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2017年版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诊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10
1
作者 殷晓鸣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86-488,共3页
d临床指南是基于临床科学证据,对特定临床状况下的病人提出的最佳治疗建议([1])。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从2000年开始制定一系列泌尿外科疾病的指南,并且每年进行更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泌尿外... d临床指南是基于临床科学证据,对特定临床状况下的病人提出的最佳治疗建议([1])。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从2000年开始制定一系列泌尿外科疾病的指南,并且每年进行更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泌尿外科医生制定最佳治疗策略,帮助年轻医师对疾病进行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2017年3月EAU更新了《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诊疗指南 临床科学证据 泌尿外科疾病 解读 最佳治疗 临床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尿失禁的常见病因和外科干预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屹 刘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967-972,共6页
儿童尿失禁是儿童常见疾病。它涉及一系列广泛疾病,不但可能引起上尿路损伤、远期肾功能受损,有时还会影响患儿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有助于改善这些患儿的预后,目前评估外科治疗疗效的证据等级多为Ⅲ级,外科治疗儿... 儿童尿失禁是儿童常见疾病。它涉及一系列广泛疾病,不但可能引起上尿路损伤、远期肾功能受损,有时还会影响患儿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有助于改善这些患儿的预后,目前评估外科治疗疗效的证据等级多为Ⅲ级,外科治疗儿童尿失禁仍然存在挑战,本文着重对儿童尿失禁的常见病因和外科干预原则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病因学 尿失禁/外科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手术并发症的认识与思考
3
作者 刘鑫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上尿路梗阻,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然而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仍然充满了挑战。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外科医师应在更精准把握手...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上尿路梗阻,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然而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仍然充满了挑战。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创新,外科医师应在更精准把握手术指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上提高认识,从而使患儿从手术治疗中最大化获益。本文阐述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并发症的类型、病因、预防和处理,并对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输尿管完全梗阻后肾脏病理及足细胞表型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于雪馨 王常林 +1 位作者 孙荣国 杨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鼠输尿管完全梗阻后肾脏病理和足细胞表型改变的时序变化,寻找输尿管梗阻后肾脏发生不可逆损伤的时相。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动物模型,梗阻后不同时间点取出肾脏,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方法,观察肾脏病理及足细胞表型的... 目的观察鼠输尿管完全梗阻后肾脏病理和足细胞表型改变的时序变化,寻找输尿管梗阻后肾脏发生不可逆损伤的时相。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动物模型,梗阻后不同时间点取出肾脏,经HE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方法,观察肾脏病理及足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大体观察,梗阻24h后出现肾盂扩张,梗阻3d后出现肾皮质变薄。组织学观察,梗阻12h后出现一部分近曲小管扩张,小管上皮细胞呈水样变性肿胀,在梗阻3d后出现大量小管上皮细胞变形肿胀。免疫荧光双标法,梗阻24h后有少量足细胞、巨噬细胞同时被2种抗体标记,2d后足细胞呈减少趋势,而巨噬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输尿管梗阻后在肾脏病理改变早于肾脏发生形态学改变的发生,输尿管梗阻后24h发生足细胞表型的改变,与肾脏肾盂出现明显扩张的时间相近,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肾脏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足细胞转化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梗阻 足细胞表型 肾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儿童功能性排尿失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牛之彬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神经电刺激对严重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对收治的28例6~15岁传统治疗无效的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其中女... 目的评估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神经电刺激对严重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对收治的28例6~15岁传统治疗无效的功能性排尿障碍儿童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其中女童12例,男童16例。主要症状为日间遗尿(89.2%),尿急迫(82.1%),夜间遗尿(39.4%)。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膀胱过度活动和逼尿肌括约肌协调障碍分别占92.9%和71%。在治疗前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无创会阴表面电极进行生物反馈结合神经电刺激疗法对上述患儿进行治疗,一个疗程2周,共20次。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指导患儿进行如厕和盆底训练。结果末次治疗6个月后随访结果:日遗尿患儿治愈率40%,好转率46.4%;夜间遗尿患儿治愈率18%,好转率54.5%。治疗12个月后随访结果:日遗尿患儿治愈率56.5%,好转率39.2%,夜间遗尿患儿治愈率和好转率均为36.4%。结论短期高频度针对盆底功能训练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学龄期重症DV无创、有效,可考虑对该疗法的疗效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治疗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排尿失调 生物反馈训练 神经电刺激 盆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6
