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哲 刘丹 +2 位作者 黄婷婷 佡剑非 王佳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 目的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标本的病原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9.9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4.01%。革兰阴性菌中各好发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中各好发菌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对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应定期对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合理用药,规范操作,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旸 刘卓刚 +3 位作者 郝良纯 杨威 王占强 徐淑梅 《循证医学》 CSCD 201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美罗华"、"利妥昔单抗"、"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美罗华"、"利妥昔单抗"、"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1-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1-2010年)、维普数据库(1991-2010年)、万方数据库(1991-2010年),手工检索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及可以利用的综述,收集国内关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两名评价者独立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与单用CHOP方案比较,其完全缓解率(相对危险度1.32,95%可信区间1.01~1.73)和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1.22,95%可信区间1.0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肝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内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能提高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同时并不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样本量较小,随机试验的总体质量不高,以上结论尚有待于更多大样本、设计完善、实施良好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硕 马燕 +2 位作者 翟志永 郭阳 冯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7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120名临床医学本科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名,试验组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120名临床医学本科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名,试验组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分别进行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和病例分析三项专业素质测评,同时使用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三项专业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试验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引入基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并且可规范教学流程,促进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临床路径 实践教学 神经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显像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祉涵 张新 郑东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诊断AE的敏感...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诊断A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能优于头部MRI检查。本文结合既往研究对不同类型AE的异常脑代谢模式和^(18)F-FDG PET在AE诊断中的优势及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MRV、DSA诊断 被引量:8
5
作者 马英 宋利春 +2 位作者 李琦 潘诗农 尚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头部影像学检查诊断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并发CVST患者CT、MRI、MRV、DSA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6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6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DS... 目的:探讨头部影像学检查诊断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孕产妇并发CVST患者CT、MRI、MRV、DSA成像的直接和间接征象。6例患者起病后头部CT扫描5例、MRI扫描6例、MRV扫描4例、MRI增强扫描3例、DSA检查1例。结果:6例患者的头部CT、MRI、MRV、DSA成像均有异常表现。表现脑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受累间接征象的CT5例、MRI6例,其中出血性梗死4例。同时表现纵裂内高密度索带征及高密度三角征直接征像的CT1例,表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T1为等信号、T2为等及低信号直接征像的MRI2例。表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显影中断、显示不清、或者局部信号缺失的MRV4例,其中1例表现出两侧静脉分枝显影不均,一侧静脉分枝显影明显减少的征象。显示上矢状窦不显影的DSA1例。结论:头部CT、MRI、MRV和DSA检查能显示CVST脑组织直接和间接受累征像,MRI+MRV成像可作为诊断CVST的首选检查,CT及MRI+MRV复查能动态观察病情及反映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T MRI MRV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莹 陈剑通 郭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0-554,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目前已知的有血栓形成学说、脂质浸润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9种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作为有代表性的炎症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目前已知的有血栓形成学说、脂质浸润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9种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作为有代表性的炎症因子,近来的研究中已被证实为预测冠状动脉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且在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文章主要就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 冠状动脉疾病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护理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关晓旭 佡剑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0期153-156,166,共5页
目的 研究及观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7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 目的 研究及观察一体化护理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诊治的7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阿尔茨海默病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3、6个月的阿尔茨海默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QOL-AD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QOL-AD量表、ADL量表及MMSE量表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3、6个月观察组的QOL-AD量表、ADL量表及MMSE量表评估结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体化护理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更为积极,其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模式 阿尔茨海默病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Marchiafava-Bignami病临床特点及MRI表现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晓宇 佡剑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MBD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均为男性,年龄47~68岁,患者均有长期饮酒史,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最为常... 目的 分析急性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MBD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均为男性,年龄47~68岁,患者均有长期饮酒史,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最为常见。