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共识声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摘译
1
作者 郑阳 王晓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8-1312,共5页
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ESGAR)通过组建跨国专家小组,制定了关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磁共振成像应用的共识声明及推荐意见,共识声明明确了PSC患者MRI检查的核心影像特征、适应证与操作规范,并构建了结构化报告模板可为放射科与... 欧洲胃肠道和腹部放射学会(ESGAR)通过组建跨国专家小组,制定了关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磁共振成像应用的共识声明及推荐意见,共识声明明确了PSC患者MRI检查的核心影像特征、适应证与操作规范,并构建了结构化报告模板可为放射科与临床医师提供标准化参考。本文对其摘译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硬化性 磁共振成像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学影像期刊的变迁
2
作者 郭启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892-894,共3页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本文总结了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文收集了国内28本医学影像期刊的资料,对其设立年代、出版状况、文章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总结中国医...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本文总结了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文收集了国内28本医学影像期刊的资料,对其设立年代、出版状况、文章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同类期刊进行对比,总结中国医学影像期刊70年的变迁,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 放射学 超声学 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价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腹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1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 《磁共振成像》编委会 孙洪赞 居胜红 雷晶 李丹 李海明 沈亚琪 孙少凯 王良 王星皓 徐臣 薛华丹 张晓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37,共10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问世,为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纪元。尽管如此,伴随而来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却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其中,腹部是irAE最常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问世,为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纪元。尽管如此,伴随而来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却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其中,腹部是irAE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腹部irAE也是最常导致免疫治疗中止的原因。MRI在检测和评估腹部irAEs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早期通过MRI对腹部irAEs进行诊断和评估至关重要。然而,国内目前缺乏针对ICIs引起的腹部irAEs在MRI检查及诊断中的规范化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腹部学组、磁共振学组及《磁共振成像》编委会致力于制订针对ICIs引起的腹部irAEs在MRI扫描方案、诊断报告等方面的共识。本委员会在借鉴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的基础上,最终达成此共识。本共识旨在规范MRI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优化腹部irAEs的评估,为临床提供坚实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腹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价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4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10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 《磁共振成像》编委会 孙洪赞 居胜红 龚明福 黄薇园 李伟华 佘德君 唐作华 王星皓 徐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18,共10页
近年来,癌症免疫疗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尤其是神经系统irAEs,是癌症... 近年来,癌症免疫疗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尤其是神经系统irAEs,是癌症免疫治疗的主要限制之一,相关死亡率超过5%。MRI在检测和评估神经系统irAEs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国内尚缺乏针对ICIs引起的神经系统irAEs在MRI检查及诊断中的规范化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磁共振学组、神经学组及《磁共振成像》编委会致力于制订针对ICIs引起的神经系统irAEs在MRI检查方案和诊断报告等方面的规范化共识。在借鉴文献、专家经验以及成员的内部讨论之后,本委员会达成此共识,旨在为影像和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实证支持,推动MRI技术在诊断神经系统irAEs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评价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1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 《磁共振成像》编委会 孙洪赞 居胜红 陈伟 郜发宝 李小虎 李勇刚 史河水 王冠 王星皓 温志波 徐臣 袁正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8,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ICIs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包括心血管毒性,虽然发病率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药物,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ICIs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包括心血管毒性,虽然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随着ICIs的广泛应用,心血管irAEs的病例也在增加,需要影像和临床医生的关注。