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叠合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规律特征初论 被引量:3
1
作者 马锋 张光亚 +5 位作者 刘祚冬 梁英波 张磊 杨柳明 许岩 毛祖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57-1372,共16页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中国中西部 中亚 盆地演化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允 康志江 +2 位作者 马郡伟 郑欢 吴大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5-370,共6页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介质类型多、尺度变化大,存在离散介质与连续介质,且高压下介质易变形,对压力敏感,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考虑了离散介质,但没有考虑裂缝变形的影响,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创建了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 深层离散裂缝油藏介质类型多、尺度变化大,存在离散介质与连续介质,且高压下介质易变形,对压力敏感,现有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考虑了离散介质,但没有考虑裂缝变形的影响,方法不再适用,为此创建了深层离散裂缝油藏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首先,提出了基质、微裂缝、中小尺度裂缝和离散裂缝的分尺度模拟方法,建立了多尺度离散裂缝网络流固耦合模型。其次,创建了不同尺度离散裂缝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尺度裂缝中流体流动和应力敏感特点分别考虑压力敏感或流固耦合:微裂缝存在应力敏感,与基质一起采用压力敏感方法来处理,建立压缩系数计算方法;中小尺度裂缝随油田开发容易闭合,提出采用裂缝开启闭合计算方法,建立裂缝开启闭合的计算模型;离散裂缝控制着流体流动方向和规模,同时裂缝容易填充,需要采用流固耦合处理,建立流固全耦合数学模型。再次,建立了有限体积和有限元数值模型,流动问题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应力问题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并通过收敛性相对较好的全隐式数值求解方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进行方法验证:采用二维固结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吻合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实际油藏模型计算,由于考虑了压力敏感和流固耦合问题,吻合性较好,说明本方法计算准确性更高。因此,针对深层离散裂缝油藏高压、高应力和介质尺度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方法新颖且实用性强,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裂缝油藏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有限元 有限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覆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珀 杨胜来 +3 位作者 马朋朋 韩晶 陈继成 袁世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49,共8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处油气分布规律,在对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机制及其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输导部位和下伏已聚集油气部位耦合,确定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再结合下伏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处油气分布规律,在对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机制及其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输导部位和下伏已聚集油气部位耦合,确定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再结合下伏区域性泥岩盖层渗漏部位,确定下伏供油气部位,最后与上覆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相组合,建立一种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预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运聚油气部位。结果表明:上覆馆陶组—明化镇组储盖组合港东断裂油气运聚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和东部,有利于下伏沙三段已聚集油气在上覆馆陶组中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馆陶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是可行的。该成果为推测上覆无源储盖组合油源断裂运聚油气部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 无源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运聚油气部位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预测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果文斌 马朋朋 +3 位作者 董军 陈继成 李永峰 韩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了对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活动期油源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条件研究为基础,利用油源断裂断层面古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会聚特征,刻画油源断裂凸面脊分布;利用油源断裂附近地层砂地比和地层脆性岩石发育所需的最... 为了对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活动期油源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条件研究为基础,利用油源断裂断层面古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会聚特征,刻画油源断裂凸面脊分布;利用油源断裂附近地层砂地比和地层脆性岩石发育所需的最小砂地比,刻画被油源断裂错断的地层脆性岩石分布;叠合二者建立了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的预测方法。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大柳泉地区活动期旧州断裂中北段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8个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F7断裂、F8断裂和F9断裂分别发育2个、4个和2个。这些凸面脊的分布与旧州断裂中北段附近沙三中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的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 油源断裂 输导油气 有利凸面脊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气成藏期次及其相对成熟度 被引量:10
5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3 位作者 刘俊邦 张玉攀 吴伟涛 李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6,共9页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致密油储层中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中发育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3种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高台子油层油包裹体λ_(max)与QF_(535)分布在3个区域,从黄色荧光区域→黄绿色荧光区域→蓝绿色荧光区域,QF_(535)值逐渐减小,反映了油包裹体中捕获原油的成熟度逐渐增高;并结合埋藏史、生烃史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幕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在白垩纪嫩江晚期79—77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晚期原油充注发生在晚白垩世明水期69—65Ma期间,对应于第2幕和第3幕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齐家地区 成藏期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精细刻画在姬黄32区块长81^1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玉攀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436-440,444,共6页
