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阿陵河矿区为例
2
作者 殷启春 纪元 +5 位作者 王康 谭桂丽 孙桐 杨华本 陈海江 孙彦海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后,开展了钻探查证和测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安山岩分布区的热液蚀变具有低磁异常和低视电阻率值,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地球物理异常验证钻孔揭露的6条金矿体开展综合测井分析,根据磁性、电性和极化率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低硫型金矿体划分为通道型和末端型2种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逐步聚焦勘探靶区的找矿效果显著,为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提供了有效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低硫型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测井分析 热液蚀变 阿陵河矿区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 被引量:69
3
作者 吕庆田 张晓培 +13 位作者 汤井田 金胜 梁连仲 牛建军 王绪本 林品荣 姚长利 高文利 顾建松 韩立国 蔡耀泽 张金昌 刘宝林 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29-3664,共36页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磁法勘探 电磁法勘探 金属矿地震勘探 金属矿测井 井-地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定量评价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 被引量:16
4
作者 牛聪 刘志斌 +3 位作者 王彦春 张益明 解吉高 黄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针对辽东湾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在岩心地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解释方法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预测;接着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得到与TOC具有强相关性的地球物理敏感参数,进而拟合... 针对辽东湾辽西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定量评价方法。首先在岩心地化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解释方法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预测;接着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得到与TOC具有强相关性的地球物理敏感参数,进而拟合两者的关系方程;然后通过地震反演预测地球物理敏感参数数据体,并由拟合关系将其转换为TOC数据体;最后按照烃源岩的质量评价指标,预测不同等级烃源岩的空间分布,并与盆地模型参数相结合计算目标凹陷的生烃量。实际应用表明,研究区沙河街组存在一套TOC大多为2%以上、平均厚度可达200m的优质烃源岩,估算其油气资源量约为26亿吨,该方法预测的烃源岩厚度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可以实现对烃源岩的丰度分级和定量评价,对类似生烃凹陷的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辽西凹陷 沙河街组 烃源岩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工具 被引量:125
5
作者 刘澜波 钱荣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06-2617,共12页
探地雷达(GPR)是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应用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工程检测、环境保护、文物考古、灾害救援、反恐安检、资源勘探、水文水利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探地雷达都在发挥着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重要作... 探地雷达(GPR)是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应用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工程检测、环境保护、文物考古、灾害救援、反恐安检、资源勘探、水文水利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探地雷达都在发挥着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探地雷达发展历史、基本系统及原理、信号处理与成像等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已经很多.本文将重点评述作为浅表地球物理观测技术重要手段的探地雷达在几个基础地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这些方面包括沙漠中高大沙丘的内部结构与形成机理,永久冻土的现状探测与演化预测,民用基础设施(公路、桥梁、大坝、堤防)内部或地基内空洞及软弱带的检测,以及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探测与救援.本文还将用一定篇幅评述探地雷达技术的变异形式(如钻孔雷达、探月雷达).评述将结合观测实例,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实例.最后将就探地雷达技术现存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见解.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以探地雷达的科研应用为主题,浅表地球物理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绝对不可能倚赖任何单一手段或方法.所有成功的实例都证明一定要强调某一方法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多手段、多方法的有效配合,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探测结果的非唯一性,提高准确度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地球物理 探地雷达 高大沙丘 永久冻土 生命探测与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尉氏县西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译及地热资源远景区预测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志龙 朱怀亮 +4 位作者 胥博文 叶高峰 胡志明 李文龙 王兴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6-1455,M0002,共11页