颅脑MRI结果:4例胼胝体全部受累,1例为胼胝体压部受累,1例胼胝体全部受累伴有双侧脑室旁白质受累;病变主要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弥散加权(diffusion-weight imagine,DWI)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表现为高信号,全部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治疗,5例患者预后良好,1例遗留肢体抽搐。结论 急性MB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慢性酗酒病史和颅脑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对于急性MBD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疾病 胼胝体 酒精中毒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任务模型下反应抑制中枢的功能磁共振定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东明 佡剑非 宋利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应用不同反应抑制模型寻找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方法:在25名受试者中分别进行停止信号任务和Go/NoGo任务,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用SP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两个任务的反应抑制的激活图像并寻找共同激活区。结果:成功的反... 目的:应用不同反应抑制模型寻找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方法:在25名受试者中分别进行停止信号任务和Go/NoGo任务,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用SP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两个任务的反应抑制的激活图像并寻找共同激活区。结果:成功的反应抑制在两个任务中分别激活了一系列以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为主的功能区,共同激活区位于右侧额中回皮质。结论:位于右侧额中回的功能区(BA46)可能是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功能磁共振成像 额前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娜 王平 冯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2168-2172,共5页
目的 探讨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病程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生化结果,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确诊为成人RESLES的患者7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生化资料、... 目的 探讨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病程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生化结果,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确诊为成人RESLES的患者7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生化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4例男性,3例女性,5例有发热、头痛表现,部分病例伴有意识障碍、视物障碍、呕吐等症状。7例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3-14天行头部MRI检查,均提示胼胝体压部(SCC)异常信号,病变在T1WI为稍低或低信号,在T2WI及Flair成像为稍高或高信号,在DWI为高信号及ADC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没有强化效应。针对7例患者病因予以针对性治疗,全部病例于发病后7-60天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于发病后10-45天复查头部MRI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RESLES是一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骨桥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欣遥 张良荣 冯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近期诊断的颈动脉狭窄(≥1支颈动脉狭窄程度〉50%)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又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47例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 目的探究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98例近期诊断的颈动脉狭窄(≥1支颈动脉狭窄程度〉50%)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又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47例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分析血清骨桥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较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升高[(9.41±4.54)μg/Lvs(7.71±3.25)μg/L,P=0.034]。病例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8.52±3.99)μg/Lus(6.90±2.69)μg/L,P=0.013]。病例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体质量指数(r=0.245,P=0.015)、TC(r=0.277,P=0.006)、LDI.(r=0.221,P=0.028)呈正相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r=-0.249,P=0.013)呈负相关。10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6,95%CI:1.003~L287,P=0.045)。结论骨桥蛋白可以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潜在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质 颈动脉狭窄 人体质量指数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表现典型“十字征”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柏琦 陶霖 +1 位作者 佡剑非 郑东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7期1316-1317,共2页
多系统萎缩(mutiple system atrophy,MSA)在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50~60岁发病,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不同组合。2008年版MSA的诊断标准将MSA分为以帕金森病样症... 多系统萎缩(mutiple system atrophy,MSA)在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50~60岁发病,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不同组合。2008年版MSA的诊断标准将MSA分为以帕金森病样症状为主MSA—P型(MSA with predominant Parkinsonism.MSA—P)和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MSAC型(MSA with pre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MSA—C)。其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如脑干、小脑的显著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临床影像特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博 丁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9.69岁。另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急...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9.69岁。另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55岁。做实验室检查,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头部MRI,分析两组患者影像特点。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高血脂史比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P〈0.05)。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63.75%vs 47.50%;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呈强回声、混合回声或低回声。两组头部MRI病灶均以单发病灶为主,病灶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明显,不稳定斑块增多,血脂检测及颈动脉颅外段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老年人 影像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肽酶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AQP4mRNA表达及脑水肿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力 申明惠 +4 位作者 王佳贺 张萌 张威 高岩 滕伟禹 《中国医学工程》 2008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与水孔蛋白-4(AQP4) mRNA表达的关系,以及抑肽酶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RT-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并观察给予抑肽酶处置后脑水肿(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与水孔蛋白-4(AQP4) mRNA表达的关系,以及抑肽酶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RT-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并观察给予抑肽酶处置后脑水肿(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和抑肽酶组均从脑出血后6h开始出现脑水肿(P<0.05),3d时达到高峰(P<0.05),分别上升到(82.13±0.36)和(79.48±0.46),且抑肽酶组脑水肿程度低于脑出血组(P<0.05);AQP4 mRNA表达同样在3d时达到高峰(P<0.05),分别为(1.34±0.14)和(1.03±0.05)。脑水肿程度与AQP4 mRNA表达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5,P<0.01)。结论脑出血后AQP4 mRNA表达明显增加,提示AQP4参与了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抑肽酶能够抑制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水孔蛋白-4 抑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反应抑制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15