基于姬黄32区块长811储层水下分流河道内单砂体的垂向分期、侧向分界的测井相标志识别,总结了单砂体的叠置样式,分析了A/S值变化对单砂体叠置模式及单砂体间连通性的影响;利用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的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完善了单... 基于姬黄32区块长811储层水下分流河道内单砂体的垂向分期、侧向分界的测井相标志识别,总结了单砂体的叠置样式,分析了A/S值变化对单砂体叠置模式及单砂体间连通性的影响;利用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的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完善了单砂体展布的研究精度。研究表明该区长811油层纵向上4个单层内共发育31个单砂体,单砂体宽度180~650 m,厚度1.8~7 m,宽/厚比70~120,平面上呈北西-南东方向条带状展布。根据研究结果对“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的井组注采井网配套后,取得明显的效果,指导同类油藏的精细注采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边界标志 叠置模式 精细识别 注采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闻少博 陈甲斌 刘禹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7-94,共8页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首先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矿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其次通过Malmq...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首先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矿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对TFP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对区域TFP的影响,以期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矿业总体上DEA有效,非期望产出过多是制约样本期内各地区TFP提高和TFP高波动地区效率值波动向下时的共有原因;中国区域矿业Malmquist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区域间TFP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制度因素、能源结构对TFP影响显著为正,且能源结构是对TFP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成本 TFP Super-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 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电渗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毅霖 李世霖 +3 位作者 王庆吉 王丹 胡景泽 赵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4,共5页
综述了反向电渗析离子交换膜制备、电极设计以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反向电渗析发电及应用案例,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为反向电渗析技术发电、进而实现能源深入利用与物料生产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反向电渗析 盐差能 电能 能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储层岩相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欢庆 石为为 +1 位作者 杜宜静 邓晓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7-1323,共17页
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物性关系密切,火山岩岩相研究对火山岩储层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总结火山岩岩相研究进展,为火山岩储层表征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地质统计学等方法,从火山岩岩相划分、火山岩岩相划分的原则和火山岩岩相划分的步... 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物性关系密切,火山岩岩相研究对火山岩储层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总结火山岩岩相研究进展,为火山岩储层表征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地质统计学等方法,从火山岩岩相划分、火山岩岩相划分的原则和火山岩岩相划分的步骤3方面分析了火山岩岩相研究的现状。结合文献调研和科研实践,将火山岩岩相研究方法总结为5种类型,主要包括岩性识别方法、测井研究方法、地震研究方法、地质建模方法以及地质统计方法等,分析了每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火山岩岩相研究中存在的6方面问题和火山岩岩相未来6方面发展方向。火山岩岩相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资料基础和作者工作经验,综合多种方法,提高火山岩岩相研究的精确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火山岩岩相 火山岩亚相 火山岩岩性 地质建模 地质统计 储层物性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城矿区H3井组煤体结构测井反演及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博 汤达祯 +4 位作者 张玉攀 李松 冯鹏 李宸宇 刘丁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4,共7页
为定量判识煤体结构,研究韩城H3井组煤体结构分布特征,在分析钻井取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煤体结构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差异,建立了煤体结构指数N和深侧向电阻率与微球聚焦电阻率比值R(LLD/MSFL)双参数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依据该反演... 为定量判识煤体结构,研究韩城H3井组煤体结构分布特征,在分析钻井取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煤体结构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差异,建立了煤体结构指数N和深侧向电阻率与微球聚焦电阻率比值R(LLD/MSFL)双参数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依据该反演模型完成29口井的煤体结构测井解释,厘清煤体结构纵向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Petrel2015地质建模软件,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实现了煤体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维可视化。结果表明:在5号煤层中,N<40且R<81为Ⅰ类煤(原生-碎裂煤),N<42且8282<?<108为□类煤(碎裂-碎粒煤),65</V<95且R<95为DI类煤(碎粒-糜棱煤);在11号煤层中,N<42且R<70为1类煤(原生-碎裂煤),28<N<47且72<R<110为H类煤(碎裂-碎粒煤),55<N<89且49<R<99为ID类煤(碎粒-糜棱煤)。韩城H3井组5号煤层煤体结构主要以ID类煤和I类煤为主,分别占43%和37%,m类煤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侧,I类煤分布于研究区西侧和东南侧,II类煤仅占9.2%,还有少部分夹歼(占10.9%),厚度较薄;11号煤层煤体结构主要以I类煤为主,约占62%,厚度较厚,U类煤和JU类煤较少,各占20.6%和12.1%,其中II类煤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ID类煤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二者厚度较薄,夹歼相对较少(占5.5%)O总体来看韩城H3井组5号煤层较11号煤层受构造影响大,煤体破碎严重,构造煤发育,对煤层气开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3井组 测井反演 煤体结构 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下苇甸第三统/芙蓉统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翔宇 马郡伟 +2 位作者 夏清萍 谭先锋 李开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9-741,共13页
芙蓉世早期全球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该时期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未有定论;相对于深水相区,浅水台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的变化有着更敏感的响应,有利于深化这一问题的理解。选取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第三统崮山组和... 芙蓉世早期全球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该时期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未有定论;相对于深水相区,浅水台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环境的变化有着更敏感的响应,有利于深化这一问题的理解。选取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第三统崮山组和芙蓉统长山组碳酸盐岩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这一时期古环境的变迁过程,并探讨其与生命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崮山组和长山组沉积更替时期,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有大的波动。海水由海平面低点快速海侵,水体还原性急剧增强,海水温度降至最低点,盐度升高至最高点,可能这是三叶虫生态崩溃及其灭绝的重要原因。长山组早期干热气候和温湿气候交替频繁,大规模海侵促使陆源碎屑物质输入的增加,海水中营养元素的富集促进了生物勃发;同时深水的还原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最终导致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正漂。研究还表明,这次碳同位素正漂的发生与长山中晚期海平面的下降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古环境 碳酸盐岩 下苇甸 北京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