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前不同年龄段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康复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
作者 马忠良 董耀东 +2 位作者 刘东亮 胡月 马秀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分析学龄前不同年龄段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将55例植入Freedom人工耳蜗的学龄前语前聋患儿按植入年龄分为1~3岁组32例,〉3~5岁组23例,于术后开机1、3、6、12、18、24个... 目的分析学龄前不同年龄段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将55例植入Freedom人工耳蜗的学龄前语前聋患儿按植入年龄分为1~3岁组32例,〉3~5岁组23例,于术后开机1、3、6、12、18、24个月时分别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评估并比较两组患儿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及学习能力。结果在术后两年内,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两组对象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CAP分级及SIR分级均逐渐提高,且在术后各时间段1~3岁组的平均言语识别率、平均语言年龄康复效果优于〉3~5岁组(P〈0.05);在术后开机1、3、12个月时1~3岁组的CAP评级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1、0.002和0.002);在术后开机1、3、12、24个月时1~3岁组的SIR评分高于〉3~5岁组(P值分别为0.00、0.00、0.024和0.024);两组间各时间段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越小,术后两年内康复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和术后康复时间是影响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前聋 人工耳蜗 植入年龄 听觉言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被引量:30
2
作者 胡月 董耀东 +1 位作者 刘东亮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590,共5页
目的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27例(41耳)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3例(20耳);对照组接受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4例(21耳)... 目的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27例(41耳)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3例(20耳);对照组接受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4例(21耳)。纳入与排除标准:年龄≥18岁,分泌性中耳炎经过药物及鼓膜切开置管等治疗后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超过2年者,其中置管次数≥3,鼓室导抗图提示B型或者C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随访,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纯音测听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咽鼓管功能提高明显。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均较术前降低(t=17.581,P=0.000;t=16.110,P=0.000)。试验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均较对照组低(t=-3.202,P=0.003;t=-5.612,P=0.000)。对照组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升高(t=2.201,P=0.037)。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平均气骨导差均较术前降低(t=12.896,P=0.000;t=14.403,P=0.000)。试验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t=4.221,P=0.040;t=4.020,P=0.045)。结论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相关临床症状,并明显提高听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鼓管球囊扩张 鼓膜切开置管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dB白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力损失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顶 柳柯 +2 位作者 张悦 杨仕明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观察120d B宽频带白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阈阈值、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与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20只听力正常的5-6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四组,3组实验组,分别为给予白噪声后立即测量组(0d)、噪声暴露后7天测量组(7d)、噪声... 目的观察120d B宽频带白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阈阈值、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与带状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20只听力正常的5-6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四组,3组实验组,分别为给予白噪声后立即测量组(0d)、噪声暴露后7天测量组(7d)、噪声暴露后14天组(14d);1组对照组。每组5只小鼠(n=10),实验组小鼠120d B白噪声暴露2h,0d组立即测量小鼠听阈,7天和14天应用相同方法测量小鼠听阈值,并计算出每只小鼠噪声暴露前后的阈移值。各组测量阈值后立即处死取耳蜗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小鼠带状突触与内外毛细胞形态变化并计数。结果噪声暴露2h后即刻组其各个频率5只小鼠(n=10)阈值均未引出,暴露后七天小鼠听阈部分恢复(P<0.01)。暴露后第14天,14天组各频率的听阈继续恢复,但与暴露前的差异较第7天比有所减小,但仍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1)。并且观察到带状突触明显减少,扫描电镜观察外毛细胞纤毛有倒伏粘连。结论 120d B白噪声噪声暴露2小时能够造成小鼠听力永久性阈移,外毛细胞明显损伤,带状突触数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阈移 带状突触 噪声性耳聋 C57BL/6J小鼠 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性耳聋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顶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6-379,共4页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造成渐进性的听力损失或短时间内遭受高强度的爆震或声音刺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1]。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噪声无时无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由于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造成渐进性的听力损失或短时间内遭受高强度的爆震或声音刺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1]。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噪声无时无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听力。