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毅 蒋丽娟 +1 位作者 肖华凤 任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6-948,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呼吸科及感染科收治的SCAP进行回顾性研究,用Logistic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老年SCAP组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血管疾病、神经...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呼吸科及感染科收治的SCAP进行回顾性研究,用Logistic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老年SCAP组伴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意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死亡组伴发神经系统疾病、COPD、急性意识障碍、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和降阶梯抗菌药物治疗的应用率高于死亡组。结论老年SCAP临床表现不典型,死亡率较高,联合抗菌和降阶梯药物治疗能降低死亡率,感染性休克和COPD是影响SC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临床特点 预后因素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酯对高糖培养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和F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芬琴 王秋月 +4 位作者 魏国柱 马小羽 马东蔚 邓娓娓 孙文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高糖以及霉酚酸酯(MMF)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MCs分为正常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甘露醇渗透压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25... 目的:探讨高糖以及霉酚酸酯(MMF)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MCs分为正常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甘露醇渗透压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25 mmol/L甘露醇);高糖+MMF-10组(30 mmol/L葡萄糖+10μg/mL MMF);高糖+MMF-100组(30 mmol/L葡萄糖+100μg/mL MMF),采用RT-PCR检测每组不同时间点(24、48、72 h)MCP-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MCP-1及FN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组HMCs MCP-1 mRNA、蛋白的表达及FN的分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且48 h表达最高;不同浓度的MMF均能下调MCP-1 mRNA、蛋白及FN的表达(P<0.01);不同浓度的MMF对MCP-1 mRNA、蛋白的表达及FN分泌的抑制程度不同,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MMF可以阻抑MCP-1的表达及FN的分泌,可能对延缓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霉酚酸酯 纤维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EAE小鼠视神经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荣伟 周志可 +2 位作者 禹红梅 张惠敏 陈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研究β-榄香烯(β-elemen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视神经炎的治疗作用;明确β-榄香烯如何通过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调节及其特异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调节实现其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β-榄香烯(β-elemen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视神经炎的治疗作用;明确β-榄香烯如何通过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调节及其特异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调节实现其治疗作用。方法:通过行为学、组织形态学技术观察β-榄香烯对EAE小鼠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治疗作用,进一步通过ELISA及定量PCR技术观察β-榄香烯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特异性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能改善EAE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β-榄香烯能减轻EAE小鼠视神经轴索及髓鞘损伤;免疫后11天,β-榄香烯可减少EAE小鼠视神经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录因子孤儿核受体(RORγt)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5);同时增加叉头蛋白3(Foxp3)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5)。免疫后19天,β-榄香烯可减少EAE小鼠视神经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转录因子T-bet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5);并维持Foxp3mRNA的较高水平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β-榄香烯可减轻EAE小鼠视神经的炎症损伤;β-榄香烯可通过调节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视神经炎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J-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海 张海燕 +1 位作者 都镇先 邓娓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癌基因DJ-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效应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法)检测74例甲状腺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J-1蛋白的表达,分析DJ-1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以及4种甲状腺癌病理类型间的... 目的探讨癌基因DJ-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效应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法)检测74例甲状腺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J-1蛋白的表达,分析DJ-1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以及4种甲状腺癌病理类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DJ-1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见表达,而在甲状腺癌中呈显著表达(94.6%);33例乳头状癌中DJ-1全部呈阳性表达(100.0%),19例滤泡癌中有17例呈阳性表达(89.5%),13例髓样癌中有12例呈阳性表达(92.3%),9例未分化癌中有8例呈阳性表达(88.9%)。DJ-1表达水平在甲状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癌基因DJ-1特异性表达于甲状腺癌组织中,可能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但与其发展及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DJ-1 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霉素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而强化TRAIL诱发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解继胜 张海燕 +2 位作者 都镇先 邓娓娓 王华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联合衣霉素促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单用TRAIL(TRAIL组)、衣霉素(衣霉素组)、联合用药组(TRAIL+衣霉素组)对多种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进行作用,并以正常甲状腺上皮...