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衰弱和髋部骨折术后短期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斌 黄承 +1 位作者 张丛笑 王广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7-459,共3页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骨科住院的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102例,按2012年衰弱评价标准评估后分为衰弱组(47例)、非衰弱组(5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期间...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海淀医院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骨科住院的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102例,按2012年衰弱评价标准评估后分为衰弱组(47例)、非衰弱组(5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及死亡不良事件。结果发现,衰弱组较非衰弱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22.45±8.20)d、(18.56±4.94)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衰弱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死亡患者全部在衰弱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衰弱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48,95%CI:1.700~22.963)。因此认为超过1/3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存在衰弱,而且衰弱患者近期预后不佳。衰弱是老年髋部骨折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部骨折 衰弱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广斌 付勤 +3 位作者 刘忠厚 李建军 贾长青 许晓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04-406,446,共4页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 目的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随访病例共65例,男16例,女49例,年龄80~101岁,平均87岁;Evans分型,ⅢA型25例,ⅢB型29例,Ⅳ型11例;A组34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B组31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23个月,两组的住院时间、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时间、在院并发症发生率、功能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两组病例卧床时间短、在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但PFNA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避免了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假体松动及翻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愈合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加一氧化氮供体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广斌 刘忠厚 +2 位作者 王佳时 贺明 付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观察运动加一氧化氮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对去卵巢大鼠的影响。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六组:正常对照组(SHAM)、去卵巢手术组(OVX)、雌激素对照组(OVX+ES)、运动组(OVX+ET)、左旋精氨酸组(OVX+L-Arg)、运动+左旋精氨酸组(OVX+... 目的观察运动加一氧化氮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对去卵巢大鼠的影响。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六组:正常对照组(SHAM)、去卵巢手术组(OVX)、雌激素对照组(OVX+ES)、运动组(OVX+ET)、左旋精氨酸组(OVX+L-Arg)、运动+左旋精氨酸组(OVX+ET+L-Arg),每组10只,12周后进行骨密度、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指标测定。结果运动+L-Arg组的大鼠的体重在各实验组中最接近正常对照组;运动+L-Arg组的大鼠全身和腰椎部以及股骨的骨密度提高非常明显,是各组中最高的;经单纯运动、单纯L-Arg以及运动+L-Arg治疗后的去卵巢大鼠的股骨部位的骨矿含量(BMC)有显著提高。结论运动+左旋精氨酸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骨质疏松的防治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运动 一氧化氮供体 左旋精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镓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及骨量变化的影响
4
作者 王佳时 王广斌 +2 位作者 付勤 李彬 贺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观察有机镓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及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和有机镓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2组行卵巢切除。12周后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给予PBS治疗,有机镓组给予有机镓干预。8周后取大鼠第五腰... 目的观察有机镓对去势大鼠骨代谢及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和有机镓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2组行卵巢切除。12周后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给予PBS治疗,有机镓组给予有机镓干预。8周后取大鼠第五腰椎、股骨分别进行Micro-CT测定骨小梁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学测骨小梁占总骨量的百分数(BV/TV);生物力学测定股骨颈机械强度检查;生化指标检测比较血清TRAP、ALP、钙、磷。结果Micro-CT测试表明有机镓组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皮质厚度Ct.Th)均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P<0.05),BV/TV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P<0.05),破骨细胞数显著减少,有机镓组股骨颈平均最大骨折负荷比卵巢切除组高27.4%,血清TRAP、钙、磷减少(P<0.05)。