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实践体会(附视频) 被引量:1
1
作者 鲍志野 朱嘉亿 +6 位作者 蹇骞 潘崎 刘博千 张景旭 赵柯艺 易才彧 刘浩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1-174,181,共5页
目的总结建立稳定的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实践体会。方法实验练习包括50对供、受体为昆明小鼠的同系移植,4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正式实验包括1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30对以Balb/c小鼠... 目的总结建立稳定的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实践体会。方法实验练习包括50对供、受体为昆明小鼠的同系移植,4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正式实验包括1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30对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J小鼠为受体的同种异系移植。记录手术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包括供体心脏摘取和修整时间、受体血管吻合等)。术后每日观察移植心脏搏动持续时间及受体存活时间,同时记录移植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所需时间。同系移植术后30 d、同种异系移植术后7 d行移植心脏病理学检查(各5只)。结果正式实验心脏移植成功率为90%。供体心脏摘取和修整时间为(13.9±0.6)min,受体冷缺血时间为(14.2±1.2)min,血管吻合时间为(34.2±3.1)min,总手术时间为(86.6±5.4)min,术后同系移植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达到100 d以上,术后30 d病理学检查显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同种异系移植小鼠因发生排斥反应,存活时间为(7.2±0.5)d。术后7 d病理学检查示心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呈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表现。尾静脉注射超过200次后,成功率达90%。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同时进行尾静脉注射可有效地利用预实验的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 尾静脉注射 小鼠 移植免疫 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 炎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灌注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程颖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0-393,共4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单纯冷保存一直是临床肝脏保存的主要模式。但供肝短缺,扩大标准供肝应用增加,对供肝保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肝脏机械灌注相关研究日益成熟,相关设备开发也越加完善,有望成为供肝保存与修复的有效手段。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单纯冷保存一直是临床肝脏保存的主要模式。但供肝短缺,扩大标准供肝应用增加,对供肝保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肝脏机械灌注相关研究日益成熟,相关设备开发也越加完善,有望成为供肝保存与修复的有效手段。目前研究较多的机械灌注主要包括低温机械灌注、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和常温机械灌注。经动物实验证明,机械灌注可以有效地挽救部分边缘供肝,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且灌注液中生化指标、胆汁量等均可为供肝质量评估提供客观指标。近两三年,在欧美地区也开展了临床应用,结果令人振奋,机械灌注对"不理想"的边缘供肝的确有修复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病例还较少,欧洲数个移植中心已经拟开展相关的多中心研究。尽管机械灌注的前景乐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应用指征、灌注参数设置、灌注液的选择等仍未达成统一,尚需大量的临床实践进行探索,其效果也需长期观察进一步验证。机械灌注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保存和修复手段,同时为药物治疗、基因干预等手段提供了平台。理想的机械灌注可以实现"个体化"保存,最大程度地保存、修复供肝。期待这一技术尽早成熟,真正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机械灌注 肝脏保存 低温机械灌注 低温氧合机械灌注 常温机械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供肾成人移植1例报告
3
作者 李晓航 张佳林 +6 位作者 孟一曼 杨蕾 李柏峰 成东华 刘树荣 陈旭春 李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67,共3页
报道辽宁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婴幼儿供肾的多器官获取,探讨供肾修整和成人移植及其围手术期治疗相关问题。
关键词 婴幼儿供体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姜 陈旭春 +1 位作者 孟一曼 杨蕾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总结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9例肾移植受体中43例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为5.7%。... 目的总结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9例肾移植受体中43例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肾移植受体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为5.7%。发病年龄(52±11)岁,肿瘤确诊时间为移植术后60(13~193)个月。43例恶性肿瘤中包括原肾肾癌9例、膀胱癌7例、肺癌6例、淋巴瘤5例、大肠癌4例、乳腺癌4例、皮肤癌2例、肾上腺癌1例、胃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胰腺癌1例、头皮血管肉瘤1例和脑膜瘤1例,确诊后采取手术、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等方案治疗。术后1、5年存活率分别为81%和63%。结论肾移植受体术后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且以泌尿系统肿瘤最常见。治疗应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无法手术者采用抗肿瘤综合治疗,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并调整用药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恶性肿瘤 新发 泌尿系统 免疫抑制剂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肾癌 膀胱癌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中入肝血流量对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瑞 李晓航 +6 位作者 李峰 刘青鹏 逯宪良 王博文 孟一曼 杨蕾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入肝血流量对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D)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室治疗的138例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EAD的诊断标准分为2组:发生EAD组(EAD组)和未发生EAD组(非EAD组)。