如交通噪声、娱乐噪声、工作噪声,已经成为干扰我们生活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消除或减少噪声以及噪声暴露的防护是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充分了解噪声所导致的内耳及听神经的损伤机制,代谢性损伤学说,以及对应的防护和治疗方法,为今后对于NIHL的研究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NIHL的理解并指导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耳聋 毛细胞 研究进展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单侧突发性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新佳 高媛 +2 位作者 田媛 胡月 马秀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124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65例,根据不同的听阈曲线,两组患者又进一步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124例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65例,根据不同的听阈曲线,两组患者又进一步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4个亚组。对照组依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疗程均为10天,比较两组及各亚组间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41%(38/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62%(29/6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877,P=0.032<0.05)。治疗组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2.35%、42.1%、72.27%、66.67%,对照组分别为61.11%、28.57%、50%、41.67%,两组间各听力曲线亚组间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33、0.803、1.326、1.510,均为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各型听阈曲线的突发性聋均有效,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突发性聋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突发性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功能影像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月 马秀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39-442,共4页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生长缓慢,多为良性肿瘤,也可能发生转移。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通常无儿茶酚胺分泌功能,几乎均为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种系突变,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常规解剖成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随着分子功能成像的发展,利用分子...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生长缓慢,多为良性肿瘤,也可能发生转移。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通常无儿茶酚胺分泌功能,几乎均为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种系突变,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常规解剖成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随着分子功能成像的发展,利用分子功能影像进行肿瘤显像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子功能影像不仅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检出率较高,还可以明显提高全身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和转移灶的检出,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副神经节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三年内语言能力发展规律 被引量:13
7
作者 魏薇 文骏雄 +6 位作者 胡月 董耀东 刘东亮 马忠良 刘晶 关丽华 马秀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8-532,共5页
目的探讨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后3年内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方法以371例语前聋CI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植入年龄1~7岁,平均植入年龄3.02±1.60岁,分别于入训时(即开始康复训练时)及训练后6、12、18、24、30、3... 目的探讨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后3年内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方法以371例语前聋CI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植入年龄1~7岁,平均植入年龄3.02±1.60岁,分别于入训时(即开始康复训练时)及训练后6、12、18、24、30、36个月时进行语言清晰度、语法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共五项语言能力评估,同时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评估。结果①患儿的五项语言能力发展均随时间延长呈同步增长趋势,入训时及训练后6、12、18、24、30、36个月时语言清晰度年龄分别为0.59±0.87、1.49±1.00、2.33±1.06、3.13±0.96、3.71±0.74、3.83±0.46、3.90±0.35岁,语法能力年龄分别为0.73±1.03、1.58±1.09、2.55±1.20、3.20±0.93、3.58±0.72、3.83±0.45、3.92±0.32岁,理解能力年龄分别为0.80±1.10、1.82±1.16、2.97±1.14、3.42±0.82、3.72±0.60、3.87±0.40、3.96±0.22岁,表达能力年龄分别为0.48±0.83、1.31±1.03、2.18±1.13、3.11±0.92、3.53±0.71、3.82±0.47、3.92±0.29岁,交往能力年龄分别为0.54±0.88、1.27±0.99、2.23±1.13、3.07±0.94、3.50±0.75、3.82±0.47、3.93±0.39岁,且前12个月增长速度最快(P<0.05),发展顺序依次为理解能力、语法能力、语言清晰度、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发展速度明显先于其他四种语言能力(P<0.05);②五项语言能力发展速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变缓,其中语言清晰度、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在第30个月之前两两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语法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第24个月之前两两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入训时及训练后6、12、18、24、30、36个月时CAP平均分级分别为0.85±0.80、2.18±1.00、3.37±1.13、4.62±1.22、5.43±1.10、6.13±0.84、6.61±0.67级,SIR平均分级分别为1.16±0.50、1.81±0.78、2.84±0.87、3.70±0.87、4.21±0.77、4.56±0.57、4.81±0.43级,总体语言年龄与CAP及SIR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CI时间的延长,语前聋患儿逐渐建立听觉语言能力,且语言理解能力增长速度最快,建议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时间不少于3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语言能力 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聋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损伤特点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薇 杨丽辉 +4 位作者 熊伟 柳柯 马秀岚 龚树生 杜政德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性聋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在耳蜗各回的变化特点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方法根据年龄将C57BL/6J小鼠分为1月龄组和12月龄组(每组12只),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 ABR)检测两组小鼠听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 目的研究老年性聋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在耳蜗各回的变化特点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方法根据年龄将C57BL/6J小鼠分为1月龄组和12月龄组(每组12只),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 ABR)检测两组小鼠听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数量,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小鼠耳蜗Ucp2蛋白的表达。