结论有机镓减少骨吸收的同时增加骨形成,对于去势大鼠骨量减少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镓 去势大鼠 骨质疏松 骨代谢 骨形态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镓促进卵巢切除大鼠骨折愈合及生长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王广斌 裴祎 +2 位作者 贺明 王佳时 付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有机镓对卵巢切除大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40只雌性Wistar大鼠被分为2组:(1)假手术组(对照n=10只),(2)卵巢切除组(n=30只),无菌条件下腹侧入路行完整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组摘除与卵巢重量相同的卵巢周围脂肪组...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证实有机镓对卵巢切除大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40只雌性Wistar大鼠被分为2组:(1)假手术组(对照n=10只),(2)卵巢切除组(n=30只),无菌条件下腹侧入路行完整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组摘除与卵巢重量相同的卵巢周围脂肪组织各1块。12w后对40只大鼠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假手术组(n=10)和一个卵巢切除组(n=15)用PBS治疗,另外一个卵巢切除组(n=15)用有机镓治疗。治疗共持续4w,取骨折愈合的大鼠股骨分别进行micro-CT测定骨小梁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学测定骨组织愈合面积;生物力学测定愈合股骨的最大负荷载力;骨矿含量检测评价钙盐含量。结果经过4w治疗,micro-CT显示有机镓治疗组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卵巢切除组的愈合组织骨面积较假手术组降低9.2%,有机镓治疗组比卵巢切除组高34.9%(P<0.05)。有机镓治疗组股骨骨折愈合强度显著高于卵巢切除组,最大负荷载力增加50.6%,结构强度增加36.5%,能量吸收增加90.9%,但是均低于假手术组。与卵巢切除组相比,有机镓治疗组显著提高愈合组织的骨矿含量。结论有机镓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量丢失,促进骨折愈合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镓 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 骨小梁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永祥 王广斌 +6 位作者 王静成 冯新民 顾加祥 陶玉平 蒋百川 颜连启 王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7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并发症及治疗对策。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25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6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7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并发症及治疗对策。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25例,其中肺栓塞1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造成神经损伤2例,骨水泥渗漏至椎体旁以及椎间隙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旁静脉3例,术后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例,术后10例出现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肺栓塞1例抢救成功后痊愈,1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 d经保守治疗自行恢复,1例再次行开放手术取出椎管内骨水泥,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其余患者经过制动等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椎体成形手术创伤小,但风险大,肺栓塞和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造成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处理可以将并发症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血清标记物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新刚 蒋莉 +3 位作者 张晓莉 郭韵 沈涛 王晓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8-541,共4页
目的系统评估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78例RA病人和510例对照者血清中的RF、抗CCP、AKA和GPI等的水... 目的系统评估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78例RA病人和510例对照者血清中的RF、抗CCP、AKA和GPI等的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RF,ELISA法检测抗CCP,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KA,ELISA法检测GPI,分析4种血清标记物不同组合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在单项、两项及多项检测中,敏感度以RF、RF+抗CCP、RF+抗CCP+GPI最高;特异度以抗CCP、抗CCP+AKA、RF+抗CCP+AKA+GPI最高;阳性预测值以抗CCP、抗CCP+GPI、RF+抗CCP+AKA+GPI最高;阴性预测值以GPI、RF+抗CCP、RF+抗CCP+GPI最高;阳性似然比以抗CCP、抗CCP+GPI、RF+抗CCP+AKA+GPI最高;阴性似然比以GPI、RF+抗CCP、RF+抗CCP+GPI最低。结论在RA诊断中,单项、两项及多项检测以抗CCP、RF+抗CCP、RF+抗CCP+GPI最理想,抗CCP是检测核心,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RA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类风湿因子 瓜氨酸 角蛋白 抗体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3.0T MR影像与关节镜对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潘诗农 卢再鸣 +3 位作者 陈志安 李祁伟 吴振华 郭启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0TMRI特征,并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行3.0TMR膝关节检查的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40个膝关节,全部病例经关节镜检查确诊。应用3.0TMR机(Philips Achieva型),膝关节专用线圈,进... 