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坏死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迟昨非 杨威 +2 位作者 何秋颖 符爽 傅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8-1593,共6页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类型,即程序性坏死,与细胞坏死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又与细胞凋亡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点,有其独特的信号传导通路。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程序性坏死在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类型,即程序性坏死,与细胞坏死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又与细胞凋亡有着相似的生物学特点,有其独特的信号传导通路。已有多项研究证实程序性坏死在炎症、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恶性血液病是一组高度恶性、预后差的造血系统疾病。本综述总结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及其在恶性血液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坏死 恶性血液病 信号传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野 张琳琳 +3 位作者 迟昨非 孙若文 姜泽慧 徐刚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2-727,共6页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疾病相关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继发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文献报告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10岁,因“间断发热”起病,确诊APL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骨髓复燃,调整治疗方案后达完全缓解,然而在结束白血病治疗后因淋巴结肿大诊断为T-LBL,经规范化疗再次得以缓解。检索近10年文献,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共报告9例,均为成人病例,其中6例患者至报告时均为无病生存状态。结论急性白血病治疗后继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低、预后较好。此外,对肿瘤性疾病化疗后的患者,需注意继发性肿瘤的发生,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可提高对继发性肿瘤致病机制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药浓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顾敏 李爽 +3 位作者 郝良纯 李佳特 张楠 张继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6-569,共4页
对3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先后进行的157例次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测MTX血药浓度237次,发生排泄延迟44次(28%),2 g/m2组患儿44~48 h MTX血药浓度(C44-48)明显低于3~5 g/m2组患儿(P<0.05)。导致MTX... 对3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先后进行的157例次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测MTX血药浓度237次,发生排泄延迟44次(28%),2 g/m2组患儿44~48 h MTX血药浓度(C44-48)明显低于3~5 g/m2组患儿(P<0.05)。导致MTX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有甲氨蝶呤用量和开始化疗后24 h内尿pH值。发生排泄延迟患儿与未出现排泄延迟的患儿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为了降低HD-MTX排泄延迟的发生率,在治疗前尽可能调整好患儿的内环境,做好水化、碱化。对MTX用量较高、24 h内尿pH值偏低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应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迟昨非 吴斌 杨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393-4400,共8页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差,易早期复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的非靶向性,为解决化疗对正常细胞和机体损伤较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Campath-1H、... T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差,易早期复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靶向基因治疗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的非靶向性,为解决化疗对正常细胞和机体损伤较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对Campath-1H、Dachzumab、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阻断Lmo2基因、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Bcl-2相互作用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im)和Notch1等靶向基因治疗T-ALL进行综述,阐述其抗T-ALL细胞的作用机制和相关临床试验,为T-ALL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免疫疗法 基因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门冬酰胺酶杀伤MOLT-4细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庄倩 郝良纯 张继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21-424,共4页
目的:以左旋冬酰胺酶诱导MOLT-4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发生氨基酸反应为模式,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对MOLT-4细胞CHOP,ASNS,Bax以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凋亡机制。方法:左旋门冬酰胺酶作用MOLT-4细胞,于不同时间点搜集细胞样品... 目的:以左旋冬酰胺酶诱导MOLT-4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发生氨基酸反应为模式,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对MOLT-4细胞CHOP,ASNS,Bax以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凋亡机制。方法:左旋门冬酰胺酶作用MOLT-4细胞,于不同时间点搜集细胞样品,并提取RNA,相对定量PCR法检测CHOP,ASNS,Bcl2,Bax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在左旋门冬酰胺酶用药后的8 h和18 h CHOP与ASNS mRNA出现两次表达高峰,1 8 h后CHOP mRNA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ASNS mRNA开始逐渐下降,Bax/Bcl2的比值也于18 h后显著升高;细胞存活率于24 h后下降明显,细胞存活数在0~12 h缓慢增加,随后开始下降,24 h开始下降最为显著。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杀伤MOLT-4细胞可能存在下列机制:CHOP通过上调Bax/Bcl2比值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CHOP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ASNS的表达杀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氨基酸应激反应 ASNS CHOP/GADD153 Bax/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LIP_L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迟昨非 何秋颖 +3 位作者 杨威 傅煜 符爽 庄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c-FLIPL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PCR检测103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FLIP_L mRNA表达,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4例(其中初诊37例、复发5例、完全缓解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目的探讨c-FLIPL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PCR检测103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FLIP_L mRNA表达,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4例(其中初诊37例、复发5例、完全缓解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8例(其中初诊24例、复发6例、完全缓解8例)、初诊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2例、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例、初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3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选病例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在初诊和复发的白血病中c-FLIP_L mRNA呈异常高表达趋势,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UL及初诊CML的c-FLIP_L mRNA表达高于其他初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LL、AML、AUL、CML、CMML与对照组、完全缓解组比较,c-FLIP_L mRN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LIP_L mRNA表达与患者危险度分级、初诊白细胞数、血乳酸脱氢酶(LDH)、血羟丁酸脱氢酶(HBDH)、CD45、融合基因TEL-AML1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血纤维蛋白原及染色体异常无关。结论白血病患者c-FLIP_L mRNA表达异常增高,并与危险度分级、初诊白细胞数、血LDH、血HBDH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LIPL 白血病 买时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