作者 杨屹 刘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01-907,共7页
随着小儿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医师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认识的深入,国内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整体治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转归个体差异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根据风险分层采取个体化评估与处理措施。如何监测... 随着小儿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医师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认识的深入,国内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整体治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转归个体差异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根据风险分层采取个体化评估与处理措施。如何监测及预防发热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如何评估肾瘢痕发生的风险、预防终末期肾病,如何在干预治疗与保守治疗之间权衡利弊,是当前临床医师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时面临的难点,也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作者多年临床诊疗体会,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治疗中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治疗 尿路感染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临床决策规则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终末期肾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肾积水手术后分肾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5
7
作者 林资咏 杨屹 +2 位作者 殷晓鸣 刘鑫 赵谦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小儿肾积水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分肾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小儿肾积水术后分肾功能变化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单侧肾积水病例资料。分... 目的探讨小儿肾积水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分肾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小儿肾积水术后分肾功能变化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单侧肾积水病例资料。分析术前分肾功能、术前肾脏横径比与术后分肾功能的关系,以术后分肾功能≥45%作为术后分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标准,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小儿肾积水术后分肾功能变化的模型。通过ROC曲线计算预测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6例单侧肾积水患儿,术前患侧APD、患侧肾盏大小、患侧肾皮质厚度、患侧肾皮质厚度与APD比值与术后分肾功能恢复情况均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患侧分肾功能(OR=1.151,95%CI:1.093~1.212,P<0.01)、术前肾脏横径比(OR=2.565,95%CI:1.237~5.322,P=0.011)是术后分肾功能的相关因素。通过模型公式Logit(P)=-5.846+0.141×术前患侧分肾功能+0.942×术前肾脏横径比,可以预估术后分肾功能是否≥45%,其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临界值分别为0.828、80.8%、70.7%、0.515、-5.322。术前患侧分肾功能预测术后患肾分肾功能≥45%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临界值分别为0.851、75.6%、77.6%、0.532、40.56%。术前肾脏横径比预测术后患肾分肾功能≥45%的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临界值分别为0.610、79.5%、46.5%、0.260、0.388。结论术前患肾分肾功能、术前患侧-健侧/健侧肾脏横径比可以预估术后患肾分肾功能≥45%的情况。本预测模型为外科医生选择术后随访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可预测小儿肾积水手术后分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积水/影像诊断 肾盂/畸形 肾功能不全 超声检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道下裂不同组织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范旭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71-576,共6页
目的比较尿道下裂手术中有无额外覆盖及不同软组织覆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最佳额外覆盖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由本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50例,依据有无额外覆盖材料分为... 目的比较尿道下裂手术中有无额外覆盖及不同软组织覆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最佳额外覆盖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由本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50例,依据有无额外覆盖材料分为额外覆盖组(n=90)和无额外覆盖组(n=60);根据术中探查尿道口位置分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组(n=115)及远端型尿道下裂组(n=35);根据覆盖组织分为鞘膜覆盖组(n=30)、肉膜覆盖组(n=42)以及阴囊中隔筋膜覆盖组(n=18)。结果额外覆盖组和无额外覆盖组首次手术的年龄、平均龟头直径、阴茎拉伸长度、阴茎脱套后腹曲角度、尿道缺损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 0. 05)。150例中,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 33%。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 33%(12/90),无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 33%(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578,P=0. 001);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8. 89%(8/90),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3. 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 036,P=0. 001)。115例近端尿道下裂中,其中79例使用了额外覆盖材料,10例(12. 