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
1
作者 安世忠 宋明哲 +11 位作者 龙利 唐显 林敏 梁积新 余国龙 李鹏展 陈军 康艺 樊彩云 李晓博 吴聪 谢思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8-1980,共13页
核技术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社会安全和前沿科学研究等领域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基于1958年建成的“一堆一器”,开创了中国核技术应用方向研究的先河。经过70余年的发展,原子能院建立... 核技术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社会安全和前沿科学研究等领域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基于1958年建成的“一堆一器”,开创了中国核技术应用方向研究的先河。经过70余年的发展,原子能院建立了涵盖同位素、加速器、核探测与电子学、电离辐射计量的核科学技术及其相关的学科体系,在核技术应用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同位素及其制品、射线产生装置、探测器与核仪器仪表、核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核技术集成装备和计量测试与检测分析等方向为代表的、相互支撑的学科和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取得了诸多重大研究成果,推进了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发展。本文主要回顾原子能院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成果,特别是最近10年来在同位素及其制品、加速器及应用、核探测器及应用、电离辐射计量及应用等方面的成就,同时对于核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技术应用 同位素及其制品 加速器及应用 核探测及应用 电离辐射计量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历程及展望
2
作者 唐显 梁积新 +2 位作者 樊彩云 陈宝军 罗志福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7-1940,共14页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建院75年来,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历程及核心成果。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方面,重点梳理了反应堆...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建院75年来,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历程及核心成果。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方面,重点梳理了反应堆生产同位素(如^(99)Mo、^(131)I、^(125)I、^(60)Co、^(177)Lu)与加速器生产同位素(如^(18)F、^(123)I、^(64)Cu、^(89)Zr、^(225)Ac)的技术突破,以及^(99)Mo-^(99)Tc^(m)发生器等关键装置的研发进展,展现了原子能院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体系构建中的系统性贡献。在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详细阐述了诊断用药物(含^(99)Tc^(m)系列药物及配套药盒、^(18)F标记药物、^(131)I诊断制剂等)、治疗用药物(包括^(131)I治疗剂、^(153)Sm-EDMTP、^(32)P制剂、^(177)Lu靶向药物等)、硼中子俘获治疗药物、近距离治疗器械及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等的研究成果,凸显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最后,展望了原子能院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前景,着重指出其将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发挥更为深远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核素制备 放射性药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阮皓 任秀艳 +2 位作者 叶一鸣 刘苏旭 胡石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14-1926,共13页
近年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在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原子能院在低温精馏法和电磁分离法两项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应用。低温精馏技术方面,突破了轻质同位素(^(13)C、^(10... 近年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在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原子能院在低温精馏法和电磁分离法两项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产业化应用。低温精馏技术方面,突破了轻质同位素(^(13)C、^(10)B)超低分离系数下的级联精馏技术瓶颈,建成国际先进的年产500 kg^(13)CO(丰度99%)工业生产线,实现了医用^(13)C-尿素原料国产化;同步推进百吨级硼同位素产业化项目,预期可满足我国核电中子吸收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电磁分离技术方面,创新性研发了双弧强流离子源、高分辨率束流输运等核心技术,成功制备^(87)Rb(北斗原子钟核心材料)、^(176)Yb(^(177)Lu前体)等高丰度同位素,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量子科技、核医学等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原子能院通过“技术攻关-中试验证-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模式,为核能安全、科技创新和高端医疗提供了核心材料保障。未来,原子能院将持续优化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低温精馏 电磁分离 产业化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点学科发展研究
4
作者 柯国土 喻宏 景丹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0-1775,共6页
为优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的重点学科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原八大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新时期重点学科发展研究论证工作。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原子能院75年来形成的“任务带学科,学科促任务”的学科发展路... 为优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的重点学科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原八大学科的基础上开展了新时期重点学科发展研究论证工作。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原子能院75年来形成的“任务带学科,学科促任务”的学科发展路径,给出了新时期新十大学科的学科体系及重点发展方向建议,提出了加强原子能院学科建设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重点学科 十大学科 核科技学科体系 重点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核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5
