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笔谈
1
作者 高培勇 史丹 +4 位作者 魏后凯 刘尚希 董志勇 肖金成 王小广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共22页
2025年6月28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共同承办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重庆... 2025年6月28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共同承办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昌凡出席会议并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重点 研讨会 十五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功能平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与启示
2
作者 肖金成 陈宜 沈体雁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2024年10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探索与国家战略功能区建设”为主题举办了第27次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紧密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实验区的发展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及相... 2024年10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探索与国家战略功能区建设”为主题举办了第27次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紧密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实验区的发展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建设国家战略功能区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功能平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空中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研究”专题序言
3
作者 胡守庚 廖启鹏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在全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阶段,提升国土空间韧性成为空间治理的重要价值导向。为应对新安全格局下的多重挑战,需统筹考虑国土空间全要素并强化空间资源的功能复合与整合利用,从而以有机的空间组织来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 在全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阶段,提升国土空间韧性成为空间治理的重要价值导向。为应对新安全格局下的多重挑战,需统筹考虑国土空间全要素并强化空间资源的功能复合与整合利用,从而以有机的空间组织来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同时,需推动国土空间综合风险防控从被动防御的工程逻辑转向系统治理思维和数智思维,以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助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和整体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风险 新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韧性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辨析、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被引量:11
4
作者 洪晗 肖金成 陈蕊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9,共12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之举。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系,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之源、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信息化是城镇化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之举。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系,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之源、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实现途径与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人口规模巨大、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群体间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短板等现实困境。要想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突破路径上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群与县域城镇化发展,深度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步建设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完善县域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城市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 逻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与构”:面向精细化治理的开发区产业空间重构研究
5
作者 朱凯 袁昊煊 王兴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8,共9页
存量空间优化是新时期城市空间利用的重点方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在加快产业空间重构、承载产业转型方面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通过对开发区产业空间精细化治理的理论溯源和实践诉求的梳理,从条件与主体双视角出发,归... 存量空间优化是新时期城市空间利用的重点方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在加快产业空间重构、承载产业转型方面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通过对开发区产业空间精细化治理的理论溯源和实践诉求的梳理,从条件与主体双视角出发,归纳出现阶段影响开发区产业空间重构的主导因素为原料、环境、政策、经营、交通、同源企业和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推演开发区产业空间的“解”逻辑,理清“构”思路,并构建7类不同影响因素导向下的产业空间单元。以杭州高新区为实证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和异常值分析等方法,对其产业空间进行聚类和单元化重构,系统总结不同单元的典型属性以及开发区产业空间精细化治理的要点,以期为国内其他开发区的功能转型和空间重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重构 产业空间 精细化治理 杭州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 被引量:6
6
作者 肖金成 刘保奎 洪晗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实施多个区域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实施多个区域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将构成中国新的国土空间体系。未来,中国要积极调整区域政策,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优化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若干对策建议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国平 孙瑀 朱婷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45,共16页
“十四五”时期,优化我国经济空间结构,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优化区域空间结构,重新划分区域,由现在的四大区域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域,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政策;为促进北方腹地发展,在国家“两横三纵”轴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青—银发展... “十四五”时期,优化我国经济空间结构,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优化区域空间结构,重新划分区域,由现在的四大区域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域,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政策;为促进北方腹地发展,在国家“两横三纵”轴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青—银发展轴”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改变东北、西北地区以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大对东北、西北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投入,切实增强其发展新动能;在全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特别支持;提升北方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加强北方地区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大都市圈建设,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功能,特别是要避免东北地区人口的进一步流失;支持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省域之间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差异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销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起源、融合发展及改革方向 被引量:10
8
作者 温铁军 逯浩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任务,在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制度经验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任务,在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制度经验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发展上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以合作经济性质为原点的制度变迁经验,其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财产关系重塑,落寞于政府财政减负和农村长期“去组织化”的制度变迁,恢复于国家新型举国体制和对分散小农“再组织化”的制度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有必要全面地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合作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特征,梳理供销合作社与合作社、集体经济之间互动发展的经验过程,探讨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与农村“去组织化”“去集体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新发展阶段“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基本原因和方向目标。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性机遇,更准确地理解“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现实语境,更清晰地判断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销社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人民经济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16
9
作者 肖金成 洪晗 申秀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区域是经济发展和物质分配的主要载体,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指出目前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区域是经济发展和物质分配的主要载体,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指出目前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主要问题,并进一步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内需拉动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金成 马燕坤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把地级行政区即抵边地州市盟作为基本单元来界定沿边地区更为合理。我国沿边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域。当前,我国沿边地区发展面临人... 把地级行政区即抵边地州市盟作为基本单元来界定沿边地区更为合理。我国沿边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域。当前,我国沿边地区发展面临人口人才流失形势严峻、基础设施条件和营商环境不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瓶颈。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对于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新形势下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应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沿边中心城市为依托,规划建设沿边经济带,全面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沿边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边地区 开发开放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立群 孙久文 +2 位作者 肖金成 张云 陈文晖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做强自身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应对好三重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做强自身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应对好三重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具体任务出发,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内涵。此外,还应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群 都市圈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绿色化:理论本质、判定依据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8
12
作者 骆玲 史敦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工业绿色化在本质上是工业生态环境效率较高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替代工业生态环境效率较低的企业,并在整体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工业绿色化的本质在于产业替代,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 工业绿色化在本质上是工业生态环境效率较高的企业持续不断地替代工业生态环境效率较低的企业,并在整体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工业绿色化的本质在于产业替代,实现工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这使得工业绿色化被作为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来培育。工业绿色化不仅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效率的改进,更是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效率的改进,在工业绿色化过程中必须考虑产业替代的路径依赖、兼顾替代产业的产能过剩、解决工业产品需求结构失衡和权衡替代产品消费后形成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等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绿色化 产业替代 生态环境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情基础和发展阶段: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认知 被引量:6
13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唯物基础”概念来扩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约束经济基础的客观“地理—人口”条件的学理解释,并将其与初始产权条件、初始技术条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决定内生性制度的条件组合,以此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非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解释社会发展的不同演化方向和剖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握历史主动,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全体人民全面有意识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特征,有意识地调整唯物基础以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需要是实现有意识演进的主要方式。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演进阶段既是革命党也是应然的执政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政党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其决定的发展阶段性,才能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在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基础 有意识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