65%)术后发生了并发症,36例未使用额外覆盖材料,16例(44. 44%)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4. 28,P=0. 01)。同时,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7. 59%(6/79),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6. 1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 58,P=0. 01)。肉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 52%(4/42),睾丸鞘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 78%(5/18),三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4. 07,P=0. 13);肉膜覆盖组、睾丸鞘膜覆盖组和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三组患儿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分别为9. 52%、0. 00%和22.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0,P=0. 03)。结论额外覆盖可有效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尿道瘘的发生率,和其他覆盖组织比较睾丸鞘膜可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尿瘘 外科皮瓣 再手术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积水患儿术后肾形态及功能恢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楠 刘鑫 +3 位作者 侯英 陈辉 牛之彬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前后患肾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年龄及肾积水程度对肾脏恢复的影响,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至2013年82例肾积水手术患儿进行随访,收集患肾手术前后超声及肾核素显像资料,按手术... 目的:分析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手术前后患肾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年龄及肾积水程度对肾脏恢复的影响,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至2013年82例肾积水手术患儿进行随访,收集患肾手术前后超声及肾核素显像资料,按手术年龄及术前积水程度分组:A组(1岁以内)33例;B组(1~5岁)22例;C组(5岁以上)27例。其中SFU3度28例,SFU4度54例。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20±1.5)个月。统计分析患肾功能及形态变化与手术年龄及积水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各年龄组术后肾脏形态较术前改善,P<0.05,肾实质面积/肾盂面积与随访时间呈正相关,r=0.381,P<0.05。各年龄组术后患肾分肾功能改善,C 组术后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P=0.053)。不同程度肾积水术后肾脏形态和功能均有好转,组间肾脏形态和肾小球滤过率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SFU4度积水术后分肾功能较3度恢复明显,P=0.02。结论 SFU3度和4度肾积水患儿手术后肾脏功能和形态均有恢复,并随着时间延长,患肾功能及形态逐渐恢复。5岁以内患儿术后患侧肾小球滤过率明显恢复。SFU 4度肾积水术后患侧分肾功能较SFU3度恢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积水 外科手术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前分肾功能的单侧SFUⅣ度UPJO患儿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殷晓鸣 赵谦 +8 位作者 刘鑫 杨屹 王翔 张斌 陈方 谢华 陈艳 宋宏程 韩文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不同术前分肾功能(split renal function,SRF)的单侧美国胎儿泌尿外科学会(Society of Fetal Urology,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国...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不同术前分肾功能(split renal function,SRF)的单侧美国胎儿泌尿外科学会(Society of Fetal Urology,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术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国四个儿童临床中心接受Anderson-Hynes手术治疗的单侧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281例(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最终纳入214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入选患儿分为术前SRF≥40%组与术前SRF<40%组。对患儿人口学资料,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半年肾脏形态恢复、术后半年肾脏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SRF≥40%组与术前SRF<40%组的患儿相比,术后半年SRF更好(48.8%vs.42.1%,P<0.001),术后SRF恢复正常的比例更高(75.7%vs.35.5%,P<0.001),但术后半年SRF与术前相比恢复程度较低(1.6%vs.9.0%,P<0.001)。结论本次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虽然术前SRF≥40%患儿术后半年SRF与术前相比恢复程度较低,但术后半年SRF更好,且术后半年SRF恢复正常患儿的比例更高,建议单侧SFUⅣ度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患儿SRF≥40%且出现临床症状或积水加重时应行手术治疗,而不要待SRF降至40%以下后再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成形术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肾积水的生后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屹 刘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05-408,共4页