作者 杨红义 吕兆福 +14 位作者 郭冰 宋青 朱庆福 于婷 安世忠 任丽霞 郑安然 张英逊 高继宁 商澄铭 黄鹏 王文 余华金 夏芸 伍险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57-1769,共13页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各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精准识别当前存在的应用空白、技术瓶颈与数据壁垒,并基于此科学制定原子能院未来AI研发路线图。通过全面调研与分析,聚焦原子能院在核物...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各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精准识别当前存在的应用空白、技术瓶颈与数据壁垒,并基于此科学制定原子能院未来AI研发路线图。通过全面调研与分析,聚焦原子能院在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核安全、核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的AI应用实践,总结代表性成果,深入剖析AI与核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评估高质量数据缺口、模型可靠性验证需求、算力与网络设施短板等关键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原子能院已积极布局AI应用,建成超算设施支撑数字化研发,并在多个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然而,存在的显著挑战为:AI产业链与核领域双链融合不深;高质量核领域训练数据在规模、质量及共享机制上存在瓶颈;现有大模型可解释性不足,其在核领域关键场景的准确性、鲁棒性、安全性亟需大量严格验证;算力资源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传统科学装置智能化升级需求迫切,现有网络设施难以满足未来数据治理与模型训练需求。为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原子能院未.来将重点推进构建核智融合创新体系,健全数据治理与建设平台,建立核领域基础模型平台,打造核科技综合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能院 人工智能 核能技术 智能装备 数据治理 模型可靠性 核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效应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郭刚 袁大庆 +19 位作者 隋丽 韩金华 马海亮 汪越 张艳文 范平 陈启明 张乔丽 张付强 朱升云 孔福全 刘建成 张峥 王巧娟 沈东军 殷倩 何安林 孙浩瀚 惠宁 刘翠翠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22-1837,共16页
面向航天、核工业、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对辐射效应研究的需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依托HI-13串列加速器、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设施建立了一系列应用于电子器件辐射效应、核能系统材料辐照效... 面向航天、核工业、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对辐射效应研究的需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依托HI-13串列加速器、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设施建立了一系列应用于电子器件辐射效应、核能系统材料辐照效应和辐射生物效应的模拟试验装置,并基于这些装置开展了大量辐射效应研究,取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来的辐射效应模拟试验装置及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器件 核能系统材料 生物 辐射效应 重离子 质子 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电离辐射计量发展综述
7
作者 陈军 宋明哲 +8 位作者 徐利军 高飞 李玮 罗瑞 刘毅娜 王菲菲 杨铭 焦听雨 王倩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41-1957,共17页
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包括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目的是保证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作为十大计量专业之一,电离辐射计量主要研究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并对表征放射源或辐射场以及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 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包括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目的是保证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作为十大计量专业之一,电离辐射计量主要研究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并对表征放射源或辐射场以及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量进行测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在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技术方面已发展40余年,取得了诸多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计量保障。本文简要回顾原子能院电离辐射计量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近十年来的专业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果;通过对当前国家需求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析,阐述电离辐射计量的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总结原子能院电离辐射计量学科建设取得的进步及与国外先进计量机构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计量学 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面临问题 解决思路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加速器设施及技术应用
8
作者 唐兵 杨新宇 +13 位作者 阚朝新 陈红涛 何明 吴振东 崔保群 陈立华 马鹰俊 马瑞刚 黄青华 马燮 陈浩南 彭朝华 柳卫平 郭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05-1821,共17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长期开展放射性核束产生技术、低能高压加速器技术、串列加速器技术及高频型加速器研究,建立了HI-13串列加速器、超导直线加速器、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600 kV高压倍加器、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在线同位素分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长期开展放射性核束产生技术、低能高压加速器技术、串列加速器技术及高频型加速器研究,建立了HI-13串列加速器、超导直线加速器、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600 kV高压倍加器、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在线同位素分离器、锦屏地下强流加速器等核物理研究装置,有力支撑了我国基础核物理事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放射性核束产额、高压加速器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还基于核物理加速器技术,开发了小型串列加速器、小型中子发生器、加速器质谱、离子注入机、核孔膜生产等产业项目,并初步实现产品型谱化,其中小型串列加速器实现了国内自主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 在线同位素分离器 中子发生器 加速器质谱 串列加速器 高压倍加器 核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进展和展望
