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A肾病牛津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卅立 范秋灵 +4 位作者 赵洁 刘楠 王曦 姜奕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Ig A肾病牛津分型的4种主要病变:系膜细胞增生(M0/1)、内皮细胞增生(E0/1)、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0/1)、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0/1/2)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2月17日至2011年10月11日在中国医科... 目的研究Ig A肾病牛津分型的4种主要病变:系膜细胞增生(M0/1)、内皮细胞增生(E0/1)、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0/1)、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0/1/2)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2月17日至2011年10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确诊的514例18岁以上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除外过敏性紫癜、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等继发性Ig A肾病。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二分类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4例Ig A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1.06∶1,平均年龄(35.70±11.99)岁,平均病程(18.31±30.42)个月。单纯血尿组牛津分型以M0E0S0T0为主。慢性肾脏病肾功能分期、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 G与M病变呈正相关;血清白蛋白、C3、血小板与M病变呈负相关。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小板升高是影响系膜细胞增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尿蛋白≥3.5 g的患者M1的比例(67.5%)显著高于非肾病范围蛋白尿的患者。年龄、收缩压、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 G与E病变呈正相关;病程、血清白蛋白与E病变呈负相关。年龄、病程长是E病变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以上患者E1的比例(73.3%)显著高于60岁以下患者。CKD分期、收缩压、24 h尿蛋白定量与S病变呈正相关。年龄、CKD肾功能分期、收缩压、舒张压、C4、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纤维蛋白原、血尿酸、血胱抑素C、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 G与T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Ig G与T病变呈负相关。前驱感染史、舒张压≥90 mm Hg、低白蛋白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贫血、高C反应蛋白血症是T病变加重的影响因素。结论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小板升高,高龄,病程长,存在低白蛋白血症、贫血、高脂血症、前驱感染、舒张压升高、高C反应蛋白血症是Ig A肾病患者牛津分型病变严重的危险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行肾活检,明确病理分级,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牛津分型 临床指标 危险因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G及β_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艳萍 苏晓林 +2 位作者 王禹 王秋月 任青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4,共2页
通过对尿中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及血、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 )的联合检测探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方法。NAG采用 72 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β2 m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的NAG、血及尿中的 β2 m均... 通过对尿中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及血、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 )的联合检测探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方法。NAG采用 72 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β2 m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的NAG、血及尿中的 β2 m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表明NAG及血、尿 β2 m的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Β2-微球蛋白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肾脏损害的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晓丹 杨刚 +3 位作者 范秋灵 刘楠 栗霄立 冯江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特征和演变,旨在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KKAy小鼠和C57BL/6小鼠各20只,分别于8周龄、20周龄测定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并留取肾脏标本... 目的观察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特征和演变,旨在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KKAy小鼠和C57BL/6小鼠各20只,分别于8周龄、20周龄测定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并留取肾脏标本,于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肾脏病理特点。结果不同周龄KKAy小鼠体质量、随机血糖均高于对照组C57BL/6小鼠(P<0.05)。20周龄KKAy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高于8周龄KKAy小鼠和对照组C57BL/6小鼠(P<0.05)。20周龄KKAy小鼠光镜下肾小球面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可见硬化结节;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部分扁平、融合。结论 20周龄KKAy小鼠出现肥胖、高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及典型的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是研究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KAY小鼠 糖尿病肾病 动物模型 肾脏病理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A肾病Lee分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洁 范秋灵 +3 位作者 刘楠 张丛笑 姜奕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0-571,578,共3页
目的分析IgA肾病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及影响IgA肾病病理分级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8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病理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IgA肾病病例数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52.4%... 目的分析IgA肾病病理和临床特点以及影响IgA肾病病理分级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8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病理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IgA肾病病例数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52.4%;病理分级以Ⅲ和Ⅳ级为主;年龄、CKD分期、C4、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IgG与Lee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血白蛋白、血红蛋白与Lee分级呈负相关(P均<0.05)。其中高血压[exp(B)=11.308]、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exp(B)=9.23]是IgA肾病病理分级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是保护性因素[exp(B)=0.183]。