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态度决定竞争力——浅析医院科室管理 被引量:3
1
作者 金征宇 于静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6期601-602,共2页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在现代医学影像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科室管理者不仅要做医院科室管理中有效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要做为管理新理念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 医院科室 放射科 医院 创造性 人才结构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7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张抒扬 张立仁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被引量:44
3
作者 孔令燕 金征宇 +7 位作者 王怡宁 宋兰 张竹花 张立仁 张抒扬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CPR)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5位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共9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1.94±0.84)分]。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有关。所有59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6.1±11.1)%。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9个支架均诊断为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心病 支架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附292例DXA测量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秦明伟 余卫 +5 位作者 徐苓 田均平 邢小平 孟迅吾 严洪珍 葛秦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 目的了解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变化,分析软组织成分与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92例正常人作为受检者,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52人;年龄10~79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骨矿含量(bonemineralcontent,BM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肌组织(lean)和脂肪组织(fat)。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BMC、BMD、lean、fat峰值分别出现在30~39岁、20~39岁、30~39岁、70~79岁年龄组;女性则分别出现在30~39岁、30~39岁、30~49岁、50~69岁年龄组。男性BMC、BMD、lean峰值高于女性,但BMD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fat峰值高于男性。女性BMC、BMD峰值后下降幅度较男性显著,男性lean峰值后下降幅度较女性显著。男性骨量与lean和体重(weight)呈高、中度相关(P<0.01),女性骨量除与lean、weight呈高、中度相关外(P<0.01),fat与BMC的相关系数r值较男性稍高。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全身骨量及人体组成的正常数据和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骨量与软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重 人体组成 双能X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准确性 被引量:36
5
作者 袁东 余卫 +2 位作者 任小波 潘卫东 张立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的准确率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单盲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病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粘液性囊腺瘤14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的CT图像,记录...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癌的准确率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单盲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囊腺瘤病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粘液性囊腺瘤14例、粘液性囊腺癌4例)的CT图像,记录肿瘤位置、分房情况、钙化情况、囊壁特征、囊壁乳头及最大囊直径等CT征象,并做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粘液性囊腺瘤/癌的判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准确率为75.0%,粘液性囊腺瘤/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8.9%。3例浆液性囊腺瘤误诊为粘液性囊腺瘤,2例粘液性囊腺瘤/癌误诊为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位于胰头颈部者占75.0%,粘液性囊腺瘤/癌位于胰体尾部者占66.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肿瘤钙化灶,尤其是中心钙化与浆液性囊腺瘤有相关性(P<0.05)。最大囊直径大于2cm与粘液性囊腺瘤/癌有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与粘液性囊腺瘤/癌的CT表现明显不同。螺旋CT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对于不典型表现的诊断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粘液性囊腺瘤 胰腺粘液性囊腺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晓丹 金征宇 +3 位作者 张燕 徐健 张晓波 李明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鉴别多系统萎缩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冯逢 有慧 +4 位作者 胡凌 王含 郑福玲 金征宇 崔丽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1-784,共4页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7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和19例帕金森病患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3mm层厚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和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纹状体。两名放射科专业医师在不...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7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和19例帕金森病患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3mm层厚的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和三维磁敏感加权成像覆盖纹状体。两名放射科专业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诊断的情况下评价两个序列上苍白球和壳核的信号变化,背外侧壳核的信号等于或低于苍白球的信号作为两种疾病影像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应用χ2检验对两个序列发现异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发现壳核异常低信号(敏感性88.2%),而只有11例在薄层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上发现异常(敏感性64.7%);3例帕金森病患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发现壳核异常低信号(特异性84.2%),1例在薄层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上发现异常(特异性94.7%)。结论SWI是一个评价运动障碍疾患脑内铁异常沉积的有价值的序列,进一步定量评价铁沉积强度及容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帕金森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特发性帕金森病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内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 被引量:33
8