9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32 位作者 李聪博 李歌星 张英逊 吕冲 贾会明 郑云 李云居 高早春 赵保真 温培威 吴晓光 王友宝 赵凯 席晓峰 连刚 颜胜权 南巍 连占江 马南茹 赵强 杨峰 闫玉良 曾晟 李天晓 廖俊辉 贺创业 王钊 谌阳平 李志宏 郭冰 柳卫平 王乃彦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6-1791,共16页
核物理作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学科,在宇宙演化、能源开发以及医学应用等领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先进实验平台,围绕核反应机制、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物理理论及激光核物理等方向取... 核物理作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学科,在宇宙演化、能源开发以及医学应用等领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先进实验平台,围绕核反应机制、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物理理论及激光核物理等方向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回顾了团队在重离子诱发裂变机制、高Z核能级结构、^(12)C+^(12)C熔合反应天体物理S因子、量子多体理论和微观输运理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在CsI球、无窗气体靶、百太瓦激光装置等实验装置研发方面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 核结构 核天体物理 核理论 激光核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等时性加速器及其应用前沿研究
10
作者 张天爵 付伟 +7 位作者 王川 殷治国 贾先禄 安世忠 李鹏展 周洪吉 宋国芳 陈忻禹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81-1998,共18页
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在国家安全和科技创新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在重大航天工程、前沿科学研究和医疗健康领域,迫切需要等时性加速器的紧凑结构、高能量和高流强等全面取得突破。2000年以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针对等时... 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在国家安全和科技创新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在重大航天工程、前沿科学研究和医疗健康领域,迫切需要等时性加速器的紧凑结构、高能量和高流强等全面取得突破。2000年以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针对等时性加速器聚焦力不足这一全球共同面临的根本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原理创新、工程突破、紧凑型回旋加速器的型谱化发展和重大领域应用,引领紧凑型强流和超导回旋加速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设计建造了强流和超导共9个能量等级、不同型号的回旋加速器,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成为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等时性加速器研究中心,重点在超紧凑、超轻型和高功率等3个低温和高温的等时性超导加速器方向上开展引领性的前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性加速器 强聚焦 高流强 高温超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先进核燃料研发领域研究进展与挑战
11
作者 何晓军 姚钦文 +6 位作者 韩智杰 苏喜平 张爱民 程全 邹远方 张培升 李思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74-2083,共10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核燃料领域取得的成果,结合新时代反应堆工程技术的发展需求,总结了新型核燃料研发面临的挑战。原子能院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在研究堆燃料、快堆燃料、先进压水堆燃料以及特种动...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核燃料领域取得的成果,结合新时代反应堆工程技术的发展需求,总结了新型核燃料研发面临的挑战。原子能院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在研究堆燃料、快堆燃料、先进压水堆燃料以及特种动力堆燃料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了覆盖设计分析、制备工艺、试验验证和辐照考验及辐照后检验的完整核燃料研发体系。先进核燃料研发面临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问题,新质新域反应堆技术的发展也给核燃料研发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需结合加速燃料辐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突破新型核燃料研发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燃料研发 技术创新 加速燃料辐照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材料数智化评价关键技术
12
作者 白冰 杨文 +11 位作者 贺新福 豆艳坤 秦博 曹金利 鱼滨涛 高进 曹晗 杨万欢 钟巍华 王荣东 龙斌 朱庆福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2-2133,共12页
材料是开发新型核反应堆的关键。对于先进反应堆材料,尤其是抗辐照材料的研发,因其面临高温长时、中子辐照、环境腐蚀等复杂极端环境,导致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目前国内外均积累少,缺乏可借鉴经验,因此亟需更加高效和智能的新范式以加速... 材料是开发新型核反应堆的关键。对于先进反应堆材料,尤其是抗辐照材料的研发,因其面临高温长时、中子辐照、环境腐蚀等复杂极端环境,导致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目前国内外均积累少,缺乏可借鉴经验,因此亟需更加高效和智能的新范式以加速研发应用。本文提出了反应堆材料的数智化研发这一新范式,即通过高保真多尺度模拟计算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效试验技术三者围绕材料需求进行交叉迭代,以实现材料的快速设计优化。实现反应堆材料的数智化研发将大大缩短材料研发到应用的周期成本。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上述三大技术上的进展以及针对难熔合金等典型堆材料研发的应用效果,最后对未来三大技术深入融合以形成堆材料数智化新范式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芯结构材料 数智化研发 多尺度模拟 数据知识双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
