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Mo/Al_2O_3催化剂上硫转移反应的研究
1
作者 张圣鹏 徐永强 +2 位作者 吕恩静 柴永明 刘晨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0,共7页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Mo催化剂,并用于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Ni-Mo/Al2O3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小...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Mo催化剂,并用于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Ni-Mo/Al2O3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小分子的硫醇发生加氢脱硫,生成吸附态H2S,吸附态的H2S与烯烃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醇和硫醚;另外小分子硫醇还可直接与烯烃发生反应,生成硫醚。提高反应温度、压力、氢油比或降低空速,均可提高催化剂的硫转移反应活性,轻质硫转化率得到明显提高,且单烯选择性还能维持在9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转移 轻质硫 单烯选择性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礁地震地质综合识别技术——以ZJ坳陷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邢占涛 韩建光 +1 位作者 何文刚 任玉秀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生物礁因具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且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而得到广泛关注。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与火成岩体、火山锥、砂体、古潜山、泥底辟及岩丘等地质体极为相似,构造解释和识别相对困难。为此,以ZJ坳陷区生物礁为例进行地震地质... 生物礁因具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且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而得到广泛关注。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与火成岩体、火山锥、砂体、古潜山、泥底辟及岩丘等地质体极为相似,构造解释和识别相对困难。为此,以ZJ坳陷区生物礁为例进行地震地质综合识别研究,通过宏观地震相、地震属性、地震反演及沉积相等综合分析,正确地识别出了古隆起生物礁、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斜坡—盆地中孤立礁等3种类型生物礁,同时利用生物礁相模式对单个礁体进行解剖,准确识别礁体边界,共划分出7个生物礁有利区,解决了该区无井区生物礁识别问题,从而为勘探甜点区优选提供有利依据,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解释 生物礁 振幅强度 瞬时相位 速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选择性加氢硫转移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圣鹏 徐永强 +2 位作者 吕恩静 柴永明 刘晨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4,共7页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基选择性加氢硫转移催化剂Mo-Ni/γ-Al2O3,并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比了预硫化型和氧化型Mo-Ni/γ-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并考察了无氧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对预硫化型Mo-Ni/γ...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基选择性加氢硫转移催化剂Mo-Ni/γ-Al2O3,并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比了预硫化型和氧化型Mo-Ni/γ-Al2O3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并考察了无氧焙烧温度、活性组分负载量对预硫化型Mo-Ni/γ-Al2O3催化剂加氢硫转移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模型化合物研究了硫醇在MoNi/γ-Al2O3催化下的反应,考察了烯烃和硫醇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氧焙烧温度400℃下制备得到的w(NiO)=8.2%、w(MoS2)=5.6%的预硫化型Mo-Ni/γ-Al2O3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硫醇先加氢脱硫,生成吸附态H2S,吸附态H2S再与吸附的烯烃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醇或硫醚,达到硫转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硫化型催化剂 轻质硫化合物 加氢 硫转移 硫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示踪剂渗流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同敬 姜宝益 +2 位作者 刘睿 张新红 谢晓庆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8-63,共6页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 国内外矿场实践证明,目前油田井间示踪监测解释中存在解释模型部分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为此设计完成了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和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孔介质示踪剂渗流特征,并提出了示踪剂渗流具有的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示踪剂微观可视化实验显示:油藏特征色谱效应的基础是存在的,即小分子示踪剂可以进入束缚水、不连通孔隙及低渗团块。天然长岩心驱替实验显示:小尺寸非均质强的天然长岩心,水的突进和绕流明显,油藏特征色谱效应明显,水的运移速度和示踪剂孔隙运移速度差距大。对井间示踪剂监测的量化解释和定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剂 色谱效应 多孔介质渗流 实验 可视化 天然长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介质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17
5
作者 韩建光 王赟 +1 位作者 张晓波 刑占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7-273,3,共7页
本文基于各向异性运动学射线追踪和动力学射线追踪,在各向同性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各向异性高斯束叠前偏移方法原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VTI介质的P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针对水平层状VTI介质模型,分析了各向异性... 本文基于各向异性运动学射线追踪和动力学射线追踪,在各向同性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各向异性高斯束叠前偏移方法原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VTI介质的P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针对水平层状VTI介质模型,分析了各向异性参数ε和δ对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的影响。对多层页岩模型和SEG/Hess模型偏移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一种准确有效的VTI介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各向异性 射线追踪 高斯束叠前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受热面壁温监测数据的时序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沙骁 黄骞 +1 位作者 柳冠青 李水清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基于600MW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研究了机组负荷及锅炉典型受热面壁温数据的时域及频域特征.在350MW的低负荷段,发现了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等部位各屏间温差较大(约100℃),这可能是由于烟气侧排布方式及管内工质流量不均... 基于600MW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研究了机组负荷及锅炉典型受热面壁温数据的时域及频域特征.在350MW的低负荷段,发现了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等部位各屏间温差较大(约100℃),这可能是由于烟气侧排布方式及管内工质流量不均匀所导致的;同一屏内各管壁温差异与受热面部位相关,即高温过热器及高温再热器处温差较小,屏式过热器处差异较大,潜在的超温风险更高.基于频域分析,发现在不同机组运行负荷下,受热面壁温均具有与机组负荷波动相同的特征频率(对应周期为30~40 min),这对壁温预测及超温异常的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受热面壁温 机组负荷 快速傅里叶变换 频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