目的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0TMRI特征,并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行3.0TMR膝关节检查的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40个膝关节,全部病例经关节镜检查确诊。应用3.0TMR机(Philips Achieva型),膝关节专用线圈,进行斜矢状位TSET1WI、TSET2WI、PD-SPIR和冠状位、轴位TSET2WI扫描。前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完全断裂、撕裂(部分断裂)及胫骨端撕脱。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0TMR影像特征与关节镜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MRI直接征象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肿胀(21/25),间接征象为交叉韧带过度弯曲、T2WI和PD-SPIR股骨髁间窝外侧骨挫伤;MRI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84.00%。前交叉韧带撕裂(部分断裂)MRI直接征象为ACL矢状T2WI和PD-SPIR显示形态不规则、部分撕裂,ACL局部肿胀增粗,信号增高,仍可见连续存在的纤维低信号;MRI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6.67%。前交叉韧带胫骨端撕脱MR检查直接征像为胫骨近端可见T1WI、T2WI低信号撕脱骨片(3/3),ACL水肿、形态不规则,周围可见出血、积液,MRI与关节镜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高场强3.0TMR膝关节诊断的多平面、多序列影像相结合可形成ACL立体影像观,结合临床能够有效诊断ACL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马尾神经慢性受压后腰髓Bcl-2、Bax蛋白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学勇 王怀兵 +2 位作者 邓纯博 刘吉泉 王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0-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相应节段脊髓神经细胞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及Bcl-2/Bax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切除L5椎体,实验组切除L5椎体后在L4椎体平面置入硅胶片,造成... 目的探讨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相应节段脊髓神经细胞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及Bcl-2/Bax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切除L5椎体,实验组切除L5椎体后在L4椎体平面置入硅胶片,造成马尾神经受压。实验组分别于建模后第2、4、8、12周取L4节段脊髓组织,每个时间点6只,对照组在手术后第8周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细胞形态。结果对照组Bcl-2、Bax的OD值均为0.13±0.01。实验组从第2周到第12周Bcl-2的OD值分别为0.15±0.02、0.23±0.02、0.29±0.07、0.30±0.04,Bax的OD值分别为0.15±0.02、0.30±0.02、0.48±0.02、0.47±0.10。实验组从第4周开始Bcl-2、Bax表达明显增多。对照组及实验组第2、4、8、12周Bcl-2/Bax的比值分别为0.99±0.29、0.96±0.05、0.75±0.04、0.61±0.07、0.65±0.07,对照组和实验组第2、4、8、12周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08±0.11、1.09±0.10、3.30±0.16、4.45±0.14、4.51±0.17。Bcl-2/Bax比值与凋亡细胞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91(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在4、8、12周时脊髓神经细胞出现凋亡改变。结论马尾神经慢性受压后Bcl-2、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与神经细胞凋亡呈负相关,提示Bcl-2、Bax对马尾神经受压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BCL-2 BAX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季相禄 田峰 +1 位作者 王斌 肖万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索葛根素在治疗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ASII)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雄性大鼠阻断主动脉来实施ASII。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NC)组(假手术处理)、阳性对照(IR+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盐水处理)、IR+P组(脊髓缺血... 目的探索葛根素在治疗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ASII)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雄性大鼠阻断主动脉来实施ASII。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NC)组(假手术处理)、阳性对照(IR+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盐水处理)、IR+P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葛根素处理)、IR+R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周期蛋白B激酶抑制剂处理)。检测各组大鼠运动机能、脊髓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CDK5)和P25的活性。结果 IR+S组与NC组比较,P35和P25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P组、IR+R组与IR+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葛根素对ASII神经保护可能通过类似抑制剂的作用,并且与P35和P25的表达相关。结论脊髓损伤减小与CDK5及P25活性受抑制相关;在ASII大鼠治疗过程中,抑制CDK5及P25活性是葛根素的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5 细胞周期蛋白B激酶抑制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贾长青 姚强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峰 王斌 +1 位作者 季相禄 田立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6-1129,1136,共5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大鼠的机制。方法以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SCI/R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2、4、6 h后以葛根素50 mg/kg进行腹腔内注射,然后每24 h注射相同剂量,持续2d。