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块双肋梁装配式风电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1
作者 王海军 刘昌 +3 位作者 郝华庚 郭耀华 王献文 赵广赫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节约耗材、施工快速、质量可控等为目标,结合陆上风电梁板式基础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目前对装配式梁板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的研究较少,该文通过建立基础整体有限元模型及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预制装配式梁板基... 以节约耗材、施工快速、质量可控等为目标,结合陆上风电梁板式基础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目前对装配式梁板基础结构受力特性的研究较少,该文通过建立基础整体有限元模型及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预制装配式梁板基础受V(竖向荷载)-H(水平荷载)-M(弯矩荷载)复合荷载下的结构受力特性,并重点分析基础肋梁、底板、台柱等的承载及破坏模式。研究表明,新型单块双肋梁装配式基础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及结构力学性能,安全储备可达设计值的1.44倍;基础整体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满足现有规范设计要求;同时,台柱-肋梁交接处为此类型基础结构承载及荷载传递的关键部位,设计及施工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结构 陆上风电 模型试验 复合加载 数值模拟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卷制缺陷和焊接缺陷的风力发电塔筒承载力研究
2
作者 陈俊岭 万兆聪 +1 位作者 冯又全 邱旭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6,共8页
通过设置钢材热膨胀系数并施加温度场的方式实现有限元模型中卷制缺陷和焊接缺陷的生成,对考虑缺陷的等截面弯曲筒段进行参数化分析,探究长径比、径厚比、环焊缝间距、焊接缺陷幅值、残余应力等因素对塔筒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制和... 通过设置钢材热膨胀系数并施加温度场的方式实现有限元模型中卷制缺陷和焊接缺陷的生成,对考虑缺陷的等截面弯曲筒段进行参数化分析,探究长径比、径厚比、环焊缝间距、焊接缺陷幅值、残余应力等因素对塔筒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制和焊接残余应力对承载力有不可忽略的削弱影响。通过与欧洲规范给出的工程算法进行对比发现,在缺陷幅值较大时,有限元结果可能低于工程算法算得的承载力标准值,导致工程算法偏不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塔架 缺陷 屈曲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能互补能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74
3
作者 钟迪 李启明 +2 位作者 周贤 彭烁 王保民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5,共6页
多能互补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物理基础,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出发,引出多能源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并阐述了多能互补发展中的... 多能互补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物理基础,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出发,引出多能源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并阐述了多能互补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特别分析了多能源分析规划技术、能量管理技术、协调优化控制体系与储能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指出多能互补将向着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互补 分布式发电 能源互联网 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储能 多能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扰流板结构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受来流攻角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会 邱旭 +2 位作者 闫姝 赵昊 马文冠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5-642,共8页
针对扰流板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防护结构,在已开展的扰流板尺寸及数量对冲刷防护效果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流攻角对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海流的流动方向是不确定的。为此,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通过改变扰... 针对扰流板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防护结构,在已开展的扰流板尺寸及数量对冲刷防护效果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流攻角对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海流的流动方向是不确定的。为此,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通过改变扰流板的安装角来模拟不同来流攻角,以0°和22.5°攻角下扰流肋数量为8的扰流板和0°和30°攻角下扰流肋数量为6的扰流板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冲刷防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扰流板结构在不同来流下马蹄涡强度和位置的变化特征,以及床面剪切应力的分布和相对保护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冲刷防护效果基本随着来流攻角的增加而减弱,且随扰流板长度或高度的增加,其角度变化带来的保护面积的差异也逐渐增加。总的来说,来流攻角为0°具有较好的冲刷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攻角 圆柱绕流 扰流板 马蹄涡 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2023年灾害性海浪分析及2024年预测