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联合衣霉素促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单用TRAIL(TRAIL组)、衣霉素(衣霉素组)、联合用药组(TRAIL+衣霉素组)对多种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株进行作用,并以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株HTori-3作对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及各组细胞凋亡状态;采用蛋白印迹杂交法检测衣霉素处理前后各组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微小RNA干扰技术及质粒转染技术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对依霉素增敏TRAIL效应的影响。结果 TRAIL与衣霉素单用对甲状腺癌细胞均无明显杀伤作用,最高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68%、10.14%;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最大达54.77%,与TRAIL组和衣霉素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衣霉素组和联合用药组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明显降低。微小RNA干扰可以特异性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进而增加ARO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而细胞周期蛋白D1过表达ARO细胞中细胞凋亡率降低22.7%。结论在体外单用TRAIL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衣霉素明显增加肿瘤细胞对TRAIL敏感性,其增敏机制至少部分与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衣霉素 甲状腺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T细胞亚群在小鼠EAE模型视神经中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荣伟 田阿勇 +1 位作者 禹红梅 陈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Th17及Treg在小鼠EAE模型视神经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佐剂对照组(n=16)、EAE模型组(n=48),免疫后第11、15、19天分批处死小鼠,观察视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ELISA方法检测视神...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Th17及Treg在小鼠EAE模型视神经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佐剂对照组(n=16)、EAE模型组(n=48),免疫后第11、15、19天分批处死小鼠,观察视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ELISA方法检测视神经IFN-γ、IL-4、IL-17的蛋白含量;Real-timePCR方法检测视神经组织IFN-γ、IL-4、IL-17和Foxp3的基因表达。结果:免疫后第11天IL-17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4.255±0.790vs10.615±0.664;0.798±0.137vs0.083±0.013,均P<0.05),免疫后第19天IFN-γ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高(21.060±1.821vs12.845±0.970;0.617±0.070vs0.089±0.014,均P<0.05),IL-4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减少(10.227±0.767vs14.258±0.885;0.089±0.014vs0.250±0.047,均P<0.05)。Foxp3mRNA的表达由免疫后11天、15天至19天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1.068±0.121,0.495±0.064,0.605±0.021vs3.087±0.194,P<0.01)。结论:EAE小鼠视神经Foxp3和Treg表达减少可能为视神经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IL-17在EAE小鼠视神经炎的早期阶段介导炎症损伤,IFN-γ在发病的高峰期加重了EAE小鼠视神经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E 视神经 白介素17 干扰素γ、白介素4 叉头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榄香烯对早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神经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荣伟 陈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早期视神经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EAE模型组及β-榄香烯干预组小鼠视神经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二组视神经...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早期视神经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EAE模型组及β-榄香烯干预组小鼠视神经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二组视神经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β-APP)、2,3-环核苷3磷酸二酯酶(2,3-cyclic nucleopide 3-phosphdiesterase,CNPase)蛋白表达。结果:β-榄香烯干预组小鼠视神经的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正常髓鞘蛋白CNPase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31.8±1.0vs10.6±0.7,P<0.05),轴索损害的标志物β-APP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少(80.4±9.4vs182.7±9.1,P<0.05)。结论:β-榄香烯可保护EAE小鼠视神经的髓鞘及轴索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榄香烯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Β淀粉样前体蛋白 2 3-环核苷3磷酸二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增加脂肪细胞3T3-L1中脂联素表达的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添 都镇先 +1 位作者 张海燕 邓娓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9,64,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增加脂肪细胞3T3-L1中脂联素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及白藜芦醇+TNF-α组。用白藜芦醇、TNF-α或者二者联合处理3T3-L1脂肪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脂联素水平;实...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增加脂肪细胞3T3-L1中脂联素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及白藜芦醇+TNF-α组。用白藜芦醇、TNF-α或者二者联合处理3T3-L1脂肪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脂联素水平;实时定量PCR测定脂联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mRNA水平;用PPAR-γ转录因子试剂盒测定PPAR-γ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中PPAR-γ及脂联素mRNA在3T3-L1脂肪细胞中的表达增加(P<0.05);TNF-α组中脂联素mRNA表达及释放减少(P<0.05)。与TNF-α组比较,白藜芦醇+TNF-α组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及分泌增加(P<0.05);白藜芦醇拮抗TNF-α对分化3T3-L1脂肪细胞中PPAR-γmRNA表达及活性抑制(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够通过调节PPAR-γ的转录活性继而拮抗TNF-α诱导下调3T3-L1脂肪细胞中脂联素的表达及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肿瘤坏死因子 脂联素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 脂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小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董红丽 李颖 +2 位作者 周志可 张荣伟 张惠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2-763,共2页
对31例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头晕和眩晕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
关键词 急性小脑梗死 眩晕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