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作者 郭雷 陶军 +4 位作者 魏智媛 于洪波 才文卓 郭子奇 华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目的探讨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1例NITM青少年随机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7例),试验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对照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溶剂,观察用药前以及用... 目的探讨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1例NITM青少年随机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7例),试验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对照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溶剂,观察用药前以及用药14 d和30 d时NITM初始值的变化,观察眼压、调节幅度的变化,记录畏光和视近物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基线时NITM初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14 d和30 d时,试验组NITM初始值与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5),用药14 d、30 d与基线的差值分别为(0.31±0.20)D和(0.30±0.16)D,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21±0.98)D和(0.20±0.18)D(P<0.001)。试验组NITM治疗有效率为84.4%,显著高于对照组(29.9%)。用药30 d后,试验组未发生严重的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畏光。结论应用0.02%阿托品滴眼液30 d,可有效降低近视青少年的NITM初始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耐受性好,更长期应用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治疗NITM的临床试验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2%阿托品滴眼液 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 随机对照试验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形态与厚度的相关性
2
作者 姜思雨 王思宇 马小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92,共5页
目的探讨与眼轴长度(AL)相比,视网膜形态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101例志愿者101只眼,根据AL分为无轴性近视组(AL≤24 mm,27只眼)、轻度轴性近视组(AL>24~26 mm,42只眼)和高度轴性近视组(AL>26 mm,32只眼)。使用扫频... 目的探讨与眼轴长度(AL)相比,视网膜形态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101例志愿者101只眼,根据AL分为无轴性近视组(AL≤24 mm,27只眼)、轻度轴性近视组(AL>24~26 mm,42只眼)和高度轴性近视组(AL>26 mm,32只眼)。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获得视网膜厚度参数和眼球后极部图像,比较3组间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视网膜厚度是否存在差异,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与后极部视网膜形态最相符的椭圆,评估拟合椭圆的离心率(e)与上述区域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比较,5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视网膜厚度与AL、e均无相关性(均P>0.05);对于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均与AL呈负相关(均P<0.05),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均与e呈负相关(均P<0.05)。e对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比AL更显著。结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陡峭的视网膜形态无关,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减少与陡峭的视网膜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形态 视网膜厚度 眼轴长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近视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郭雷 董光辉 +3 位作者 韩屹 张悦 李明 才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初步探讨可能引起或加重近视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视力不良情况及新发视力不良...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初步探讨可能引起或加重近视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视力不良情况及新发视力不良情况。同时对正常视力人群以及已经确诊并配戴近视眼镜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由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分别为23.54%、28.73%、39.51%、48.21%、58.24%、65.16%、76.04%、80.90%、85.74%、82.66%、83.59%、88.34%;裸眼视力不良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其中小学一年级的发病率最低,而高中三年级的发病率最高(P〈0.001),中小学生(不含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中一年级)新发视力不良的比例分别为19.18%、22.02%、24.91%、25.53%、26.80%、40.88%、42.32%、23.75%、30.72%,初中阶段比例最高,高中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初中下降(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视家族史、住房类型、户外运动时间、睡眠时间、阅读距离、单次近距离阅读持续时间等方面近视眼与非近视眼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方式、同居人群、饮食习惯、是否使用护眼灯、业余活动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大的年龄阶段在9~16岁。近视家族史、睡眠时间少、阅读距离过近、单次近距离阅读时间长、户外运动时间少为近视风险因素。减少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是防治近视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视力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小力 陈禹橦 +3 位作者 刘贤洁 李丹丹 张宏伟 宁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青光眼患者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观察测量,比较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光眼患者38例,随机选择...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青光眼患者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进行观察测量,比较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光眼患者38例,随机选择患者一侧眼进行测量。利用SD-OCT分别采用非Follow-up模式和Follow-up模式对盘周RNFL厚度进行测量,比较2种检查模式的组内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非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3.67μm(视盘全周)-10.58μm(鼻侧象限),CV为2.60%(视盘全周)-10.09%(鼻侧象限),ICC为0.768(鼻侧象限)-0.974(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RNFL厚度,Sw为1.42μm(视盘全周)-3.31μm(鼻上扇区),CV为1.27%(视盘全周)-3.00%(鼻侧象限),ICC为0.982(鼻侧象限)-0.996(视盘全周)。