5
作者 吕睿 徐瑞 +6 位作者 王娟娟 侯放 李本霞 孟凡昌 朱亚波 魏世哲 蒋学站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 对2023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有效波高≥4 m)过程及灾情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2023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根据往年的资料统计结果以及2024年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预测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态相似年的分析,预测得到2024年中国近海的灾害性海浪过程。预测结果认为:2024年中国近海将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33~37次,较2023年增多,但较常年平均次数略偏少;灾害性台风浪过程为11~13次,主要影响我国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区域;灾害性气旋浪和冷空气浪过程22~24次,与常年平均次数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灾害 灾害性海浪 海浪灾情 检验 海浪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特征多维度分析
6
作者 曾崇济 王娟娟 +4 位作者 吴萌萌 李本霞 南明军 马宏怡 张红波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8,共9页
【目的】针对现有灾害性海浪特征研究多聚焦单一要素(如灾害性海浪天数量、重现期波高)且数据源不统一,难以形成系统结论的问题,构建一套多维度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特征。【方法】采用45 a的ERA-5海浪再分析资料,... 【目的】针对现有灾害性海浪特征研究多聚焦单一要素(如灾害性海浪天数量、重现期波高)且数据源不统一,难以形成系统结论的问题,构建一套多维度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特征。【方法】采用45 a的ERA-5海浪再分析资料,从发生频率(灾害性海浪天数量)、最大强度(年最大有效波高)和危险性(危险性指数、重现期波高)方面,分析灾害性海浪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月度特征等多维度信息。【结果与结论】(1)空间分布:南海中北部和台湾海峡为高频高危险核心区,东海主导极端强度(记录最大波高18.3 m),渤海与北部湾风险最低;(2)年际变化:各指标呈强波动性,灾害性海浪天数量(年均129)、年最大波高(年均12.9 m)和危险性指数的年极差百分比分别超40%、72%和108%;(3)月度特征与驱动机制:呈现“双驱动”模式,冷空气浪(冬半年)主导频率与年均危险性,冬季风险最高(12月峰值);台风浪(夏秋季)主导极端强度(7—10月波高跃升),是破纪录事件主因;(4)预测可靠性:存在季节差异,冬季(差异性小)预测准确性高,春末夏初(尤其5月)预测误差风险大。通过多维度分析,系统揭示了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规律及其核心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海浪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月度特征 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政晶 蔡子贺 +3 位作者 张赟 秦校军 赵东明 赵志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94-2604,共11页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凭借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物料使用低、可柔性加工等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F-PSC)以其灵活弯折特性、质量轻、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成为柔性太阳电池... 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凭借其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物料使用低、可柔性加工等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F-PSC)以其灵活弯折特性、质量轻、光电转换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成为柔性太阳电池中的热点。基于此,针对钙钛矿光伏柔性化技术发展进展,系统阐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的核心材料体系、关键工艺研究的进展与突破,重点针对器件光电转换效率偏低、耐弯折性不足、低温制备核心层、新型透明导电电极及大面积制备技术等核心技术进展和需求,推动高效稳定柔性钙钛矿光伏技术向实际应用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 钙钛矿材料 传输层材料 电极材料 基底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风电咬合桩筒型基础筒裙协同承载能力研究
8
作者 王海军 许溁 +3 位作者 邓明基 郭耀华 刘昱辉 高建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9-547,共9页
