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和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戴声佩 易小平 +4 位作者 罗红霞 李海亮 李茂芬 郑倩 胡盈盈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51-3357,共7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和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基于GEE云平台提供的Landsat-8 OLI时间序列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分类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遥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RF与SVM算法对海南岛土地利用中水体和建筑用地的分类精度均较高,对耕地、园地和林地分类精度较低。与SVM方法相比,RF分类方法能够更准确识别各类地物信息,更适于海南岛土地利用分类的研究。海南岛林地(包括天然林、橡胶林等)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耕地和园地面积接近,相间分布于海南岛大部分区域;水体和建筑用地面积较小,在海南岛均呈零散的分布状态,以沿海地区为主。GEE平台对于开展大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与遥感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LANDSAT 土地利用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苏锐清 曹银贵 +2 位作者 王文旭 邱敏 宋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82,共9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68波动上升至0.004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潮白河区域 耕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空间基尼系数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监测土壤侵蚀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通 张智杰 +2 位作者 王效科 郭旭东 于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27-134,共8页
近年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PS-InSAR)快速发展,为宏观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契机,但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应用于土壤侵蚀监测研究。该研究尝试利用PS-In... 近年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PS-InSAR)快速发展,为宏观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契机,但该技术在国内尚未应用于土壤侵蚀监测研究。该研究尝试利用PS-InSAR方法监测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土壤侵蚀情况。首先通过Sentinel-1A卫星数据时序差分干涉,获取地表累计形变点云;然后基于土壤侵蚀物候特征,构建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多尺度滤波流程,从地表累计形变点云中筛选出土壤侵蚀点;最后将土壤侵蚀点与多源数据叠加分析,评价区域土壤侵蚀分布的时空特征。方法运行结果表明,研究区2017至2018年共计有10596处土壤侵蚀点。侵蚀点云主要分布在山区平原过渡区域,平均侵蚀速率为15 mm/a,侵蚀营力为风力水力混合。经实地验证,监测侵蚀点与实际侵蚀发生地的对应准确度为86.4%,高程方向总体监测精度为厘米级。研究表明,改进后的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土壤侵蚀,且具有宏观性、精确性、长期性、经济性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合成孔径雷达 多尺度滤波 差分干涉 累计形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撂荒地监测方法与生态影响述评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通 郭旭东 +2 位作者 于潇 韩圣其 刘智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83-1692,共10页
撂荒地是多重驱动力下的复杂人地交互系统,对生态环境具有多维影响。目前,撂荒地监测方法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已有的方法可分为遥感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2种类型。制约遥感图像分类法的瓶颈是撂荒地与草地、裸地、灌木和低... 撂荒地是多重驱动力下的复杂人地交互系统,对生态环境具有多维影响。目前,撂荒地监测方法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已有的方法可分为遥感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2种类型。制约遥感图像分类法的瓶颈是撂荒地与草地、裸地、灌木和低强度耕地的区分;制约变化检测法的瓶颈是非耕地变化噪声干扰及监测周期外的历史撂荒地识别。相关研究逐渐趋向使用多源数据、高分数据、集成方法、精细分类等以提高监测精度。从撂荒地的生态影响角度分析,其自然演替存在正向和逆向2种可能性。部分撂荒地会因土壤侵蚀、野火多发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但绝大多数撂荒地的生态系统会持续向好发展,包括植物群落恢复、土壤恢复、增加碳汇、丰富生物与景观多样性等。中国已有耕地中,旱地和陡坡耕地比例较高,较易形成撂荒现象。研究认为,撂荒地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充分考量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分布城市化对耕地撂荒的潜在影响。同时,撂荒地研究应面向管理,积极契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土地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战略,统筹权衡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最后,研究认为应由国家层面统一部署,开展全国撂荒地精准调查,摸清家底、优化配置,按照国土空间的生态适宜性来科学地确定撂荒地治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遥感 监测方法 多维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耕地撂荒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史铁丑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6期11-16,共6页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梳理了国外耕地撂荒的规模和过程、国外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坡耕地撂荒与农地边际化,总结了国内外耕地撂荒...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梳理了国外耕地撂荒的规模和过程、国外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坡耕地撂荒与农地边际化,总结了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耕地撂荒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影响因素 坡耕地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史铁丑 任国欢 陈瑜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104-110,共7页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现状分布,选取评价体系,确定空间划分标准与基本单元,制定评价指标并选取评价模型,运用MCR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总结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现状提出平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对策...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现状分布,选取评价体系,确定空间划分标准与基本单元,制定评价指标并选取评价模型,运用MCR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总结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现状提出平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对策,确定优化方向,针对适宜区、比较适宜区、不适宜区、极不适宜区4种分区,提出城镇转化、逐步并点、异地搬迁、限制发展4种空间布局的优化模式,并对农村居民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MCR模型 空间布局优化 平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