尉氏县地热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大规模地热资源开发需求,当前急需探明该区地热资源赋存情况。研究区位于太康隆起次级构造单元中部鼻状构造带及尉氏—薛店次凹带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尉氏县城西部所采集的220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 尉氏县地热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大规模地热资源开发需求,当前急需探明该区地热资源赋存情况。研究区位于太康隆起次级构造单元中部鼻状构造带及尉氏—薛店次凹带结合部位,本文通过尉氏县城西部所采集的220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二维及三维反演工作,结合二维反射地震剖面,分析了研究区地层、断裂展布构造,并对地热资源远景区进行了预测。维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构造走向为北西向,二维及三维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4 km以浅地层由上到下可分为四层:新近系—第四系、三叠系、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奥陶系;综合二维反射地震及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剖面位置处可识别出三条正断层。选择断裂带周边或穿过断裂带钻井,对水量有一定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氏县 大地电磁 三维反演 地震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CUS技术发展、趋势与建议 被引量:5
7
作者 常鼎钧 唐淑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75,共6页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下,CCU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从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下,CCU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从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到CCUS技术的发展历程、CCUS传统技术方法以及在新的应用场景下,不断丰富和拓展的CCUS新技术,重点对我国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CCUS目前面临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CO_(2)捕集技术发展存在明显代际差异、CO_(2)海底管道运输技术存在缺乏实际经验、CO_(2)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及置换水合物等方面,在规模化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应从技术体系构建、重点技术攻关、法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攻关。最终提出了在中国实现CCUS大规模发展与推广“三步走”路径建议,即按照行业试点期(2021—2030年)、地区推广期(2031—2040年)、全国应用期(2040年以后)3个阶段有序推动CCUS在全国的规模化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利用 封存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在栟茶河断裂空间展布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飞 董浩 +4 位作者 崔志强 西永在 王大勇 张保卫 朱威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本文依据江苏如东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对小洋口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进行了解译,分析了解译断裂与栟茶河断裂的关系。解译结果主要参考实测无人机航磁资料,辅以浅层地震和电磁法资料。综合两个子测区的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同时参... 本文依据江苏如东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对小洋口地区断裂构造空间展布进行了解译,分析了解译断裂与栟茶河断裂的关系。解译结果主要参考实测无人机航磁资料,辅以浅层地震和电磁法资料。综合两个子测区的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同时参考华东地区航磁和重力资料,对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进行了推断,认为其是近EW向大型断裂,延伸距离长,同时控制测区其他断裂的展布。实测数据未发现金坛-如皋断裂在测区范围内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分析认为其未发育至栟茶河断裂以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栟茶河断裂 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滩涂区 无人机航磁 小洋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多金属成矿带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综合研究——以永定大排多金属矿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兴东 孟小红 +2 位作者 陈召曦 王俊 修春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8-1595,共8页
闽西南地区位于福建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自远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该区地处东南沿海构造-岩浆-成矿带上,为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复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永定大排多金属矿区作为近年... 闽西南地区位于福建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自远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该区地处东南沿海构造-岩浆-成矿带上,为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复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永定大排多金属矿区作为近年来武夷山成矿带新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区内叠加作用和控矿作用相对复杂,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足以满足对该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一些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在深入收集永定大排矿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构造,在重点区域布设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包括1:1万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及反射地震剖面.