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淮南子》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国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4,共3页
成书于西汉文景之世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容并包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努力为汉代长治久安构造思想体系,其主题表现为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的转化,其合理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清静无为 奋发进取 自强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论 被引量:9
2
作者 徐鸿 解光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69,327,共8页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共识和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孔子、孟子、荀子以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形成了先秦儒家...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共识和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孔子、孟子、荀子以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形成了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孔子认为要实现一匡天下,必须要"复礼";孟子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整个局势最后会"定于一";荀子继孟子之后在其"一天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大一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的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大一统 复礼 一天下 一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建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0-44,159,共5页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是理想的为政治国之道,并对道充满敬畏;因道之"无为"属性,而主张"无为而治";以建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为为政目标;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提倡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是理想的为政治国之道,并对道充满敬畏;因道之"无为"属性,而主张"无为而治";以建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为为政目标;在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提倡和平,反对战争,希望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彼此谦下。这些观点提醒我们,依法治国,就要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对法律持有敬畏之心;治国要遵从客观规律,尊重前任所制定的各项政策,顺应民心,重视民意;为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国强民富,让人民幸福而自豪;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保持谦虚和低调,平等地对待所有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无为 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存在状态--以《老子》第三十九章、五十一章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4,共5页
生命的存在状态对于生命自身来说有自然状态、本然状态、异化状态、理想状态和灰暗状态等,对于别的生命来说又有最佳状态、不佳状态和敌对状态等。老子认为生命的自然状态表面上看既是生命的本然状态,又是生命的异化状态,实质上看则是... 生命的存在状态对于生命自身来说有自然状态、本然状态、异化状态、理想状态和灰暗状态等,对于别的生命来说又有最佳状态、不佳状态和敌对状态等。老子认为生命的自然状态表面上看既是生命的本然状态,又是生命的异化状态,实质上看则是生命的本然状态;生命的本然状态就是生命的理想状态,与生命的理想状态相对的则是生命的灰暗状态;生命的本然状态、理想状态就是对别的生命来说的最佳状态,与生命的最佳状态相对的则是生命的不佳状态乃至敌对状态。由于生命的本然状态、理想状态和最佳状态是吻合一致的,老子强调生命中的"自然",反对对生命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命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以言性:朱熹“气质之性”概念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锦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3,共7页
"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并非朱熹首创,但朱熹在他理学思想的语境下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使用和讨论。通过对朱熹"气质之性"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以"气质"言"性",在其理学视域下突出"... "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并非朱熹首创,但朱熹在他理学思想的语境下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使用和讨论。通过对朱熹"气质之性"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熹以"气质"言"性",在其理学视域下突出"性"之本义("生"),并使他关于"性"的诸问题的思考在上贯形上层面的同时也始终着落于现实世界,着落于实处,这彰显出其理学思想的实践品格和迥异于佛老人性论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 气质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与魏晋玄学思潮 被引量:7
6
作者 史向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7,共4页
嵇康把对宇宙本体的追求引向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开拓了新的领域。其思想立论都是玄学辩名析理的产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朵奇葩。他还带头倡导庄子的思想精神,促进了魏晋时期的庄学复兴和... 嵇康把对宇宙本体的追求引向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开拓了新的领域。其思想立论都是玄学辩名析理的产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中的一朵奇葩。他还带头倡导庄子的思想精神,促进了魏晋时期的庄学复兴和玄学思潮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玄学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视野中的公共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解光宇 张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9,189,共7页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哲学,越来越朝着人本化、责任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与儒学理论有契合之处。从人本论看,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对公共关系主体实行人本管理具有启示作用;从义利观看,儒家"义利合一""...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哲学,越来越朝着人本化、责任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与儒学理论有契合之处。从人本论看,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对公共关系主体实行人本管理具有启示作用;从义利观看,儒家"义利合一""义以生利"的价值取向促使公共关系主体更加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经权观看,儒家"执经达权""中庸之道"的经权思想对公共关系保持组织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管理哲学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存在相通之处,这说明儒学能够为建构中国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作出贡献,同时也表明儒学在新时代同样具有其经世致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公共关系 以人为本 义利合一 执经达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陆建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共2页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状态 老子 万物 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与当代环境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建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自然环境是理想的、美好的,不需要人类加以改造的,人类对待自然环境只需"无为";自然万物有其固有的属性,是人类所无法改变的,人类只能因顺自然;自然环境能够给予人类的物质给养是有限的,人类要取之有度、知足常乐;自然环境与... 自然环境是理想的、美好的,不需要人类加以改造的,人类对待自然环境只需"无为";自然万物有其固有的属性,是人类所无法改变的,人类只能因顺自然;自然环境能够给予人类的物质给养是有限的,人类要取之有度、知足常乐;自然环境与人类是和谐相融乃至融为一体的,人类要爱护和亲近自然;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不仅诗意地生活于自然之中,而且还拥有朴质纯真的本性。道家的这些观点提醒我们要爱护自然、赞美自然、尊重自然,要尽可能地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自然、顺应自然,要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获得快乐、获取生存智慧,要让自然与人类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人类 环境 自然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生命结构观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命结构观 形神观 身心观 生命三要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47,共4页
本文摈弃西方哲学的范式,应用中国哲学自己的范式,对《中庸》“不诚无物”说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事物的有无真假是与人心的诚与不诚相联系的。
关键词 《中庸》 认识论 后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