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RO绕月探测器精密定轨研究
1
作者 陈子浩 叶茂 +5 位作者 熊凯 杨永章 陈祎豪 孙雪梅 张胜凯 李斐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4,共11页
月球勘测轨道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为月球科学研究和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其精密轨道的获取是开展其他科学数据研究的前提.利用LRO的白沙站及USN站的S波段射电跟踪数据,使用高精度光压模型并应用高增... 月球勘测轨道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为月球科学研究和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其精密轨道的获取是开展其他科学数据研究的前提.利用LRO的白沙站及USN站的S波段射电跟踪数据,使用高精度光压模型并应用高增益天线改正,基于自主的WUDOGS软件对LRO进行了精密定轨.将本文结果与NASA GSFC官方公布的精密轨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精度多帆板模型并进行高增益天线改正后,本文获取的精密轨道与NASA GSFC事后精密轨道的精度相当,位置差距在10 m水平,速度在10 mm/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定轨 LRO 月球探测器 高增益天线 射电跟踪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南极磷虾捕捞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凌家俊 艾松涛 +2 位作者 丁曦 张汝诚 曾韬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5,共11页
南极磷虾资源量巨大且营养价值丰富,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国产海洋卫星获取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工具软件综合分析了2019—2... 南极磷虾资源量巨大且营养价值丰富,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国产海洋卫星获取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工具软件综合分析了2019—2021年南极磷虾渔船捕捞活动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同时探索了国产海洋卫星AIS数据用于南极渔业监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的捕捞区域主要集中在48.1、48.2和48.3三个分区内,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的空间特征;(2)南极磷虾捕捞的热门时间段为每年的3—6月, 48.1、48.2和48.3分区均为传统磷虾作业渔场,其中48.2分区内磷虾渔场呈现扩张的趋势,而48.3分区内捕捞热点区域分布较少且随年份出现震荡变化;(3)本研究同时表明了国产海洋卫星AIS数据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南极磷虾捕捞活动的时空变化研究,可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AIS数据 GIS 磷虾捕捞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航空网络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肖紫寒 艾松涛 张汝诚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自从20世纪人类开展南极航空活动以来,航空一直是快速高效进出南极的交通手段。目前,南极地区的航空网络信息与其他大陆的洲际航线相比还不够完备,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南极航空网络。当前往返南极主要有4条洲际航线:智利/阿根廷—南极半... 自从20世纪人类开展南极航空活动以来,航空一直是快速高效进出南极的交通手段。目前,南极地区的航空网络信息与其他大陆的洲际航线相比还不够完备,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南极航空网络。当前往返南极主要有4条洲际航线:智利/阿根廷—南极半岛,新西兰基督城—麦克默多站/马里奥·祖切利站,澳大利亚霍巴特—凯西站以及南非开普敦—毛德皇后地。本文利用2018年12月—2022年12月的南极飞行器轨迹数据,研发了自动提取航线算法,分析了不同航段的起降点、相关航段频次和相关国家南极活动的空间区域概貌,评估了各国南极航空活动的发展态势。这些成果可为我国制定南极的飞行活动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飞行器 南极机场 航空网络 极地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资料研究南极冰盖消减对海平面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鄂栋臣 杨元德 晁定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2-2228,共7页
利用5年的GRACE重力数据,计算了南极1°×1°等效水量时间序列,得到每个格网的趋势项,结果表明在西南极Amundsen区域有明显的负增长,超过-80 mm/a,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东南极Enderby Land地区质量增长;计算得到2002年7月... 利用5年的GRACE重力数据,计算了南极1°×1°等效水量时间序列,得到每个格网的趋势项,结果表明在西南极Amundsen区域有明显的负增长,超过-80 mm/a,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东南极Enderby Land地区质量增长;计算得到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南极、东南极和西南极冰盖的等效体积变化分别为-78±37 km^3/a,-3±46 km^3/a和-75±50 km^3/a,对应海平面变化的贡献为0.21±0.1 mm/a,0.008±0.127 mm/a和0.2±0.14 mm/a.该结果与国际最新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发现冰后回弹是影响利用GRACE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南极 IJo5 GLDAS 等效水量 等效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孟泱 安家春 +1 位作者 王泽民 鄂栋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磁中午异常的极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 电子总含量(TEC) 周期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数字高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胜凯 鄂栋臣 +1 位作者 周春霞 沈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01-309,共9页
