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化学成分模型可信吗?——来自大地热流值的检验 被引量:4
1
作者 汪洋 汪集旸 邓晋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大地热流值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圈 U、 Th、 K丰度的直接约束;根据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值推算出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壳热流值,必定不能大于该区域内的平均热流值。根据 700余个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目前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 大地热流值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圈 U、 Th、 K丰度的直接约束;根据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值推算出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壳热流值,必定不能大于该区域内的平均热流值。根据 700余个实测大地热流数据,对目前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的化学成分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多数模型不能满足大地热流约束,如黎彤等的关于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构造单元的地壳和岩石圈成分模型,倪守斌等提出的新疆北部地壳生热率模型,以及高山等提出的扬子地台北缘地壳成分模型。这些模型的 U、 Th、 K丰度值不太可靠,其他强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的可信程度亦值得怀疑。而迟清华、鄢明才提出的华北地台地壳成分模型和高山等建立的中国中东部及华北地台和秦岭造山带的地壳成分模型通过了区域大地热流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地壳成分模型 岩石圈成分模型 中国大陆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热流分布特征及热-构造分区 被引量:49
2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1 位作者 汪集旸 熊亮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1-58,共8页
根据中国大陆 82 2个实测热流数据 ,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 ,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 .结果显示 ,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 根据中国大陆 82 2个实测热流数据 ,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 ,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 .结果显示 ,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 .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 ,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热岩石圈 流变学强度 热-构造区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大陆壳体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的大地热流检验 被引量:6
3
作者 汪洋 汪集旸 +1 位作者 邓晋福 熊亮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0-216,共7页
本文作者据《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一文给出的壳体放射性生热元素铀、钍、钾的丰度,计算出中国大陆三个主要壳体的平均热流值,将其与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不满足实测大地热流值的约束,这意味着该文给... 本文作者据《中国大陆壳体的区域元素丰度》一文给出的壳体放射性生热元素铀、钍、钾的丰度,计算出中国大陆三个主要壳体的平均热流值,将其与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不满足实测大地热流值的约束,这意味着该文给出的铀、钍、钾的丰度值偏高。我们认为,根据区域地震剖面地震波速推断岩性,再利用出露地表的相应岩石的成分估计地壳或地幔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的方法,缺乏十分可靠的理论或实验基础。同时该文给出的中国大陆壳体的其他强不相容元素的丰度值是否可靠也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元素 壳体微量元素丰度 大地热流 中国 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4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8,共9页
根据岩石化学特征,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不属于A型花岗岩类,而是强过铝质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依据Frost等(2001)的定义,第一类为的镁质的钙碱性-碱钙质过铝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类为铁质的钙碱质过铝花岗... 根据岩石化学特征,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不属于A型花岗岩类,而是强过铝质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依据Frost等(2001)的定义,第一类为的镁质的钙碱性-碱钙质过铝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类为铁质的钙碱质过铝花岗岩,属于富钾的拉斑系列。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铁质含量低,Al2O3/TiO2比值低(<100);第二类铁质含量高,Al2O3/TiO2比值高(>100)。但大多数岩体的CaO/Na2O比值均小于0.3。这些特征暗示,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熔融温度较高(>875℃),第二类熔融温度较低(<875℃);而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泥岩质成分。这些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后碰撞阶段的造山崩塌环境,其深部热机制背景可能类似于欧洲海西造山带,形成花岗岩所需的能量来自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以及基性岩浆对地壳的加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质花岗岩 岩石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燕山晚期 湘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