对谷氨酸水平、代谢型谷氨...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大鼠的机制。方法以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SCI/R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2、4、6 h后以葛根素50 mg/kg进行腹腔内注射,然后每24 h注射相同剂量,持续2d。对谷氨酸水平、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指数进行检查。再灌注后48 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广泛的运动缺陷,这与谷氨酸水平和亲代谢型谷氨酸-1 mRNA表达水平升高相关,而葛根素抵制运动缺陷的进展,并降低谷氨酸水平,抑制亲代谢型谷氨酸-1 mRNA的表达。结论葛根素具有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能,葛根素的神经保护机制涉及减少谷氨酸释放量和降低亲代谢型谷氨酸-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脊髓缺血再灌注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峰 傅永慧 +2 位作者 李彬 萧万安 张志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4-996,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时间及机制。方法制作雄性SD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4、6 h腹腔内注射葛根素(50 mg/kg)。再灌注开始后48 h测试大鼠的运动功能,并测定硫氧还蛋白(Trx)表达水平及细...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时间及机制。方法制作雄性SD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4、6 h腹腔内注射葛根素(50 mg/kg)。再灌注开始后48 h测试大鼠的运动功能,并测定硫氧还蛋白(Trx)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损伤后1、2、4及6 h葛根素组治疗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Trx表达水平下降,而葛根素可提高Trx-1和Trx-2 mRNA表达水平,并大幅降低细胞凋亡指数。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发生后6 h内给予葛根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葛根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与Trx表达水平的提高及细胞凋亡的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葛根素 硫氧还蛋白 脊髓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3.0T MR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英伟 潘诗农 +4 位作者 吉士俊 李琦 王丰哲 卢再鸣 郭启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3.0T MR影像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间发病时间在两周之内确诊为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21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血细菌培养、关节液细菌培养和组织学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行3.0T MR双侧髋...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3.0T MR影像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间发病时间在两周之内确诊为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21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血细菌培养、关节液细菌培养和组织学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行3.0T MR双侧髋关节轴位及冠状位平扫,分析3.0T MR早期化脓性髋关节骨髓、骨骺、软骨、周围软组织影像特征性改变。结果MR表现:①患髋骨髓、骨骺及软骨信号改变:化脓性髋关节炎中13例患者股骨头骨骺及干骺端内部信号不均,骨骺形态失常,呈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为骨质破坏的表现,累及骺板者表现为穿越骺板的T2WI条形高信号影,累及骨骺软骨者表现为骺软骨薄厚不均,信号异常,还可以累及相邻的髂骨、耻骨。②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信号改变:19例化脓性髋关节炎患者髋周软组织T2W-SPAIR上高信号(水肿表现),多累及髂肌、臀肌、耻骨肌及股内外侧肌,其中1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仅表现为肌间隙条片状高信号。③髋关节积液:21例均出现患侧髋关节积液,其中2例同时出现健侧髋关节积液。结论3.0T MR检查有助于儿童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诊断与鉴别诊断,儿童早期化脓性髋关节炎3.0TMRI影像特征为骨髓、骨骺及软骨信号的异常升高和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感染性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芯片联合分析揭示肌腱粘连的分子机制
15
作者 佟春晓 雷则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3-918,共6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肌腱粘连相关的重要基因、通路、调控网络异常。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GSE26051、GSE1724芯片数据集,分析及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联合分析差异基因,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肌腱粘连相关的重要基因、通路、调控网络异常。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GSE26051、GSE1724芯片数据集,分析及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联合分析差异基因,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DEGs可能结合的miRNA,构建miRNA-mRNA网络,筛选出重要基因和miRNA。结果联合分析筛选出2个在肌腱病差异表达显著的DEGs,与成纤维细胞TGF-β通路相关。GO分析主要富集在受体配体活性、转录激活与抑制、G蛋白耦联受体、生长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在PI3K/AKT、MAPK、钙通道等通路。miRNA多数据库联合预测提示miR-181家族在肌腱粘连中可能发挥作用。PPI网络分析显示DLG1、CASK、CNTNAP2与EPB41的联系较为重要。结论EPB41可能与肌腱粘连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