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黔桂地区基性岩交代型软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冉婷 白峰 +3 位作者 许玲玲 李净净 车延东 杜季明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8,共15页
软玉作为重要的矿物资源,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理解矿床成因与评估资源潜力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择贵州罗甸、广西大化和广西巴马地区的基性岩交代型软玉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代... 软玉作为重要的矿物资源,其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理解矿床成因与评估资源潜力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择贵州罗甸、广西大化和广西巴马地区的基性岩交代型软玉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代表性软玉样品进行了系统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黔桂地区基性岩交代型软玉的主要成分以SiO_(2)、CaO和MgO为主,其平均含量低于透闪石矿物的理论值,而SiO_(2)的整体含量高于超基性岩矿床,呈现出与围岩及后期热液硅供给密切相关的成矿特征。微量元素分析中,U、La、Sm表现出显著的正异常,而Nb则为负异常,缺乏Ba负异常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其与其他成因软玉的区别。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具有较高一致性,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轻稀土元素的富集以及Ce和Eu的负异常使其在成因上可与其他软玉类型有效区分。此外,贵州和广西的辉绿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在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上呈现出较高的相似性。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产地软玉的δCe、δEu及∑REE值,构建的树状图有效实现了对其的分类与区分。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华南地区软玉的成矿机制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性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玉 基性岩交代型矿床 主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Fe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2
作者 王高天 王达 +2 位作者 白峰 徐德兵 王贵龙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9-2760,共22页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矿床类型划分观点主要包括VMS型、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为了约束矿床成因,本文系统研究了黄铁矿和磁黄铁矿Fe同位素特征。δ^(56)Fe...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矿床类型划分观点主要包括VMS型、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为了约束矿床成因,本文系统研究了黄铁矿和磁黄铁矿Fe同位素特征。δ^(56)Fe值的总体变化范围为-0.82‰~1.00‰;通过与各种类型矿床Fe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发现其Fe同位素组成兼具热液型和沉积型矿床特点,成矿热液可能为地热卤水,最符合的矿床类型为MVT型。黄铁矿的δ^(56)Fe值从石英-磁铁矿阶段(1.00‰)到石英-多金属阶段(0.21‰~0.83‰)再到石英-碳酸盐阶段(0.08‰~0.12‰)逐渐降低,磁黄铁矿的δ^(56)Fe值则不断升高(-0.82‰→-0.55‰~0.13‰→-0.23‰~-0.21‰),表现出典型的瑞利分馏特征。共生矿物对中,磁黄铁矿相对于黄铁矿优先富集轻Fe同位素,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同。本文还建立了该矿床Fe同位素分馏模型,该模型指示采集的样品对应成矿过程的中间阶段(初始Fe沉淀的33.96%~63.70%),早阶段(初始Fe沉淀的0.00%~33.96%)和晚阶段(初始Fe沉淀的63.70%~100.00%)对应的72.26%的金属资源仍未找到。综上所述,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Fe同位素分馏主要受瑞利过程的控制,虽然Fe同位素证据指示矿床成因为MVT型,但是地质特征略有差别,应为类MVT型矿床,矿区仍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 类MVT型矿床 矿床成因 分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镁石拉曼光谱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隋欣浩 赵旭炜 +2 位作者 暴新建 何明跃 刘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6-1102,共7页
硼镁石是一种含水的硼酸盐矿物,其拉曼光谱报道目前还十分有限。对来自中国吉林省集安县的蛇纹石化集安岩中的硼镁石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显微观察显示该硼镁石与蛇纹石族矿物、镁橄榄石、水镁石等矿物一起产出,或以直径达几十微米的纤... 硼镁石是一种含水的硼酸盐矿物,其拉曼光谱报道目前还十分有限。对来自中国吉林省集安县的蛇纹石化集安岩中的硼镁石进行了拉曼光谱研究。显微观察显示该硼镁石与蛇纹石族矿物、镁橄榄石、水镁石等矿物一起产出,或以直径达几十微米的纤维状/细板状晶体出现,或以纳米级晶体形式与少量纳米级水镁石形成集合体。EDS分析显示其成分接近理想分子式MgBO_(2)(OH)。与前人的报道结果相似,该研究在100~1600 cm1范围内观察到了约28个拉曼峰,其中~832 cm^(-1)拉曼峰最强。在3000~4000 cm^(-1)的范围内,本研究观察到~3058及3553 cm^(-1)两个尖锐强峰和~3562 cm^(-1)弱肩峰,其中~3058 cm^(-1)拉曼峰为首次观察到,它们应都由O—H伸缩振动引起。结合前人文献中的单晶XRD数据及红外光谱数据,研究推测~3058及3553 cm^(-1)处的强拉曼峰可能分别与硼镁石中的羟基O(4)—H和O(6)—H有关。~3562 cm^(-1)处的弱肩峰起源还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镁石 拉曼光谱 晶体结构 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坦桑尼亚日光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其砂金效应成因研究