结果和1月龄小鼠相比较,12月龄小鼠ABR阈值在8kHz显著升高(t=12.226, P<0.01),在16kHz和32kHz阈值均超过90dB SPL;12月龄小鼠在90dB SPL声强下ABR I波幅值在8kHz显著降低(t=5.102, P<0.01);12月龄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在耳蜗顶回(t=10.230, P<0.01)、中回(t=3.386, P<0.05)和底回(t=17.076, P<0.01)均显著减少,其中耳蜗底回数量减少最明显;12月龄小鼠耳蜗Ucp2蛋白水平显著增加(t=11.429, P<0.01)。结论在小鼠老化的过程中,耳蜗底回的带状突触最容易损伤丢失,其次是耳蜗顶回和中回,线粒体Ucp2可能在耳蜗带状突触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耳蜗带状突触 解偶联蛋白2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dB SPL白噪声暴露对小鼠耳蜗听神经髓鞘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晓安 柯朝阳 +2 位作者 柳柯 魏薇 施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是否对成年C57BL/6J小鼠耳蜗听神经造成损害。方法选取24只听阈正常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6只/每组),实验组按照暴露后时间分别为暴露后即刻(P0)、暴露后7天(P7)和暴露后14天(P14)组,另外一组未...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是否对成年C57BL/6J小鼠耳蜗听神经造成损害。方法选取24只听阈正常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6只/每组),实验组按照暴露后时间分别为暴露后即刻(P0)、暴露后7天(P7)和暴露后14天(P14)组,另外一组未经噪声暴露,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2小时,在噪声暴露后即刻、7天和14天分别检测小鼠ABR阈值,之后取小鼠耳蜗行基底膜免疫荧光观察,并进一步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听神经髓鞘结构的变化。结果 1)听力学表现:P0组C57BL/6J小鼠各个频率的ABR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8kHz、16kHz及32kHz最为显著(P<0.01);P7时各频率阈值基本恢复,仅在32kHz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14时小鼠ABR阈值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2)形态学表现: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0时听神经髓鞘信号偶有轻微减弱,而各组标本中髓鞘信号的数量和密度无明显差异。冰冻切片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髓鞘信号均有效表达,信号强度均匀、致密连贯,条索样结构清晰,数量亦无明显缺失。透射电镜下各时间点听神经髓鞘成像清晰,排列整齐,且板层样结构致密,边缘光滑,与对照组相比髓鞘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后可造成小鼠出现暂时性阈移(TTS);此种噪声暴露下耳蜗听神经髓鞘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声 暂时性阈移 耳蜗 听神经髓鞘 隐匿性听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2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及在耳蜗带状突触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薇 文骏雄 +1 位作者 董耀东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5-190,共6页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2, Fgf2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amily, Fgfs)的成员之一。Fgf22与哺乳动物胚胎期大脑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形成、维持与调控等都有着密切联...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2, Fgf2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amily, Fgfs)的成员之一。Fgf22与哺乳动物胚胎期大脑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形成、维持与调控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最近研究发现Fgf22与听觉系统耳蜗带状突触密切相关。因此,充分认知Fgf22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听觉系统耳蜗带状突触中的意义,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将为发现潜在耳聋新基因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 中枢系统 耳蜗带状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文文 宋少鹏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atrix metaIproteinase)2和9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6例中耳胆脂瘤和29例外耳道皮肤组织标本中MMP2和MMP9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和MMP9在中耳胆脂瘤...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atrix metaIproteinase)2和9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6例中耳胆脂瘤和29例外耳道皮肤组织标本中MMP2和MMP9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和MMP9在中耳胆脂瘤中的m RNA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外耳道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和MMP9在中耳胆脂瘤中蛋白水平的表达高于外耳道正常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2、MMP9的高表达可能在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MMP2和MMP9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为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RT-PCR WESTERN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k、Bim和Mcl-1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少鹏 李文文 +1 位作者 李进兴 马秀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分析促凋亡蛋白Bak、Bim和抗凋亡蛋白Mcl-1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胆脂瘤上皮的凋亡状态,探讨其对胆脂瘤骨质破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与19例正常外耳道皮肤中Bak、Bim和Mcl-1蛋白的表达;采用末... 目的分析促凋亡蛋白Bak、Bim和抗凋亡蛋白Mcl-1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及胆脂瘤上皮的凋亡状态,探讨其对胆脂瘤骨质破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中耳胆脂瘤标本与19例正常外耳道皮肤中Bak、Bim和Mcl-1蛋白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27例中耳胆脂瘤标本和18例正常外耳道皮肤标本细胞凋亡情况;按照骨质破坏程度将中耳胆脂瘤分为骨质破坏组(21例)和未破坏组(19例),分别计算Bak、Bim和Mcl-1蛋白在骨质破坏组和未破坏组的表达以及Tunel细胞凋亡染色在骨质破坏组(12例)和未破坏组(15例)的表达。