MRI作为高敏感度和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检测和评估心血管irAEs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早期通过MRI对心血管irAEs进行诊断和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国内在此领域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化共识,可能导致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磁共振学组、心胸学组与《磁共振成像》编委会合作,制订了一套针对ICIs引起的心血管系统irAEs的MRI检查方案和诊断报告的共识。这一共识旨在为影像和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推动MRI技术在心血管系统irAEs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价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7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 《磁共振成像》编委会 孙洪赞 居胜红 王守巨 王星皓 徐臣 颜林枫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7,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以发挥其肿瘤细胞杀伤功能,从而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然而,这种调控免疫应答机制同时也可能导致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以发挥其肿瘤细胞杀伤功能,从而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然而,这种调控免疫应答机制同时也可能导致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这些不良反应中,以内分泌系统尤为常见,主要影响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等腺体,造成机体功能紊乱。MRI在内分泌系统irAEs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国内尚未形成针对IC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irAEs在MRI检查及诊断中的规范化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磁共振学组、神经学组及《磁共振成像》编委会联合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通过广泛阅读文献、结合专家经验以及内部讨论,委员会最终形成了此共识。本共识的目标在于为影像和临床医生通过MRI诊断内分泌系统irAEs提供指导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算法与70 kV结合对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7
作者 刘畅 侯阳 +2 位作者 高思喆 李雨桐 郭文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纳入74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7例。A组管电压为70 kV,对比剂用量36 mL。B组管电压为100 kV,对比剂用量60 mL。A...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纳入74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7例。A组管电压为70 kV,对比剂用量36 mL。B组管电压为100 kV,对比剂用量60 mL。A组进一步分为深度学习算法重建(A1)和迭代算法重建(A2)两个亚组,B组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比较3组图像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其评价指标为感兴趣区(ROI)的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此外,两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在CT值方面,A1组右冠动脉(RCA)的CT值显著高于A2组,在左冠状动脉主干(LM)显著高于B组,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噪声方面,A1组均显著低于A2组(P均<0.001),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R及CNR方面,A1组均显著高于A2组,且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主观评分显示,A1组和B组图像质量均显著优于A2组,同时A1组与B组质量相当,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均低于B组,对比剂用量为B组的60%,有效辐射剂量(ED)降低50.85%。结论: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技术,与传统扫描方式相比,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次旦旺久 畅智慧 +4 位作者 赵相轩 林坤 张强 卢再鸣 王晓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920-1924,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用^(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装置进行持续照射。初始剂量率为5.32 c Gy/h,分别给予0、2及4 Gy照射。通...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用^(125)I放射性粒子体外照射装置进行持续照射。初始剂量率为5.32 c Gy/h,分别给予0、2及4 Gy照射。通过光镜及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利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经0、2、4 Gy^(125)I放射性粒子照射HepG2细胞后,用光学显微镜发现4 Gy组细胞密度减少,球形游离死亡细胞数目增多;经Hoechst33258染色后发现4 Gy组可见核固缩、碎裂及边集等凋亡细胞的典型特征。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对照组、2Gy组和4Gy组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20.00±3.61)%、(112.00±2.00)%、(45.00±3.6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90,P<0.001)。划痕愈合实验示,对照组、2 Gy组和4 Gy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21.24±4.36)%、(19.93±3.37)%和(11.42±0.65)%,3组细胞迁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0.001)。流式凋亡检测示,对照组、2Gy组及4Gy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3±0.67)%、(6.90±1.31)%和(17.03±1.4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01,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125)I粒子照射组显著抑制肿瘤增殖相关蛋白PCNA、凋亡蛋白Survivin及Bcl-2的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Bak、Bax的表达。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通过促进HepG2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及迁移,从而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其可能机制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实验性 125I放射性粒子 放射治疗剂量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进展