4
作者 于丽媛 刘迎新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0,共7页
日光石作为长石族矿物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其独特的砂金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一块来自坦桑尼亚的日光石样品进行了全面的宝石学分析,采用了多种先进的仪器技术,包括偏光显微镜、X荧光光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 日光石作为长石族矿物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其独特的砂金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一块来自坦桑尼亚的日光石样品进行了全面的宝石学分析,采用了多种先进的仪器技术,包括偏光显微镜、X荧光光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XRD)、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微斜长石组成,确认其为钾长石矿物。标本内部分布有丰富的橙红色、绿色和褐色包裹体,均由赤铁矿构成,这些包裹体沿两组相互垂直的方向以层状形式定向排列,从而形成了显著的砂金效应。此研究不仅揭示了典型坦桑尼亚日光石的矿物组成及其包裹体特征,也为进一步认识其矿物学性质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石 包裹体 长石族矿物 砂金效应 坦桑尼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明格拉地区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成因意义
5
作者 赵红星 蔡景坤 +2 位作者 许迎新 李雨璇 刘迎新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3,共15页
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祖母绿因其独特的色泽和优异的晶体品质而备受关注,但该区明格拉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尚未被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技术,对明格拉矿床的祖母绿样品进行... 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祖母绿因其独特的色泽和优异的晶体品质而备受关注,但该区明格拉祖母绿的化学成分尚未被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MP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技术,对明格拉矿床的祖母绿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旨在探讨其化学成分并揭示其形成过程中的地质环境影响。结果显示,明格拉祖母绿的类质同象替代程度平均为12.79%,主要发生在四面体T2位的铍(Be),归属于“四面体型”祖母绿。同时,其通道结构中碱金属离子的含量丰富,H_(2)O含量估算在2.28%至2.4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明格拉祖母绿在Cr-V含量图中显示,Cr含量均高于4500×10^(-6),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产地的祖母绿。通过对铷(Rb)、铯(Cs)、钪(Sc)和锂(Li)等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为祖母绿的产地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 明格拉 祖母绿 化学成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磐龙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颜色成因探讨
6
作者 杨宇婷 白峰 +3 位作者 温宇航 张启东 张道元 王雯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2,共16页
“磐龙玉”是一种产于吉林省磐石市小红石砬子铅锌矿矿床的矿化蚀变带围岩中的石英质玉石,主要由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多呈黄绿色。本文基于野外调查,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反射光谱、... “磐龙玉”是一种产于吉林省磐石市小红石砬子铅锌矿矿床的矿化蚀变带围岩中的石英质玉石,主要由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多呈黄绿色。本文基于野外调查,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反射光谱、电子探针、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全岩稀土与微量元素分析及锆石U-Pb定年等多种方法,对“磐龙玉”的宝石学特征、光谱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颜色形成机理、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磐龙玉”原岩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经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作用使其颜色、粒度发生显著变化而达到玉石的标准。其绿色色调的致色离子为Fe^(2+),Fe^(2+)的类质同象混入使得绢云母呈绿色,绢云母含量与“磐龙玉”绿色呈正相关;而Fe^(3+)的存在则使其呈现黄色(针铁矿)和红色(赤铁矿)色调。“磐龙玉”形成于中-低温变质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228.1±0.7)Ma表明其形成与该区中生代晚三叠世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其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水热液期,可划分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磐龙玉” 石英质玉石 光谱分析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磐龙墨玉”的宝石矿物学、年代学及成因研究
7