比较...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入肝血流量对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D)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室治疗的138例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EAD的诊断标准分为2组:发生EAD组(EAD组)和未发生EAD组(非EAD组)。比较2组患者入肝血流量与各高危因素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发生EA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AD组比较,EAD组术中门静脉最大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术中门静脉最大血流量<1 600 mL/min是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最大血流量<1 600 mL/min是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肝移植术中入肝血流量可为术后是否发生EA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血流量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供肝动脉变异肝移植肝动脉重建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虞桦 张佳林 +5 位作者 张城硕 王凤山 吴刚 李桂臣 刘树荣 刘永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2-355,360,共5页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对肝移植术后动脉及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总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式。方法查阅我院2005年5月至2015年4月实施的肝移植手术病例210例,其中,合并供肝动脉变异(动脉变异组)42例,未合并供肝动脉变异(非变异组)168...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对肝移植术后动脉及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总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式。方法查阅我院2005年5月至2015年4月实施的肝移植手术病例210例,其中,合并供肝动脉变异(动脉变异组)42例,未合并供肝动脉变异(非变异组)168例。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肝移植中,供肝动脉变异42例,变异率20.0%。动脉变异组肝动脉重建后血流均值(174.7±95.1)mL/min,非变异组血流均值(190.9±101.6)mL/min,2组无统计学差异(P=0.519)。共有12例(5.71%)患者发生动脉并发症,其中动脉变异组4例(4/42),非变异组8例(8/168),2者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72,P〉0.05)。共有25例(11.9%)发生了胆道并发症,其中动脉变异组5例(5/42),非变异组20例(20/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5,P〉0.05)。结论供肝动脉变异重建不会增加肝动脉及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变异 肝动脉重建 动脉并发症 胆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受体肝动脉变异肝移植肝动脉重建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博文 张佳林 +3 位作者 李晓航 孟一曼 杨蕾 张城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受体肝动脉变异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胆道及门静脉并发症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6年9月实施的197例肝移植手术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统计肝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受体肝动脉变... 目的探讨受体肝动脉变异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胆道及门静脉并发症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6年9月实施的197例肝移植手术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统计肝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受体肝动脉变异(变异组) 22例(11.6%),未变异(非变异组) 175例(88.4%),变异组与非变异组肝动脉血流无统计学差异[(240.4±151.8) mL/min vs (175.7±100.2) mL/min,P=0.098],门静脉血流无统计学差异[(1 752.5±471.9) mL/min vs(1 688.9±787.1) mL/min,P=0.801]。出现肝动脉并发症23例(11.7%),2组无统计学差异(3/22 vs 20/175,χ~2=0.002,P> 0.05);胆道并发症41例(21%),2组无统计学差异(5/22 vs 36/175,χ~2=0.002,P> 0.05);门静脉并发症17例(8.6%),2组无统计学差异(3/22 vs 14/175,χ~2=0.235,P> 0.05)。结论受体肝动脉变异不会增加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胆道及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动脉变异 肝动脉重建 动脉并发症 胆道并发症 门静脉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大鼠移植肝组织GRP-78及CHO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萌 潘崎 +1 位作者 程颖 刘永锋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62-267,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褪黑素(MEL)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ERS)通路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表达的影响,探讨MEL对移植肝的作用。方法采用"磁环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雄性SD... 目的通过检测褪黑素(MEL)对肝移植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ERS)通路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表达的影响,探讨MEL对移植肝的作用。方法采用"磁环法"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原位肝移植+褪黑素处理组(OLT+MEL组),每组各8只。术后24 h,获取血清样本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GRP-78及CHO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OLT组血清ALT、AST显著升高(均为P<0.01),肝组织损伤严重,GRP-78及CHOP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增加(均为P<0.01)。与OLT组比较,OLT+MEL组大鼠ALT、AST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5),肝组织损伤减轻,GRP-78及CHO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论褪黑素能降低移植肝ERS相关分子GRP-78及CHO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这可能是它减轻移植后肝脏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大鼠 褪黑素 内质网应激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估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凝血状态 被引量:9
