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克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内传播的特点
1
作者 陈愉 王艳玲 +4 位作者 周秀珍 孙继梅 张智洁 赵立 李胜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医院内传播的特点及流行途径,为预防医院内暴发流行提供参考。方法对8株来自不同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同源性分析,通过对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谱进行比较确定菌株亲缘关系。对收集病例... 目的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医院内传播的特点及流行途径,为预防医院内暴发流行提供参考。方法对8株来自不同患者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同源性分析,通过对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谱进行比较确定菌株亲缘关系。对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传播特点。结果 8株菌特征性指纹图谱带型一致为同源菌株;患者平均年龄65岁,平均住院时间64 d,入重症监护病房5例,入呼吸科3例;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曾应用广谱抗生素、行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的末株菌与首株菌间隔256 d,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科医生进行过病房之间的会诊及处置。结论有基础疾病、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同医疗单元环境污染为传播的主要原因;不同医疗单元医源性交叉感染为主要的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传播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防治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7
2
作者 单丽沈 侯萍 +3 位作者 王植嘉 陈宁 蔡栩栩 尚云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8,63,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boulardii)散剂对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6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分为布拉氏酵母茵干预组(n=233)及空白对照组(n=235),进行为期2周的临... 目的探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boulardii)散剂对防治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68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分为布拉氏酵母茵干预组(n=233)及空白对照组(n=235),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观察。2组均给予针对原发病的标准静脉抗生素治疗。布拉氏酵母茵干预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布拉氏酵母菌250mg日2次口服。对照组在出现继发性腹泻后又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分为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组和无干预组。结果布拉氏酵母茵组患AAD的风险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19/233(8.2%)VS63/235(26.8%),RR:0.304,95%CI:0.188~0.492],尤其是降低了头孢呋辛[5/79(6.3%)vs24/83(28.9%),RR:0.219,95%CI:0.088~0.545]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86(8.1%)VS32/91(35.2%),RR:0.231,95%CI:0.108~0.496]治疗中腹泻的风险。空白对照组出现AAD患儿中,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组治疗3d及5d的好转率均显著高于无干预组(3d:81-3%VS19-4%,P〈0.001;5d:93.8%VS22.6%,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结论布拉氏酵母茵可有效降低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AAD发生率,并对AA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布拉氏酵母菌 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及其所致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晓华 路素坤 +3 位作者 李书秀 刘立云 陈宁 李书琴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5,171,共5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现状,提高对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所致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咽试子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基因并进行电泳检...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现状,提高对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所致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咽试子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基因并进行电泳检测及DNA测序分析,筛选突变株;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临床特点。结果应用巢式PCR扩增23SrRNA测出基因序列45例,均存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突变。且变异基因位点均为2063位A→G的点突变,其中2例为2063位点A/G双峰;临床特点表现为91.1%患儿持续性发热伴咳嗽,以中、高度热为主。68.9%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45例患儿肺部影像资料显示,双肺炎症14例,大叶性肺炎7例,伴胸腔积液6例。20例有肺外合并症;45例应用红霉素静注治疗有效率91.1%。结论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位点之一23SrRNA 2063普遍存在突变,其所致肺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91.1%有效,肺炎支原体此位点突变与其在体内是否耐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23SrRNA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预氧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复苏后气管插管中的有效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旭 许莹 刘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与传统的球囊面罩通气预氧合相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预氧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复苏后气管插管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且行气管插管的158例COPD患者,根据插管预氧合方式分为HFNC组(HFNC预氧合)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与传统的球囊面罩通气预氧合相比,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预氧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复苏后气管插管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且行气管插管的158例COPD患者,根据插管预氧合方式分为HFNC组(HFNC预氧合)和对照组(球囊面罩通气预氧合)。比较2组患者插管开始和插管成功即刻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插管过程脉搏血氧饱和度、插管安全时限和成功插管时间;插管后循环恢复情况、插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NC组插管安全时限明显延长,呼吸循环恢复率高(均P<0.05)。插管开始时,2组比较IL-6和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成功即刻,HFNC组IL-6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HFNC组气管插管过程血氧、血压水平更趋于平稳,死亡率和成功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COPD患者在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前应用HFNC预氧合,有助于维持恒定高脉搏血氧饱和度,改善乏氧状态,通过延长插管安全时限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经鼻高流量氧疗 炎性细胞因子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曲丹 马跃 +1 位作者 徐小嫚 李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599-3601,共3页