作者 安雯静 白峰 +3 位作者 刘孟松 张道元 黄甜甜 王雯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吉林“磐龙墨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背景,以揭示该玉石的形成机制,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综合运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全岩化学分析以及...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吉林“磐龙墨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成因及其地质背景,以揭示该玉石的形成机制,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综合运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全岩化学分析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多种方法,对吉林省中东部中型铅锌矿矿体围岩中发现的“磐龙墨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磐龙墨玉”的折射率介于1.53和1.54之间,相对密度为2.73至2.79,摩氏硬度则在3.89至6.23之间。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绢云母,并包含绿泥石、磁黄铁矿和钛铁矿等次要矿物,结构特征包括独特的板状与块状构造以及超糜棱、隐晶质及变余结构。致色矿物以石墨和绿泥石为主。稀土元素的总量变化范围为177.93×10^(-6)至216.89×10^(-6),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而Eu元素则呈现显著的亏损。锆石U-Pb年龄测定显示为(331.3±2.3)Ma(中石炭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地质资料分析,推测“磐龙墨玉”的原岩为正常沉积岩,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碳质板岩,并进一步通过热液蚀变转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磐龙墨玉” 宝石矿物学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绿泥云英质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色调红宝石的致色成因研究
8
作者 刘富康 郭颖 +1 位作者 赵贝 刘美颖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红宝石作为重要的宝石材料,其颜色特征受到广泛关注,探索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宝石学基础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矿物生成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0颗刻面红宝石(包括正红色、偏紫色和偏粉色)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光谱、X... 红宝石作为重要的宝石材料,其颜色特征受到广泛关注,探索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宝石学基础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矿物生成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0颗刻面红宝石(包括正红色、偏紫色和偏粉色)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及颜色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红宝石颜色的呈现主要受控于Cr含量,同时受到Fe、V和Ti等元素的影响。Cr^(3+)的d-d电子跃迁^(4)A_(2)→^(4)T_(2)引起的吸收在偏紫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而Cr^(3+)的d-d电子跃迁^(4)A_(2)→^(4)T_(1)和Cr^(3+)的荧光发射峰引起的吸收在偏粉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紫外-可见光光谱中412 nm和548 nm处的吸收强度可有效指示红宝石中紫色调的浓淡,该两波长处的吸收强度越高,红宝石紫色调越浓。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的412 nm可作为红宝石颜色参数L和b的指示波长,该波长处的吸收强度与红宝石的明度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红宝石的b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红宝石颜色特征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宝石 致色成因 颜色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的振动光谱表征
9
作者 钱雪雯 刘衔宇 +1 位作者 李净净 袁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5-741,共7页
广西桂林产出的磷氯铅矿,颜色鲜艳,晶体完整,深受矿物及宝石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选取6颗广西桂林产不同颜色的磷氯铅矿样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振动光谱进行测... 广西桂林产出的磷氯铅矿,颜色鲜艳,晶体完整,深受矿物及宝石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选取6颗广西桂林产不同颜色的磷氯铅矿样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及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振动光谱进行测试,以探讨其振动光谱与化学组成(类质同象)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主要化学组成元素为Pb,其次是P和Cl;中红外及拉曼光谱主要表征了PO_(4)^(3-)的弯曲和伸缩振动,其中300 cm^(-1)以下的谱带与晶格振动有关,882/822 cm^(-1)处可见AsO_(4)^(3-)的反对称伸缩振动,1461 cm^(-1)处则与CO_(3)^(2-)振动有关,表明在广西桂林磷氯铅矿结构中,CO_(3)^(2-)和AsO_(4)^(3-)少量取代了其中的PO_(4)^(3-);近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样品中存在与过渡金属离子Fe^(2+)和Cu^(2+)相关的谱带,说明Fe^(2+)和Cu^(2+)可能同时取代了Pb 2+,存在于晶体结构中;4000~8000 cm^(-1)区域主要显示了磷酸根离子、砷酸根离子以及两者的合频和倍频,水分子、羟基、羟基与金属离子的合频和倍频,并证实了样品中存在结晶水、结构水和吸附水,其中通道离子Cl部分被OH取代;综合中红外、近红外以及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桂林磷氯铅矿样品中广泛存在着类质同象,该现象导致磷酸根离子对称性降低,结构产生畸变,谱带发生分裂及位移。同时X射线粉晶衍射表明类质同象对晶胞参数a_(0)和b_(0)基本没有影响,c_(0)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氯铅矿 近红外吸收光谱 中红外吸收光谱 激光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大学宝石矿物学专业实验课程的特色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耿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0-221,共2页
