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性疼痛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1
作者 甘宇 万峻阁 +2 位作者 李忠华 李帅 韩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中枢性疼痛由中枢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程度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药物治疗作用有限,近年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脊髓电刺激术和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本文从二者的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展开... 中枢性疼痛由中枢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程度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药物治疗作用有限,近年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脊髓电刺激术和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本文从二者的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展开综述,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指导神经调控技术在中枢性疼痛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电刺激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序贯吸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宋丽萍 王晶 +1 位作者 沈延艳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3-467,共5页
探讨序贯吸痰模式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出现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 探讨序贯吸痰模式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出现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采用序贯吸痰模式,对照组使用常规吸痰模式。比较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时间和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以上的时间;比较干预48 h、72 h和1周后2组痰液p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变化;比较干预2周后2组吸痰次数、吸痰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的时间、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以上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0.001)。干预48 h 2组患者p 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预72 h、1周后研究组pH值低于对照组;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吸痰次数、吸痰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序贯吸痰模式有利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气道环境的纠正,在改善气道通气的同时能够减少吸痰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湿化过度 序贯吸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气道护理的效果 被引量:44
3
作者 卢昆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81,共3页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我科住院的重症行气管切开术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患者设定为常规护理组(60例),将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入住的重症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设定为品管圈组(62例),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气道损伤率、重...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我科住院的重症行气管切开术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患者设定为常规护理组(60例),将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入住的重症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设定为品管圈组(62例),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气道损伤率、重新置管率、肺炎发生率、Ⅲ度痰汁形成率以及导管痰痂堵塞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并比较实行品管圈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能力。结果显示,品管圈组气道损伤率、重新置管率、肺炎发生率、Ⅲ度痰汁形成率以及导管痰痂堵塞率均要小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品管圈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品管圈组护士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因此认为品管圈活动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气道护理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气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0
4
作者 贾天姝 姚一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3-375,共3页
比较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方案前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率、院内感染率及术后满意度。实施PDCA循环法后,切口愈合率由84.7%提高至93.7%,院内感染率由14.7%下降至6.0%,患者术后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由76.3%上升至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比较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方案前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率、院内感染率及术后满意度。实施PDCA循环法后,切口愈合率由84.7%提高至93.7%,院内感染率由14.7%下降至6.0%,患者术后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由76.3%上升至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能够提高患者的切口愈合率,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神经外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占强 李叶丹 +4 位作者 李春宇 张极星 王全才 贾春红 张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187-2189,共3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中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英文及中文)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同时手工检索《中华神经病学》等10种杂...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中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英文及中文)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同时手工检索《中华神经病学》等10种杂志。研究年限为1999年1月—2009年7月。语种不限,研究人群限制为中国人。资料选择:纳入内容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复发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局评价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合并统计,总体效应检验发现统计学上的差异〔OR=2.44,95%CI(1.66,3.61)〕,进行敏感性分析后〔OR=2.20,95%CI(1.60,2.00)〕仍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国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影响脑梗死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复发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预后分析
6