Follow-up模式测量的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结论利用SD-OCT测量盘周RNFL厚度,Follow-up模式的可重复性优于非Follow-up模式,达到了临床应用标准,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叶样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林婷婷 王思敏 +2 位作者 刘加勇 冯浩 宁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7-351,共5页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EMT)过程是后发性白内障(PCO)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寻求有效抑制这一作用的药物对于防治PCO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人L...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EMT)过程是后发性白内障(PCO)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寻求有效抑制这一作用的药物对于防治PCO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雷帕霉素(RAPA)对人LECs增生和TGF-β2诱导的EMT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细胞培养液对人LECs系SRA01/04进行体外培养,换以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后分别用TGF-β2(5mg/L)、TGF-β2+10nlg/LRAPA、TGF-β2+100mg/LRAPA、TGF-β2+1000mg/LRAPA、TGF-β2+10000mg/LRAPA共培养SRA01/0472h,仅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SRA01/04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SRAOI/04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估SRA01/04的增生情况,并计算RAP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各组细胞作用48h后,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LECsETM的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d-SMA)和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的表达。选取TGF-β2+400mg/LRAPA分别作用于培养的SRA01/0424、48、72h,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RA01/04中α-SMA、E-cad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TGF-β2组、TGF-β2+10ing/LRAPA组、TGF-β2+100mg/LRAPA组、TGF-β2+1000ing/LRAPA组和TGF-β2+10000mg/LRAPA组SRA01/04的A490值分别为0.680+0.020、0.550±0.013、0.480+0.014、0.400+0.011和0.200+0.019,表明随着RAPA质量浓度的增加,SRAOI/04增生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920,P=0.000),且RAPA的抑制率逐渐增加。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SRAOI/04中α-SMAmRNA(α-SMAmRNA/β-actinmRNA)及其蛋白(α-SMA/β-actin)仅有少量表达,TGF.B,组可见SRAOI/04中01.SMA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但不同质量浓度的RAPA作用于SRA01/04后,随着RAPA质量浓度的增加,SRAOI/04中α-SMA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逐渐减少,但E-cadmRNA及其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各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mRNA:F=294.660,P=0.000;α-SMA蛋白:F=346.950,P=0.000;E-cad mRNA:F=264.250,P=0.000;E-cad蛋白:F=317.327,P=0.000)。400mg/LRAPA作用于SRA01/04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α-SMA蛋白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而E-cad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F=693.864,P=0.000;E-cad:F=369.286,P=0.000)。结论RAPA可抑制体外培养的SRA01/04增生,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此外RAPA具有抑制TGF-β2诱导的LECsETM作用,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转化生长因子-Β2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一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 被引量:7
6
作者 马小力 陈禹橦 +3 位作者 刘贤洁 李丹丹 张宏伟 宁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 本研究纳入正常志愿者24例(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21例(青光眼组),随机选择受试者一侧...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重复性检验。方法 本研究纳入正常志愿者24例(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21例(青光眼组),随机选择受试者一侧眼进行测量。利用海德堡Spectralis SD-OCT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标准对黄斑区进行分区,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黄斑各分区视网膜GCL厚度,并计算组内标准差(Sw)、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央区GCL厚度为(12.58±2.69)μm,内环平均GCL厚度为(48.87±3.81)μm,外环平均GCL厚度为(37.28±1.75)μm,呈开口向颞侧的“马蹄形”分布;青光眼组黄斑中央区GCL厚度为(9.57±2.06)μm,内环平均GCL厚度为(34.70±9.67)μm,外环平均GCL厚度为(28.20±5.51)μm,各区视网膜GC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正常对照组各分区GCL厚度的Sw为0.46~0.87μm,CV为0.67%~3.71%,ICC为0.904~0.977;青光眼组Sw为0.53~1.65μm,CV为1.18%~5.75%,ICC为0.833~0.993,2组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利用Spectralis SD-OCT测量视网膜黄斑区GCL厚度在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用于临床青光眼的检查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ubMed数据库的近1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宁 刘宁宁 +1 位作者 万超 才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3-817,共5页
目的分析国际上近1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文献规律及研究热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S 2.0)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高频主... 目的分析国际上近1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文献规律及研究热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S 2.0)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并描绘聚类关系图。结果共检出ROP相关文献2 559篇,发文量逐年增加。美国发文量1 170篇,占总发文数的45.7%。相关高频主题词共19个,共词聚类分析发现高频主题词聚类为4个类别,依次为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研究、诊断/治疗/病理研究、病因学/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研究、遗传学研究。趋势性χ2检验显示:在发表的ROP相关文献中,高频主题词diagnosis、surgery、retinal detachment/surgery、genetics的出现频率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P均<0.05)。