分析了德国美因茨大学在实验课程上的特色:注重地质基础和现代光谱学的教学,强调实验细节和能力培养以及严格而灵活高效的实验安全管理。探讨了这种实验课程的特色对宝石矿物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 德国大学 宝石矿物学 实践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查矿体与地质矿体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少丰 祝源 王晨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292-294,共3页
矿体是广大地质工作者最常接触的地质体,我们常说、常用的“矿体”,并非地质作用形成的“原生矿体”,而是在勘查过程中,按照一定条件人为圈定的、在工业上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经济体,常用的圈矿指标事实上是一种经济指标,并非自然地质界... 矿体是广大地质工作者最常接触的地质体,我们常说、常用的“矿体”,并非地质作用形成的“原生矿体”,而是在勘查过程中,按照一定条件人为圈定的、在工业上具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经济体,常用的圈矿指标事实上是一种经济指标,并非自然地质界线。这样圈出的“勘查矿体”形态、范围与客观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可能会为研究矿床成因带来误导,因此有必要研究自然形成的“地质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 勘查矿体 地质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铍矿床中绿柱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京娱 黄凡 王登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53-2166,共14页
绿柱石是稀有金属铍最重要的载体矿物,开展绿柱石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查明铍成矿条件和机制从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手段,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铍矿床中的绿柱石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结... 绿柱石是稀有金属铍最重要的载体矿物,开展绿柱石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查明铍成矿条件和机制从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手段,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铍矿床中的绿柱石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型、岩浆热液型铍矿床中绿柱石的主要成分BeO、Al_(2)O_(3)、SiO_(2)含量基本相当,还含碱金属元素Na、Li、Cs、Rb和铁镁质元素Fe、Mg、Ca等,两种绿柱石中MgO和Cr_(2)O_(3)含量差异较大。伟晶岩型绿柱石的Al位类质同象置换程度低于岩浆热液型绿柱石,其组分差异与成矿温度、压力和结晶介质等因素有关,伟晶岩型绿柱石结晶于黏度高的熔体,高温高压使Al_(2)O_(3)活度增强,岩浆的固相线温度降低,使得Be以络合物的稳定形式迁移并沉淀,不易携带外来元素;浆热液型绿柱石结晶于粘度低、流动性更好的热液流体中,温度和压力较低不足以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导致体系中元素分散,且热液对成矿元素的溶解度更高,易于与围岩发生强烈的交代反应产生元素置换。绿柱石中离子类质同象置换产生的Fe、Cr、V和Mg导致绿柱石呈现不同色调和亮度的绿色,其中Mg可能是致翠绿色的原因之一;伟晶岩型铍矿床中更可能形成富铬型绿柱石,岩浆热液型铍矿床中更可能形成富钒型绿柱石,也可能形成富铬型绿柱石,推测是由于岩浆热液易于与围岩发生蚀变反应,使基性岩-超基性岩中的Cr,或变沉积岩中的V进入绿柱石结晶介质而形成祖母绿。本文提供了两种区分伟晶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绿柱石的指标,即绿柱石Na/Li值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伟晶岩型绿柱石小于岩浆热液型的特征;Rb-Cs图解中由两条趋势线(岩浆热液型K 1=1.257,伟晶岩型K 2=0.015)限定的I区(K≥1.257)多为岩浆热液型绿柱石,Ⅲ区(K≤0.015)多为伟晶岩型绿柱石。绿柱石的Mg-Cr组分多受到碳酸盐组的影响,翠绿色绿柱石多形成于碳酸盐岩赋矿或含碳酸盐矿物的矿脉中。本次研究的伟晶岩绿柱石样品所处矿床多赋存于变泥质岩中,形成环境缺乏碳酸盐类矿物,今后应注意在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伟晶岩脉中寻找祖母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矿床 绿柱石 成矿环境 致色因素 类质同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矿集区黄柏山锂铌钽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鹏 李建康 +4 位作者 张立平 黄志飚 黄小强 韩志辉 姜鹏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09-2024,共16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锂铌钽资源基地,区域锂资源主要集中于锂辉石伟晶岩中。但此类伟晶岩常受到岩浆出溶热液的叠加作用,导致锂不同程度的流失,因此新鲜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条件与精准定位,成为区域成矿...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锂铌钽资源基地,区域锂资源主要集中于锂辉石伟晶岩中。但此类伟晶岩常受到岩浆出溶热液的叠加作用,导致锂不同程度的流失,因此新鲜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条件与精准定位,成为区域成矿理论研究与锂资源勘查的突破重点。