9
作者 孙赫 李晓航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 采用新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传统凝血指标,评估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并指导围术期输血。方法 利用血栓弹力图结合常规凝血指标,评估肝移植患者术前凝血状态。将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肝移植患者术前... 目的 采用新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传统凝血指标,评估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并指导围术期输血。方法 利用血栓弹力图结合常规凝血指标,评估肝移植患者术前凝血状态。将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肝移植患者术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Child-Pugh分级,比较不同肝功能损伤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 常规凝血指标示肝移植患者术前血小板明显降低、凝血因子严重不足;血栓弹力图示除了MA值略有异常,余均在正常范围。相关性分析显示除R时间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相关性,血栓弹力图其他指标与其对应的常规凝血指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前重度肝功不全的患者更趋于低凝状态。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前处于轻度低凝状态,肝功能障碍越重的患者低凝状态越严重,可根据实时的血栓弹力图指标指导围术期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肝移植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尔基体磷蛋白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城硕 陈保民 +2 位作者 焦奥 孙宁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2例肝细胞癌与配对的癌旁组织中GOLPH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GOLPH3表达水平与患者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利...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2例肝细胞癌与配对的癌旁组织中GOLPH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GOLPH3表达水平与患者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OLPH3蛋白在肝细胞癌细胞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GOLPH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92/132),在癌旁组织中为42.4%(56/132),GOLPH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P<0.001)。肝细胞癌组织中,GOLPH3高表达组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21.2%(14/66),而GOLPH3低表达组为6.1%(4/66),GOLPH3高表达组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OLPH3低表达组(P<0.05)。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OLPH3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癌细胞的细胞质中,且在细胞核内存在散在性分布。结论 GOLPH3可作为一种癌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高尔基体鳞蛋白3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SGI-1027对人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宁 张佳林 +2 位作者 张城硕 焦奥 陈保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SGI-1027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给予不同浓度(0、5、10、15、20、25、30和35μmol/L)的SGI-1027处理Huh7细胞24 h后,MTS法检测SGI-1027对Huh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组Huh7细胞中加入SGI-102730μmol/L,对照组... 目的探讨SGI-1027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给予不同浓度(0、5、10、15、20、25、30和35μmol/L)的SGI-1027处理Huh7细胞24 h后,MTS法检测SGI-1027对Huh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组Huh7细胞中加入SGI-102730μmol/L,对照组Huh7细胞中仅加入等量0.1%DMSO;碘化丙啶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GI-1027对Huh7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SGI-1027对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染色观察SGI-1027处理后Huh7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SGI-1027在Huh7细胞中的IC_(50)为27.3μmol/L,SGI-1027能够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SGI-1027不影响Huh7细胞周期;SGI-1027能够诱导Huh7细胞凋亡,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242±0.204)%和(46.57±2.512)%(P<0.05)。TUNEL染色观察对照组细胞呈圆形,而实验组细胞呈典型凋亡表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77±0.407)%和(58.24±8.427)%(P<0.05)。结论 SGI-1027能够抑制Huh7细胞增殖,并且能够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SGI-1027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珠法检测并提取尿液游离甲基化DNA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宁 张佳林 +3 位作者 周翔宇 张城硕 于瑞 赵博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97-900,共4页