而drug therapy和angiogenesis inhibitors/therapeutic use的出现频率则呈逐年显著增加趋势(P均<0.05)。结论国际上近年来对ROP的关注和发文量逐年增加,欧美国家作者的科研发文量占主导地位。国际上ROP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遗传学研究4个领域。部分主题词研究点的被关注程度呈现迥异不同的变化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文献计量分析 聚类分析 高频主题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眼后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昕华 才娜 +4 位作者 刘宁宁 柳力敏 万超 胡悦东 周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0例择期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10g.L-1罗哌卡因联合20g.L-1利多卡因组(罗哌利多组)50例,20g.L-1利多卡因联合7.5g.L-1布... 目的对比研究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0例择期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10g.L-1罗哌卡因联合20g.L-1利多卡因组(罗哌利多组)50例,20g.L-1利多卡因联合7.5g.L-1布比卡因以1:1混合组(利多布比组)50例,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对手术患者施行麻醉。罗哌利多组行罗哌卡因球后麻醉4mL,利多卡因筛前麻醉2mL;利多布比组行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球后麻醉4mL及筛前麻醉2mL,在注射麻醉药后5min、10min、15min评估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术后1h、3h、6h评估患者运动阻滞程度,术后1h、3h、6h、24h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利多布比组为(3±1)min和(8±5)min,罗哌利多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4±2)min,但罗哌卡因组47例患者没有明显的运动阻滞(感觉阻滞P=0.250,运动阻滞P<0.001)。术后不同时间没有疼痛患者例数罗哌卡因组全部多于利多布比组,其中罗哌卡因组术后24h45例(90%),利多布比组术后24h18例(3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眼后节手术麻醉中应用是安全有效、患者更舒适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麻醉 眼后节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邢承忠 洪晶 +1 位作者 顾绍峰 韩靖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比较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差异。方法梯度离心法提取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常规贴壁生长,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的方法检测细胞CD44、CD29、CD34的变化。结果培养的细...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比较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差异。方法梯度离心法提取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常规贴壁生长,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的方法检测细胞CD44、CD29、CD34的变化。结果培养的细胞呈纤维状、克隆样生长;免疫组化表明CD29、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流式细胞的结果表明90.26%的细胞表达CD29,89.76%的细胞表达CD44,仅有5.15%的细胞表达CD34。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部分表达与人相同,可用于相关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与c-fos的变化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超 刘宁宁 +2 位作者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背景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神经病变出现在血管并发症之前,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而神经营养因子对其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在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前后大鼠视网膜中BDNF及其受体TrkB、通路蛋白磷... 背景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神经病变出现在血管并发症之前,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而神经营养因子对其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在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前后大鼠视网膜中BDNF及其受体TrkB、通路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l/2)、c-fos质量浓度的变化。方法9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DNF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BDNF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成糖尿病模型,BDNF治疗组大鼠于成模后2周开始向玻璃体腔内注射1g/LBDNF溶液5μl。于成模后4周处死全部大鼠,取出眼球进行BDNF原位杂交,计数视网膜中BDNF阳性细胞数。采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视网膜中TrkB、p-ERKl/2以及c-los蛋白质的质量浓度。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BDN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及BDNF治疗组,且染色浅,3个组BDNF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36、92.55,P〈0.05)。3个组TrkB、p-ERKl/2及c-fos表达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54、95.46、94.84,P〈0.05)。糖尿病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及BDNF治疗组TrkB质量浓度降低,而通路蛋白P-ERKl/2、c-los质量浓度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与BDNF治疗组间上述3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中BDNFmRNA水平及其受体TrkB蛋白质量浓度降低,其下游通路蛋白p-ERKl/2、c-fos质量浓度升高,玻璃体腔内注射BDNF可逆转上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 糖尿病大鼠 C-FOS 视网膜 早期 玻璃体腔内注射 Trk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白内障摘出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宁 万超 +3 位作者 刘宁宁 王建英 陈蕾 才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并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并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结果比较。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眼压平均18mmHg(13~25mmHg,1kPa=7.5mmHg),13眼(86.7%)眼压≤21mmHg,另2眼(13.3%)眼压(22mmHg、25mmHg)稍高于正常水平,但较术前(50mmHg、65mmHg)明显下降。末次随访时11眼(73.3%)视力提高,4眼(26.7%)视力不变。所有患眼新生血管消退。与文献报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二者手术前后眼压差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及白内障摘出术可较好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治疗效果与联合小梁切除术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 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自发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血NO浓度和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宁宏 李婕 +3 位作者 李丹 于玲菲 杨宁 陈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27-829,837,共4页