笔者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幕阜山地区新发现的黄柏山锂铌钽矿床,产出了区域少有的大规模新鲜锂辉石伟晶岩脉。本次研究在黄柏山矿床已开展的化探、探槽、钻探等勘查工作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床的地质条件,精确厘定其成矿时代,初步建立了仁里-黄柏山矿田成矿模型,并进一步指出区域找矿方向。黄柏山矿床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矿床内伟晶岩总体沿片岩片理产出,其类型主要为(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和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化组合为Be-Nb-Ta-Li,稀有金属矿物主要为绿柱石、铌钽铁矿和锂辉石。矿床内锂辉石多为新鲜无蚀变(>96%),少数晶体边缘具弱蚀变或锂辉石+石英蠕虫状共生结构,为岩浆演化晚阶段流体出溶导致的弱酸性交代所致。三种类型锂辉石的Li 2O为7.72%~7.82%,基本未发生锂的流失,这与区域构造交汇导致容矿空间封闭性弱,岩浆演化出溶热液第一时间运移扩散有关。黄柏山矿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133.0±1.5Ma),与幕阜山矿集区二云母花岗岩成矿阶段时限(135.8~133.0Ma)一致。本次工作通过对仁里-黄柏山矿田伟晶岩地表类型分带的重新厘定,结合区域已有的成矿母岩及伟晶岩垂向分带研究成果,提出黄柏山矿床、仁里矿床、深部成矿母岩三者从西至东呈现出由高至低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建立矿田“体中体”模型。该模型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特点显示,矿田西南部冷家溪群与幕阜山岩体接触带区域,尤其是高地形地区,仍具有锂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稀有金属成矿特征 铌钽铁矿U-Pb定年 “体中体”成矿模型 黄柏山矿床 幕阜山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理岩型和田玉矿床的成矿时代、形成过程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5
14
作者 景云涛 刘琰 +1 位作者 张勇 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1-667,共17页
和田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开采和使用历史,在中国的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产状,大理岩型和田玉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区域变质和变质热液型,其中接触交代型最重要也是优质和田玉的主要成因类型。根据... 和田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开采和使用历史,在中国的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产状,大理岩型和田玉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区域变质和变质热液型,其中接触交代型最重要也是优质和田玉的主要成因类型。根据围岩的年龄、和田玉中锆石或云母测年得到的矿带形成年龄以及区域地理位置,可将中国大理岩型和田玉划分为西昆仑矿带的新疆(形成年龄上限为450~350 Ma)、东昆仑矿带的青海省格尔木(形成年龄为300~240 Ma)、东北地区(河磨玉约250~150 Ma,老玉约1700 Ma)、西南地区、中南地区(火山岩约682±62 Ma,辉绿岩约260 Ma)和华东地区等6个矿带,本文主要总结了这6个矿带大理岩型和田玉矿床的地质产状、矿物组成、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成矿流体组成、锆石/云母年龄及空间分布和成矿规律。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接触交代型和田玉的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围岩白云石大理岩脱碳产生的CO_(2)以不同比例混合组成,成矿物质Mg和Ca来自白云石大理岩,Si和H_(2)O来自岩浆热液(如新疆和田矿带)。和田玉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接触变质和变质交代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和晚期退变质阶段,交代过程为白云石大理岩→透辉石矽卡岩或绿帘石矽卡岩→透闪石矽卡岩(粗粒透闪石)和粗粒透闪石→细粒透闪石,透闪石主要形成于进变质阶段;区域变质型和田玉的成矿作用与区域变质作用密切相关,而不依赖岩浆活动,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如韩国春川);变质热液型和田玉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成矿物质Mg和Ca来自大理岩,Si和H_(2)O可能来自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浆作用而形成富硅质的热水溶液(如辽宁岫岩)。和田玉主要产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蚀变带较强烈的地段,可根据矿化标志、构造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子料和山流水溯源、古矿洞标志等探寻原生大理岩型和田玉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玉 成矿流体 锆石U-PB定年 成因类型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代县滩上一带隐爆角砾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彦明 王云章 +1 位作者 徐永婧 张雪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7-737,共11页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是国内外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在分析山西代县滩上隐爆角砾岩区的金多金属矿床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滩上一带隐爆角砾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发现该区金多金属矿体赋存部位位于岩体内...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是国内外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在分析山西代县滩上隐爆角砾岩区的金多金属矿床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滩上一带隐爆角砾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发现该区金多金属矿体赋存部位位于岩体内、内外接触带及四集庄组岩组捕虏体中。