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用多步骤虚拟筛选方法发现具有新母核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
1
作者 孔维恺忻 廉靖靖 +10 位作者 彭超 朱杰 郑钰琳 黄巍然 张博文 段桂芳 马琳 彭晓东 马维宁 朱素杰 黄卓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3,共2页
GABAA受体主要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是镇静催眠药的关键靶点。在寻找具有新母核的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子对接模型和... GABAA受体主要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信号传递,是镇静催眠药的关键靶点。在寻找具有新母核的镇静催眠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方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子对接模型和分子力学广义玻恩比表面积(MMGBSA)方法筛选了来自于商业数据库中的41112种化合物。经过筛选,我们得到了16个化合物,然后我们通过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学实验验证了4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确实为有效的GABAA受体正性变构调节剂。其中,化合物GPR120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都得到了实验验证。在重组表达α1β2γ2型受体的皮层神经元中,在10和50µmol∙L^(−1)浓度下,GPR120可将GABA EC3-10电流分别增强71.5%和163.8%。通过全分解贡献分析和点突变实验,我们发现GPR120与GABAA受体结合的关键位点是H102,与阳性药物地西泮相似。为了进一步验证GPR120在动物水平上的功能,我们进行了运动活动测试和翻正反射消失(LORR)实验。GPR120对小鼠的运动活动有抑制作用,6 h后可恢复,说明GPR120是一种中度镇静剂。在戊巴比妥钠(PB)诱导的翻正反射消失实验中,与生理盐水组相比,GPR120(20 mg∙kg^(−1))可显著缩短开始LORR的时间并延长LORR的持续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联用多种虚拟筛选方法,我们发现了GPR120是一种具有新型母核的中度强度镇静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离子通道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GABA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谵妄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9
2
作者 田甜 景慧 荆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30,共5页
目的分析与提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统计3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术后患者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基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和ROC... 目的分析与提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统计3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获得术后患者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基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和ROC曲线评估其准确度和区分度。结果60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17.14%;高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前焦虑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由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谵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曲线和观察曲线基本吻合,AUC=0.888。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焦虑及脑卒中倾向是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提高筛选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谵妄 焦虑 神经缺损程度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化护理在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5
3
作者 白璐 陈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6期156-159,164,共5页
目的 观察及研究系统化护理在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随... 目的 观察及研究系统化护理在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护理,观察组则以系统化护理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2、8周时的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分别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量表)、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moodstates,POMS量表)及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WHOQOL-100量表、POMS量表及PAN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护理后1、2、8周时观察组的WHOQOL-100量表、POMS量表及PANAS量表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间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在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患者生存状态与情绪状态中的效果较好,对于患者以较好的状态接受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生存状态 情绪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并发硬膜外血肿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璐 陈明 +4 位作者 柴广睿 濮伟 陈铎 魏祥泰 马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86-187,共2页
0引言 眼眶骨折是由于外部致伤因素作用于眼部,导致眼眶壁骨质破坏,产生眶内出血、眶内容嵌塞、眼位改变、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眶腔扩大、眼球内陷、视力下降等症状[1]。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有术中眶内出血和血肿、神经肌肉损伤、术后植... 0引言 眼眶骨折是由于外部致伤因素作用于眼部,导致眼眶壁骨质破坏,产生眶内出血、眶内容嵌塞、眼位改变、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眶腔扩大、眼球内陷、视力下降等症状[1]。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有术中眶内出血和血肿、神经肌肉损伤、术后植入物排斥脱出、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等。合并颅骨骨折时,还可出现脑脊液眶漏及鼻漏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并发症 硬膜外血肿 眼眶骨折 骨折修复术 眼球运动障碍 眶内出血 神经肌肉损伤 脑脊液眶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经蝶窦入路垂体巨大腺瘤手术并发症分析
5
作者 奚卓 滕浩 +2 位作者 冯天达 李少一 刘云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5期74-75,共2页
目的分析及讨论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的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甲状腺激素下降12例,皮质醇激... 目的分析及讨论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的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甲状腺激素下降12例,皮质醇激素下降9例,尿崩症8例,继发出血3例,脑脊液鼻漏1例,嗅觉一过性丧失1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巨大腺瘤效果显著,熟悉局部解剖,熟练掌握手术技能,全面掌握患者术前情况,关注手术环节,不断总结经验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巨大腺瘤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因素分析和栓塞体会
6
作者 赵庆伟 喻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0期104-105,共2页
目的对本院2010年以来治疗的6例大脑后动脉第一段(P1段)动脉瘤易破裂的因素和栓塞体会回顾性分析。方法 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有两例患者入院后发生二次破裂。结果有4例患者栓塞后恢复较好,1例患者栓塞后偏瘫伴偏盲,1例患... 目的对本院2010年以来治疗的6例大脑后动脉第一段(P1段)动脉瘤易破裂的因素和栓塞体会回顾性分析。方法 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有两例患者入院后发生二次破裂。结果有4例患者栓塞后恢复较好,1例患者栓塞后偏瘫伴偏盲,1例患者造影时2次破裂,急诊动脉瘤栓塞后,CT复查发现出血量较大,后引起脑疝,经去骨瓣减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P1段动脉瘤多见于年轻人,动脉瘤均较大,易发生2次破裂,急诊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减少2次破裂出血几率。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大脑后动脉第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