基于上述工作:1)开展了研究区航磁数据三维磁化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与大地电磁二维电阻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开展了地震资料真地表深度偏移成像,获得了更加准确的地震剖面成像结果.2)结合推覆体控矿特征,地震剖面和电阻率剖面、航磁反演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勾画了地下构造形态.地表地质剖面延伸和标定了构造形态的地质内涵,获得了从地表到3000m深度的构造解释结果.解释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与推覆相关的构造、控矿层位以及岩体信息,为三位一体的找矿思路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成矿带 大排多金属矿 航磁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 反射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北缘覆盖区深部地质结构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证据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尧 孟贵祥 +4 位作者 吕庆田 张贵宾 邓震 祁光 薛融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75-4089,共15页
本文利用准噶尔北缘覆盖区的高精度地面重磁数据开展三维约束反演,揭示出准噶尔盆地北缘浅覆盖区内三维密度结构具有横向非均匀性,纵向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泥盆纪火山岩地层等高磁性体,零散分布热液蚀变导致的热退... 本文利用准噶尔北缘覆盖区的高精度地面重磁数据开展三维约束反演,揭示出准噶尔盆地北缘浅覆盖区内三维密度结构具有横向非均匀性,纵向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泥盆纪火山岩地层等高磁性体,零散分布热液蚀变导致的热退磁的火山岩;北西向分布的低密度低磁性物质,对应无磁性的断裂破碎带.结合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推断得到研究区隐伏断裂体系以及火山岩地层的空间展布.对贯穿研究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进行人机交互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控制扎河坝蛇绿岩带分布的南北界深大断裂在深部构成开口向下的对称扇形构造样式,说明此蛇绿岩带所代表的古洋盆具有双向俯冲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剖面穿过的3个酸性岩体均为形成于晚石炭世后造山拉张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可能是准噶尔东北缘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最后结合大量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准噶尔东北缘区域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认为扎河坝—阿尔曼太古洋盆于中奥陶世开始汇聚,古洋盆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在晚志留纪-早泥盆纪洋盆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覆盖区 综合地球物理 三维反演 隐伏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移动式超音频快速电磁勘探技术研究
11
作者 阮宏宇 王猛 +8 位作者 林祖灿 张袭远 王心畅 周珂宇 张辉 张魁元 张荣薄 汪永青 张启升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522,共9页
可控源射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ra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RMT)是一种新型的频率域近地表电磁测深技术。该方法基于传统的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MT),通过设置人工发射源,并在远距离处观测电磁场的各个分量,从而... 可控源射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ra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RMT)是一种新型的频率域近地表电磁测深技术。该方法基于传统的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MT),通过设置人工发射源,并在远距离处观测电磁场的各个分量,从而推断地下结构。本文提出的可移动式超音频快速电磁勘探技术基于可控源射频大地电磁法(CSRMT),它可以利用广播电台发射的AM信号、VLF海军电台发射的甚低频电磁信号、国家授时中心发射的电磁信号这些已有的人工场源进行电磁勘探,可通过运载车装配超音频可控源电磁接收机进行移动式勘探,不需要像传统的CSMT中那样现场布置人工场源,可使勘探效率大幅提升,节约了布置和维护发射机的勘探成本。本项技术中所研发可移动式超音频可控源电磁接收机的带宽范围达到1 Hz~600 kHz,采样率高达2.5 MHz,动态范围达到138 dB,视电阻率测量精度优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射频大地电磁法 电磁接收机 FPGA 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固东岩浆囊的地球物理模式 被引量:31
12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5 位作者 张聿文 彭淼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王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1-739,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本文依据电磁法取得的成果划分出了盆地地壳内的2个低阻低速层,其中浅部的低阻层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其主要层位在300到1500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位于马站—固东—曲石乡三镇的深12~30km,东西宽25km以上,向南可能与腾冲北的岩浆囊相连。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火山口具有典型的火山口重磁场特征,特别是由于喷发造成物质亏损形成的重力负异常与火山地形呈清晰的镜像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腾冲 火山构造 热储层 岩浆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华南桂中海相残留盆地沉积相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淑玲 孟小红 +4 位作者 付立新 姚长利 郭良辉 陈召曦 石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9-2626,共8页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了华南桂中地区海相地层的密度分布特征,预测了岩相、沉积相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中、下泥盆统海相地层存在横向的岩性、岩相变化,研究区西北、东南部的台地相区重力异常高、岩石拟合密度值高;中部"X"型台地边缘相区重力异常杂乱、岩石拟合密度变化范围大;东部台沟相区重力异常低、岩石拟合密度值低.