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血管剪切力通过METTL3乳酸化修饰促进LncRNA TUG1的m6A甲基化诱导内皮细胞铁死亡
1
作者 徐香山 芮绅 金元哲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5-75,共1页
目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和铁死亡在动脉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低血管剪切力处理下,蛋白翻译后修饰和Lnc 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对内皮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不同血管剪切力(5、20 dyn/cm^(2))处理24 h的内皮细胞,通过PCR,WB、比... 目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和铁死亡在动脉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低血管剪切力处理下,蛋白翻译后修饰和Lnc RNA的m6A甲基化修饰对内皮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方法不同血管剪切力(5、20 dyn/cm^(2))处理24 h的内皮细胞,通过PCR,WB、比色法、IF等检测L-LA、Kla-METTL3、Lnc RNA TUG1、Fe^(2+)、ROS、GPX4、MDA、JC-1等指标的表达。通过Co-IP、si RNA等检测KAT6A对METTL3的乳酸化修饰。通过m6A dot-blot、Me-RIP,RIP、RNA pull down、m6A-Select等检测METTl3、YTHDC1对Lnc RNA TUG1的m6A修饰。通过PCR、WB、IF等检测Lnc RNA TUG1对YAP的定位及表达影响。结果低血管剪切力增加Fe^(2+)、ROS、MDA的表达、降低JC-1、GPX4的表达。低血管剪切力促进KAT6A的表达、诱导METTL3乳酸化修饰,增加m6A甲基化催化能力。METTL3、YTHDC1促进Lnc RNA TUG1的m6A甲基化修饰、增加其稳定性。Lnc RNA TUG1抑制YAP磷酸化、促进其核易位,诱导内皮细胞铁死亡。结论低血管剪切力通过KAT6A促进METTL3乳酸化修饰,进而通过METTL3/YTHDC1依赖的m6A修饰机制增加Lnc RNA TUG1的表达并诱导YAP的核易位及表达,促进内皮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表观遗传学 甲基化修饰 动脉硬化 催化能力 翻译后修饰 铁死亡 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KN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君 雷明明 +1 位作者 王妍 金元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7-310,314,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规则趋化因子(FKN)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确FKN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TEMI患者65例(A组)、NSTEMI患者24... 目的通过研究不规则趋化因子(FKN)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确FKN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TEMI患者65例(A组)、NSTEMI患者24例(B组)、UA患者28例(C组),同时选择以胸痛为表现但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2例(对照组,D组),比较4组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冠脉造影检查和(或)介入治疗术前、术后4 h、术后24 h]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FKN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之间、AMI患者与非AMI患者之间在术前、术后4 h以及术后24 h在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水平及冠脉Gensini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4 h,A组、B组、C组和D组的FKN浓度值依次降低,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与B组FKN浓度值明显高于C组与D组(P<0.05)。术后1周,A组与B组、D组相比FKN浓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 h FKN表达和CK、CK-MB、c Tn T以及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c Tn T的相关性最佳(r=0.760)。结论 FKN在AMI早期即可明显升高,与梗死的心肌面积明显相关,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不规则趋化因子 GENSINI评分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和体重指数对中年人群血钾与血压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尹玉 韩硕 +2 位作者 马亚楠 王国锋 金元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性别、体重指数(BMI)对中年人群血钾与血压关系的影响。方法将2011至2012年中年体检者1 019例按性别及BMI分为:男性BMI<24组,男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分析以上各组血钾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男性BMI≥2... 目的探讨性别、体重指数(BMI)对中年人群血钾与血压关系的影响。方法将2011至2012年中年体检者1 019例按性别及BMI分为:男性BMI<24组,男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女性BMI≥24组。分析以上各组血钾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男性BMI≥24组血钾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明显相关(P<0.05),男性BMI<24组及女性2组血钾与血压(SBP及DBP)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中年人群中高BMI男性血压与血钾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盐敏感 体重指数 雌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KN、PI3K及NF-κB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表达的的影响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于霏 金元哲 +3 位作者 雷明明 张学颖 张晓春 刘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核因子κB(NF-κB)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6表达的影响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研究FKN影响IL-6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 目的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核因子κB(NF-κB)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6表达的影响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研究FKN影响IL-6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提取的PBMC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FKN组、LY294002组(PI3K抑制剂)、PDTC组(NF-κB抑制剂)、FKN+缬沙坦组、FKN+LY294002组、FKN+PDTC组,后二组在FKN诱导PBMC细胞前分别由LY294002、PDTC预处理。各组PBMC分别在12 h和24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IL-6表达。结果培养12 h后,与对照组比较,FKN组IL-6明显降低(P<0.05),LY294002组和PDT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FKN组比较,FKN+缬沙坦组IL-6明显降低(P<0.05),FKN+LY294002组IL-6明显升高(P<0.05)、FKN+PDTC组IL-6明显降低(P<0.05)。培养24 h后,各组IL-6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KN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的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PI3K途径抑制IL-6的表达,而通过NF-κB途径促进IL-6的表达,总体上FKN可以抑制IL-6的表达。缬沙坦可增加FKN抑制IL-6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趋化因子 磷脂酰肌醇-3激酶 核因子ΚB IL-6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1诱骗寡核苷酸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汪立杰 刘闺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诱骗寡核苷酸(诱骗基因)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雄性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4个时相点(3,7,14,21d),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取...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诱骗寡核苷酸(诱骗基因)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雄性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4个时相点(3,7,14,21d),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取大鼠颈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对照组1(对照基因组)和对照组2(转染试剂组)分别与诱骗基因组相比,球囊损伤后7d可见内膜增生,14d、21d增生更明显(P<0.01)。正常动脉未见PCNA表达,动脉损伤后7d,新生内膜及中膜中PCNA阳性表达达高峰,14d后逐渐下降。诱骗基因治疗后,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相比,动脉PCNA表达减少(P<0.01)。诱骗基因组NO含量较两对照组增高,第14d最明显(P<0.01)。结论Egr-1诱骗寡核苷酸可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能升高血中NO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新生内膜 诱骗寡核苷酸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间期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9
6
作者 韩硕 金元哲 +8 位作者 张晓红 段志英 林英子 柳兢 周东晖 王琦 王婧如 王国锋 郑东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研究QT、QTc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参与沈阳市城区动脉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将其分为MS组及非... 目的研究QT、QTc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参与沈阳市城区动脉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诊断标准将其分为MS组及非代谢综合征(NMS)组。QT间期由12导联心电图测得,QTc按照Bazett和Fridericia公式计算,分析QT及QTc与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9名35~64周岁居民,MS组与NMS组比较,QTcB及QTc F明显延长[(415.8±31.9)ms vs.(410.1±32.1)ms,(407.2±29.1)ms vs.(402.6±28.8)ms,P<0.05]。随着MS组成因素增多,QT、QTcB及QTc F呈延长趋势。回归分析显示QT间期与血钾、吸烟、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相关,QTc B及QTc F与患高血压病、腰围、血钾相关。结论 MS者QTc易出现延长,可能使M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风险增加,需重视对其进行心电图的检测,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 QTC 代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