结论高龄、尿蛋白量大、肾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伴高血压、贫血、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的患者,IgA肾病的病理分级重的可能性大;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贫血是IgA肾病病理分级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Lee分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TGF-β_1、BMP-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学寅 张玉侠 +2 位作者 赵霞 王敏 张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8)、模型组(n=12)、治疗组(n=12),采用单肾切除加2次静脉注射阿霉素法造成慢性肾...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8)、模型组(n=12)、治疗组(n=12),采用单肾切除加2次静脉注射阿霉素法造成慢性肾功不全模型,实验第5~8周治疗组羟苯磺酸钙灌胃,分别于实验6周、8周处死部分大鼠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TGF-β1和BMP-7表达情况。结果肾小球硬化指数(GI)和模型组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TGF-β1表达:模型组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BMP-7表达:模型组较同期对照组表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羟苯磺酸钙可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降低致纤维化因子、增加抗纤维化因子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脏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27
6
作者 佐楠 冯江敏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0,共3页
通过对158例年龄≥60岁的老年肾病综合征(N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和肾脏病理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58例中原发性NS 142例,继发性NS 16例,继发性NS的首位病因是淀粉样变肾病。老年NS的肾脏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 通过对158例年龄≥60岁的老年肾病综合征(N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和肾脏病理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58例中原发性NS 142例,继发性NS 16例,继发性NS的首位病因是淀粉样变肾病。老年NS的肾脏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多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易并发感染和急性肾损伤。肾活检对老年NS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老年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C4d沉积为IgA肾病的预后因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林林 刘楠 +4 位作者 王娟 朱林波 姚丽 徐天华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肾小球补体C4d沉积在评估Ig A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Ig A肾病患者肾组织C4d沉积情况,分析C4d沉积与临床、病理指标以及肾脏缓解间的关系。结果纳入131例Ig A肾病患者,30例存在肾小球C4d沉积。与无... 目的探讨肾小球补体C4d沉积在评估Ig A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Ig A肾病患者肾组织C4d沉积情况,分析C4d沉积与临床、病理指标以及肾脏缓解间的关系。结果纳入131例Ig A肾病患者,30例存在肾小球C4d沉积。与无C4d沉积者相比,肾小球C4d沉积者血肌酐、尿蛋白、C4d水平及高血压发生率更高,但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随Lee分级病理表型加重,肾小球C4d沉积者比例增加(P=0.005)。C4d沉积者系膜增生、内皮增生、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损害更重。肾小球C4d沉积者肾脏缓解率明显低于无C4d沉积者(P<0.001)。结论存在肾小球C4d沉积的Ig A肾病患者临床和病理表现更重,肾脏缓解率更低。肾小球C4d沉积可望成为判断Ig A肾病预后重要的病理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C4d IGA肾病 肾病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Ⅳ型胶原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姚丽 付延红 +3 位作者 王力宁 周华 马健飞 冯江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 :研究尿Ⅳ型胶原在糖尿病肾病 (DN)早期肾损害时的变化及与其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85例糖尿病患者及 2 4例正常成人尿Ⅳ型胶原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尿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 目的 :研究尿Ⅳ型胶原在糖尿病肾病 (DN)早期肾损害时的变化及与其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85例糖尿病患者及 2 4例正常成人尿Ⅳ型胶原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组尿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尿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均 <0 0 1) ;尿Ⅳ型胶原水平与尿白蛋白及病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尿Ⅳ型胶原水平与血糖、体重指数、血脂及血压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DN存在着胶原代谢的异常。尿Ⅳ型胶原在DN肾损害早期明显增高 ,并随病情进展持续性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Ⅳ型胶原 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缓大鼠残肾模型肾纤维化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边晓慧 赵桂锋 +3 位作者 孙立 刘娜 李德天 冯江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延缓肾纤维化的能力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5/6肾切除残肾模型,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SC,移植后4周观察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观察残肾组织中CD44、CD6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延缓肾纤维化的能力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5/6肾切除残肾模型,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SC,移植后4周观察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的改变,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观察残肾组织中CD44、CD68、TGF-β1和α-SMA的表达。结果 MSC能够改善残肾功能和延缓肾纤维化;MSC不仅减少了巨噬细胞的浸润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堆积,而且抑制了CD44和TGF-β1的表达。结论 MSC治疗能够延缓肾纤维化,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 6肾切除 慢性肾衰竭 肾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血中AngⅡ,6-K-PGF_(1α)/TXB_2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立 冯江敏 +1 位作者 马健飞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65,共2页
研究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前后血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6 K PGF1α/TXB2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经 3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表明 ,PGE1能够下调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血中AngⅡ值 ,改善 6 k PGF... 研究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前后血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6 K PGF1α/TXB2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经 3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表明 ,PGE1能够下调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血中AngⅡ值 ,改善 6 k PGF1α/TXB2 比值 ,进而改善肾脏血液供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慢性间质性肾炎 血管紧张素Ⅱ 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栓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例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艳秋 马健飞 +1 位作者 冯江敏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7-458,46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1996-2004年我院肾内科住院LN病人52例,所有病人在B超下行肾活检,所取肾组织分别作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结果:52例病人中Ⅳ型LN最多... 