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雅病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1
作者 葛天翔 荚杨洋 +33 位作者 李春辉 黄建荣 孟秀娟 高晓东 张静萍 乔甫 熊莉娟 梁辉 李玮 楼海燕 吴文娟 向天新 陈建森 朱彪 徐凯进 周志慧 蔡洪流 俞美红 张研 上官嬿婉 冯海婷 姚航平 郭蕾 干铁儿 张卫红 孙继民 陆烨 陆群 蔡虻 沈瑾 俞云松 吴安华 李六亿 瞿婷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7-450,共14页
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 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存在异质性,导致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其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目前,对于克-雅病的感染防控尚缺乏相关共识。为在医疗机构及时识别诊断克-雅病并有效阻断其在医疗机构传播,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15个临床关注问题,形成24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克-雅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其在医疗机构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病 朊毒体 医院感染防控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指南 被引量:24
2
作者 曾玫 夏君 +29 位作者 宗志勇 施毅 倪语星 胡付品 陈轶坚 卓超 胡必杰 吕晓菊 李家斌 刘正印 张菁 杨文杰 杨帆 杨启文 周华 李昕 王建华 黎毅敏 任建安 陈佰义 陈德昌 吴安华 管向东 瞿介明 吴德沛 黄晓军 邱海波 徐英春 俞云松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51,共17页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制定小组,根据现有科学证据制定了本临床实践指南,以解答有关CRGNB检测、抗菌治疗及感染预防控制的系列临床优先问题。本指南聚焦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从当前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16个临床问题,采用人群、干预、对照及预后(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ator,outcomes,PICO)格式转换为研究问题,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的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评估相应干预措施的证据体质量、效益及风险,从而制定推荐意见或建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系统评价获得的结果被优先用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的推荐证据。在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情况下,观察性研究、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被考虑作为补充证据。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或弱推荐(有条件推荐)。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本指南同时提出实施建议,便于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本指南对耐药菌感染诊疗相关的临床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 耐药菌感染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抗菌治疗 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分离株 观察性研究 临床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张岩岩 朱婉 +1 位作者 张静萍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 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入住I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丽杰 张静萍 张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23,12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名糖尿病足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中分离的150株病原菌及5年耐药性的变迁。结果2003~2007年糖尿病足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9名糖尿病足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中分离的150株病原菌及5年耐药性的变迁。结果2003~2007年糖尿病足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病原菌以G+菌为主(55.3%),其次是G-菌(40.7%)和真菌(4.0%);G+球菌比例下降,G-杆菌比例上升,真菌感染亦呈上升趋势;混合感染多见;G+球菌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G+球菌;G-杆菌的菌群分布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对G-杆菌抗菌活性较高;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在病原体不清的情况下经验性用药;不间断地对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可为糖尿病足感染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和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娜 田素飞 +6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刘丽文 张智洁 王晶 肖晓光 路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同时研究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辽宁省为主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61株CR-KPN,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受试菌株对14种抗...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同时研究不同ST分型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辽宁省为主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61株CR-KPN,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受试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及DNA测序方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通过对受试菌株进行MLST,探讨其克隆相关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分析不同ST分型下CR-KPN的耐药特点、耐药机制及菌株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MLST分型显示61株CR-KPN共有18种ST分型,ST11为优势型别(53.3%),研究同时发现这部分ST11型菌株更容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且MIC值较高,大部分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单因素分析提示ST11组患者在ICU接受治疗所占的比例及机械通气的使用率高于非ST1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ST型中ST2033、ST2135、ST2193、ST2194、ST2195、ST2196为世界范围内首次注册,其中ST2193、ST2194、ST2195与ST11有密切的亲缘性。临床资料提示同一所医院同一时期以相同克隆流行为主。结论 MLST显示CR-KPN共有18种ST型别,ST11为优势型别,结合临床资料发现同一所医院同一时期以相同克隆流行为主,提示CR-KPN有局部播散的风险。鉴于临床资料分析提示接受过ICU治疗和机械通气的患者容易发生CR-KPN菌株(特别是ST11型)感染的风险,此类患者应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碳青霉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冰冰 陈佰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诊断的患者59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草绿色链球菌组4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诊断的患者59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草绿色链球菌组4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PCT升高程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和PCT升高程度高于草绿色链球菌组(P<0.001)。结论血清PCT可用于鉴别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的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降钙素原 草绿色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感染对人巨噬细胞系U937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佳贺 周一军 +1 位作者 何平 陈佰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0-232,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E.coli)感染与人巨噬细胞系U937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Giemsa染色等细胞形态学观察为指标,研究E.coli感染对U9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Giemsa染色E.col...