9
作者 有慧 王晓明 +5 位作者 彭芸 黄飚 吴飞云 隋滨滨 陶晓峰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34,共5页
丛状神经纤维瘤(pNF)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最常见表型,早期无症状而可多部位受累,存在恶化风险;影像学为重要评估及管理方法。本文围绕影像学评估NF1相关pNF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神经纤维瘤 丛状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局部进展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希海 赵相轩 +1 位作者 卢再鸣 郭启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2251-2255,共5页
局部进展胰腺癌的预后较差,传统放射治疗、传统放射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局部进展胰腺的局部控制及生存获益有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能够控制局部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近年在局部进展胰腺癌中... 局部进展胰腺癌的预后较差,传统放射治疗、传统放射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局部进展胰腺的局部控制及生存获益有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能够控制局部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近年在局部进展胰腺癌中逐步应用。抑制DNA修复药物发展迅速,DNA修复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在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经广泛研究,并已初步在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进展胰腺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放射外科 手术立体定位技术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11
作者 姚航 胡鸿涛 +10 位作者 曹会存 韩新巍 张健 吕维富 牛焕章 梁宏元 徐浩 李文涛 赵玮 车海波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5-379,共5页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次TACE后1个月、末次TACE后1及3个月疗效,以及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结果研究组69例接受TACE,22例接受2次、2例接受3次TACE,对照组82例接受1次、13例接受2次TACE。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77.42%(72/93)vs.76.84%(7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首次TACE后1个月研究组7例、对照组11例失访,末次TACE后1个月2组均有12例失访,末次TACE后3个月2组均有28例失访,各时间点组间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HCC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DiaSphere微球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险预测的MRI研究进展
12
作者 贾魁元 张家瑞 +1 位作者 于洋 孙洪赞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09,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其斑块稳定性与卒中风险密切相关。传统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各有优势,但存在斑块成分识别差,软组织分辨率较低等局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其斑块稳定性与卒中风险密切相关。传统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各有优势,但存在斑块成分识别差,软组织分辨率较低等局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凭借无辐射、高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序列分析能力,成为评估斑块成分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准。黑血序列成像、多对比度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及特殊序列(如磁敏感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磁共振4D血流成像)可精准识别易损斑块的高危特征。本文梳理颈动脉MRI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与卒中风险预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构建个体化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和精准干预决策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风险预测 磁共振成像 易损斑块 斑块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乳酸通过GPR81抑制细胞凋亡
13
作者 郑浩辰 郑阳 王晓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乳酸(Lac)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81 (GPR81)与细胞凋亡间的动态变化,明确Lac干预通过GPR81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选取30头新生大约克夏猪。将21头新生猪随机分为Sham组和缺血缺氧(HI)模型组,HI模型组细分为0~...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乳酸(Lac)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81 (GPR81)与细胞凋亡间的动态变化,明确Lac干预通过GPR81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选取30头新生大约克夏猪。将21头新生猪随机分为Sham组和缺血缺氧(HI)模型组,HI模型组细分为0~2 h、2~6 h、6~12 h、12~24 h、24~48 h、48~72 h HI组,每组3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染色观察基底节区GPR81和细胞凋亡变化。将9头新生猪随机分为Sham+生理盐水(NS)组、HI+NS组和HI+Lac组,每组3头。观察基底节区GPR81表达水平、凋亡细胞比例以及PI3K、AKT、Bax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 HI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24~48 h达到峰值(P <0.05)。GPR81表达水平先升后降,2~6 h达到峰值(P <0.05)。与Sham+NS组相比,HI+NS组细胞凋亡率、Bax表达水平升高,p-AKT/AKT比值以及PI3K、Bcl-2表达水平降低(均P <0.05);与HI+NS组相比,HI+Lac组细胞凋亡率、Bax表达水平降低,p-AKT/AKT比值以及GPR81、PI3K、Bcl-2表达水平升高(均P <0.05)。结论 Lac干预能够通过GPR81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G蛋白偶联受体81 凋亡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低剂量迭代重建增强CT与常规增强CT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姝 侯阳 郭启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34-337,345,共5页
