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兴达 郭克建 +2 位作者 赵梅芬 宋少伟 马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56例(平均血胆红素167.3μmol/L)术前未行减黄,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9%(24/56);24例(平均血胆红素323.7μmol/L)术前进行了减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16/24)。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减黄组减黄后胆红素水平降至与未减黄组接近,因此降低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主张对于血胆红素>170μmol/L,全身状态差,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术前减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术前减黄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的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宁 陈洋 +5 位作者 乔莹 李莉 王若梅 于爽 董明 姜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目的以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分析结直肠癌(CRC)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建立二者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图谱。方法6对样品分别取自6例CRC手术切除的新鲜的癌和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2-D DIGE,TyphoonTM多功能... 目的以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分析结直肠癌(CRC)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建立二者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图谱。方法6对样品分别取自6例CRC手术切除的新鲜的癌和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2-D DIGE,TyphoonTM多功能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并以DeCyderTM2-D差异分析软件分析。结果正常肠黏膜组织和癌组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表达蛋白点共有315个,癌组织中表达上调(>1.5倍)的有138个,下调(>1.5倍)的有103个。结论建立了CRC与正常肠黏膜组织的2-D DIGE图谱,发现并经统计学证实癌组织中有表达上调或下调的蛋白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神经鞘瘤15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杭明 郭克建 +1 位作者 宋少伟 马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90-791,共2页
对1990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认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 对1990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认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完全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神经鞘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腹膜后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5′-核苷酸酶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汪海洋 许元鸿 王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60-662,共3页
目的探讨胞外-5′-核苷酸酶(5′-NT,CD73)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采用肝脏缺血3min,再灌注3min,反复重复此过程4次。经30min缺血后再灌注,利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CD73在大... 目的探讨胞外-5′-核苷酸酶(5′-NT,CD73)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预处理采用肝脏缺血3min,再灌注3min,反复重复此过程4次。经30min缺血后再灌注,利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CD73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HE染色显示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酶学方法检测血清酶学指标(LDH、AST、ALT)变化。结果CD73的蛋白表达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后明显升高。药物抑制CD73的功能可以消除缺血预处理的作用,可溶性5′-核苷酸酶可以保护肝脏缺血损伤。结论CD73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溶性5′-核苷酸酶可能用于肝脏缺血损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胞外-5′-核苷酸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