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安世忠 管锋平 +9 位作者 魏素敏 纪彬 邢建升 宋国芳 边天剑 冀鲁豫 张贺 温立鹏 陆锦荣 强流回旋加速器团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64-474,共11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1958年建成我国第1台回旋加速器以来,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强流回旋加速器装置,为我国核学科和核技术应用等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能院在199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30 M...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自1958年建成我国第1台回旋加速器以来,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强流回旋加速器装置,为我国核学科和核技术应用等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能院在199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专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30 MeV/350μA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在2014年建成了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大科学装置(100 MeV/520μA)。在2021年,原子能院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台引出流强1 mA以上的14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该加速器的建成,为我国基于小型化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中子源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14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装置,先后建成了国内首台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的治疗装置样机和用于中子成像无损检测的实验验证样机,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目前,原子能院正在研制用于BNCT临床等应用的18 MeV/1 mA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并且正在开展流强达到3~5 mA的基于H_(2)^(+)的新型强流回旋加速器的研发。原子能院的强流回旋加速器,在基于加速器中子源的BNCT和中子成像、加速器生产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等应用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回旋加速器 加速器中子源 BNCT 中子成像 同位素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郭冰 杨磊 +31 位作者 郑云 张英逊 李云居 连钢 吕冲 高早春 颜胜权 王友宝 席晓峰 贾会明 赵凯 南巍 李聪博 吴笛 崔莹 连占江 马南茹 温培威 吴晓光 杨峰 闫玉良 曾晟 李天晓 廖俊辉 贺创业 王钊 谌阳平 李志宏 林承键 张焕乔 王乃彦 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1-216,共26页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等实验设施,开展了核物理基础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在质子晕核破裂机制、不稳定核衰变新模式、核天体反应深地高精度测量、激光驱动核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本文评述了“十四五”期间原子能院在核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原子能院未来在核物理大科学装置、特色中小型装置、核理论、新型实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 核结构 核理论 核天体物理 激光核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加速器质谱系统及其应用
3
作者 何明 姜山 +3 位作者 武绍勇 董克君 管永精 李世红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B10期219-220,共2页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AMS)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 has been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ion source, some new measurement methods including 41Ca measurement, PX-AMS method and GF-TO... Th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AMS)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 has been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the ion source, some new measurement methods including 41Ca measurement, PX-AMS method and GF-TOF detector are develope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AMS system including nuclear physics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geoscience, life science and materials scien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a brief describe of all these work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加速器质谱系统 离子源系统 入射离子x射线 充气飞行时间探测器 核物理 环境科学 地球科学 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强流回旋加速器若干先进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天爵 姚红娟 +12 位作者 殷治国 安世忠 钟俊晴 魏素敏 杨建俊 王川 贾先禄 管锋平 侯世刚 张素平 纪彬 毕远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29-146,共1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以来在强流回旋加速器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一些强流回旋加速器的关键技术,内容涉及强流回旋加速器物理,强流负氢束的产生、调节、控制与诊断技术,先进磁工艺技术,大功率...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以来在强流回旋加速器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一些强流回旋加速器的关键技术,内容涉及强流回旋加速器物理,强流负氢束的产生、调节、控制与诊断技术,先进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高频技术,真空技术,回旋加速器综合试验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加速器 强流束流动力学 高频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回旋加速器创新与发展60年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天爵 吕银龙 +5 位作者 王川 贾先禄 葛涛 李明 殷治国 樊明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3-2030,共8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自1958年首台回旋加速器成功出束以来,已经历了60余年的回旋加速器创新与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本文在简要回顾回旋加速器前3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后30年围绕...