结果 Bak在胆脂瘤和正常外耳道皮肤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53±0.074、0.082±0.027,前者高于后者(P<0.01);Bim在两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53±0.082、0.104±0.059,前者高于后者(P<0.05);Mcl-1在两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37±0.080、0.125±0.026,前者高于后者(P<0.01)。Mcl-1在骨质破坏组和未破坏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13±0.092、0.263±0.055,前者低于后者(P<0.01);Bak在两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39±0.064、0.168±0.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m在两组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47±0.095、0.159±0.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指数在胆脂瘤组和外耳道皮肤分别为0.471±0.146、0.100±0.030,前者高于后者(P<0.01);在骨质破坏组和未破坏组分别为0.525±0.173、0.427±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脂瘤上皮中Bak和Mcl-1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84,P<0.01), Bim和Mcl-1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66,P<0.01),Bak和Bim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995,P<0.01)。结论 Bak、Bim和Mcl-1在中耳胆脂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胆脂瘤上皮的高凋亡相关,且Mcl-1可能与胆脂瘤的骨质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细胞凋亡 骨质破坏 中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文文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8-781,共4页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良性鳞状上皮角质化增生性病变,胆脂瘤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至今未明确。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从基因、蛋白、信号通路等对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从而...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良性鳞状上皮角质化增生性病变,胆脂瘤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至今未明确。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从基因、蛋白、信号通路等对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从而探索细胞增殖在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拓宽治疗选择的范围,开发非侵入性治疗方法,确定抑制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某些关键靶向分子,以防止中耳胆脂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胆脂瘤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薇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8-972,共5页
随着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目前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已经成为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CI技术日益成熟,人工耳蜗装置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行人工耳蜗再植... 随着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目前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已经成为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CI技术日益成熟,人工耳蜗装置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人工耳蜗再植入原因分析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再植入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K基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文 宋少鹏 马秀岚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580,共5页
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CK)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抑制基因,其表达与鼻咽癌、口腔鳞癌,中耳鳞状细胞癌,喉癌,食管癌等多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抑制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方式是通过抑制多种基质金属蛋白... 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CK)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抑制基因,其表达与鼻咽癌、口腔鳞癌,中耳鳞状细胞癌,喉癌,食管癌等多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及转移存在负相关关系,其抑制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方式是通过抑制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血管生成而实现。本文对RECK基因结构与表达、RECK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机制、RECK与多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K 基质金属蛋白酶 头颈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突囊肿1例
16
作者 李慧敏 谢云丹 杜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7-378,共2页
乳突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乳突气房或鼓窦通气系统与外界气体交换中断,分泌物排泄受阻而潴留所致。乳突囊肿可因囊肿逐渐增大,压迫周围骨质而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CT及MR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乳突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
关键词 乳突 囊肿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胆脂瘤中Rock 1和Rock 2的表达研究
17
作者 宋少鹏 马秀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在胆脂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7例中耳胆脂瘤标本(病例组)和20例外... 目的探讨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在胆脂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7例中耳胆脂瘤标本(病例组)和20例外耳道皮肤组织标本(对照组)中Rock1和Rock 2的表达。结果 Rock1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其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阳性表达率为77.78%(21/27),高于对照组外耳道皮肤的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k 2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阳性表达率为25.93%(7/27),低于对照组外耳道皮肤的90.0%(1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中,Rock 1和Rock 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7,P=0.008<0.05)。结论中耳胆脂瘤上皮中Rock1高表达和Rock2的低表达可能在中耳胆脂瘤角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