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沉积相为盆地岩性圈闭汕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已得到初步检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沉积相 地球物理方法 位场异常分离 正反演拟合技术 岩性圈闭 生物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岩浆囊地球物理特征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6 位作者 彭淼 钱荣毅 张聿文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郭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8-1696,共9页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大盈江断裂.文章利用反射地震、重力、航空磁测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岩浆囊的其他地球物理特征.由于火山喷发,不仅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局部物质亏损,而且,岩浆囊本身也亏损了岩浆物质,在重力上延图中滤去了表层的火山局部负重力异常后,呈现出大空山北侧的与低阻体相对应的负重力异常,这与岩浆囊高温熔融状态含水低密度物质有密切关系.整体的重力负异常印证了低阻岩浆囊的存在.腾冲马站岩浆囊的温度为397-651℃,平均温度为524℃,其主体中心部位不可能存在磁性体.对航磁资料的处理,消除表层火山岩影响后,仍然发现有较强磁异常,其平面投影范围与低阻体相近,推断磁异常是岩浆囊顶层,在15km深度以上范围内,随着岩浆囊体温度逐步下降,当低于480℃以后会形成新的铁磁性矿物,因此,在囊体上层出现了范围与囊体相近的较强的磁性体.反射地震仅仅在浅部较清楚地观测到较连续的反射波界面,是浅部火山岩、含水层、以及花岗岩顶界面的反映.向深部反射界面很不连续推测是由于多次岩浆上涌,其喷发时间有先后,成分有差异,故岩浆囊物质的不均匀性,虽然由于含水、矿化、熔融体构成了低电阻的共性,可温度的不均匀,却又显示了不同期次岩浆成分有变化,由岩浆囊向地表的通道上,东部花岗岩下为高速,相对于较低温度的物质,在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深部沿大盈江断裂带有东西两个大的隐伏花岗岩体之间是最新的火山喷发通道,具有相对低速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构造 岩浆囊 负重力异常 磁异常 低阻体 低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东孔上白垩统地球物理测井科学成果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邹长春 张小环 +8 位作者 赵金环 彭诚 张淑霞 李宁 肖亮 牛一雄 丁娱娇 秦宇星 林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9-690,共12页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是围绕地球深部资源、古环境与古气候等一系列重要地球科学问题而实施的重大科学工程。作为该工程的主体钻孔,松科二井东孔设计为松辽盆地最深钻孔,设计深度6 400.0 m,计划穿透白垩系地层、钻至盆地基底。由于上白...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是围绕地球深部资源、古环境与古气候等一系列重要地球科学问题而实施的重大科学工程。作为该工程的主体钻孔,松科二井东孔设计为松辽盆地最深钻孔,设计深度6 400.0 m,计划穿透白垩系地层、钻至盆地基底。由于上白垩统井段取心量非常少,因此地球物理测井的作用尤为重要。该孔正式开钻后,采用先进的成像测井设备对一开和二开钻井井段(上白垩统井段)先后实施4次裸眼井综合测井和套管井测井作业,并系统地开展测井综合评价,取得以下科学成果:(1)原位获取了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和固井质量检查测井资料共20种,资料丰富、质量优良,建立了上白垩统连续的岩石物理参数标准剖面;(2)完成了上白垩统地层划分、岩性识别、沉积和构造精细解释;(3)识别出泉头组油气储层、嫩江组和青山口组烃源岩层、嫩江组高放射性异常层,以及上白垩统地热开发潜力层;(4)探索了青山口组古气候分析的有利测井指标;(5)及时提供准确的井径、钻孔轨迹和固井质量等关键钻探工程信息。研究成果对于松辽盆地地球物理勘探科学"标尺"建立、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钻探工程施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钻探工程科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松科二井东孔 上白垩统地层 地球物理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多金属矿NLSD-2孔综合地球物理测井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新鹏 项彪 +9 位作者 邹长春 李建国 赵斌 肖昆 刘东明 侯颉 孙少伟 汪振斌 黄波 尹道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6-694,共9页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 NLSD-2孔是在南岭东段于都赣县矿集区盘古山示范区部署的南岭地区第二口科学钻孔———金属异常验证孔,终孔深度2012.12m,全井段实施了连续取芯和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作业,测井项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井径、井斜、井温、超声波成像、极化率、磁化率和井中三分量磁测等,原位获取了钻孔剖面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钻孔几何形态及井壁图像。综合利用各种测井资料,并结合岩芯编录资料,对全井段岩性、金属矿化带和断裂破碎带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伽马、声波速度和密度测井对该钻孔的岩性响应明显,通过制作岩性识别交会图,可识别出钻孔剖面的主要岩性;该钻孔的多金属矿化主要有白钨矿化、黑钨矿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辉钼矿化等,在测井图中表现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磁异常垂直分量ΔZ及水平分量模差ΔH’异常的组合特征,据此能够有效地划分和评价矿化带;断裂破碎带的测井响应特征为井径扩大,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减小,超声成像呈暗色条带,这些特征可作为找矿辅助标志。实践证明综合测井资料在深部找矿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多金属矿 NLSD-2孔 地球物理测井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方法对垃圾填埋场探测的有效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兆平 杨进 罗水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8,共9页