目的:初步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1996-2004年我院肾内科住院LN病人52例,所有病人在B超下行肾活检,所取肾组织分别作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结果:52例病人中Ⅳ型LN最多,占28.8%;其次为Ⅲ型,占26.9%;Ⅰ型和Ⅵ型相对少见。亚临床肾炎以Ⅱ型多见,肾炎综合征以Ⅱ型和Ⅲ型多见,Ⅳ型和Ⅴ型最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与其它组相比,P<0.05)。贫血和ds-DNA在Ⅳ型中比率较高(与其它组比较,P<0.05),Ⅱ型γ球蛋白升高较其它组明显(P<0.05)。结论:LN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没有完全恒定的关联性,临床工作要综合病人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和病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肾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对Heymann肾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任青 李子龙 +1 位作者 周希静 吕开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用抗FxIA抗体将25只大鼠制成被动Heymann肾炎,并随机分成A、B两个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在造型前一天开始每天经口灌入胃心肝宝(主要成分冬虫夏草)50mg/kg,B组是在造型后7天开始按相同剂量和方法给药。从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病理学几方... 用抗FxIA抗体将25只大鼠制成被动Heymann肾炎,并随机分成A、B两个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在造型前一天开始每天经口灌入胃心肝宝(主要成分冬虫夏草)50mg/kg,B组是在造型后7天开始按相同剂量和方法给药。从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病理学几方面证明冬虫夏草对Heymann肾炎有疗效,特别是早期治疗的A组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肾炎 肾小球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β_2微球蛋白、NAG测定对肾功能评价的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雪竹 严海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315,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志愿者尿液β2微球蛋白含量(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以及肌酐清除率(Ccr),探讨其对肾功能评价的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于沈阳市内随机抽取140名年龄40岁以上的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志愿者尿液β2微球蛋白含量(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以及肌酐清除率(Ccr),探讨其对肾功能评价的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于沈阳市内随机抽取140名年龄40岁以上的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40~49岁、50~59、60~69岁及≥70岁组).留取晨尿,用ELISA法测定尿β2-MG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尿NAG含量.同时测定血清肌酐浓度,计算Ccr值.结果:尿β2-MG、NAG含量随年龄增高而增高;Ccr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70岁组尿β2-MG、NAG含量与其他3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Ccr显著下降(P<0.05).尿NAG含量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Ccr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尤其是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可结合尿NAG含量评价老年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2微球蛋白含量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年龄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立 冯江敏 +3 位作者 任青 马健飞 王力宁 周希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研究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C IN)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C IN的患者,应用PGE1治疗一个疗程后,测定其用药前后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6-k-PGF1α/TXB2)... 目的:研究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慢性间质性肾炎(C IN)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C IN的患者,应用PGE1治疗一个疗程后,测定其用药前后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6-k-PGF1α/TXB2)、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肾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应用PGE1治疗后,C IN患者血中Ang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6-k-PGF1α明显升高,TXB2明显降低,6-k-PGF1α/TXB2明显改善,血BUN、Cr显著降低。C IN中bFGF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及阳性表达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GE1能够改善肾脏血液供应,减轻肾小球硬化及肾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间质性肾炎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步探讨(NZB×NZW)F1×NZW回交鼠和狼疮性肾炎相关的易感基因 被引量:3
15
作者 栗霄立 佐楠 +8 位作者 王力宁 李艳秋 王禹 刘晓丹 马健飞 冯江敏 张玉侠 李子龙 姜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与狼疮性肾炎相关的新西兰黑鼠(NZB)易感基因染色体位点。方法:通过建立(NZB×NZW)F1×NZW回交小鼠模型,以尿蛋白为狼疮性肾炎表现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基于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的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寻找源于NZ... 目的:探讨与狼疮性肾炎相关的新西兰黑鼠(NZB)易感基因染色体位点。方法:通过建立(NZB×NZW)F1×NZW回交小鼠模型,以尿蛋白为狼疮性肾炎表现型,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基于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的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寻找源于NZB的遗传易感基因位点并确定染色体位置。结果:根据QTL分析发现两个与狼疮鼠蛋白尿发生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点,分别位于NZB小鼠第4号染色体的D4Mit71区域及第17号染色体D17Mit22区域(LOD>3.3)。同时携有两个NZB位点的小鼠尿蛋白阳性率最高,而只有一个位点的小鼠其尿蛋白阳性率较NZW纯合鼠也明显增高(P<0.005)。结论:NZB第4号染色体的D4Mit71区域及第17号染色体的D17Mit22区域可能为(NZB×NZW)F1×NZW回交鼠狼疮性肾炎蛋白尿易感位点。两个位点之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小鼠模型 易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地沙坦抑制2型糖尿病KK/Ta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秋灵 李卅立 +6 位作者 蒲实 董雪竹 张玉侠 冯江敏 马健飞 姜奕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治疗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Ta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KK/Ta小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早期治疗组:自6周龄起经口给予坎地沙坦(4 mg.kg-.1d-1);晚期治疗组:自12周龄起给予坎...