产出地质特征、成矿热水流体特征和来源以及矿化、蚀变围岩系统研究后提出熊耳期后火山热液是控制金、银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成矿作用以热水流体的沉积、充填作用为主,主成矿期应为熊耳群火山活动后期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群 火山岩系 裂谷 热水流体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滇东地区震旦(Ediacaran)系顶部Longfengshaniaceae藻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唐烽 宋学良 +4 位作者 尹崇玉 刘鹏举 S.M.AWRAMIK 王自强 高林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3-1649,I0003,共8页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地区 震旦(Ediacaran)系 旧城段 龙凤山藻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微指状叠层石及其对1250Ma±叠层石衰减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7
18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1 位作者 孟庆芬 刘智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95-509,共15页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 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组成的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的泥晶碳酸盐岩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指状叠层石 叠层石衰减事件 雾迷山组 中元古界 天津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及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秉璋 罗照华 +2 位作者 曾小平 王毅志 祁生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 青海三江北段治多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面积出露的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治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岩区内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为(212.38±7.1)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96.8±0.3)Ma:治多西南部分布于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内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5.4±0.8)Ma。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可以初步确定这些地区晚印支—早燕山阶段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岩浆具有多源区特点,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三江北段 治多地区 花岗岩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盆地构造原型恢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佐臣 裴磊 陈有炘 刘成军 陈国超 刘图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02-2314,共13页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薄层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组合,五段主要为鲍马序列中某几段有规律的浊积岩组合,六段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岩石组合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表明,洪水川组一段和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段和四段属于浅海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五段属于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六段属于滨浅海沉积体系。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弧前盆地沉积序列相似,记录了一个弧前盆地初始沉积、正常沉积、晚期沉积等连续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洪水川组是一套形成于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弧前盆地的产物,客观记录了东昆仑三叠纪弧前盆地形成及古洋壳俯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洪水川组 沉积体系 弧前盆地 盆地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