本文首先结合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回顾了20多年来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研究发展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为处理Radarsat南极测图计划(RAMP)SAR影像进行地面验证而制作的高精度RAMP/DEM的构建过程。然后,介绍了南极局部地区,尤其是我国利用... 本文首先结合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回顾了20多年来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研究发展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为处理Radarsat南极测图计划(RAMP)SAR影像进行地面验证而制作的高精度RAMP/DEM的构建过程。然后,介绍了南极局部地区,尤其是我国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及遥感数据在南极地区进行DEM研究的状况。最后,结合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的研究进展,对最新的南极DEM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数字高程模型 卫星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反演南极物质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翟宁 王泽民 鄂栋臣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时变重力场反演了南极大陆冰雪质量变化。由于GRACE提供的C20项不准确,本文考虑利用SLR测得的C20项替换,反演结果显示南极西部冰雪在消融,东部基本保持平衡,整个南极以(-0.689±0.172)cm/a的速率在消融。
关键词 GRACE 时变重力场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格罗夫山核心区冰下地形测绘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泽民 谭智 +2 位作者 艾松涛 刘海燕 王立影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9-404,共6页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利用专业探地雷达对格罗夫山东部核心区进行了冰下地形测绘工作。本文利用野外采集的测量数据(GPS/GPR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Corel Draw首次绘制出了格罗夫山核心区两幅冰下地形图,初步揭开了这一区域冰原岛峰冰下的地貌形态,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本文还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间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形态已经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罗夫山 探地雷达 冰下地形测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9
作者 鄂栋臣 马飞虎 孙翠羽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9-45,共7页
本文在对历次极地考察所获得的极地测绘空间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元数据标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的CSDGM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制定了能够描述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的... 本文在对历次极地考察所获得的极地测绘空间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元数据标准、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的CSDGM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制定了能够描述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的元数据标准,基于此设计并实现了中国极地测绘空间数据元数据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对元数据的浏览、新增、编辑、查询以及网上发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极地科学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数据 极地 测绘空间数据 元数据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震接收函数的南极大陆冰盖厚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晏鹏 李志伟 +3 位作者 李斐 杨元德 郝卫峰 周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80-3792,共13页
冰盖厚度是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建立冰盖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参数,对于冰川均衡调整、冰盖物质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学的远震接收函数和H-Kappa格网搜索方法可以用于地震台站下方冰盖厚度的可靠探测,不仅能与冰雷达... 冰盖厚度是研究南极冰盖质量、建立冰盖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参数,对于冰川均衡调整、冰盖物质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学的远震接收函数和H-Kappa格网搜索方法可以用于地震台站下方冰盖厚度的可靠探测,不仅能与冰雷达获得的冰盖厚度进行独立对比,还可以与冰雷达方法相互补充,进一步填补南极大陆冰盖厚度探测空白区.本文利用布设于南极大陆冰盖上方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基于接收函数方法对台阵下方的冰盖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远震接收函数方法的冰盖厚度与Bedmap2冰厚格网模型相比,二者差别大多在200 m以内;少数台站差值达到600 m左右,这一差别可能与Bedmap2测线分布空区、冰雷达测深不确定性以及冰盖内部复杂波速结构等因素有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南极大陆冰盖上方的流动地震台阵,基于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可靠的南极冰盖厚度,为独立验证冰雷达的探测结果并弥补冰雷达探测空白区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部分台站接收函数波形的复杂性可能暗示了南极大陆数千米厚的冰盖内部结构不是均一的,仍然存在比较复杂的内部结构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利用包括接收函数波形拟合、地震面波反演等方法对南极大陆冰盖厚度及其内部精细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盖厚度 远震接收函数 H—Kappa格网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的南极大陆地壳密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纪飞 李斐 +5 位作者 张峤 高金耀 郝卫峰 李永东 管清胜 林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9-863,共15页
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的... 地壳密度是表征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一个基本参数,是深入理解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现有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地表热流以及岩石学数据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引入深度加权函数的三维重力反演算法,获取了南极大陆三维精细密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大陆地壳尺度范围内密度异常在-0.25~0.20g·cm^(-3)之间.大致以南极横断山脉为界,受中生代与新生代多期拉张活动的影响,西南极上地壳密度异常以低值为主,与东南极克拉通的高密度异常呈现明显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发现,反演的密度结构与岩石圈强度信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西南极裂谷系统的密度结构与岩石圈强度,认为受新生代拉张活动和岩浆活动影响的局部地区除外,热沉降作用很可能使得地壳趋于冷却.此外,西南极的低密度特征延伸到南极横断山脉,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可能需要多种机制来解释南极横断山脉的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陆 地壳 三维重力反演 密度结构 参考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庞小平 季青 +1 位作者 李沁彧 李冰洁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8-348,共11页
