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与老年人脊柱黄韧带黏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溪原 苑福生 +2 位作者 张远石 袁宏谋 冯晰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目的比较青年与老年人脊柱黄韧带的应力松弛和蠕变黏弹性力学性质,为黄韧带退变的黏弹性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20例老年腰椎退变病人黄韧带标本为老年退变组,20例青年腰椎外伤病人黄韧带为青年组,黄韧带标本均取自L4~L5间黄韧带。以1... 目的比较青年与老年人脊柱黄韧带的应力松弛和蠕变黏弹性力学性质,为黄韧带退变的黏弹性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20例老年腰椎退变病人黄韧带标本为老年退变组,20例青年腰椎外伤病人黄韧带为青年组,黄韧带标本均取自L4~L5间黄韧带。以1%/s的应变增加速度和0.5 MPa/s的应力增加速度分别对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和蠕变实验,实验温度设定为(36.5±0.5)℃。设定试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90个应力松弛和蠕变数据。以统计分析和归一化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青年组黄韧带7 200 s应力下降了1.42 MPa,老年组黄韧带7 200 s应力下降了1.91 MPa。青年组黄韧带7 200 s应变上升了3.39%,老年组黄韧带7 200 s应变上升了2.07%,两组7 200 s应力均下降,应变上升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结论老年退变组黄韧带和青年组黄韧带相比,7 200 s应力松弛量和蠕变量降低,黏弹性力学性能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应力松弛 蠕变 黏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对成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广 付勤 沈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3-514,共2页
目的研究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成兔的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为成人关节软骨的体外培养扩增的理论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计数、细胞计量检测成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存活及增殖。结果成兔关节软骨细胞... 目的研究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成兔的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增殖的促进作用,为成人关节软骨的体外培养扩增的理论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计数、细胞计量检测成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存活及增殖。结果成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活跃。结论在IGF-1的单独作用下成兔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成年兔 组织工程 种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关节液促进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崔岩 张治宇 +2 位作者 程战 曾雪艳 倪胜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关节液对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DSCs)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OA患者手术切除的滑膜组织标本分离培养SD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OA患者的关节液加入诱导后的SDSCs培养液中,模拟体内的OA关节环境继续培养(实验组),...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关节液对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DSCs)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用OA患者手术切除的滑膜组织标本分离培养SD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OA患者的关节液加入诱导后的SDSCs培养液中,模拟体内的OA关节环境继续培养(实验组),以不加OA关节液的SDSCs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SDSCs形成的软骨小球的直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成软骨相关标志物COLⅡ、Aggrecan、SOX9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OA关节液处理16d后,实验组软骨小球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COLⅡ、Aggrecan、SOX9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A关节液能够促进SDSCs软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液 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抑制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海涛 朱悦 孙德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s)移植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影响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类分子(CSPG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OECs移植于脊髓半横断的Wistar大鼠,移植术后对模型进行数个时间点的BBB运动功能评分,损伤即移植术后4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s)移植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影响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类分子(CSPG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OECs移植于脊髓半横断的Wistar大鼠,移植术后对模型进行数个时间点的BBB运动功能评分,损伤即移植术后4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移植后4周,实验组动物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动物。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实验组动物损伤处CSPGs物质表达低于对照组动物。结论:OECs促进脊髓损伤动物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可能与抑制CSPGs分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脊髓损伤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德日 胡慧媛 朱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226,23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和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 目的建立一种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和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和2周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学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结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以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等主要参数,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较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BBB运动功能学评分更优,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更准确,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更高。在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基础上,成功建立了脊髓瘢痕组织移植模型,成功率可达70%以上。结论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运动功能学评分、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更适用于脊髓损伤研究,尤其是非急性期脊髓损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大鼠模型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治疗的内固定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苑福升 张治宇 +3 位作者 胡硕 张巨 安久利 杨春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8-581,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2类不同内固定的疗效,阐述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25例Neer分型三部分和四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分别采用传统固定(三叶钢板和交叉克氏针)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传...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2类不同内固定的疗效,阐述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25例Neer分型三部分和四部分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分别采用传统固定(三叶钢板和交叉克氏针)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传统的三叶钢板或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为A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为B组,三、四部分骨折分别为亚组。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共71例,应用传统固定方法治疗42例(A1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9例(B1组);四部分骨折54例,应用传统固定方法治疗19例(A2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35例(B2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2个月。采用Neer百分制评分表评分,大于等于80分为优良。结果:在三部分骨折中,A1组大于等于80分29例,优良率69.05%,B1组大于等于80分26例,优良率89.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四部分骨折中,A2大于等于80分8例,优良率42.11%,B2组大于等于80分25例,优良率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复杂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钢板与传统固定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质疏松 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骨肉瘤的光动力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治宇 胡硕 蔡郑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4-648,604,共5页
目的:观察630及670nm激光激发不同剂量的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皮下移植骨肉瘤的光动力效应,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为筛选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骨肉瘤的新药提供实验数据。方法:C3H小鼠60只,左侧腰骶部接种LM-8小鼠骨肉瘤细胞,待皮下... 目的:观察630及670nm激光激发不同剂量的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皮下移植骨肉瘤的光动力效应,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为筛选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骨肉瘤的新药提供实验数据。方法:C3H小鼠60只,左侧腰骶部接种LM-8小鼠骨肉瘤细胞,待皮下瘤块直径约6~8mm时,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及PDT治疗组。治疗组分为PSD-007组(5mg.kg-1,用波长630nm激光照射)和BCPD-17组;BCPD-17组分设5和10mg.kg-12个剂量组,分别用波长630nm或670nm激光照射。小鼠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后6h垂直瘤区行激光照射,功率密度200mW.cm-2、能量密度240J.cm-2、照射时间20min、光斑1.0cm。照射7d后测量肿瘤大小,取瘤体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小鼠骨肉瘤细胞大而深染,核异型明显;PDT治疗组肿瘤细胞出现坏死,细胞内空泡变性,核固缩,BCPD-17组更明显。PDT治疗组小鼠骨肉瘤的肿瘤质量及体积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70nm激光照射后,BCPD-17各组的肿瘤抑制率均高于PSD-007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LM-8骨肉瘤细胞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光敏剂BCPD-17光动力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LM-8骨肉瘤 BCPD-17 PSD-007 肿瘤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v1.2钙通道C末端远端片段dDCT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蛋白制备
8
作者 胡慧媛 雷帅 +7 位作者 孙德日 孙旋旋 晏珊 刘世浩 王健 王莹 李越 郝丽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构建Cav1.2钙通道C末端远端片段(dDCT)(2 080~2 169)质粒,表达、提取、纯化蛋白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方法将dDCT的cDNA片段插入pGEX-6p-1质粒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蛋白表达,超声破碎法提取蛋白。GS-4B... 目的构建Cav1.2钙通道C末端远端片段(dDCT)(2 080~2 169)质粒,表达、提取、纯化蛋白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方法将dDCT的cDNA片段插入pGEX-6p-1质粒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蛋白表达,超声破碎法提取蛋白。GS-4B beads纯化蛋白后,pull-down方法分析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构建的dDCT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和测序双重鉴定成功,经超声破碎法提取的dDCT蛋白纯度和浓度均较高,并具有能够与GST-CT1融合蛋白浓度依赖性结合的生物学活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DCT重组质粒,为深入探讨Cav1.2钙通道的自身调节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l.2钙通道 C末端远端片段 pull—down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