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大跨度部分斜拉桥在曲线和低纵断面桥址的应用,研究其在地震工况下的合理约束体系,结合某高速铁路跨越引江河、芒稻河和马汊河的工程实践,采用调查研究、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传统部分斜拉桥的基础上开展一系...为推动大跨度部分斜拉桥在曲线和低纵断面桥址的应用,研究其在地震工况下的合理约束体系,结合某高速铁路跨越引江河、芒稻河和马汊河的工程实践,采用调查研究、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传统部分斜拉桥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竖琴式索面布置,并与外倾牛角式桥塔结合,有效提升了桥梁整体景观性和轨道平顺性,并可改善索塔锚固区的受力性能;采用梁端配跨设计,在保证结构刚度的同时降低梁高1.0~1.5 m,有效提升了部分斜拉桥对低纵断面桥址的适应性;针对平曲线上的工点,通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和局部坐标的应用可确保拉索系统的精确定位;采用新型支承约束体系,大幅提升了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常规连续梁约束体系和连续梁+双固定约束体系相比,分别减小主墩底部弯矩66%和53%。展开更多
文摘为推动大跨度部分斜拉桥在曲线和低纵断面桥址的应用,研究其在地震工况下的合理约束体系,结合某高速铁路跨越引江河、芒稻河和马汊河的工程实践,采用调查研究、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传统部分斜拉桥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竖琴式索面布置,并与外倾牛角式桥塔结合,有效提升了桥梁整体景观性和轨道平顺性,并可改善索塔锚固区的受力性能;采用梁端配跨设计,在保证结构刚度的同时降低梁高1.0~1.5 m,有效提升了部分斜拉桥对低纵断面桥址的适应性;针对平曲线上的工点,通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和局部坐标的应用可确保拉索系统的精确定位;采用新型支承约束体系,大幅提升了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常规连续梁约束体系和连续梁+双固定约束体系相比,分别减小主墩底部弯矩66%和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