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治疗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Ta小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KK/Ta小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早期治疗组:自6周龄起经口给予坎地沙坦(4 mg.kg-.1d-1);晚期治疗组:自12周龄起给予坎地沙坦(4 mg.kg-1.d-1)。正常对照组采用BALB/c小鼠。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脏中DNA氧化损伤的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免疫组化和竞争性RT-PCR检测NADPH氧化酶p47phox亚基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压和糖耐量等临床指标。结果与同龄BALB/c小鼠比较,28周龄KK/Ta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P<0.01),肾脏NADPH氧化酶p47phox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8-OHdG的形成增加(P<0.01)。坎地沙坦治疗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P<0.01),抑制肾脏NADPH氧化酶p47ph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减少8-OHdG的形成(P<0.01),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坎地沙坦治疗通过下调糖尿病状态下肾脏NADPH氧化酶p47phox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坎地沙坦 KK/Ta小鼠 氧化应激 NADPH氧化酶p47pho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系统与IgA肾病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林波 郑建楠 刘林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IgA肾病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但其发病及进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gA肾病的可能机制为糖基化缺陷的IgA1增多,与抗聚糖抗体结合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进而激活补体途径,导致免疫炎症反应。补体激活的替... IgA肾病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但其发病及进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gA肾病的可能机制为糖基化缺陷的IgA1增多,与抗聚糖抗体结合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进而激活补体途径,导致免疫炎症反应。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凝集素途径、补体成分以及补体调节蛋白在IgA肾病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肾组织、尿液、血清中补体成分及其调节因子的检测可望作为IgA肾病病情活动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研究IgA肾病中补体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使其成为IgA肾病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补体系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渗透压测定对肾小球疾病及急慢性肾盂肾炎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国柱 苏晓林 +1 位作者 王禹 陈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3,共2页
使用国产FM3 型冰点渗透压计测定经病理诊断的肾小球疾病及急、慢性肾盂肾炎病人的尿渗量、渗量比和无溶质水清除率。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盂... 使用国产FM3 型冰点渗透压计测定经病理诊断的肾小球疾病及急、慢性肾盂肾炎病人的尿渗量、渗量比和无溶质水清除率。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1)。尿渗透压测定可以推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肾盂肾炎的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渗透压 肾小球疾病 肾孟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模型中透明质酸和CD_(44)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及修复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边晓慧 何平 +3 位作者 孙广萍 孙立 李德天 冯江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103-2108,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模型中透明质酸(HA)与CD44的相互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归巢和修复受损肾脏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MSC组(n=8)和MSC/抗CD44组(n=8)。采用间隔1周...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模型中透明质酸(HA)与CD44的相互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归巢和修复受损肾脏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MSC组(n=8)和MSC/抗CD44组(n=8)。采用间隔1周的两步法建立大鼠5/6肾切除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麻醉和肾被膜剥离,而不进行肾切除术。第二次术后第8周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1×107/ml MSC、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1×107/ml MSC、1×107/ml抗CD44抗体OX50预孵的MSC。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和残肾组织。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观察病理改变,应用肾小球硬化指数和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来判定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观察残肾组织中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变化;免疫荧光法追踪归巢的MSC;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HA的表达;双荧光法观察MSC与HA的共定位关系。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升高(P<0.05),肾脏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肥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炎性细胞浸润和肾间质纤维化,包括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MSC组、MSC/抗CD44组肌酐、尿素氮、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均降低(P<0.05)。假手术组肾皮质几乎不表达HA,而模型组的肾皮质大量表达HA。免疫荧光法显示,治疗4周后,假手术组未发现有归巢的MSC,MSC组的残肾组织中有较多的MSC,MSC/抗CD44组归巢的MSC减少。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较多MSC归巢至HA表达丰富的区域。结论 HA和CD44的相互作用影响MSC的归巢能力,但不影响MSC修复受损肾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慢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 CD44 归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禹 王树杰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8-409,417,共3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有肾损害临床表现的临床狼疮性肾炎(OLN)组38例患者和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亚临床狼疮性肾炎(SLN)组26例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结果。结果:OLN组患者SLEDAI评分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有肾损害临床表现的临床狼疮性肾炎(OLN)组38例患者和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亚临床狼疮性肾炎(SLN)组26例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结果。结果:OLN组患者SLEDAI评分明显高于SLN组患者(P<0.01),补体C3水平明显低于SLN患者(P<0.05),5项尿微量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肾脏病理结果证实全部SLE患者均有肾小球损害,OLN组以Ⅳ型LN为主,SLN组Ⅱ型LN多见。肾小管病变、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在2组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肾损害临床表现的SLE患者应尽早行肾活检明确SLN的诊断及病理类型,控制LN进展、延缓肾功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肾炎 肾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