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简所见的“吏户”及吏户问题研究——兼谈如何进行学术评论并敬答李文才先生
1
作者 孟彦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2,共11页
吴简所反映的吏及吏役,是以户为单位服役,说明了其时"吏户"已经出现。这与户籍编制的方式、服吏役者的地位高低无关。《评长沙走马楼吴简"吏民"问题研究及学术乱象》所作的相关评论并不中肯,且夹杂了大量非学术内... 吴简所反映的吏及吏役,是以户为单位服役,说明了其时"吏户"已经出现。这与户籍编制的方式、服吏役者的地位高低无关。《评长沙走马楼吴简"吏民"问题研究及学术乱象》所作的相关评论并不中肯,且夹杂了大量非学术内容。学术评论应当一本学术立场,恪守学术规范,将评论内容严格限定在学术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简 吏户 吴简研究 学术评论 学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历史叙事:民国学者的清史书写
2
作者 李文昌 林存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百年 清史书写 梁启超 民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考察
3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167,共13页
“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 “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之辩解,从而推动了学术的更新和转型。从本质上说,“阳儒阴释”并非反映儒与佛之间的关系,而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主旨、立场、方法上的异趣及二者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彰显了儒学本身自我净化的诉求和努力。这一论争的出现及发展,不仅关乎学术之演进、哲理之思辨,也涉及社会人心的型塑,甚至国家的治乱安危,具有多重省思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儒阴释 理学 异端 门户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历史意识的兴起——以法显行记的几则记载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志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86,167,共14页
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的佛陀论框架中。佛钵以百年为尺度移动的时间表... 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的佛陀论框架中。佛钵以百年为尺度移动的时间表,同时期佛教经典中类似表现是对教团修行实践的描述,正、像二时的划分,佛灭年代的具体推算,和时间表的制定,起初是三个独立的传统,并在5世纪逐渐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 佛钵 法灭 历史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齐民要术》在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博 《农业考古》 2020年第3期224-230,共7页
《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全书,在晚唐时期传入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与技术交流。通过《齐民要术》在日本流传的情况,似可佐证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所在之古代东亚“汉文化圈”,长久以来存在稳... 《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全书,在晚唐时期传入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与技术交流。通过《齐民要术》在日本流传的情况,似可佐证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所在之古代东亚“汉文化圈”,长久以来存在稳定且多向的文化交流,朝鲜半岛在一定时期与特定情境下充当了来往要津的角色。《齐民要术》本身对东亚地区古代文化的交融互摄,使得《齐民要术》在日本已经成为指导人们日常饮食文化形态的经典;为了解东亚各国间人物、书籍、作物、饮食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鲜活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化圈” 《齐民要术》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巴堪布·益希班觉《文集》刻本与乌素图召木刻雕板
6
作者 青格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松巴堪布·益希班觉是出生于青海的高僧,他的《文集》也编辑刊行于青海。但今日所能看到的《文集》刻本均与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的乌素图召所藏木刻雕板版本相一致。根据《全传》所提供史料,雕板是在松巴堪布生前编辑确定《文集》最... 松巴堪布·益希班觉是出生于青海的高僧,他的《文集》也编辑刊行于青海。但今日所能看到的《文集》刻本均与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的乌素图召所藏木刻雕板版本相一致。根据《全传》所提供史料,雕板是在松巴堪布生前编辑确定《文集》最终版本后遂即转移至乌素图召的。雕板转移过程中,松巴堪布的内蒙古籍弟子起了关键作用。但是,与蒙古王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所处的宗教环境也是促使松巴堪布转移《文集》木刻雕板的客观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巴堪布 乌素图召 《文集》 木刻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葛焕礼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93,共20页
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以"洞天福地"为代表的道教仙境教理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无论仙境场域类型的比较,还是与司马承祯、杜光庭"洞天福地"关系的比较,皆显示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仙境有着相当程度... 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以"洞天福地"为代表的道教仙境教理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无论仙境场域类型的比较,还是与司马承祯、杜光庭"洞天福地"关系的比较,皆显示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仙境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性和关联性,这或许表明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仙境的设置,受到道教仙境教理说的影响应该远较之前文学传统中的仙境说大;再加杜光庭大规模抄编文人小说之事实,表明当时文人与道教界有着广泛的思想融通和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有着鲜明的世俗特色;杜光庭的狭义"洞天福地"系统之构建,严格遵循了道教内部的教理传统,几乎未受到文人小说仙境说的影响,而且除着重表达"二十四化"外,并未特意用仙境的形式在其小说中阐扬其他洞天福地;他突破司马承祯的"洞天福地"说而将十洲三岛、仙地两界五岳及诸神山海渎等仙境组合纳入其广义"洞天福地"系统,又显然受到世俗仙境传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五代小说 仙境 杜光庭 司马承祯 洞天福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简牍所见《齐民要术》渊源考略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博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95-201,共7页
《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全书,其内容之系统与丰富是无可比拟的。本文在综合出土战国秦汉魏晋简牍材料与学界研究基础上,对《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作一简单爬梳,可以发现,《齐民要术》10卷的主... 《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业全书,其内容之系统与丰富是无可比拟的。本文在综合出土战国秦汉魏晋简牍材料与学界研究基础上,对《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作一简单爬梳,可以发现,《齐民要术》10卷的主要内容,在出土简牍材料中均可找到相对应或相类似的内容,显示出贾思勰编撰此书有着深厚的社会发展基础与文献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出土简牍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