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超声筛查中国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华扬 陶昀璐 +17 位作者 李梅 勇强 何文 赵晖 罗燕 张艳 彭涛 于德林 潘旭东 吴春霞 牛小媛 胡凤云 何香芹 袁建军 褚文 唐凤珍 艾红 崔进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617-623,共7页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286人进行...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我国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建立中国人群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以早期防治卒中。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41家基地医院首次联合对我国6个省市40个项目区715286人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对其中6186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CDFI筛查,高危人群(暴露于≥3项危险因素)有49386例。筛查记录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斑块数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IMT是否增厚、有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狭窄率0~49%与≥50%)分别与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是颈动脉 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 =1.17,95%CI:1.12~1.22;心房颤动,OR=1.15,95%CI:1.09~1.21;吸烟,OR=1.13,95%CI:1.08~1.17;缺乏体育锻炼,OR=1.12,95%CI:1.08~1.16)。(2)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高血压:OR =1.55,95%CI:1.47~1.62;心房颤动:OR =1.13,95%CI:1.06~1.21;吸烟:OR=1.16,95%CI:1.11~1.22;糖尿病:OR=1.30,95%CI:1.24~1.37。颈动脉狭窄率≥50%,高血压:OR=1.78,95%CI:1.55~2.03;心房颤动:OR=1.59,95%CI:1.39~1.81;吸烟:OR=1.33,95%CI:1.20~1.48;糖尿病:OR=1.30,95%CI:1.17~1.45)。单纯肥胖不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OR分别为0.78、0.83,95%CI分别为0.75~0.82、0.75~0.92)。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危险因素检测有价值的手段,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筛查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卒中防控管理模式探索 被引量:26
2
作者 闫峰 巢宝华 +6 位作者 赵东升 李梅 郝继恒 陈荷红 岳伟 曹雷 王陇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35-238,共4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脑卒中,近年来已居国民疾病死亡原因之首位,然而我国脑卒中防控管理体系仍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覆盖全国且行之有效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模式,整体水平较低。欧美等...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脑卒中,近年来已居国民疾病死亡原因之首位,然而我国脑卒中防控管理体系仍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覆盖全国且行之有效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模式,整体水平较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措施已取得良好成果,国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吸取各国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管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防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 被引量:1545
3
作者 王陇德 毛群安 +15 位作者 张宗久 刘建民 彭斌 王伊龙 王拥军 杨弋 吉训明 蒲传强 华扬 焦力群 巢宝华 曹雷 刘卫东 许刚 李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9,共15页
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1994~2013年中国男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年下降率为2.7%,女性下降4.1%。但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 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1994~2013年中国男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年下降率为2.7%,女性下降4.1%。但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40岁居民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6年的2.19%,推算≥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1 242万,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防治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卒中 发病率 患病率 复发 疾病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残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9
4
作者 王班 关天嘉 +6 位作者 尤莉莉 李晋磊 曹英南 沈英 赵东升 李梅 刘远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7—10月,利用2013年度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数据库数据,选取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7 46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ankin修订量表(MR... 目的探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7—10月,利用2013年度全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数据库数据,选取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7 46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与患者信息(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和脑卒中家族史情况)。利用MRS评分评估患者残疾情况,定义MRS评分2~5分为残疾,计算残疾率,并采用三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7 462例患者中残疾者1 211例,残疾率为16.23%。男性患者残疾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残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残疾率高于未患高血压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残疾率高于未患糖尿病患者(P〈0.05)。不同城乡来源、高血脂、心房颤动、吸烟率、饮酒率、脑卒中家族史患者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空模型检验后,数据在省级水平(P〈0.05)和筛查点水平(P〈0.05)层面存在聚集性,故采用三水平Logistic回归对残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残疾情况应得到重视,男性、高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是防控缺血性脑卒中后残疾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残疾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