目的了解普伐他汀对自发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血浆NO浓度和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普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 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自发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普伐他汀治疗组3组,每组18只。前两组正常饮食,... 目的了解普伐他汀对自发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血浆NO浓度和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普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 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自发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普伐他汀治疗组3组,每组18只。前两组正常饮食,普伐他汀治疗组在正常饮食中加入普伐他汀(100mg·kg-·1d-1)。分别于10、20、30周测量各组鼠的体质量、摄食量,并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浆中NOX及瘦素的浓度;于30周龄处死各组大鼠,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发糖尿病组大鼠各时段体质量、摄食量明显增加;瘦素水平和IR值明显增高;20和30周龄大鼠血浆NOX平均浓度明显降低;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毛细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视杆细胞的膜盘排列紊乱,间隙增宽。而普伐他汀治疗组各时段体质量、摄食量被明显控制;血浆NOX浓度无明显下降;20和30周龄大鼠瘦素水平和IR值的提升被显著削弱;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都不明显。结论普伐他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发糖尿病大鼠体质量和摄食量的增加;能够降低血中瘦素水平;提高血浆中NOX浓度,阻止糖尿病的发展。同时,普伐他汀能够控制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一氧化氮 瘦素 胰岛素抵抗 超微结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和眼位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依泽 刘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根据术前视远斜视度测量结果设计手术,采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或外直肌后徙结合内...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根据术前视远斜视度测量结果设计手术,采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或外直肌后徙结合内直肌缩短术。依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及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斜视角,分别观察手术前后双眼的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立体视觉、斜视角度及眼位等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具有立体视觉者显著增多(P<0.05);与手术年龄>9岁组比较,手术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亦显著升高(P<0.05);与发病年龄>9岁组比较,发病年龄≤9岁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斜视度≤45△组比较,>45△组患者立体视觉恢复率及眼位正位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提高立体视觉,恢复眼位。手术效果与手术年龄有关,视觉发育期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率更高。斜视度无论大小,早期手术均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 眼位 斜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兵 洪晶 +1 位作者 孙昱昭 刘广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分为4组,手术当日起分别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雷帕霉素(2.5mg·kg-1·d-1)、环孢霉素A(10...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分为4组,手术当日起分别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雷帕霉素(2.5mg·kg-1·d-1)、环孢霉素A(10mg·kg-1·d-1)、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RPM1.5mg·kg-1·d-1+CsA5mg·kg-1·d-1),共12d。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作为临床评估标准。结果4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1.29d±1.50d、20.57d±2.37d、20.86d±2·12d及22.57d±1.99d,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雷帕霉素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宏伟 陈晓隆 +5 位作者 卜立敏 刘洁 卢岩 夏丽坤 杨飏 刘哲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行视网膜形态学检测,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实验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内界膜水肿,各层细胞排列不整,视网膜部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TUNEL阳性细胞最早于发病4周时出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呈时间信赖性,至24周时涉及到内核层的双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等,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节细胞层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内核层细胞(P<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凋亡的损伤要远远早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抗凋亡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万超 徐方 +5 位作者 华瑞 赵宁 刘宁宁 柳力敏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组55例59眼,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辅助剥除内界膜;无染色组33例35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最大厚度、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时间,mfERG变化情况。结果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视网膜最大厚度检测结果显示,染色组与无染色组手术前后厚度的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0眼(67.8%),无染色组28眼(80.0%);染色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5.0±9.1)s,无染色组为(168.0±7.4)s,上述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染色组增加幅度小于无染色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既往应用吲哚菁绿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相比较,不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也能达到使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脱离复位的目的,且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吲哚菁绿 视网膜内界膜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lin角膜扩张分析鉴别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漫 孙荔 +3 位作者 刘永珍 卢迪 徐艳春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Belin角膜扩张分析鉴别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46例(46眼)为研氉究对象,其中临床期组23例23眼,亚临床期组23例23眼,同时选取正视或低度近视50例(50眼)为... 