研究认为,金多金属矿由石英斑岩中硫化物局部富集形成,其主要物质来源与滩上岩体之岩浆期后热液有关,黄铁矿化隐爆角砾岩为容矿岩石,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等构造活动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导矿通道,燕山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岩浆活动为研究区成矿提供了大量含矿热液和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 金矿床 地球物理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山西省代县滩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类型铍矿床中绿柱石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京娱 黄凡 魏娜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5-648,共14页
采用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伟晶岩型和岩浆热液型铍矿床中绿柱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绿柱石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态多样,常孤立或成群沿晶体生长带定向分布,大小从5~80μm不等。... 采用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激光拉曼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伟晶岩型和岩浆热液型铍矿床中绿柱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绿柱石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态多样,常孤立或成群沿晶体生长带定向分布,大小从5~80μm不等。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型气液两相包裹体最常见,其次为含液相CO_(2)的三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偶见固体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其中,伟晶岩型绿柱石中包裹体数量和种类更为丰富,常见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共存,岩浆热液型绿柱石中包裹体则相对较少,可见熔融包裹体与富液相CO_(2)流体包裹体共存。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以CO_(2)和N_(2)为主,液相主要为H2O和CO_(2)以及CO_(3)^(2-)、HCO_(3)^(-)等离子。伟晶岩型绿柱石中常见含石英、云母、钠长石等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由伟晶岩中晶体快速结晶形成;岩浆热液型绿柱石中的有机质气体更丰富,与氧化剂Al_(2)O_(3)活度较低而形成相对还原环境有关。富含CO_(2)、H_(2)O成分的流体更有利于绿柱石的形成。结合流体包裹体的生成机制,认为岩浆热液型绿柱石形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热液阶段,伟晶岩型绿柱石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热液阶段,绿柱石的形成机制为岩浆的结晶分异和液态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流体包裹体 岩相学特征 成分特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成因:来自S-Pb同位素和元素特征的证据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贵龙 王达 +2 位作者 白峰 徐德兵 王高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66,共26页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前人关于该矿床类型划分的观点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VMS)、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这三种观点的争论... 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是吉中-延边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型矿床,前人关于该矿床类型划分的观点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VMS)、中-低温热液脉型、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这三种观点的争论严重制约了对该矿区及区域成矿和找矿的认识。本文选取该矿床中金属硫化物开展原位微量和S-Pb同位素分析,赋矿围岩开展全岩S同位素分析。闪锌矿Fe-Zn含量(4.48%~10.33%、53.67%~62.12%)与中温热液矿床一致(3.00%~10.00%、50.00%~60.00%,成矿温度约200℃),Zn/Cd比值(53.68~76.75)同样指示中低温成矿作用(高温:Zn/Cd>500;低温:Zn/Cd<250),Ga/Ge比值在lg(Ga/Ge)-T图解中,对应温度约为100~180℃,上述温度范围与前人测定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基本吻合(90~250℃)。闪锌矿Zn/Cd的比值(53.68~76.75)与Cd含量(7577×10-6~11266×10-6)特征与密西西比河谷型(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矿床一致;黄铁矿Fe/S比值(0.76~1.29,平均值为0.89)接近典型MVT矿床的理论值(0.88)。金属硫化物δ34 S V-CDT值介于-9.6‰~-0.5‰之间,总体偏负;赋矿围岩δ34 S V-CDT值介于-8.5‰~4.2‰之间,两者重叠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9.0‰~-2.0‰),说明围岩提供了主要的还原硫,而古老基底可能提供了部分较轻的硫。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为206 Pb/204 Pb=18.30~18.39、207 Pb/204 Pb=15.61~15.63、208 Pb/204 Pb=38.38~38.44,指示铅为混合来源,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和造山带,模式年龄计算显示上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可能为铅的初始来源。综上所述,小红石砬子铅锌(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MVT型矿床基本一致,地质特征略有差别,因此推测其为类MVT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石砬子矿床 S-Pb同位素 元素分析 矿床成因 类MVT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绿色密玉的宝石学特征和颜色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汶娟 余晓艳 白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08,共12页