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自1958年首台回旋加速器成功出束以来,已经历了60余年的回旋加速器创新与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本文在简要回顾回旋加速器前3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后30年围绕紧凑型回旋加速器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主要包括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医用小型回旋加速器、质子治疗超导回旋加速器及高功率等时性圆型加速器等多种先进的质子加速器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 紧凑结构 FF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剥离引出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安世忠 魏素敏 +5 位作者 冀鲁豫 边天剑 解怀东 温立鹏 管锋平 郑侠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74-1783,共10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在20世纪90年代建造了一台30 MeV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先后自主研发成功了基于剥离引出技术的能量为10 MeV、14 MeV、100 MeV、硼中子俘获治疗用14 MeV/1 mA等系列能量的紧凑型强流...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在20世纪90年代建造了一台30 MeV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先后自主研发成功了基于剥离引出技术的能量为10 MeV、14 MeV、100 MeV、硼中子俘获治疗用14 MeV/1 mA等系列能量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建成的100 MeV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CYCIAE-100),是目前国际上能量较高的一台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最高流强达到520μA,束流功率达到52 kW。建成的硼中子俘获治疗用的质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发成功的引出质子束流强达到mA量级的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在系列能量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研发过程中,CIAE对剥离引出后的束流色散效应、剥离膜与束流夹角对引出后的束流品质的影响、单圈剥离引出技术等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剥离引出技术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且自主开发出了剥离引出计算程序,为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 剥离引出 强流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1985—1990年)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力华 姜萍 余耀仙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6-185,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85—1990年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6年内,工作人员所受的外照射累积剂量当量为17.64人·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2 mSv。同时还给出了~3H、^(125)I、^(131)I 及其它裂变核素的内照射剂量... 本文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85—1990年放射性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6年内,工作人员所受的外照射累积剂量当量为17.64人·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2 mSv。同时还给出了~3H、^(125)I、^(131)I 及其它裂变核素的内照射剂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当量 个人辐射监测 个人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制与生产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1993~1998)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力华 杜桂琴 马国学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7,共7页
本文报道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993~ 1998年同位素研制与生产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表明 ,1993~ 1998年 ,受监测人数共计 2 35 3人 ,受监测人员的集体有效剂量为7.0 3人· Sv,年人均有效剂量为 2 .99m Sv... 本文报道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993~ 1998年同位素研制与生产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表明 ,1993~ 1998年 ,受监测人数共计 2 35 3人 ,受监测人员的集体有效剂量为7.0 3人· Sv,年人均有效剂量为 2 .99m Sv,年有效剂量超过 15 m Sv的人数为 94人 ,占总监测人数的4 .0 % ,其中有 7人超过了 5 0 m Sv,占总监测人数 0 .3%。各年度集体有效剂量在 0 .78~ 1.6 4人· Sv之间 ,年人均有效剂量在 1.91~ 4 .19m Sv之间 ,从 1993到 1996年 ,年人均有效剂量逐年下降 ,从 3.4 2 m Sv下降到 1.91m Sv,从 1997年开始又有所上升 ,1998年上升到 4 .19m Sv。在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方面 ,1993~ 1998年 ,共监测了 10 4 8人次 ,发现内污染者 6 6 8人次 ,占总监测人次的 6 3.7%。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表明 ,1993~ 1998年间 ,受监测人员的年人均待积有效剂量为 8.9× 10 -2 m Sv,总监测人数为 86 4人 ,集体待积有效剂量为 7.7× 10 -2 人· Sv。各年度工作人员所受年人均待积有效剂量在 1.8× 10 -2 ~ 2 .2×10 -1m Sv范围内 ,年集体待积有效剂量在 2 .9× 10 -3 ~ 2 .4× 1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剂量监测 内照射 外照射 同位素生产人员 个人剂量评价 辐射防护 同位素研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与多物理场模拟技术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安世忠 王川 +6 位作者 李明 冀鲁豫 边天剑 王峰 黄鹏 王胜龙 张天爵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31-2041,共11页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独立自主地开展了基于PIC技术的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的大规模并行计算的核心算法研究,开发了CYCPIC2D、CYCPIC3D和OPAL-CYCL等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模拟程序,搭建了专用的高性能并...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独立自主地开展了基于PIC技术的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的大规模并行计算的核心算法研究,开发了CYCPIC2D、CYCPIC3D和OPAL-CYCL等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模拟程序,搭建了专用的高性能并行化计算机群PANDA。本文以CIAE已建成及在研的不同类型的回旋加速器为例,总结了回旋加速器基本束流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和主要计算结果,并介绍了CIAE在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与多物理场模拟技术方面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加速器 束流动力学 多物理场模拟 强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加工技术开发和应用