目的探讨Belin角膜扩张分析鉴别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46例(46眼)为研氉究对象,其中临床期组23例23眼,亚临床期组23例23眼,同时选取正视或低度近视50例(50眼)为对照组。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双眼Belin角膜扩张分析检测,并将角膜前表面扩张分析差异值(difference-front,Bf)、角膜后表面扩张分析差异值(difference-back,Bb)、角膜前表面差异偏差值(deviation of front elevation difference map,Df)、角膜后表面差异偏差值(deviation of back elevation difference map,Db)、角膜平均进展差异偏差值(deviation of average pachymetric progression,Dp)、角膜最薄点偏差值(deviation of minimum thickness,Dt)、ARTmax偏差值(deviation of ARTmax,Da)、总偏差值(total deviation value,Final D)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临床期组、亚临床期组和对照组Belin角膜扩张分析参数,除亚临床期组与对照组中Dt(P=0.545)、Da(P=0.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参数在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临床期组相对于对照组中Final D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7,Bb、Df、Db、Dp、Da均>0.900,Bf、Dt均>0.800。亚临床期组相对于对照组D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9,Bb为0.812,Final D为0.789,Bf、Df、Dp均>0.600,Dt与Da均>0.500。亚临床期组相对于对照组Db的敏感性最大,为0.870,Dp的特异性最大,为0.920。结论 Belin角膜扩张分析可以将早期圆锥角膜从正常角膜中区分开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需要复诊进一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Belin 角膜扩张分析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宁宁 张昆 +3 位作者 柳力敏 胡跃东 万超 陈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1-532,535,共3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 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视网膜血...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 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及COX-2、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COX-2蛋白及VEGF蛋白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中表达。两者表达明显相关(r=0.845,P<0.01)。结论:COX-2、VEGF共同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诊断方法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傅永艳 才娜 +3 位作者 柳丽敏 刘宁宁 万超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1-59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裂隙灯显微镜下+90D前置镜检查所观察到的图像特征,探讨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裂隙灯显微镜下+90D前置镜检查所观察到的图像特征,探讨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1例(94眼)临床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OCT、FFA及裂隙灯显微镜下+90D前置镜检查结果,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并观察分析OCT、FFA图像特征,所得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OCT与FFA及FFA与+90D前置镜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符合率分别为88.3%、69.1%。OCT、FFA与+90D前置镜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结果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检出率分别是86.2%、83.0%及62.8%。OCT所测得的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在无渗漏时最低,并随局限性渗漏、弥漫性渗漏、局限合并弥漫性渗漏、黄斑囊样水肿依次增加,经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0,P均<0.05)。结论OCT能客观的提供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结构的变化,尤其对+90D前置镜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及FFA还没有明确变化的早期黄斑水肿诊断敏感。三者的联合应用为揭示糖尿病病理机制、临床诊断糖尿病黄斑水肿、判断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类型及其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宁宁 柳力敏 +4 位作者 万超 王建英 周赟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3-1144,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行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8例(70眼)Ⅳ期PDR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38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行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8例(70眼)Ⅳ期PDR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38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ed photocoagucation,PRP)治疗,B组23例(3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2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复查眼底彩色照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A组:治疗后视力不变19眼(50.0%),视力上升10眼(26.3%),视力下降9眼(23.7%);B组:治疗后视力不变5眼(15.6%),视力上升27眼(84.4%),无视力下降。术后6个月FFA检查结果显示:A组:FFA显示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黄斑水肿消退或部分消退11眼(28.9%),黄斑水肿加重16眼(42.1%),发生新的渗漏7眼(18.4%),玻璃体再次出血4眼(10.6%);B组:FFA显示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黄斑水肿消退或部分消退30眼(93.75%),无黄斑水肿加重,视网膜仍有渗漏2眼(6.25%),无玻璃体再次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307±121)μm,与术前(428±151)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术后6个月B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05±69)μm,与术前(417±159)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5)。结论 PDRⅣ期合并少量玻璃体积血者,宜尽早行玻璃体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