南大洋海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端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当今世界各国力争国家权益,积极参与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国际事务,然而我国虽对此持续关注,但相关研究甚少,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适宜性评价... 南大洋海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端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当今世界各国力争国家权益,积极参与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国际事务,然而我国虽对此持续关注,但相关研究甚少,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区划方法研究方面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现有各国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提案分析,尝试构建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的适宜性评价的多级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叠加分析,对普里兹湾海洋保护区设立的适宜性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我国南极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区 适宜性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区划分析 南极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总覆盖范围与面积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苗苗 庞小平 +2 位作者 赵羲 季青 张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0-936,共7页
目前,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已经成为提取极区海冰密集度的重要手段,其获取的海冰密集度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这样的误差进而会引起南极海冰总覆盖范围和总覆盖面积的不确定性.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对海冰密集度产品进行误差的模拟,对随机模... 目前,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已经成为提取极区海冰密集度的重要手段,其获取的海冰密集度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这样的误差进而会引起南极海冰总覆盖范围和总覆盖面积的不确定性.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对海冰密集度产品进行误差的模拟,对随机模拟影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变异系数等指标量化随机误差带给南极海冰总覆盖范围和面积的不确定性.实验发现,当海冰密集度误差较小时,海冰覆盖范围的不确定性相比面积更大;当误差较大时,结论则相反.并且两者的不确定性都与分辨率和季节有关,分辨率越高,不确定性则越小,冬季比夏季的不确定性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密集度 不确定性 蒙特卡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恩德比地冰盖高程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云龙 杨元德 +2 位作者 袁乐先 刘争战 伍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4,共4页
利用2002-10—2007-09月Envisat数据的交叉点和不同期间交叉点的高差组成高程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交叉点动态分析算法,研究南极恩德比地近年来冰盖的高程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明显的正增长,增速达6 cm/a。
关键词 Envisat数据 南极冰盖 交叉点分析 恩德比地地区 高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地区坐标系统的建设
15
作者 鄂栋臣 张胜凯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31,共6页
首先给出常用的几种坐标系,包括空间直角坐标系、大地坐标系、站心坐标系及平面坐标系的定义,然后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大地坐标系统,如WGS72和WGS84,及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0和ITRF2005。简要回顾国际南极大地坐标系统的发展,重点论... 首先给出常用的几种坐标系,包括空间直角坐标系、大地坐标系、站心坐标系及平面坐标系的定义,然后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大地坐标系统,如WGS72和WGS84,及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0和ITRF2005。简要回顾国际南极大地坐标系统的发展,重点论述中国南极地区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及发展过程。最后,讨论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坐标系统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俄、澳三国测绘原点的GPS联测
16
作者 孙家柄 赵新维 《遥感信息》 CSCD 1995年第1期41-43,共3页
南极中、俄、澳三国测绘原点的GPS联测孙家柄,赵新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一、测区概况及联测目的中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三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ZhongshanStation),进步站(P... 南极中、俄、澳三国测绘原点的GPS联测孙家柄,赵新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一、测区概况及联测目的中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三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ZhongshanStation),进步站(Progressstation),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测绘原点 南极 中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NCC算法的东南极极记录冰川流速提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牛牧野 周春霞 刘婷婷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南极冰川的流速在南极物质平衡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SIFT算子的旋转参数引入传统的基于归一化互相关(NCC)的冰川流速提取方法,使其拥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利用此方法,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对东南极的极记录冰川流速进行了提取,并通... 