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朱莲莲 高丽红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1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国内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的相关情况。方法检索截至2008年12月的CNKI、万方和维普3个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03~2008年文献134篇,主要... 目的分析国内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的相关情况。方法检索截至2008年12月的CNKI、万方和维普3个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质性研究的护理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03~2008年文献134篇,主要收录于17种护理专业期刊(125篇,93.28%)。调查对象主要为患者(52篇,38.81%)和护士(36篇,26.86%),研究内容主要为临床护理(77篇,57.46%)。127篇(94.78%)文献单独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以访谈为主(108篇,80.60%),资料分析方法以自行实施为主(67篇,50.00%)。结论国内的护理质性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但存在质性研究应用较少、质性研究方法单一、质性与量性联合研究不足、质性研究的严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研究 质性研究 文献计量法 内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桓 刘旭 于艳秋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14-915,共2页
经心导管心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近年来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新的介入性技术。了解这一诊疗技术的基本过程 ,合理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对顺利开展这一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联合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向霞 徐德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7期554-556,共3页
关键词 直接介入治疗 联合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 静脉溶栓治疗 血管移植术 降低死亡率 预后指标 荟萃分析 相关设备 医疗机构 临床实践 补救性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行临时起搏后的心理干预
4
作者 郑延琳 许冬梅 +2 位作者 孔宏亮 李阳 刘扬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3例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61例)。临时起搏治疗期间(连续7d),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3例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61例)。临时起搏治疗期间(连续7d),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密切护患沟通、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播放舒缓音乐、阅读报刊等心理调适措施,于行临时起搏治疗首日和结束当天采用综合心理健康指数评分量表(PGWB)、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PGWB评分(除生活满意度方面外)均较干预前提高,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GWB中的身体机能、生活满意度2项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常规治疗护理可显著改善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强化心理干预后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时起搏治疗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报告
5
作者 王景全 傅勇 刘虹 《中国罕少见病杂志》 1996年第1期31-32,共2页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步见的疾病,发病者多为年青女性,出现症状到死亡平均为19年。本例报道一老年男性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现在已生存8年,实属少见。
关键词 老年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诊断 劳累性呼吸困难 第二心音亢进
全文增补中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桂玲 曲巍 于波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AMI+VSP)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65例AMI+VSP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AMI+VSP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占70.8%(46/65),非前壁心...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AMI+VSP)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65例AMI+VSP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AMI+VSP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占70.8%(46/65),非前壁心肌梗死占29.2%(19/6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7±11.3)mm,左心室射血分数(49.2±14.5)%,VSP直径(9.4±6.5)mm;VSP位于心尖及心尖附近占66.2%(43/65);AMI^VSP总体时间平均为(7.2±3.2)天,溶栓组AMI^VSP时间短于未溶栓组(P<0.05);63.1%(41/65)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内科保守治疗44.6%(29/65),转外科手术55.4%(36/65);30天总体病死率58.5%(38/65),1年72.3%(47/65),手术治疗组30天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AMI+VSP以发病急,病死率高为特点,外科手术较保守治疗更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心血管造影术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无(慢)复流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7
作者 高宪 卜雁 +1 位作者 胡健 张月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4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AMI患者直接PCI术后联合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降低血栓形成等高凝状态的临床依据。方法:研究组为AMI发作6h内行直接PCI手术患者32例,术中出现无复流、慢复流、血栓负荷等高凝状态。对照组为术中未出现无复流、慢复流... 目的:探讨AMI患者直接PCI术后联合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降低血栓形成等高凝状态的临床依据。方法:研究组为AMI发作6h内行直接PCI手术患者32例,术中出现无复流、慢复流、血栓负荷等高凝状态。对照组为术中未出现无复流、慢复流、血栓负荷等高凝状态。研究组PCI术中、术后联合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为Ⅰ~Ⅱ级,与对照组TIMI血流为Ⅲ级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发病后第1周cTnI、CK-MB峰值水平及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t=3.99,P<0.01,两组术后心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结论:联合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使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cTnI、CK-MB峰值及平均水平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慢复流、血栓负荷等高凝状态患者有效安全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1的诱骗性脱氧核苷酸对大鼠动脉损伤后NO、NOS、ET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刘继军 刘闺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5X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诱骗性脱氧核苷酸(EODN)对实验性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对照组2和基因治疗组(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治疗组经带孔...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诱骗性脱氧核苷酸(EODN)对实验性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1、对照组2和基因治疗组(各24只)。行左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治疗组经带孔球囊导管末端将含有FITC标记的EODN 500 μg,转染试剂FuGENE6 30μl的1mmol/L MgCl2液200 μl局部加压注入至损伤的血管节段内,使其在局部作用15min;对照组1局部注入200 μl的1mmol/L MgCl2液;对照组2局部注入含30 μl FuGENE6 Reagent的1mmol/L MgCl2液200 μl。分别于3,7,14,21d每组各处死动物6只,处死前心脏取血检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浓度。结果:与两对照组比较,EODN治疗组血清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增高(P<0.05),而血浆内皮素浓度则有所降低(P<0.05)。结论:Egr-1特异脱氧核酶可改善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诱骗性脱氧核苷酸 血管内皮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