先天性肾积水是产前超声筛查出来的常见胎儿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1%~5%。产前诊断的肾积水病因很多,包括暂时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多... 先天性肾积水是产前超声筛查出来的常见胎儿疾病之一,发病率可达1%~5%。产前诊断的肾积水病因很多,包括暂时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输尿管末端囊肿、重复肾以及后尿道瓣膜等^([2])。除去暂时性肾积水,先天性肾积水最常见病因是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肾积水 产前超声筛查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膀胱输尿管反流 输尿管末端囊肿 生后 常见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位肾分肾功能<10%重复肾患者保留或不保留上肾手术的预后比较-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殷晓鸣 许卓凡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比较上位肾分肾功能<10%的重复肾患者行保留或不保留上肾单位手术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9例上位肾分肾功能<10%的重复肾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保... 目的比较上位肾分肾功能<10%的重复肾患者行保留或不保留上肾单位手术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9例上位肾分肾功能<10%的重复肾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保留上肾单位组(n=22)和不保留上肾单位组(n=27),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不保留上肾单位组相比,保留上肾单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vs.3.7%)和再手术率(9.1%vs.0.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保留上肾单位组相比,保留上肾单位组患者中位手术年龄更小(16.5个月vs.3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两组间性别、侧别、术前是否存在输尿管末端膨出/异位、术前上位肾分肾功能和术前患侧上肾输尿管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位肾分肾功能<10%重复肾患者如需手术治疗,初次手术方式可根据医生和患者家长意愿,选择较为简单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肾 肾功能不全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阴茎手术治疗争议及随访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杨屹 许卓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881-885,共5页
隐匿阴茎是指具有正常海绵体直径的阴茎由于阴茎体皮肤缺乏,导致阴茎显露长度短于正常人,表现为阴茎外观短小[1]。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阴茎勃起痛、性交困难以及性心理障碍等问题。治疗隐匿阴茎的手术方式众多,每... 隐匿阴茎是指具有正常海绵体直径的阴茎由于阴茎体皮肤缺乏,导致阴茎显露长度短于正常人,表现为阴茎外观短小[1]。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阴茎勃起痛、性交困难以及性心理障碍等问题。治疗隐匿阴茎的手术方式众多,每种术式都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由于缺乏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目前关于隐匿阴茎的手术指征、治疗时机、手术方法等尚未达成共识[2-4]。本文着重介绍隐匿阴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阴茎 手术治疗 随访研究 泌尿系感染 性心理障碍 排尿困难 阴茎勃起 性交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XY性别发育异常的性腺处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屹 殷晓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67-171,共5页
性分化异常是指先天性染色体、性腺和表型性别的发育异常或不匹配。根据芝加哥会议分型,46,XYDSD是病因最复杂的一类性分化异常。目前46,XYDSD患者的性腺处理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结合笔者临床经验,从性腺活检及探查、性腺... 性分化异常是指先天性染色体、性腺和表型性别的发育异常或不匹配。根据芝加哥会议分型,46,XYDSD是病因最复杂的一类性分化异常。目前46,XYDSD患者的性腺处理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结合笔者临床经验,从性腺活检及探查、性腺恶变风险、性腺随访策略、性腺切除时机及指征等方面讨论46,XYDSD的性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发育不全 46 XY/胚胎 性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去分化脂肪细胞的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比较
15
作者 陈晨 刘鑫 +2 位作者 刘舸 范旭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的差异,为DFAT细胞的原代培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从8只4~6周SD(Sprague Dawley)大鼠腹股沟脂肪垫中分离出成熟脂肪细胞,应用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 目的探讨大鼠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的差异,为DFAT细胞的原代培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从8只4~6周SD(Sprague Dawley)大鼠腹股沟脂肪垫中分离出成熟脂肪细胞,应用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体外去分化培养获得DFAT细胞,比较DFAT细胞形态、生长至首次传代需要的时间和完全培养基量,并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比较DFAT细胞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潜能。结果两种方法培养的DFAT细胞均呈成纤维样、梭形、峰谷样排列。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培养DFAT细胞生长至首次传代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6.00±1.41)d和(16.25±0.9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培养的DFAT细胞表面抗原表型均为CD29^(+)CD90^(+)CD31^(-)CD45^(-),天花板培养法培养的DFA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为CD29^(+)(97.63±3.15)%、CD90^(+)(98.63±0.83)%、CD31^(+)(0.11±0.12)%、CD45^(+)(0.18±0.11)%;滤网培养法培养的DFA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为CD29^(+)(96.93±3.61)%、CD90^(+)(98.65±0.84)%、CD31^(+)(0.16±0.13)%、CD45^(+)(0.16±0.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培养的DFAT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后均可分化为平滑肌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SMMHC),αSM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3.67±8.04)%、(73.56±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花板培养法培养DFAT细胞生长至首次传代较滤网培养法需要更多的完全培养基,分别为93.75(90.00,93.75)mL、48.50(48.50,48.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花板培养法和滤网培养法培养DFAT细胞在时间成本、细胞形态、细胞纯度及体外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潜能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从经济成本考虑,滤网培养法稍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技术 去分化脂肪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膀胱/前列腺横纹肌肉瘤治疗进展