作者 聂放 蔡恒 +3 位作者 唐伟 李进伟 付开磊 李志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效果和预后,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与治疗的31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经过,通过术后即...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效果和预后,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与治疗的31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经过,通过术后即刻DSA评估静脉窦再通情况,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病死率和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多项标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采用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联合应用方式,术后即刻达到静脉窦完全再通者7例(22.58%)、部分再通24例(77.4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31),无新发脑梗死。平均随访(6.60±3.4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末次随访时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者28例(90.32%)。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死率并改善预后,但治疗需基于个体化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危重病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铎 董欣明 +1 位作者 关俊宏 王成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例(26.1%)、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3例(6.5%),经前额纵裂入路5例(10.9%),经额叶皮层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2例(4.3%)、翼点联合侧脑室室间孔入路4例(8.6%)切除肿瘤。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1例(67.4%)、大部切除15例(32.6%),围手术期死亡1例(2.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对下丘脑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护理模式在神经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荆莉 王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7-280,共4页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接受神经介入手术的患者384例,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品管圈护理(QCC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结果显示,QCC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文书质量、神经功能及精神心里健康...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接受神经介入手术的患者384例,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品管圈护理(QCC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结果显示,QCC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文书质量、神经功能及精神心里健康情况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品管圈护理模式在神经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中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神经介入护理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红宇 蔡炜嵩 +5 位作者 李帅 笪祖科 孙寒雪 马良 林耀新 智德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建立模拟神经母细胞瘤(NB)骨转移的动物模型并进行鉴定。方法直接将单细胞悬浮的NB细胞系SY5Y和KCNR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股骨骨髓腔内。通过放射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评估、鉴定NB骨转移动物模型。结果 NB细胞系SY5Y和K... 目的建立模拟神经母细胞瘤(NB)骨转移的动物模型并进行鉴定。方法直接将单细胞悬浮的NB细胞系SY5Y和KCNR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股骨骨髓腔内。通过放射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评估、鉴定NB骨转移动物模型。结果 NB细胞系SY5Y和KCNR细胞导致溶骨反应,骨保护素(OPG)、RANK配体(RANKL)、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和内皮素1(ET-1)呈强阳性表达,而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则很少表达。结论成功建立NB骨转移动物模型,该模型可用于NB骨转移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骨转移 溶骨反应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滕浩 李振 +4 位作者 车东方 曲圣涛 李明山 薛一雪 刘云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86,共2页
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对我科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2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肿瘤达到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死亡2例;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得到缓解。35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的患者... 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及其治疗效果。对我科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2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肿瘤达到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死亡2例;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得到缓解。35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的患者有29例得到缓解;21例内分泌异常者,改善16例;术后出现尿崩及离子紊乱13例,同侧动眼神经瘫痪6例,高热3例,癫痫发作1例。术后随访(21.15±2.63)个月,肿瘤复发6例,经伽马刀放疗,效果良好。显微外科手术是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式,术前依据影像资料选择合适的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欣明 刘云会 +1 位作者 王成林 潘蔚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2-363,共2页
分析脊髓髓内肿瘤42例临床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表现、手术方法、技巧及经验,提出早期诊断及肿瘤全切的必要性。
关键词 脊髓 脊髓内肿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复发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恒 刘云会 +1 位作者 薛一雪 冯天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7例复发垂体腺瘤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复发垂体腺瘤再次经蝶入路定位困难,解剖结构混乱,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有效辅助术...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7例复发垂体腺瘤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复发垂体腺瘤再次经蝶入路定位困难,解剖结构混乱,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有效辅助术者精确定位肿瘤位置,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垂体腺瘤 单鼻孔-蝶窦入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脑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栾云 孙菲 滕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3,共4页
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高氨血症,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发严重的高氨血症脑病。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脑病(VHE)是一种严重但可逆的不良反应,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甚至导致死亡。... 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高氨血症,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发严重的高氨血症脑病。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脑病(VHE)是一种严重但可逆的不良反应,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报道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例VHE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为VHE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高氨血症脑病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X线微束分析检测α-actinin在额叶皮质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喻博 杨蓓 +1 位作者 杜喆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用能谱-X线微束分析检测新生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各时段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原位超微分布及量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神经干细胞培养、Aclar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能谱-X线微束分析术对各时段分化的神经元中α... 目的用能谱-X线微束分析检测新生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各时段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原位超微分布及量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神经干细胞培养、Aclar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能谱-X线微束分析术对各时段分化的神经元中α-actinin的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检测。结果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显示α-actinin阳性表达呈电子密度高的球形颗粒,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其表达分布逐渐密集由核周至充满胞质并伸至突起中,随着突起伸展而延伸分布,在原位超微结构表达基础上,能谱-X线微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了随着神经元的分化成熟,α-actinin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各时段α-actinin表达的分布变化及量的增加均与分化的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X线微束分析 α辅肌动蛋白 神经干细胞 定向分化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21例护理体会