10
作者 崔山 陈桂成 +2 位作者 王家驹 李涛 张兆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2-377,共6页
概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加工技术的发展过程 ,重点介绍了几台辐照装置的开发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辐射加工 加速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兴 俞军 +3 位作者 谢建伦 王化民 孟宪亭 易南昌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1-94,共14页
本文用环境监测结果和模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运行29年来对环境造成的辐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周围的广大居民来说,多年平均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为6.8×10^(-5)Sv/a,关键核素是^(131)I,关键居民组是正北方位... 本文用环境监测结果和模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运行29年来对环境造成的辐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周围的广大居民来说,多年平均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为6.8×10^(-5)Sv/a,关键核素是^(131)I,关键居民组是正北方位1km 处的幼儿,关键途径是食用当地产的牛(羊)奶。气态流出物对剂量的贡献约占99.9%。80km 范围内计975万人的集体有效剂量当量为1.9人·S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辐射 核素 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质谱工作进展
12
作者 何明 姜山 +7 位作者 董克君 仇九子 彭博 管永精 寅新艺 武绍勇 李世红 周舵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z1期89-90,共2页
Th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some radioisotope such as 99Tc, 182Hf, 151Sm is developing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CIA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system,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nuclear ph... Th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some radioisotope such as 99Tc, 182Hf, 151Sm is developing in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CIAE)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 system,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nuclear physics, geosciences, life science and materials science is carried out.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s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developmen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激光技术发展及其在核科学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钊 贺创业 +27 位作者 赵保真 高智星 张骥 田宝贤 席晓峰 李静 吕冲 孟祥昊 刘秋实 班晓娜 胡凤明 张晓华 徐永生 张绍哲 马田丽 刘伏龙 路建新 陆泽 张海峰 李业军 向益淮 王雷剑 梁晶 戴辉 王华 郭冰 姜兴东 王乃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47-64,共18页
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光,其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相干性高,且能量在空间高度集中。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器成为继加速器和反应堆之后研究核科学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 激光是受激辐射放大光,其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相干性高,且能量在空间高度集中。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器成为继加速器和反应堆之后研究核科学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准分子激光技术、冲击波物理、超快超强激光技术、强场激光、激光核物理和光谱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超级天光”综合激光装置、基于大型激光装置的物理工作和中小型特色激光器在核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超快激光 冲击波 激光核物理 激光加速 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V质子单粒子效应辐照装置试验能力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付强 郭刚 +1 位作者 刘建成 陈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01-2105,共5页
为检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CY CIAE-100)建立的单粒子效应(SEE)辐照装置的试验能力和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欧洲航天局(ESA)研制的SEU监测器进行了校核试验。试验中选取多个不同能量点对SEU监测器进行... 为检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CY CIAE-100)建立的单粒子效应(SEE)辐照装置的试验能力和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欧洲航天局(ESA)研制的SEU监测器进行了校核试验。试验中选取多个不同能量点对SEU监测器进行辐照获取了相应的单粒子翻转(SEU)截面,同时对束流的均匀性进行了检验。SEU监测器SEU截面测试结果与其在国外其他加速器,如瑞士PSI、比利时LIF等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校核试验验证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SEE试验能力以及数据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回旋加速器 单粒子效应 SEU监测器 校核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含氚废水的最优化处置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共10页