作者 潘杰 陈绍辉 +6 位作者 卢欣 毛一雷 桑辛亭 陈芳 李玉梅 黄宇光 金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评价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内一些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枚肿瘤,分别位于膈下、肝门部、肝包膜下、下腔静脉旁、胆囊旁以及结肠旁等肝内的特殊部位。所有患... 目的评价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内一些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枚肿瘤,分别位于膈下、肝门部、肝包膜下、下腔静脉旁、胆囊旁以及结肠旁等肝内的特殊部位。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然后在全麻和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RFA治疗,观察穿刺、布针所费的时间。随访1~15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费时为1~3min完成穿刺、布针。26枚肿瘤共进行了35次RFA治疗,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20枚肿瘤完全坏死;6枚部分坏死。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全麻和CT引导下对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进行经皮穿刺RFA治疗是可行的,在降低RFA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射频消融 全身麻醉 CT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1 位作者 孔令燕 王怡宁 宋兰 王沄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李冬晶 林松柏 张抒扬 苗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了8例16层螺旋CT和19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成像资料。结果64层螺旋CT对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100%、100%、90.2%和93.9%,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92.3%、95.2%、90.0%和90.0%。64层螺旋CT评价近端吻合口、搭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以远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66.7%、70.0%、71.7%和70.0%,而16层螺旋CT则分别为83.3%、85.0%、83.3%和8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成像效果优于16层螺旋CT,可做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临床搭桥血管的术后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癌性疼痛 被引量:21
10
作者 潘杰 杨宁 +3 位作者 刘巍 金征宇 赵玉沛 蔡立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NCPB)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4例接受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的中、晚期胰腺癌和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腹前壁途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NCPB)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4例接受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无水酒精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的中、晚期胰腺癌和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短期疗效 (<2周 )的有效率为 91.7% ,完全缓解率为 45 .8% ;长期疗效 (>3个月 )的有效率为 71.4% ,完全缓解率为 14.3%。无 1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腹前壁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上腹部及后背癌性疼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 癌性疼痛 无水酒精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5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宋兰 牟文斌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影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三维图像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健 宋伟 +2 位作者 李明利 张晓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随机分析了11例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和9例低剂量胸部CT扫描患者经不同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图像的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随机分析了11例行常规剂量胸部CT扫描和9例低剂量胸部CT扫描患者经不同后处理技术重建后图像的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平均有效管球剂量、总管球剂量和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14.55±26.20)mAs、(1578.27±353.09)mAs和(7.76±1.77)mGy,低剂量组分别为20mAs、(566.11±46.23)mAs和(1.46±0.07)mGy,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常规剂量组的图像噪声为(17.67±3.24)HU,明显低于低剂量组的(31.61±9.42)HU(P<0.001)。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评分常规剂量组中位数为4.52,低剂量组为4.7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92)。结论胸部低剂量CT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放射剂量,其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胸部 低剂量 放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成像参数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伟宏 牟文斌 +10 位作者 齐冰 张云庆 王沄 马毅 王富英 王京岚 蔡柏蔷 林耀广 严洪珍 金征宇 刘玉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6-909,共4页
目的 建立诊断肺气肿及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参数阈值。方法 对照组20 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组37例(包括肺气肿23例、哮喘6例、不明原因8例)。肺功能检查和定量CT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 目的 建立诊断肺气肿及阻塞性通气障碍的CT肺功能参数阈值。方法 对照组20 例,阻塞性通气障碍组37例(包括肺气肿23例、哮喘6例、不明原因8例)。肺功能检查和定量CT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的肺功能参数值,包括肺平均CT密度值、像素指数(PI-700^-800,PI-800^-900, PI-910,PI-950),比较各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阻塞性通气障碍组最大吸气末CT值为(-834.68±29.54) Hu,最大呼气末CT值为(-770.48±55.07) Hu,与正常组均存在差异。吸气末及呼气末PI-910in、PI-910ex与PFT各参数(FEV1,FEV1/FVC,DLco%)的相关性分别较其他像素指数要好。PI-910in>15%考虑患有阻塞性通气障碍, PI-950in、PI-910ex的分布代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范围,PI-950ex代表肺气肿的分布范围。结论 建立CT肺功能成像参数阈值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分析 肺功能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磁共振波谱对MELAS诊断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冯逢 有慧 +4 位作者 高晶 李小圳 孙宏毅 孟春玲 金征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中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7例临床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行MRI及1HMRS检查,分析其MRS检查技术、谱线特点、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结果7例患者MRI脑内均有异常表现,异常信号...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中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7例临床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行MRI及1HMRS检查,分析其MRS检查技术、谱线特点、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结果7例患者MRI脑内均有异常表现,异常信号主要出现在双侧枕叶、顶叶、颞叶,其中4例合并基底节受累,2例额叶轻度受累,1例合并双侧中脑大脑脚、丘脑受累,1例左侧岛叶受累;1HMRS的谱线显示6例患者病变处可检出乳酸双峰,其中3例在脑脊液中检出乳酸峰。结论在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中1HMRS可提供额外的直接反映疾病代谢异常的信息,有助于其诊断的确立,且具有替代传统有创检测脑脊液乳酸水平方法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MELAS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闭塞性血管病的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28