南极冰川的流速在南极物质平衡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将SIFT算子的旋转参数引入传统的基于归一化互相关(NCC)的冰川流速提取方法,使其拥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利用此方法,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对东南极的极记录冰川流速进行了提取,并通过利用模拟影像和NASA发布的MEa SUREs冰川流速结果对该方法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NCC算法能够在冰川流速方向改变区域提取更多的流速信息,极记录冰川流速最大可达870m·a^(-1),提取结果与MEa SUREs结果相比,平均偏差为23.9 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记录冰川 冰川流速 归一化互相关 旋转不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产卫星AIS数据的新冠疫情前后南极考察活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一凡 刘建强 +3 位作者 艾松涛 丁曦 张汝诚 曾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9-267,共9页
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和安全都受到极大的考验。为了保障科考人员的安全,许多国家缩减了南极科考的行程和人员。本研究基于国产卫星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搭载的AIS传感器,整理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南极主要科考国家的考察船AIS数据... 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和安全都受到极大的考验。为了保障科考人员的安全,许多国家缩减了南极科考的行程和人员。本研究基于国产卫星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搭载的AIS传感器,整理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南极主要科考国家的考察船AIS数据,并对比考察船轨迹变化,分析疫情前后南极科考活动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发现了考察船前往南极通道的新特点,分析了各南极考察大国考察热点区域的变化,总结了南极考察热点区域受疫情影响变化,最后对我国南极考察提出建议。“十四五”规划中,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被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本研究通过分析各极地强国疫情前后考察船的轨迹变化,探索我国未来的考察发展方向,以期助力极地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 国产卫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南极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和格陵兰岛GPS连续台站背景噪声时空特性
19
作者 潘元进 张小红 +3 位作者 吴奇文 焦佳爽 丁浩 沈嗣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6,共14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 基于GPS观测数据获取的陆地垂向运动对研究现今两极区域的冰川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地表环境负荷对GPS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在利用GPS时间序列获取垂向速度场时,估计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度.本文针对南极和格陵兰岛区域的GP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中背景噪声的空间特性对速度场及其不确定度的影响问题,利用地表环境负荷模型(包括大气、非潮汐海洋和水文负荷)和重力卫星GRACE/GRACE-FO观测数据反演的地表弹性形变对GPS时间序列进行了改正.通过对改正前后的数据进行背景噪声特性分析,揭示出修正环境负荷形变能够有效降低极区GPS时间序列背景噪声幅度,但是大气和非潮汐海洋负荷改正造成了大多数台站背景噪声谱指数的减小,南极和格陵兰岛分别约为其GPS台站总数的46.1%和84.6%,直接导致了对GPS速度不确定度估计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对背景噪声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极区台站的背景噪声参数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变化的空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RACE/GRACE-FO 环境负荷 GPS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18年南极海冰边缘区范围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玥 庞小平 +2 位作者 赵羲 霍瑞 刘闯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8-517,共10页
南极海冰边缘区是海洋-大气的重要交换区,也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其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和区域差异显著影响着全球海洋和大气环境。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1979—2018年的海冰密集度数据集,本研究将海冰密集度15%~80%作为阈值确... 南极海冰边缘区是海洋-大气的重要交换区,也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其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和区域差异显著影响着全球海洋和大气环境。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1979—2018年的海冰密集度数据集,本研究将海冰密集度15%~80%作为阈值确定海冰边缘区,通过边缘区范围的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来分析整个南极及其5个子区域的海冰边缘区范围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边缘区所在的位置并不稳定,大部分边缘区海冰出现的频次小于20年。40年间南极海冰边缘区范围呈略微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5.8±2.6)×10^(3) km^(2)·a^(–1)。边缘区平均纬度并没有明显偏移趋势。此外南极海冰边缘区范围和平均纬度呈现稳定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边缘区范围于2月达到最小值,在3—11月缓慢增长,12月到达最大值后迅速下降。边缘区平均纬度通常在9月到达最北端,2月到达最南端。此外,5个地理分区中威德尔海扇区的边缘区范围最大,波动最明显,平均纬度最偏北。5个分区的年平均边缘区范围和平均纬度的变化趋势在1979—2018年间整体较为平缓,但是边缘区范围和平均纬度的变化趋势分别在1979—1988年间和1999—2018年间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边缘区 海冰密集度 海冰范围 时空变化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