文中根据在河北省某市两处不同类型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填埋场上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高精度磁测法、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进行试验研究所取得的实测资料,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岩土物性特征,通过... 文中根据在河北省某市两处不同类型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填埋场上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高精度磁测法、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进行试验研究所取得的实测资料,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岩土物性特征,通过分析对比,指出了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在圈定和监测垃圾填埋场的污染范围和扩散趋势等方面的作用和能力。实验证明,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检测中,探地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均有一定的效果。除高密度电阻率方法外,激发极化法在监测垃圾的污染范围和污染趋势、圈定污染程度方面,效果也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地球物理方法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燕燕 赵殿栋 +3 位作者 于世焕 王淑艳 于晨 赵秀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3-371,332,共9页
基于近5年地震采集工作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中国石化当前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的总体能力,评估了地震激发和接收技术水平现状,讨论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方法及适应性,展示了数字检波器单点接收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及页岩气地震技术的试... 基于近5年地震采集工作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中国石化当前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的总体能力,评估了地震激发和接收技术水平现状,讨论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方法及适应性,展示了数字检波器单点接收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及页岩气地震技术的试验进展与应用效果。分析预测了2020年前、后中国石化陆上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全方位高密度采集技术、超多道数固定排列采集技术、三维三次采集技术未来将会在陆相薄层、海相深层、开发监测等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单点接收 开发地震 页岩气勘探 超多道数固定排列采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大排多金属矿区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与找矿启示 被引量:7
19
作者 孟小红 王俊 +7 位作者 刘国峰 陈召曦 倪建辉 张达 谭捍东 李淑玲 方圆 郑师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9-964,共16页
大排多金属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大田—龙岩次级坳陷带南部,政和—大埔深大断裂西侧,是福建省较大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随着找矿勘查的不断深入,对在该矿区外围和深部寻找隐伏矿床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研究区地表地形崎岖、植被茂密,以往很少... 大排多金属矿区位于闽西南坳陷大田—龙岩次级坳陷带南部,政和—大埔深大断裂西侧,是福建省较大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随着找矿勘查的不断深入,对在该矿区外围和深部寻找隐伏矿床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研究区地表地形崎岖、植被茂密,以往很少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因此对隐伏的控矿构造、赋矿层位和火成岩体分布的认识远不能满足深部找矿的需求.本文实施了反射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测量和大比例尺航磁面积性测量,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型的指导下采用反射地震真地表偏移成像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二维带地形反演技术和航磁数据精细处理与三维反演技术,提取识别了剖面浅层逆冲推覆控矿构造和赋矿层位的反射地震特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火成岩体的地震、电磁特征,以及控矿构造和隐伏岩体平面分布的航磁异常特征.在地表地质和已知钻孔岩心及物性的约束下,构建了剖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的地质解释模型,包括浅层推覆构造和控矿地层分布,推断解释大断裂6条,次级断裂16条和3处较大的隐伏岩体分布,为深入认识研究区的矿床成因和分布规律,指导在外围和深部找矿提供了地球物理有效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大排多金属矿区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实验平台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梅 陈玉东 刘慧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5年第1期53-54,105,共3页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开发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的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设计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验和课堂演示程序,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课程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实验内容落...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开发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的综合教学实验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设计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验和课堂演示程序,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课程实验和大型综合性实验,这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实验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仪器技术 教学实验平台 电子信息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