13
作者 张金山 秦博 +8 位作者 宁通 张靖驰 钱燕悦 孙志勇 余华金 王荣东 龙斌 朱庆福 杨红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34-2143,共10页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作为革新型核能技术,在核废料嬗变、低碳能源供给及核燃料闭式循环领域展现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21世纪初以来牵头国内ADS研究,针对系统物理特性、液态金属冷却剂工艺、耐...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作为革新型核能技术,在核废料嬗变、低碳能源供给及核燃料闭式循环领域展现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21世纪初以来牵头国内ADS研究,针对系统物理特性、液态金属冷却剂工艺、耐腐蚀抗辐照材料及次临界反应堆设计等核心技术挑战,历经20余年技术攻关,在堆物理、铅铋合金控氧净化、散裂靶-堆芯耦合设计以及耐蚀结构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支撑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项目的工程实践,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ADS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原子能院正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ADS相关技术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 核废料嬗变 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裂变产额研究进展及展望
14
作者 舒能川 刘丽乐 +9 位作者 刘超 杨毅 王秀凤 乔春源 李泽宇 陈永静 葛智刚 刘世龙 阮锡超 陈东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8-1850,共13页
裂变产额是核能系统与核装置研发的重要数据,同时对裂变物理研究、核天体中元素合成、超重核合成机制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裂变产额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采用直接γ能谱法、放射化学法的裂... 裂变产额是核能系统与核装置研发的重要数据,同时对裂变物理研究、核天体中元素合成、超重核合成机制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裂变产额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采用直接γ能谱法、放射化学法的裂变累积产额实验测量,以及采用动能-速度法的初级裂变产物质量分布实验测量;基于有效核力的裂变微观模型、宏观-微观模型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系统学方法的产额数据评价与建库研究。最后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裂变产额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裂变 裂变产额测量 裂变宏观-微观模型 裂变微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堆技术体系演进与反应堆工程技术创新
15
作者 朱庆福 龙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3-2073,共11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自1950年建院以来,原子能院深度参与我国研究堆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进程,先后建成101重水研究堆、49-2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等多座研究堆和零...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自1950年建院以来,原子能院深度参与我国研究堆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进程,先后建成101重水研究堆、49-2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等多座研究堆和零功率反应堆,实现了从核基础技术突破到工程化技术体系形成,再到先进核能技术引领的跨越。原子能院在堆物理、材料创新、运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子物理研究、核医学、高端制造等领域,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人工智能与反应堆技术的融合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原子能院将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技术升级。我国反应堆工程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向部分领域领跑转变,未来借助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为核能产业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堆技术 反应堆工程 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谭盛恒 包良进 +4 位作者 张华 郄东生 周舵 商澄铭 鲜亮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0-1883,共14页
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是制约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放废物固化处理技术和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高放废液玻璃固化、高... 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是制约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放废物固化处理技术和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高放废液玻璃固化、高放固体废物固化和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在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方面,自主化发展了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完成了玻璃固化主工艺开发、关键设备研制和初步数字化模拟仿真,并针对不同高放废液源项开发了与之相适应的玻璃固化配方。在高放固体废物固化方面,自主化发展了针对干法后处理氯化物废盐的玻璃-陶瓷复合固化技术和针对干法后处理金属阳极泥的金属熔炼固化技术,目前已完成固化配方体系、制备工艺研究以及原理实验装置研制。在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方面,研发了多套核素迁移研究试验装置,建立了针对地下水中低浓核素的CE-ICP-MS形态分析方法,获得了各关键核素在不同模拟深地质处置环境下的吸附、扩散、弥散数据,并开发了核素在处置环境中迁移行为的初步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 玻璃固化 玻璃-陶瓷固化 处置化学 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直线加速器技术发展与创新
17
作者 杨京鹤 范雨轩 +3 位作者 朱志斌 张立锋 向益淮 王国宝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8-1967,共10页