目的依据血浆中存在游离DNA的理论,采用磁珠作为固相吸附载体并使用特定设计的试剂体系及提取流程,建立一种简便、高效提取尿液样本中游离甲基化DNA的方法,评价其作为用于尿液样本的甲基化基因检测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磁珠法提取40... 目的依据血浆中存在游离DNA的理论,采用磁珠作为固相吸附载体并使用特定设计的试剂体系及提取流程,建立一种简便、高效提取尿液样本中游离甲基化DNA的方法,评价其作为用于尿液样本的甲基化基因检测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磁珠法提取40例成人尿液中游离甲基化DNA,进行甲基化修饰后,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结果结果显示,提取50 m L尿液可得61~200 ng/μL的甲基化DNA,OD260/280为1.8±0.05。使用甲基化阳性对照DNA引物进行PCR及电泳后可见目的条带,说明其纯度可以满足后续甲基化基因检测和PCR等操作要求。结论尿液中确实存在游离甲基化DNA,同时磁珠法提取尿液游离DNA提取过程简单,且提取纯度高,是一种高效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珠 甲基化 尿液游离甲基化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细胞与胰岛内皮细胞融合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奥 李晓航 +5 位作者 石悦 吕武 孙宁 张城硕 李峰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4-298,共5页
目的 通过电融合法构建由肝细胞系及原代内皮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细胞。方法 利用EMS诱变构建BRL-3A HGPRT缺陷型细胞;利用胆总管灌注法及胰酶消化法获得胰岛内皮细胞;利用CRY-3B细胞电融合仪及HAT筛选策略获得融合细胞;利用流式细胞... 目的 通过电融合法构建由肝细胞系及原代内皮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细胞。方法 利用EMS诱变构建BRL-3A HGPRT缺陷型细胞;利用胆总管灌注法及胰酶消化法获得胰岛内皮细胞;利用CRY-3B细胞电融合仪及HAT筛选策略获得融合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融合细胞的体积、细胞内颗粒密度及DNA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实时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融合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株由大鼠肝细胞系BRL-3A与原代大鼠胰岛内皮细胞融合而成的四倍体BRL-ies细胞。这株细胞既具有内皮细胞表型,表达CD31,又具有肝细胞特性,表达较高水平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结论 肝细胞系BRL-3A可与原代内皮细胞融合形成较稳定的四倍体细胞,同时两者特征表型得以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融合 肝细胞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肝细胞癌细胞DNA甲基化谱的检测及分析
14
作者 孙宁 张佳林 +2 位作者 张城硕 周翔宇 陈保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检测人肝细胞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谱,明确肝细胞癌细胞中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基因的表达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使用DNA甲基化芯片(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 450K Bead Chip)检测人肝细胞癌... 目的检测人肝细胞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谱,明确肝细胞癌细胞中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基因的表达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使用DNA甲基化芯片(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 450K Bead Chip)检测人肝细胞癌细胞Huh7和人永生化肝细胞L02的甲基化谱,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差异性甲基化位点102 254个,差异性甲基化基因26 511个,甲基化相关信号通路43个,其中57.3%的高甲基化CpG位点和39.4%的低甲基化CpG位点的甲基化差异程度≥50%,筛选后确定了3 222个显著高甲基化基因和2 204个显著低甲基化基因。结论在Huh7和L02细胞中存在大量差异性甲基化CpG位点及基因,Huh7细胞中可检测到大量抑癌基因DNA的异常高甲基化,提示DNA异常甲基化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甲基化谱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睿 焦奥 +3 位作者 张城硕 林建贞 石悦 张佳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200,共8页
目的探讨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短肽FLPNF、地塞米松单独及联合处理大鼠胰岛INS-1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 目的探讨短肽FLPN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短肽FLPNF、地塞米松单独及联合处理大鼠胰岛INS-1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INS-1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TUNEL法观察和评估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Glut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抑制了INS-1细胞的生长,细胞损伤明显,可以观察到核皱缩破裂,凋亡率可达(40.6±2.4)%,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明显升高,Glut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在联合应用短肽FLPNF后,胰岛细胞的凋亡率降低至(27.2±2.0)%(P <0.001),细胞形态明显改善,凋亡相关蛋白及Glut2的表达明显改善。结论FLPNF具有保护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胰岛细胞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肽FLPNF 地塞米松 胰岛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胰肠吻合方式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胰肠吻合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118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对2种常用胰肠吻合方式(端端套入式和端侧胰管对黏膜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胰肠吻合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118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引起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对2种常用胰肠吻合方式(端端套入式和端侧胰管对黏膜吻合)进行比较。结果 118例患者中胰瘘发生率32.2%(38/118),均为B级胰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腺质地和术中失血量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分别为0.047、0.001)。胰肠吻合方式比较显示端端套入式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端侧胰管对黏膜吻合(P=0.026)。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腺质地软、术中失血量大的患者胰瘘发生率高。与端端套入式比较,端侧胰管对黏膜吻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危险因素 胰肠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