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E.coli)感染与人巨噬细胞系U937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Giemsa染色等细胞形态学观察为指标,研究E.coli感染对U9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Giemsa染色E.coli感染10,20min(U937E.coli=1∶20)后偶见细胞凋亡,感染30,60及90min时可见许多细胞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并可见凋亡小体;AnnexinVFITC/PI双染可见U937细胞凋亡百分率随E.coli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感染30,60及90min时,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1)。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较低时(1∶10)即可引起部分U937细胞发生凋亡,U937细胞凋亡百分率随E.coli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二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E.coli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U937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细胞凋亡 U93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THP-1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佳贺 周一军 +3 位作者 张海燕 郑利民 邝栋明 陈佰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02-705,共4页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对THP-1细胞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为1∶10时,分别于诱导后10min2、0min3、0min6、0min及90min时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定量分析。结果大肠杆...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对THP-1细胞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为1∶10时,分别于诱导后10min2、0min3、0min6、0min及90min时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定量分析。结果大肠杆菌感染后10min及20min时偶见细胞凋亡,感染30min、60min及90min时可见许多细胞出现核固缩、核断裂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细胞凋亡率增高,且显示一定的时间效应。且二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大肠杆菌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THP-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松训练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白丽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3期88-89,100,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 目的探讨基于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焦虑状态及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肺炎 放松训练 心理干预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雪云 褚云卓 +1 位作者 欧阳金鸣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株,用E试验行药敏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通过等电点聚热电泳(IEF)、三维试验及抑制试验、PCR、克隆测序、十...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株,用E试验行药敏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行同源性分析;通过等电点聚热电泳(IEF)、三维试验及抑制试验、PCR、克隆测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分析碳青霉烯酶型及外膜蛋白(OMP)。结果2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90%),莫西沙星对约40%菌株的MIC在0.125mg/L以下;根据PFGE图谱将其分为5型,A1型是主要流行株(9株),主要集中在我校附属二院ICU和附属一院呼吸科;所有菌株均产等电点6.7的碳青霉烯酶,PCR方法及测序证实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未发现金属酶,且都含有Ⅰ类整合子,但未发现质粒;OMP分析发现部分克隆有31ku的条带丢失。结论亚胺培南耐药不动杆菌存在医院间克隆传播,值得关注;我校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OMP31ku的条带丢失是耐药机制之一;我校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可能是产酶和OMP丢失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 OXA-23型碳青霉烯酶 外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欣 赵宗珉 +2 位作者 年华 褚云卓 陈佰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456,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其多重耐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临床分离的3 435株产ESBL和非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我院近年来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其多重耐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临床分离的3 435株产ESBL和非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从2004年的32.41%和17.61%上升至2008年的45.71%和39.17%;与非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相比较,产ESBL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年间两种细菌的ESBL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表达对包括非β-内酰胺类在内的抗菌药物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及全血细胞减少1例报道及50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岩岩 朱婉 +1 位作者 张静萍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5-370,共6页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尤其是导致乳酸酸中毒或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特点。方法报告1例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及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并对2000-2015年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患者的年龄、...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尤其是导致乳酸酸中毒或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特点。方法报告1例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及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并对2000-2015年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不良反应出现时间、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1.78∶1,65岁以上患者占42.0%,肝、肾功能不全者20例(占40.0%),乳酸酸中毒平均出现于用药后5.5周,全血细胞减少平均出现于用药后3.5周。结论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或全血细胞减少更多出现于肝功能受损、长疗程用药和高龄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乳酸酸中毒 全血细胞减少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鲁学恒 马力 刘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其方法。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雄性SD大鼠的mMSCs。A组原代培养;B组原代培养分别加刺激因子50ng/m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50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其方法。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雄性SD大鼠的mMSCs。A组原代培养;B组原代培养分别加刺激因子50ng/ml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50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倒置显微镜连续观察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于培养的7、14、21、28d,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细胞角蛋白18(CK-18)、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采用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糖原染色情况。结果:分离纯化B组大鼠的mMSCs,应用HGF和FGF-4诱导10d后变为肝细胞样圆形。细胞免疫荧光测定B组显示,培养第7dAFP即出现阳性,第21d表达明显减弱;第7dCK-19染色阳性,以后增强;第14d白蛋白与CK-18染色开始阳性,以后表达逐渐加强。A组在培养过程中不表达AFP、ALB、CK-18和CK-19。糖原染色显示,B组第14d开始阳性,一直持续到第28d;A组未见阳性染色。结论:大鼠mMSCs在较高浓度的HGF及FGF-4诱导下可分化为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肝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鳞癌中CD147与MMP-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斯闻 李波 +2 位作者 王斯阳 李玉 李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710-714,共5页