16
作者 杨屹 刘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101-1105,共5页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和青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其中膀胱/前列腺横纹肌肉瘤约占5%。经国际肿瘤协作组多年临床研究,不断更新治疗方案以及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整体存活率有所提高。然而,高风险横纹肌肉瘤的治疗进展缓慢。另...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和青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其中膀胱/前列腺横纹肌肉瘤约占5%。经国际肿瘤协作组多年临床研究,不断更新治疗方案以及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整体存活率有所提高。然而,高风险横纹肌肉瘤的治疗进展缓慢。另外,在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近、远期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内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我国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总体存活率较国际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为了提高小儿泌尿外科专业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就儿童膀胱/前列腺横纹肌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泌尿生殖外科手术 病理学 外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后并发症风险
17
作者 刘鑫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5年第7期605-609,共5页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高级别反流患儿常需接受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尽管手术成功率达92%~98%,但术后并发症(如持续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对侧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梗阻、术后尿路感染以及下尿路功能障碍等)仍...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高级别反流患儿常需接受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尽管手术成功率达92%~98%,但术后并发症(如持续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对侧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梗阻、术后尿路感染以及下尿路功能障碍等)仍不容忽视,在某些情况下患儿仍需要再次手术。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笔者的临床体会,对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行系统阐述,供读者参考和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尿管反流 手术后并发症 泌尿系疾病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例46,XY性别发育异常临床诊治及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雪艳 殷晓鸣 +1 位作者 刘鑫 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84-19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46,XY性别发育异常的诊疗策略,并总结其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2011年9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46,XYDS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和病理结果等资料,并总结其临... 目的探讨儿童46,XY性别发育异常的诊疗策略,并总结其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2011年9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46,XYDS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和病理结果等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1例中社会性别男28例(68.3%),女13例(31.7%),初诊年龄3个月至15岁。外生殖器完全女性化3例,外生殖器明显男性化17例,外生殖器模糊21例。染色体检查结果均为46,XY,且SRY基因阳性。35例行HCG激发试验,23例行性别发育相关基因筛查,8例行组织学检查。其中性腺发育异常17例,雄激素合成或作用缺陷16例,苗勒氏管永存综合征6例,Kallmann综合征2例。6例接受性腺切除术,10例接受外生殖器整形术,11例接受睾丸固定术,2例接受性别重新认定,10例未进行性别选择,其余29例维持原来社会性别。结论46,XYDSD患儿临床表现个体间差异较大,除性腺发育异常及睾丸消失综合征外,其余患儿最终需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以明确诊断。性别选择是46,XYDSD治疗的关键,需要全面评估后进行慎重选择。对于睾丸功能良好的患儿,最好让患儿自己参与性别的选择,尽量避免不可逆的性腺切除及外生殖器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发育不全 46 XY/胚胎 基因/遗传学 遗传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阴囊内脾性腺融合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刘佳晖 赵琦 +1 位作者 杨屹 陈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8-80,共3页
阴囊内脾性腺融合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由Bostroem[1]于1883年首次报道。该病多见于左侧阴囊,极少见于右侧[2],尚无双侧同时发病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超过7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20岁,约5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10岁[3]。男女比... 阴囊内脾性腺融合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由Bostroem[1]于1883年首次报道。该病多见于左侧阴囊,极少见于右侧[2],尚无双侧同时发病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超过7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20岁,约5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10岁[3]。男女比例约为16∶1[4]。由于阴囊内脾性腺融合多为良性,所以儿童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对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囊肿物 文献复习 儿童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发病年龄 睾丸切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