基于某工程实例,在咬合桩筒型基础试验样机现场附近场地开展三桩咬合桩现场试桩试验,探究咬合桩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协同承载特性;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咬合桩筒裙在咬合面弱化及完全失效情况下的基础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基于某工程实例,在咬合桩筒型基础试验样机现场附近场地开展三桩咬合桩现场试桩试验,探究咬合桩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协同承载特性;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咬合桩筒裙在咬合面弱化及完全失效情况下的基础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场试桩试验中,咬合桩在破坏荷载的作用下,桩身仍保持较好的完整性,能整体协同运动,且至少具有4.2倍的安全系数;在保证筒裙为连续整体的前提下,咬合面的弱化对基础承载力及受力变形等方面影响较小;筒裙咬合面的失效则使得筒裙无法很好地协同承载,最终导致基础承载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风电 咬合桩筒型基础 协同承载能力 现场试验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下固着液滴闪蒸的机制和关键影响参数研究
9
作者 徐世明 周贤 +8 位作者 胡蔚帆 李大超 高英伟 李鹏 彭烁 张云鹏 赵烨枫 田远思 李二强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4-783,共10页
液滴闪蒸广泛应用于余热回收、人工制冰等工业领域。其中剧烈闪蒸会引发液滴沸腾爆炸从而造成闪蒸腔内部结构的损伤,因此研究如何抑制闪爆发生对工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实验观察了固着液滴(去离子水和脱硫浆液)发生闪... 液滴闪蒸广泛应用于余热回收、人工制冰等工业领域。其中剧烈闪蒸会引发液滴沸腾爆炸从而造成闪蒸腔内部结构的损伤,因此研究如何抑制闪爆发生对工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实验观察了固着液滴(去离子水和脱硫浆液)发生闪爆的过程并记录闪爆发生时间;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液滴闪蒸模型,并对单个/多个液滴发生闪蒸时内部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液滴初始直径能够直接影响其内部温度变化率,从而控制内部相变过程和液滴闪爆的发生。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液滴发生闪爆的临界直径,并指出有效抑制闪爆发生的方法,包括提高环境气压、降低液滴初始温度、减小液滴尺寸和使用低导热系数基底。此外,数值结果发现闪蒸过程中液滴内部由热对流主导,并通过对多液滴阵列的三维计算发现闪蒸速率下降是由液滴附近较低的蒸汽浓度梯度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闪蒸 液滴闪爆 临界直径 有限元方法 脱硫浆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桩-桶复合基础吸力安装特性研究
10
作者 马文冠 邱旭 +3 位作者 刘鑫 张波 李会 赵昊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528,共7页
桩-桶复合基础沉放特性不同于打入式单桩基础,需准确评估安装过程中需要的吸力。基于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吸力式桩-桶复合基础黏土中的沉放特性及需要吸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吸力式桩-桶复合基础可通过两步式安装方式沉放就位... 桩-桶复合基础沉放特性不同于打入式单桩基础,需准确评估安装过程中需要的吸力。基于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吸力式桩-桶复合基础黏土中的沉放特性及需要吸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吸力式桩-桶复合基础可通过两步式安装方式沉放就位,相比较于打入桩可节约打桩成本;增加桶型基础分舱数量可有效实现对基础姿态矫正和下沉过程精细化控制;基于Su和CPT需吸力计算方法适用于评估基础下沉过程种需吸力预测,但吸力桩沉放会受到在位桶型基础影响,增加了沉放的需要吸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桩-桶复合基础 需要吸力 姿态控制 分步式安装 分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降本增效方法研究
11
作者 郭晓辉 刘鑫 +2 位作者 周昳鸣 胡合文 闫姝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9-644,共6页
基于江苏海域,采用一体化设计对比API-WSD规范、ISO规范等常规校核方法,以及第四强度理论结合欧标的新校核方法,重点分析单桩基础新旧校核方法的差异性;统计不同风电场17个单桩基础几何参数,研究分析泥面载荷、桩径、桩长之间的规律,建... 基于江苏海域,采用一体化设计对比API-WSD规范、ISO规范等常规校核方法,以及第四强度理论结合欧标的新校核方法,重点分析单桩基础新旧校核方法的差异性;统计不同风电场17个单桩基础几何参数,研究分析泥面载荷、桩径、桩长之间的规律,建立载荷-几何尺寸-质量的关系曲线,提出单桩基础设计快速评估方法,并搭建智能化快速评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单桩基础 风电场 桩径 桩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二阶弹性分析的海上风电支撑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2
作者 邱旭 王志成 +3 位作者 万兆聪 冯又全 陈俊岭 李会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6-682,共7页