背景与目的 CD147是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目前研究表明其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CD147和MMP-2在肺腺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人肺腺癌、鳞癌及其... 背景与目的 CD147是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目前研究表明其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CD147和MMP-2在肺腺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人肺腺癌、鳞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D147和MMP-2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47和MMP-2的蛋白表达在人肺腺癌、鳞癌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肺腺癌、鳞癌中CD147和MMP-2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肺腺癌、鳞癌中CD147蛋白表达与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D147表达可能与肺腺癌、鳞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肺腺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客观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MMP-2 肺肿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接种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娜 褚云卓 +1 位作者 田素飞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头孢米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7种常见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接种效应。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2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头孢米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7种常见抗生素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接种效应。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2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标准细菌接种量(5×10^5CFU/mL)和高接种菌量(5×10^7CFU/mL)时的MIC。结果随着接种菌量增加,美罗培南和头孢米诺对所有受试菌株的MIC无接种效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SHV-12型和1株CTXM-14菌的MIC表现出接种效应;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存在接种效应的菌种分别占所有受试菌株的86.4%(19/22)、40.9%(9/22)、100%(22/22)和100%(22/22)。结论对2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美罗培南和头孢米诺不存在接种效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部分基因型ESBLS菌株(SHV-12型和1株CTX-M-14菌株)存在接种效应,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存在接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接种效应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立凡 李丹 +1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4-527,共4页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体外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应。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设计法测定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单用及联...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体外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应。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设计法测定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0为相加作用,1.0〈FIC≤2.0为无关作用,FIC〉2.0为拮抗作用。结果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用后,各种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均显著降低,FIC指数在0~0.5、0.5~1的百分率分别为:左氧氟沙星联合组66.67%、26.67%,亚胺培南联合组46.67%、4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组60%、33.33%。结论多黏菌素B与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无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黏菌素B 联合用药 F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MRSA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永红 白玉兰 楮云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8-419,共2页
关键词 MRSA MIC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席瑞 田素飞 +1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 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 Blast中E.faecium 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 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肠球菌 体外诱导 耐药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良满 李静波 朱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多步沉淀和薄层层析方法进行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的提纯并进行活性鉴定;参照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CH50法测定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应用实时... 目的探讨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多步沉淀和薄层层析方法进行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的提纯并进行活性鉴定;参照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CH50法测定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应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采用运动诱发电检测评定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结果在伤后12 h、1 d、3 d、7 d、14 d各个时间点,实验组CH50比值和ICAM-1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伤后7 d和14 d,实验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能够显著减轻脊髓损伤后的免疫炎性反应,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麻黄 脊髓损伤 炎症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明 张月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5-60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37例,根据PCI术前SNYTAX评分分为低分组(n=76)和中高分组(n=61)。比较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清sST2对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SYNTAX评分中高分组血清sST2高于低分组(P<0.05)。血清sST2是中高分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血清sST2、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室壁瘤形成(均P<0.05)。预测MACE事件的ROC曲线显示,血清sST2联合CK-MB后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血清sST2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STEMI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MACE的风险越高。联合检测CK-MB对MACE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 SYNTAX评分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