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朱磊 郝建朋 +4 位作者 郭大伟 王学范 孙文郁 梁健 姜晓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胰岛素瘤8例,胃泌素瘤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生长抑素瘤1例。其中14例行根治切除术,2例因肿瘤...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胰岛素瘤8例,胃泌素瘤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生长抑素瘤1例。其中14例行根治切除术,2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胰瘘和炎性肠梗阻各2例,16例中3例失访,13例患者平均随访(4.5±2.3)年,2例仅行活检术的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2例恶性(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各1例)患者由于肿瘤复发转移在3年内死亡.随访期间良性病例全部生存。结论: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内分泌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在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金俊哲 于浩 +2 位作者 姜洪磊 许东 林国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41-1142,共2页
选择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开放性胆道手术中和术后经腹壁窦道采用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128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能有效地治疗术中及术后的肝内外胆管结石,
关键词 胆道镜 钬激光碎石 肝内外胆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A19-9检测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哲铭 谢强 +2 位作者 张德巍 朱磊 姜晓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A19-9结合总胆红素检测在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血清CA19-9水平高于参考值的15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和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动态监测上述患者血清CA19-9及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 目的探讨血清CA19-9结合总胆红素检测在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血清CA19-9水平高于参考值的15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和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动态监测上述患者血清CA19-9及总胆红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后血清CA19-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治疗前及治疗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和0.87,P均<0.01),而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二者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和0.02,P值分别为0.64和0.83)。结论利用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后CA19-9水平变化的显著差异,同时结合CA19-9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这一特征,临床上可用CA19-9结合总胆红素检测来鉴别高表达CA19-9梗阻性黄疸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CA19-9 胆红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姜洪磊 王吉魁 +3 位作者 许东 于浩 林国福 金俊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4-835,共2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12月期间应用腹腔镜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此种方法安全可行,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美容效果极佳。
关键词 经脐单孔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的肠道免疫屏障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于浩 俊金哲 吴硕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肠黏膜免疫屏障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致石组(PS)、肠黏膜保护组(GLN),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周建立胆囊胆... 目的探讨肠黏膜免疫屏障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致石组(PS)、肠黏膜保护组(GLN),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周建立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检测并比较各组胆结石的成石率,绒毛形态,高倍镜下(×400)肠黏膜固有层和上皮内的、CD3+T细胞数、CD40+B细胞数和IgA阳性浆细胞数。结果致石组成石率为68.4%,明显高于对照组20.0%和保护组36.8%(P<0.05)。相比对照组,成石组肠壁各层变薄,炎性表现。阳性T淋巴细胞由每高倍视野(21.8±2.5)个降至(11.1±3.4)个,P<0.01;B淋巴细胞由每高倍视野(12.9±2.0)个降至(10.7±3.6)个,P<0.01;浆细胞数由每高倍视野(12.4±3.4)个降至(10.7±3.5)个,P<0.01。肠黏膜保护组肠壁炎性表现轻于致石组,各指标均较致石组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石形成过程中,存在肠黏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异常。谷氨酰胺可改善豚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免疫屏障 肠黏膜机械屏障 胆色素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未成熟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贾哲 梁健 +1 位作者 李宏伟 张弘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处理组。分别在给药的3,5,7,9,11d取脾脏并分离D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的数量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DC的比值。结果DC数量增长与两组药物刺激时间呈线性关系;两组imDC/DC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性,其中预处理后的第7d达最大值;两种刺激因子对大鼠体内DC增值的数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预处理因素对大鼠体内DC成熟度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M-CSF或G-CSF在大鼠体内作用时,可增加DC的数量及imDC/DC的比率。提示体内使用G-CSF在促进DC的未成熟状态以及诱导免疫耐受方面可能比GM-CSF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