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艳丽 刘颖 +6 位作者 付大军 程世凯 刘颖 朱星华 罗福永 黄康 张锦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8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3例...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8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孕24周至生后28天,中位数年龄9天.原发肿瘤4例位于左肾上腺,2例位于右肾上腺,1例位于双肾上腺,1例位于盆腔.6例经肿瘤组织病理学确诊,2例经骨髓细胞学确诊.临床分期:1期1例,2期1例,4S期6例.5例给予原发肿瘤切除和术后化疗,1例给予一侧原发肿瘤切除和术后化疗,2例仅给予化疗.8例均生存,随访时间6-56个月,6例均达持续完全缓解,2例带瘤生存.结论: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自身生物学特性,临床分期主要为1期、2期和4S期,病理分型多数是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神经母细胞瘤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组织氧合变化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云峰 周丛乐 +7 位作者 张家洁 李志光 王丹华 王俊怡 谢利娟 周晓光 张巍 刘颖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检测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rSO2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以无特殊疾病的223名足月儿作为正常组足月儿亚组,于生后3d内测定脑rSO2;...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检测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rSO2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以无特殊疾病的223名足月儿作为正常组足月儿亚组,于生后3d内测定脑rSO2;以196例患有可能影响脑氧合疾病的新生儿作为疾病组,在疾病急性期测定脑rSO2。疾病组分为呼吸系统疾病亚组(97例),分析脑rSO2与PaO2的关系;循环系统疾病亚组(44例),分析脑rSO2与心率的关系;脑损伤亚组(55例),分析脑rSO2与脑血流的关系。结果①疾病组脑rSO2为(56±6)%,显著低于正常组足月儿亚组(P<0.05)。②轻度与重度呼吸系统疾病亚组脑rSO2分别为(60±3)%和(54±6)%,轻度和重度循环系统疾病亚组脑rSO2分别为(59±3)%和(53±6)%,轻度和重度脑损伤亚组脑rSO2分别为(59±3)%和(54±4)%。3个疾病亚组中轻度与重度间脑rS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呼吸系统疾病亚组脑rSO2与PaO2呈三次方程曲线(y=-62.93+4.75x-0.059x2+0.00024x3)。PaO2≥60mmHg时,脑rSO2约为62%,脑氧合正常;PaO2<50mmHg时,脑rSO2<57%,脑组织缺氧。循环系统疾病亚组脑rSO2与心率呈二次方程曲线(y=1.11+0.8241x-0.0027x2)。心率在105~200.min-1时,脑rSO2>58%,脑氧合正常;心率低于105.min-1或高于200.min-1时,脑rSO2<58%,脑组织缺氧。脑损伤亚组脑rSO2<58%时,大脑前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代偿性增高,阻力指数偏低,脑损伤较重。结论严重疾病状态下可同时伴有脑组织缺氧。脑rSO2的变化与PaO2、心率及脑血流的变化密切相关。NIRS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有价值的脑氧合检测方法,有助于临床直观量化地发现脑组织的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疾病 新生儿 脑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对早产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旭 曹美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5-897,共3页
目的 探讨茵栀黄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早产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0 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 组均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泵入(5 mg/kg,Q12 h)及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 目的 探讨茵栀黄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早产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0 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 组均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泵入(5 mg/kg,Q12 h)及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5 mL/次,Q8 h)。疗程 2 周。观察 2 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汁酸(TBA)、巨细胞病毒-DNA 定量(CMV-DNA)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 2 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 ALT、γ-GT、TBIL、DBIL、TBA 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4.286、4.745、5.397,4.875,4.953,P均〈0.05);治疗组 CMV-DNA 转阴 35 例(71.43%),对照组转阴 25 例(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P = 0.022)。 结论 应用茵栀黄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早产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在保肝、降黄、利胆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 巨细胞病毒肝炎 肝功能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颖 王艳芳 +6 位作者 贺嘉 付大军 程士凯 孙艳丽 高琳 闻德亮 张锦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110例,其中26例肿瘤位于纵隔,其他部位84例。将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生物学预后因素与其他部...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110例,其中26例肿瘤位于纵隔,其他部位84例。将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生物学预后因素与其他部位对比。结果:纵隔组平均年龄25.5个月,与其他部位组相近。初诊时纵膈组88.5%有症状,高于其他部位组60.7%(P<0.05);早期病例(Ⅰ、Ⅱ期)34.6%,高于其他部位组8.3%(P<0.05);血清NSE>100 ng/L者达21.4%,低于其他部位组86.1%(P<0.001)。纵隔组N-myc基因拷贝数均<10,其他部位组N-myc基因拷贝数>10者为23.1%(P<0.05)。纵隔组4年总生存率为80.0%,其中局限性肿瘤(Ⅰ、Ⅱ、Ⅲ期)达100%,分别高于其他部位组44.0%、82.0%。结论:多数纵隔神经母细胞瘤表现出临床分期早(Ⅰ、Ⅱ期)和良好的生物学预后因素,这些特征可能与纵隔神经母细胞瘤良好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纵隔 儿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