目的:探讨iDOSE(iDOSE,Philips)技术降低肝脏肿瘤患者增强CT辐射剂量的能力。材料与方法:选择肝脏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常规及低剂量肝脏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成4组(A、B、C、D组),A组常规剂量扫描,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B、C... 目的:探讨iDOSE(iDOSE,Philips)技术降低肝脏肿瘤患者增强CT辐射剂量的能力。材料与方法:选择肝脏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常规及低剂量肝脏增强CT扫描。患者随机分成4组(A、B、C、D组),A组常规剂量扫描,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图像,B、C、D组增强扫描门脉期管电流分别较常规降低30%、50%、70%,iDOSE重建图像。定量计算4组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对4组图像的诊断信息(肿瘤锐利度、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对比度、图像主观噪声、图像总体质量)按1~4分(1分最差,4分最优)予以评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客观评估中,iDOSE重建各组的噪声均低于A组(P〈0.01);CNR均高于A组(P〈0.01)。主观评估中,4组图像之间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对比度、主观噪声无差异(P=0.09,P=0.74);肿瘤锐利度及图像总体质量评估中B、C组与A组之间无差异,而D组低于A组(P〈0.01)。结论:对于肝脏肿瘤患者增强CT检查,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使在管电流较常规剂量降低50%的条件下,仍得到与常规剂量FBP重建相当甚至更好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重建算法联合“三低”技术在头颈联合CTA成像中的应用
15
作者 袁宝霖 李雨桐 +1 位作者 张秀伟 郭文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重建算法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总量与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我院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A、...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重建算法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总量与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我院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为三低剂量组,根据重建算法不同,又将A组分为A1组和A2组;B组为常规剂量组。A1组采用3.0 mL/s注射速率注射30 mL对比剂及生理盐水,采用80 kV电压及200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重建算法进行重建;A2组使用迭代算法(50%CV)重建,其它条件与A1组相同。B组采用4.5 mL/s注射速率注射60 mL对比剂及30 mL生理盐水,采用100 kV电压及250 mAs管电流进行扫描,采用50%CV算法重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间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对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A1、A2及B组间血管CT值无差异(P>0.05);A2组SD值均高于A1组及B组,SNR、CNR值均低于A1组及B组(P<0.05)。A1组与B组相比,SD值在主动脉、颈内动脉感兴趣区低于B组(P<0.05),CNR值在主动脉、基底动脉感兴趣区高于B组(P<0.05),在其余血管感兴趣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R值除在大脑中动脉处无差异外,在其余血管处均高于B组(P<0.05)。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间有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较B组分别降低65%、50%。结论:ClearInfinity技术联合“三低”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及对比剂外渗风险的同时,可获得与常规剂量相当的头颈部CTA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3.0T MR影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诗农 李忠云 +5 位作者 孙鹤 陈志安 刘永福 廖伟 吴振华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4-80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3.0TMR影像学改变,探讨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特征。方法本研究收集10例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病例,平均年龄22岁,平均接受柔道训练8年。全部病例均行3TMR膝关节检查,应用膝关...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3.0TMR影像学改变,探讨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特征。方法本研究收集10例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病例,平均年龄22岁,平均接受柔道训练8年。全部病例均行3TMR膝关节检查,应用膝关节专用线圈,行斜矢状位T1WI,T2WI,质子密度抑脂序列,和横断面、冠状面T2WI序列扫描,回顾性分析膝关节损伤情况。结果①半月板损伤:8例(8/10)内侧半月板后角Ⅲ度损伤,8例(8/10)外侧半月板前角Ⅲ度损伤,5例(5/10)外侧半月板后角Ⅲ度损伤;②韧带损伤:2例(2/10)前交叉韧带断裂,7例(7/10)内侧副韧带Ⅱ度损伤,2例(2/10)内侧副韧带Ⅲ度断裂损伤;3例(3/10)外侧副韧带断裂,3例(3/10)腘肌腱断裂;1例(1/10)髌韧带断裂,3例髌腱炎(3/10);③软骨损伤:8例(8/10)髌骨软骨Ⅲ度损伤,1例(1/10)髌骨软骨Ⅳ度损伤;④骨质改变:3例(3/10)骨折分别位于髌骨上极、胫骨平台塌陷骨折、胫骨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4例(4/10)骨挫伤;⑤关节积液:10例(10/10)均表现为关节囊内的长T1长T2信号影,其中1例(1/10)患者为关节积血。结论3.0TMRI能够最佳地显示女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多发运动损伤、急慢性损伤,十分有益于指导柔道运动员膝关节功能保护和损伤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柔道运动员 膝关节 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的介入放射学 被引量:10
17
作者 畅智慧 刘兆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533-533,542,共2页