对现有规范中的不同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不同形式海上风力发电支撑结构的基于整体二阶弹性分析的结构设计方法。对基于一阶弹性分析的压弯整体稳定验算公式进行修正,使其能适用于二阶弹性分析下等截面和变截面构... 对现有规范中的不同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不同形式海上风力发电支撑结构的基于整体二阶弹性分析的结构设计方法。对基于一阶弹性分析的压弯整体稳定验算公式进行修正,使其能适用于二阶弹性分析下等截面和变截面构件验算;根据支撑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介绍通过在支撑点处施加假想力来考虑导管架结构整体几何缺陷的方法。所提设计方法可与基于一阶弹性分析的传统设计方法保持协调过渡,能更好地考虑结构二阶效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机组 支撑结构 稳定分析 一阶弹性分析 二阶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层地基条件下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赵昊 田峰 +3 位作者 黄赵晶 曾泽榕 孙捷 邱旭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随着海上风电的深远海和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趋势,固定式单桩基础的直径随之增大,现有的理论方法及简化模型已无法准确地指导设计,多分层地基条件下的大直径单桩承载特性亟需科学评估。根据3个风场的五根试桩现场水平承载力试验数据,对... 随着海上风电的深远海和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趋势,固定式单桩基础的直径随之增大,现有的理论方法及简化模型已无法准确地指导设计,多分层地基条件下的大直径单桩承载特性亟需科学评估。根据3个风场的五根试桩现场水平承载力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输入进行率定,并对水平试桩荷载位移曲线的工程数据进行拟合,推荐有限元模型的砂土弹性模量应取压缩模量的1倍,黏性土取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力机 海上风电结构 单桩基础 试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指标分析及国产化研究
14
作者 杜静宇 曹治 +3 位作者 任鑫 刘吉辰 王青天 王芸靖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0,共9页
国外品牌几乎占据全部风机润滑市场份额,国产油品缺少进入市场的机会。为论证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对2种国产润滑油和2种进口润滑油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参照国家标准完成包括运动黏度、黏度指数、闪点、倾点、水分、... 国外品牌几乎占据全部风机润滑市场份额,国产油品缺少进入市场的机会。为论证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油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对2种国产润滑油和2种进口润滑油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参照国家标准完成包括运动黏度、黏度指数、闪点、倾点、水分、酸值、抗乳化性、泡沫特性、液相锈蚀、铜片腐蚀等理化性能指标,最大无卡咬负荷、烧结负荷、摩擦系数、磨斑直径、综合磨损等摩擦学性能指标,以及抗氧化性能、铁谱、红外光谱、PQ指数等其他润滑油性能指标测试。建立了国产齿轮箱润滑油与国外竞品测试分析数据库,对比分析了4种品牌润滑油的性能指标,系统研判国产齿轮箱润滑油产品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国产品牌风机齿轮箱润滑油产品和进口品牌的基本性能指标差异不大,存在替代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润滑油 进口润滑油 指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48
15
作者 刘入维 肖平 +2 位作者 钟犁 江建忠 徐正泉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23,共8页
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700℃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及温室气体的控制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发展700℃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高温合金材料研制、锅炉和汽轮机关键高温部件的... 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700℃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及温室气体的控制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发展700℃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高温合金材料研制、锅炉和汽轮机关键高温部件的加工制造、高温阀门制造、高温材料及关键部件的实炉验证、700℃超超临界示范电站的设计、建造及运行等。目前,国内700℃技术的研发正在按照计划稳步进行,在镍基高温材料研制、关键部件的生产制造、主机方案研究、关键部件验证试验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研发掌握700℃技术,将大大推动我国的材料工业、电力工业及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700℃技术 镍基合金 高温材料 清洁燃烧 发电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低排放技术研究 被引量:57
16
作者 孙献斌 时正海 金森旺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45,共4页
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能够比较清洁地燃烧各种固体燃料,但其如何适应新的国家环保标准,实现SO2及NOx污染物的超低排放,需作进一步研究。结合CFB锅炉工程实例,根据煤折算硫分的高低和挥发分高低,分别提出了CFB锅炉深度脱硫及脱硝的技术方... 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能够比较清洁地燃烧各种固体燃料,但其如何适应新的国家环保标准,实现SO2及NOx污染物的超低排放,需作进一步研究。结合CFB锅炉工程实例,根据煤折算硫分的高低和挥发分高低,分别提出了CFB锅炉深度脱硫及脱硝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煤种采取相应措施后,CFB锅炉SO2排放值可小于100 mg/m3,NOx排放值可稳定在100 mg/m3以下;对于烟煤等高挥发分煤种,若结合SNCR技术,CFB锅炉NOx排放值可达到小于50 mg/m3的超低排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污染物超低排放 脱硫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楠 张世鑫 +3 位作者 赵鹏勃 任伟峰 高洪培 孙献斌 《洁净煤技术》 CAS 2018年第5期84-89,共6页