作者 郑东明 董晓宇 +2 位作者 陈照宏 佡剑非 宋利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人类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材料和方法:对16名受试者分别进行两种事件相关设计的反应抑制任务,同时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用SP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两个任务的反应抑制的激活图像并寻找共同激活区。...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人类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材料和方法:对16名受试者分别进行两种事件相关设计的反应抑制任务,同时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用SP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两个任务的反应抑制的激活图像并寻找共同激活区。在共同激活区中,进行信号强度与行为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以寻找与反应抑制活动最相关的部位。结果:成功的反应抑制在两个任务中分别激活了一系列以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为主的功能区,共同激活区包括右侧额中、下回皮质,右侧颞叶、枕叶皮质。其中位于右侧额中、下回皮质的激活区(BA9/46)的信号强度和两个任务的行为学数据都呈显著相关。结论:位于右侧额中、下回皮质的功能区(BA9/46)可能是反应抑制的神经中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 反应抑制 事件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后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6
作者 王华 官文征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9期23-24,27,共3页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及惊厥后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门诊就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采用抗生素控制原发感染,采取对症处理控制惊厥;试验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及惊厥后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门诊就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采用抗生素控制原发感染,采取对症处理控制惊厥;试验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连续使用2周。观察惊厥复发次数、脑电图改变、复发惊厥的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各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试验组热惊厥复发率、复发惊厥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后1周和2周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联合对症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并降低热惊厥导致的脑损伤,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血清去蛋白肠溶胶囊 热惊厥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SonoCT技术结合CDFI在糖尿病肾损害诊断中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春雨 王占强 王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2期16-18,共3页
目的:利用超声SonoCT技术提高图像质量,结合CDFI获得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探讨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140例分为Ⅰ、Ⅱ、Ⅲ组,以24h微量尿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应用SonoCT... 目的:利用超声SonoCT技术提高图像质量,结合CDFI获得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探讨两种技术结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140例分为Ⅰ、Ⅱ、Ⅲ组,以24h微量尿蛋白排泄率(UAER)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应用SonoCT技术联合CDFI和常规二维超声结合CDFI技术对3组患者肾动脉血流参数进行测定,比较两种方法中二维图像的特征以及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利用超声SonoCT技术结合CDFI获得的Ⅱ组病例在二维灰阶图像、血流图像及血流参数上与传统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Ⅲ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noCT技术联合CDFI对糖尿病肾病早期(Ⅱ组)的诊断较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及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oCT CDFI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与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明辉 冯娟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9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不同性别、年龄的帕金森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老年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再纳入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16名作为对照组。抽...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不同性别、年龄的帕金森患者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老年门诊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再纳入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16名作为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受试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的水平。并进一步按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比较,女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低年龄组(≤65岁)帕金森病患者比较,高年龄组(>65岁)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水平有所降低,以男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载脂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瘀康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凯 佡剑非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9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消瘀康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营养神经、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消瘀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 目的:观察消瘀康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营养神经、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消瘀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行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由6.60(3.30,10.93)cm3降至1.85(0.73,2.98)cm3,对照组由8.96(4.28,17.00)cm3降至3.36(1.40,6.56)cm3,两组患者血肿下降幅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时中线移位和破入脑室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服用消瘀康的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服用消瘀康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与脑出血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消瘀康可减少脑出血患者血肿量,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临床症状 神经功能 预后 消瘀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武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6期41-41,43,共2页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HD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西地平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