15
作者 高山 黄一宁 +2 位作者 汪波 李敬府 金征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 75 % )或闭塞患者 (ICASO)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 66例 (单侧病变 5 0例 ,双侧 16例 )。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狭窄≥ 75 % )或闭塞患者 (ICASO)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 66例 (单侧病变 5 0例 ,双侧 16例 )。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 (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速度 (Vmca)并判断颅内侧枝循环的开放。结果 ①与DSA比较TCD对前交通动脉 (ACOA)判断的敏感性 97% ,特异性 93 % ;后交通动脉 (PCOA)敏感性 92 % ,特异性83 % ;眼动脉 (OA)开放的敏感性 98% ,特异性 90 %。无体征组和TIA组ACOA和PCOA同时存在的出现率高 ,而脑梗死组则仅有OA存在的出现率最高。②狭窄同侧Vmca(3 9 5 5± 13 2 8)cm/s明显低于对侧 (78 90± 2 4 15 )cm/s(P <0 0 1) ,频谱低平呈波浪状。脑梗死组低于TIA组和无症状组 (P <0 0 5 )。结论 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并与临床表现相关。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时不易出现脑梗死 ;仅有眼动脉反向存在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明显降低往往提示代偿不足 ,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经颅多谱勒超声 闭塞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比较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立华 杨宁 +3 位作者 冯逢 卫才永 路军良 马永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描述颈动脉体瘤不同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30个颈动脉体瘤的不同影像特点。结果30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6例单侧性(14左/12右),2例为双侧,平均直径5 cm,CT/ MRI平扫以等密度或中等信号为主... 目的描述颈动脉体瘤不同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30个颈动脉体瘤的不同影像特点。结果30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6例单侧性(14左/12右),2例为双侧,平均直径5 cm,CT/ MRI平扫以等密度或中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呈明显迅速强化,超声及DSA也显示其呈富血供表现。结论超声、CT、MRI及DSA影像检查可对颈动脉体瘤提供早期诊断提供补充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卒中的磁共振活体追踪 被引量:9
17
作者 魏俊吉 王任直 +9 位作者 陆菁菁 王裕 樊晓彤 冯逢 马文斌 杨义 李桂林 窦万臣 金征宇 孔燕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7,I0010,共6页
目的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 目的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线栓法建立18只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缺血对侧BMSCs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缺血同侧纹状体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μl)和对照组(15μlD-Hanks液)3组,每组6只。分别在脑缺血后第1天、细胞移植后第1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各时间点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顺磁性氧化铁对BMSCs的标记率为96%。磁共振追踪显示移植后第14天缺血同侧移植组BMSCs向缺血灶边缘迁移,缺血对侧移植组BMSCs沿胼胝体弥散,但是3组之间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干细胞标记率高,磁共振活体追踪有利于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迁移。BMSCs脑内移植对于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移植 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梗塞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杰 石海峰 +5 位作者 杨宁 李晓光 刘巍 李玉梅 王蓉 金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21-423,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心包积液致心脏压塞患者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用时15~23min。结论当超声不能为心包穿...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心包积液致心脏压塞患者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用时15~23min。结论当超声不能为心包穿刺引流准确定位的时候,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可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CT引导 引流 介入操作 心脏压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影像表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炜 薛华丹 +5 位作者 金征宇 李明利 张奉春 侯勇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2,i0007,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并比较20例颈动脉大动脉炎患者(病例组)和10例无明显颈动脉血管病变和脑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并比较20例颈动脉大动脉炎患者(病例组)和10例无明显颈动脉血管病变和脑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腔的改变,表现为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的管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36±0.13)cmvs.(0.03±0.02)cm,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厚度亦较非活动期患者明显增厚[(0.44±0.09)cmvs.(0.24±0.10)cm,P<0.05]。结论大动脉炎的重要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CTA可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情况,颈动脉管壁厚度可能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大动脉炎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杰 石海峰 +10 位作者 李志欣 李晓光 张小波 孙昊 周康 杨宁 刘巍 李玉梅 王蓉 吴珣 金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介绍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的临床经验。方法7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股动脉穿刺点,16例患者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观察其止血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2min内完全停止渗血的病例,设定为止... 目的介绍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的临床经验。方法7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股动脉穿刺点,16例患者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观察其止血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2min内完全停止渗血的病例,设定为止血成功,渗血时间超过2min需要徒手压迫止血的病例,则设定为止血失败。结果闭合器的平均操作时间为(30±10)s,平均止血时间为(12±11)s。止血成功率为96%,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的止血成功率为100%。所有止血成功患者术后2h身体无需制动。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12h发现穿刺点皮下少量渗血,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可以安全、有效地闭合股动脉穿刺点,在同一穿刺部位可以多次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Close装量 血管闭合器 外周血管介入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