河南密玉是我国重要的玉石品种,属于显晶质石英岩。前人对于河南省新密市的密玉玉石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研究,但其宝石学特征和颜色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河南密玉中的绿色系列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红... 河南密玉是我国重要的玉石品种,属于显晶质石英岩。前人对于河南省新密市的密玉玉石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学研究,但其宝石学特征和颜色成因仍存在争议。文章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河南密玉中的绿色系列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拉曼测试以及电子探针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密玉为结晶度较好的石英岩,主要矿物成分为α-石英,次要矿物有白云母、赤铁矿、石墨、金红石、电气石等;具有花岗变晶结构和显微细粒变晶结构;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可见明显的Cr^(3+)特征吸收峰;密玉的绿色与含铬白云母有关,而含铬白云母的绿色则是由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Cr、V、Ni等致色元素引起的,绿色越深,Cr、Ni、V含量越高;随着Fe^(3+)含量增加,样品的黄色调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密玉 石英质玉 宝石学特征 颜色成因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母绿产地鉴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育宇 余晓艳 +5 位作者 许博 郭鸿舒 闫颖 张艺 汤峻 赵思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61,共37页
祖母绿是一种名贵彩色宝石,其产地来源对祖母绿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影响。祖母绿的产地鉴别因而成为宝石实验室的重要技术,也是宝石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祖母绿的包裹体、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是常用且关键的产地鉴别信息,但随着祖母绿产地... 祖母绿是一种名贵彩色宝石,其产地来源对祖母绿价值的评定具有重要影响。祖母绿的产地鉴别因而成为宝石实验室的重要技术,也是宝石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祖母绿的包裹体、谱学特征和化学成分是常用且关键的产地鉴别信息,但随着祖母绿产地研究数据的积累,传统的产地鉴别方法备受挑战。文章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了全球各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包裹体信息、谱学特征和主微量成分数据,在综述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目前祖母绿产地鉴别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产地祖母绿的宝石学特征和包裹体特征,划分了紫外-可见光-近红外(UV-VIS-NIR)光谱类型,揭示了各产地祖母绿的成分指纹信息,并以案例的形式阐明区分祖母绿常见重要产地的方法。全球尺度的对比虽然表明不同产地祖母绿包裹体种类多数雷同、光谱趋同、成分含量范围重叠明显,但也从包裹体出现频率、UV-VIS-NIR光谱样式类型、重水吸收样式和成分投图参数的选择上提供了产地鉴别的新思路。综上所述,文章旨在促进祖母绿鉴别技术的发展,为祖母绿的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母绿 产地鉴别 包裹体 谱学 主微量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紫色翡翠的致色机理——光谱和色度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商嫣然 王伟钊 +3 位作者 金天力 黄琳铭 吴中允 郭颖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3-651,共9页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色度学方法等多种手段,对55个缅甸紫色翡翠样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缅甸紫色翡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Na_(2)O,含量与标准硬玉...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色度学方法等多种手段,对55个缅甸紫色翡翠样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缅甸紫色翡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Na_(2)O,含量与标准硬玉接近。色度学测试分析显示,缅甸紫色翡翠的彩度C^(*)主要受色度值a^(*)控制,而色调角h°主要由色度值b^(*)控制。缅甸紫色翡翠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紫色翡翠主要由Mn^(3+)致色,并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570 nm显示主要吸收带;Ⅱ型紫色翡翠由于Fe^(2+)-Ti^(4+)之间的电荷转移致色,在光谱540 nm和610 nm显示吸收。两种翡翠中均存在Fe^(3+)的吸收峰,样品中的全铁含量决定其色调角及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紫色翡翠 颜色成因 光谱学 宝石色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