本文应用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低放含氚废水的各种处置方案进行了最优化分析。文中考虑了多种处置中、低放含氚废水的方案,计算了每种方案的年防护代价和年集体有效剂量当量,并对选定的较好方案给出了最大... 本文应用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低放含氚废水的各种处置方案进行了最优化分析。文中考虑了多种处置中、低放含氚废水的方案,计算了每种方案的年防护代价和年集体有效剂量当量,并对选定的较好方案给出了最大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经代价-利益分析,选定大石河汛期稀释排放为处置中、低放含氚废水的较好方案;若大石河干涸,则以水泥固化作为处置中放含氚废水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氚废水 处置 最优化 代价-利益分析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某些实验室内氡浓度的测定
16
作者 赵玉华 郝秀红 +2 位作者 周培德 赵崇德 郭士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0-73,共4页
用CR-39核径迹探测器,采用累计测量方法,粗略地测量了原子能院(CIAE)内一些典型厂房和实验室内的氡浓度。结果表明:CIAE室内的氡浓度并不明显地高于其它地区,进一步改善通风条件是降低室内氡浓度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浓度 探测器 测定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科学应力谱仪性能优化与刻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庚方 刘晓龙 +5 位作者 余周香 李眉娟 李玉庆 刘蕴韬 孙凯 陈东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88-1593,共6页
为充分发挥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科学应力谱仪在工程构件残余应力表征的作用,在常用金属测试所需的中子波长约0.164 nm下进行谱仪的性能优化和刻度研究。在此波长下,将Fe(211)衍射峰的峰位误差作为光路优化的品质因数,通过调整单色器的水... 为充分发挥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科学应力谱仪在工程构件残余应力表征的作用,在常用金属测试所需的中子波长约0.164 nm下进行谱仪的性能优化和刻度研究。在此波长下,将Fe(211)衍射峰的峰位误差作为光路优化的品质因数,通过调整单色器的水平聚焦和垂直聚焦姿态,获得了最优性能的聚焦光路。采用金箔活化法测试了样品处中子注量率,在反应堆满功率60 MW的条件下,样品处中子(波长0.164 nm)注量率为3.0×10^(7)cm^(−2)·s^(−1)(±4.5%),在衍射角约90°的分辨率为0.42%。使用带缝隙的镉片测试了探测器的位置分辨,获得探测器水平方向的位置分辨为(1.44±0.03)mm。本工作完成了谱仪的光路优化与性能刻度,为谱仪投入运行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科学应力谱仪 中子衍射 残余应力 光路优化 样品处中子注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锕系元素化学研究方法及热点元素锕的研究进展概述
18
作者 田国新 杨雅婷 +2 位作者 柳倩 杨琪 杨素亮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8,共12页
过去十年间,随着全球核电规模的持续扩大及核技术在民生医疗方面应用的快速增长,锕系元素化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进一步理解锕系元素基本化学性质,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锕系元素离子与配体作用的共价性及... 过去十年间,随着全球核电规模的持续扩大及核技术在民生医疗方面应用的快速增长,锕系元素化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进一步理解锕系元素基本化学性质,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锕系元素离子与配体作用的共价性及离子大小与配体空间适配度是研究的重点;在理论计算方面,锕系元素离子内层电子相对论效应赝势改进的研究结果及锕系元素配合物的光谱计算值得关注。应用导向的配位化学研究成果最多,特别是与分离和α放射性治疗相关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其中元素锕(Ac)是研究重点和热点,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过去十年对Ac元素的关注度、研究投入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均超过了其他锕系元素和以往研究的总和。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归纳概述锕系元素离子相关的光谱特性和相应的研究方法、锕系元素计算化学的难点和计算方法的改进思路;二是具体介绍元素Ac的研究进展和结果,并展望与医疗相关的Ac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前景,特别是基于三价锕离子的特异性配体Macropa的治疗性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锕系元素 配位化学 计算化学 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低能输运线束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常强 杨京鹤 +6 位作者 杨誉 闫洁 范雨轩 吕约澎 李良 王修龙 王国宝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7-493,共7页
在低能输运线内,空间电荷、聚焦线圈球差以及束流切割器等引起束流发射度的变大和束流中的H_(2)^(+)、H_(3)^(+)等杂质粒子均会增加束流与后续结构的匹配难度,并且为满足实验终端及环形加速器的注入要求,需要将束流切割成不同时间结构... 在低能输运线内,空间电荷、聚焦线圈球差以及束流切割器等引起束流发射度的变大和束流中的H_(2)^(+)、H_(3)^(+)等杂质粒子均会增加束流与后续结构的匹配难度,并且为满足实验终端及环形加速器的注入要求,需要将束流切割成不同时间结构。设计低能输运线为双聚焦磁铁结构,并且利用双倾斜极板束流切割器完成脉冲时间结构的切割。优化聚焦磁铁结构,设计带有导向线包的聚焦磁铁以缩短束流输运线长度,降低发射度的增加,并通过动力学模拟计算实现离子源到切割器和RFQ加速器的束流匹配。针对H_(2)^(+)、H_(3)^(+),根据束流包络设计多级准直结构,降低其在束流中的占比。根据束流动力学设计完成低能输运线束流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传输线出口束流强度为59.6 mA,束流发射度为0.245 mm·mrad,束流纵向切割后可实现400μs和100 ns等不同脉冲宽度束流。束流强度、发射度和脉冲结构均能满足目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输运线 聚焦磁铁 束流切割器 发射度 束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的强流回旋加速器束流动力学研究
20
作者 冀鲁豫 安世忠 +10 位作者 管锋平 魏素敏 边天剑 邢建升 郑侠 解怀东 王飞 王哲 黄鹏 陈忻禹 陆锦荣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30,共11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在研制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的18 MeV、1 mA的强流回旋加速器。为了评估加速器加速束流的能力,开展了束流动力学研究。使用静、动态轨道分析和相空间匹配,评估加速区接收、加...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在研制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的18 MeV、1 mA的强流回旋加速器。为了评估加速器加速束流的能力,开展了束流动力学研究。使用静、动态轨道分析和相空间匹配,评估加速区接收、加速的能力;使用粒子跟踪方法计算中心区参考粒子匹配度和接收度;通过调节剥离点位置和倾斜角实现引出束流参数控制并使用多粒子跟踪方法定量地计算引出束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加速区具有足够大的稳定区,中心区相位接收度为60°,径向和轴向的接收度分别为1.33πmm·mrad和2.01πmm·mrad,引出束斑尺寸为9.62 mm×7.64 mm。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加速器可以满足1 mA强流束加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加速器 强流 质子 束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