介入放射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丝、导管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关技术、理念也在不断完善... 介入放射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丝、导管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关技术、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介入治疗的进步离不开手术器材的发展。载药微球、放射性微球的出现为肿瘤栓塞增添了新的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弹性成像评价进展期胰腺癌化疗反应及生存期
18
作者 杜柏 石喻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共8页
目的探讨基线三维磁共振弹性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3D-MRE)粘弹力学参数在评估进展期胰腺癌(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APC)患者化疗反应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 目的探讨基线三维磁共振弹性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3D-MRE)粘弹力学参数在评估进展期胰腺癌(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APC)患者化疗反应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前瞻性招募经穿刺活检证实为APC且在化疗前接受3D-MRE扫描的患者。根据RECIST 1.1标准,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使用约登指数确定影像学参数预测化疗反应的最佳临界值,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化疗反应的独立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其中21例为有反应组,38例为无反应组。基线剪切模量值(shear stiffness,SS)诊断化疗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40~0.902],最佳阈值为3.85kPa。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3.85 kPa是化疗反应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6.760,95%CI:1.197~38.174,P=0.030]。Cox回归分析显示,SS≥3.85 kPa是OS[风险比(hazard ratio,HR)=4.217,95%CI:1.796~9.889,P=0.001]和PFS(HR=3.860,95%CI:1.801~8.273,P=0.001)的独立影响因素。以SS=3.85 kPa分界,拥有较硬胰腺肿瘤的患者PFS(P<0.001)及OS(P<0.001)较短。结论3D-MRE所测得的肿瘤基线SS是APC患者化疗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且基线SS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3D-MRE作为一种无创、定量化的生物力学评估工具,有望成为胰腺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进展期胰腺癌 磁共振弹性成像 剪切模量 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3)钯放射性支架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及对抑癌基因的影响和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贵金 纪大伟 +8 位作者 顾玺 王柳 赵晓丹 潘春来 李安 许书河 高沁怡 姜维国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探讨103钯(103pd)放射性支架对p53抑癌基因在辐射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中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12只裸鼠随机分2组,每组6只,在裸鼠胆管癌内分别植入103pd放射性支架和普通胆管支架,术后30 d取出胆管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p53基因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103钯(103pd)放射性支架对p53抑癌基因在辐射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中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12只裸鼠随机分2组,每组6只,在裸鼠胆管癌内分别植入103pd放射性支架和普通胆管支架,术后30 d取出胆管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p53基因原位杂交,DAB染色p53基因表达阳性者细胞质呈棕黄色,胆管癌细胞凋亡染色细胞核中有棕黄色浓染的为阳性细胞。结果103pd放射性支架组胆管癌细胞p53基因阳性表达率为89.63%,而普通支架组为21.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3pd放射性支架组胆管癌凋亡细胞数明显大于普通支架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3pd放射性支架可以激活p53基因,使其功能提高,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细胞凋亡 Γ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肺动脉栓塞处血管形态与灌注异常相关性的能谱CT研究
20
作者 林炤名 于兵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5-981,共7页
目的:基于能谱CT多模态成像,分析远端肺栓塞患者血管形态学参数中的血栓栓塞程度和血管形变程度对段及亚段肺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分布的相对贡献,旨在阐明亚段肺动脉收缩在其局部血流灌注异常中的关键作用。方法:回顾性将2017年9月-2024... 目的:基于能谱CT多模态成像,分析远端肺栓塞患者血管形态学参数中的血栓栓塞程度和血管形变程度对段及亚段肺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分布的相对贡献,旨在阐明亚段肺动脉收缩在其局部血流灌注异常中的关键作用。方法:回顾性将2017年9月-2024年1月于本院经能谱CT确诊为远端肺动脉栓塞的3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标准抗凝治疗1年内随访复查能谱CT确认无肺动脉血栓存在。分别基于首诊及复查能谱CT图像,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建立肺动脉树模型。使用3D-Slicer软件,在两次检查的相同解剖位置(段/亚段肺动脉中点)测量血管直径,计算血管形变程度(比值<1为收缩,>1为扩张)。在70 keV单能级图像上测量首诊时血栓栓塞程度;在碘密度图上采用ROI(5~30 mm^(2))测量首诊时栓塞段/亚段肺动脉及其解剖相关供血区的肺实质碘密度值(mg/mL),通过计算亚段-段肺动脉碘密度比值来分析局部血流灌注分布的差异性。以血管形变程度和血栓栓塞程度为自变量,亚段-段肺动脉碘密度比值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30例患者CTA共发现85处栓塞,其中54处位于肺段动脉,31处位于亚段肺动脉。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亚段肺血管收缩程度与亚段-段肺动脉碘密度比值具有显著相关性(调整后的R^(2)=0.384,β=-0.666,P=0.002)。结论:亚段肺动脉收缩是造成远端肺栓塞患者局部血流灌注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对于更深入地理解急性肺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肺血管形态学 肺血流灌注 能谱CT 碘密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