15
作者 路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2-573,共2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1例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后,14例症状消失,7例症状减轻;15例囊肿明显缩小或消失,脑室系统变小,囊肿-脑池之间脑脊液流通顺畅,6例囊肿略缩小。无出血及神经功...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1例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后,14例症状消失,7例症状减轻;15例囊肿明显缩小或消失,脑室系统变小,囊肿-脑池之间脑脊液流通顺畅,6例囊肿略缩小。无出血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做好专业领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神经内镜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蛛网膜囊肿 儿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6
作者 樊梦 鲍民 +3 位作者 周蓬勃 沈延艳 王保圈 张晨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1-275,共5页
探讨外科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和(或)血运重建手术无效的糖尿病足患者17例,采用外科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 探讨外科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和(或)血运重建手术无效的糖尿病足患者17例,采用外科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皮肤温差和颜色改变。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PSQI评分、创面颜色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患者双腿和双脚皮肤温度均升高。因此认为电极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升高皮肤温度,促进足部创伤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电极 脊髓电刺激 糖尿病足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科昏迷患者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贾天姝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1-953,共3页
比较医护一体化护理方案实施前(2015年7月至12月)与实施后(2016年1月至6月)脑外科昏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经治疗恢复状况。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后,并发症发生率由60.94%降低至42.53%,并发症经治疗恢复状况的平均得分由4.24上升至4.... 比较医护一体化护理方案实施前(2015年7月至12月)与实施后(2016年1月至6月)脑外科昏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经治疗恢复状况。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后,并发症发生率由60.94%降低至42.53%,并发症经治疗恢复状况的平均得分由4.24上升至4.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管理模式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脑外科 昏迷患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多步骤虚拟筛选方法发现具有新母核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
18
作者 孔维恺忻 廉靖靖 +10 位作者 彭超 朱杰 郑钰琳 黄巍然 张博文 段桂芳 马琳 彭晓东 马维宁 朱素杰 黄卓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3,共2页
GABAA受体主要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是镇静催眠药的关键靶点。在寻找具有新母核的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子对接模型和... GABAA受体主要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是镇静催眠药的关键靶点。在寻找具有新母核的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子对接模型和分子力学广义玻恩比表面积(MMGBSA)方法筛选了来自于商业数据库中的41112种化合物。经过筛选,我们得到了16个化合物,然后我们通过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学实验验证了4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确实为有效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其中,化合物GPR120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都得到了实验验证。在重组表达α1β2γ2型受体的皮层神经元中,在10和50µmol∙L^(−1)浓度下,GPR120可将GABA EC3-10电流分别增强71.5%和163.8%。通过全分解贡献分析和点突变实验,我们发现GPR120与GABAA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是H102,与阳性药物地西泮相似。为了进一步验证GPR120在动物水平上的功能,我们进行了运动活动测试和翻正反射消失(LORR)实验。GPR120对小鼠的运动活动有抑制作用,6 h后可恢复,说明GPR120是一种中度镇静剂。在戊巴比妥钠(PB)诱导的翻正反射消失实验中,与生理盐水组相比,GPR120(20 mg∙kg^(−1))可显著缩短开始LORR的时间并延长LORR的持续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联用多种虚拟筛选方法,我们发现了GPR120是一种具有新型母核的中度强度镇静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离子通道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GABA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6
19
作者 左光银 于宏伟 +3 位作者 袁玉会 张颜礼 景方坤 邹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5-567,共3页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颅手术组18例,微创引流组17例,对2组患者术后1周GCS评分、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病程、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组患者术后1周GCS...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颅手术组18例,微创引流组17例,对2组患者术后1周GCS评分、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病程、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组患者术后1周GCS评分、术后再出血、脑梗死、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颅手术组在血肿清除率、术后感染率、病程、住院费用等方面高于微创引流组(P<0.05);开颅手术组术后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微创引流组(P<0.05)。因此认为开颅手术及微创引流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和术后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开颅手术优于微创引流;术后1周感染发生率、住院病程及住院费用方面微创引流优于开颅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手术 微创引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振华 刘云会 +2 位作者 马腾 喻博 薛一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蛋白激酶Cδ(PKCδ)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蛋白激酶Cδ(PKCδ)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PKCδ蛋白的表达。结果伊文思蓝法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血脑屏障通透性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亦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显著下降(P<0.01);而PKCδ蛋白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可能与claudin-5、occludin表达下降和PKCδ蛋白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缺血再灌注 CLAUDIN-5 OCCLUDIN 蛋白激酶C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