直线加速器是核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装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建院以来,已经历70余年的直线加速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加速器的多学科、多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直线加速器是核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装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建院以来,已经历70余年的直线加速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加速器的多学科、多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本文在回顾直线加速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近十年原子能院围绕直线加速器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梳理了原子能院电子直线加速器从固定型号的定型产品到能量可调、紧凑小型等系列化新型加速器的不断创新发展、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在多脉冲模式实验平台建设以及超导技术的突破,并进一步展望未来原子能院直线加速器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战略发展方向,以期继续引领创新,满足新形势下国家核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直线加速器 质子直线加速器 加速结构 加速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世忠 管锋平 +9 位作者 魏素敏 纪彬 邢建升 宋国芳 边天剑 冀鲁豫 张贺 温立鹏 陆锦荣 强流回旋加速器团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64-474,共11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1958年建成我国第1台回旋加速器以来,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强流回旋加速器装置,为我国核学科和核技术应用等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能院在199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30 M...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1958年建成我国第1台回旋加速器以来,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强流回旋加速器装置,为我国核学科和核技术应用等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能院在199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30 MeV/350μA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在2014年建成了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大科学装置(100 MeV/520μA)。在2021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台引出流强1 mA以上的14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该加速器的建成,为我国基于小型化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中子源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14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装置,先后建成了国内首台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的治疗装置样机和用于中子成像无损检测的实验验证样机,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目前,原子能院正在研制用于BNCT临床等应用的18 MeV/1 mA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并且正在开展流强达到3~5 mA的基于H_(2)^(+)的新型强流回旋加速器的研发。原子能院的强流回旋加速器,在基于加速器中子源的BNCT和中子成像、加速器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应用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回旋加速器 加速器中子源 BNCT 中子成像 同位素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冰 杨磊 +31 位作者 郑云 张英逊 李云居 连钢 吕冲 高早春 颜胜权 王友宝 席晓峰 贾会明 赵凯 南巍 李聪博 吴笛 崔莹 连占江 马南茹 温培威 吴晓光 杨峰 闫玉良 曾晟 李天晓 廖俊辉 贺创业 王钊 谌阳平 李志宏 林承键 张焕乔 王乃彦 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1-216,共26页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等实验设施,开展了核物理基础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在质子晕核破裂机制、不稳定核衰变新模式、核天体反应深地高精度测量、激光驱动核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本文评述了“十四五”期间原子能院在核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原子能院未来在核物理大科学装置、特色中小型装置、核理论、新型实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 核结构 核理论 核天体物理 激光核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加速器质谱系统及其应用
20
作者 何明 姜山 +3 位作者 武绍勇 董克君 管永精 李世红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B10期219-220,共2页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AMS)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 has been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ion source, some new measurement methods including 41Ca measurement, PX-AMS method and GF-TO...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AMS)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 has been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ion source, some new measurement methods including 41Ca measurement, PX-AMS method and GF-TOF detector are develope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MS system including nuclear physics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geoscience, life science and materials scien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a brief describe of all these work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加速器质谱系统 离子源系统 入射离子x射线 充气飞行时间探测器 核物理 环境科学 地球科学 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