为解决某130 t/h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氮氧化物(NO_x)原始排放较高的问题,采取了分离器提效改造、增加烟气再循环(flue gas recirculation,FGR)、提高二次风入射高度等低氮燃烧改造措施,并且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额定负荷下... 为解决某130 t/h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氮氧化物(NO_x)原始排放较高的问题,采取了分离器提效改造、增加烟气再循环(flue gas recirculation,FGR)、提高二次风入射高度等低氮燃烧改造措施,并且进行了燃烧调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额定负荷下,氧含量维持3.3%~3.8%,NO_x原始排放浓度由改造前300~350 mg/Nm^3降至245 mg/Nm^3;空预器前氧含量<3.3%或>3.8%时,脱硝氨水消耗量均呈上升趋势;氧含量<2.2%时,氨水消耗量达400 kg/h,且反应器出口NO_x质量浓度为110 mg/Nm^3;中心筒出口烟温随FGR开度的增大而升高,氨水消耗量先降低后升高;中心筒出口烟温随上层二次风门的关小逐渐降低,氨水消耗量先降低后升高。结果表明,对于反应器出口NO_x排放,氧含量存在一个最佳范围;FGR开度与二次风入射位置均对燃料的后燃现象影响显著,后燃严重时会导致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SNCR)脱硝效率降低,甚至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燃烧 循环流化床锅炉 氧含量 烟气再循环 后燃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型CFB锅炉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案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献斌 林伟荣 +5 位作者 韩应 刘海峰 赵鹏勃 金森旺 时正海 王海涛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共6页
为提高燃用难燃煤种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燃烧效率,提出了高温型CFB锅炉的技术概念,建立了高温型CFB试验研究平台,在该CFB试验台上研究了难燃煤种的高温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炉内燃烧温度提高可较明显地降低难燃煤种... 为提高燃用难燃煤种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燃烧效率,提出了高温型CFB锅炉的技术概念,建立了高温型CFB试验研究平台,在该CFB试验台上研究了难燃煤种的高温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炉内燃烧温度提高可较明显地降低难燃煤种的飞灰可燃物质量分数,提高燃烧效率;但随着运行床温的升高,脱硫效率下降,NOx排放值有所增加。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温型超超临界660 MW CFB锅炉技术方案进行了设计研究,并对锅炉方案中的6个旋风分离器的灰颗粒流量分配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旋风分离器的优化布置方式,为后续的高温型超超临界660 MW CFB锅炉结构设计及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型 CFB锅炉 燃烧特性 污染物排放 超超临界参数 旋风分离器 灰颗粒流量 分配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温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影响及降低床温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涛 王可琛 +1 位作者 李强 吕海生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2,56,共4页
床温是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床温对CFB锅炉的运行、SO2与NOx排放指标等影响分析,通过对床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降床温技术措施并予以实施,起到显著降床温效果。
关键词 床温 CFB 运行 降低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技术模拟研究
20
作者 刘蓉 徐庆 +2 位作者 王晓龙 王琪 董国亮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技术,该技术通过对高浓度CO2的无硫中压甲醇富液直接压缩分离得到高纯度CO2产品,简化了原有脱碳工艺流程,不需要脱盐水以及分子筛等吸附干燥装置,无废弃物排放。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新型无硫甲... 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技术,该技术通过对高浓度CO2的无硫中压甲醇富液直接压缩分离得到高纯度CO2产品,简化了原有脱碳工艺流程,不需要脱盐水以及分子筛等吸附干燥装置,无废弃物排放。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新型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稳态模型,并与常规的低温精馏脱碳工艺实际运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低温精馏脱碳工艺,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技术的生产能力提高了20%,CO2捕集效率达到88%以上,单位捕集量的能耗减少20%,水耗减少60%,捕集成本降低了30%。新型无硫甲醇富液直接脱碳技术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可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推广应用,便于工程化的CO2捕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甲醇 碳捕集 无硫甲醇富液 直接脱碳 低温精馏脱碳 高浓度CO2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