目的提高对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的诊断和认识。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24例非HIV感染PC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影像特点、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发热和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 目的提高对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的诊断和认识。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24例非HIV感染PC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影像特点、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发热和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所有患者存在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磨玻璃影。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姬姆萨染色肺孢子菌或肺孢子菌PCR阳性确诊。21例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SMZco)治疗,3例患者因SMZco严重过敏或初用SMZco发生不良反应而应用卡泊芬净治疗,所有患者治愈。结论 PCP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患的机会性感染,通过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CR检测阳性或涂片姬姆萨染色查到肺孢子菌而确诊,临床应注意与其他肺炎鉴别。PCP治疗首选SMZco,当对SMZco过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改用卡泊芬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肺囊虫性 HIV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抑制剂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氟喹诺酮主动外排表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愉 周秀珍 +4 位作者 张智洁 孙继梅 孙博 赵立 李胜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进行干预。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泵抑制剂存在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目的: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进行干预。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泵抑制剂存在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性的变化。结果:主动外排泵不仅存在于耐药菌株,而且也存在于敏感菌株,但对耐药菌株影响更大。与泵阴性组比较,泵阳性组敏感率降低在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组有统计学差异;耐药率增加在洛美沙星、环丙沙星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和利血平可增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对其耐药表型有影响。主动外排机制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主动外排泵 泵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乃静 李岩 +2 位作者 潘作东 何平 李胜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5%(1/40)、20.0%(8/40)、2.5%(1/40);BF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0.0%(8/40)、45.0%(18/40)、22.5%(9/40)。对浮游组和BF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BF组各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浮游组各酶的检出率(P<0.05)。产酶BF肺炎克雷伯杆菌对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杆菌 生物被膜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抗体对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晓明 冯学威 赵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075-4078,共4页
目的评估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的波形蛋白(vimentin,VIM)、神经特异度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鉴别诊... 目的评估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的波形蛋白(vimentin,VIM)、神经特异度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细胞角蛋白7(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9月—2011年10月经胸腔积液细胞学诊断或胸膜活检病理学证实的4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1例)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31例)患者纳入分析。计算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VIM、CR、CKT和TTF-1 4项指标诊断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4项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VIM、CR、CK7、TTF-1的阳性表达率与胸膜转移性肺腺癌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1%(10/11),特异度为52%(16/31),阳性预测值为40.0%,阴性预测值为94.1%。CR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2%(9/11),特异度为84%(26/31),阳性预测值为62.9%,阴性预测值为92.9%。CK7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4%(29/31),特异度为82%(9/11),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76.3%。TTF-1在胸膜转移性肺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77%(24/31),特异度为91%(10/11),阳性预测值为96.0%,阴性预测值为58.8%。结论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的VIM、CR、CKT和TT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肺腺癌 波形蛋白 神经特异度钙结合蛋白 细胞角蛋白7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预防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溃疡的疗效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旭 王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1-372,共2页
探讨康复新液预防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溃疡的效果。结果显示,康复新液对预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康复新液 气管插管 口腔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韩旭 张雨婷 赵宏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从而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来院时间、来院方式、基础疾病及...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从而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来院时间、来院方式、基础疾病及居住地点。根据患者是否4.5 h内到达医院分为2组,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就诊时间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63例(40.4%)发病至就诊时间<4.5 h,93例(59.6%)>4.5 h。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应用急救医疗服务(EMS)来院、城市及本地居住为影响患者发病后4.5 h内就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0.05)。结论年龄大、应用EMS、城市及本地居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因此应加强对中年及农村地区人群宣传教育,鼓励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EMS来院就诊,本地区就近就医,进而缩短患者来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就诊时间 延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CT影像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丹 徐小嫚 +1 位作者 马跃 赵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4018-4021,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CT影像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对RA-ILD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2例RA-ILD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14例(43.8%)网格影,12例(37.5%)渗...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CT影像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对RA-ILD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2例RA-ILD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14例(43.8%)网格影,12例(37.5%)渗出斑片浸润/实变影,6例(18.8%)磨玻璃影,6例(18.8%)蜂窝状影,4例(12.5%)胸腔积液,2例(6.2%)肺气肿,1例(3.1%)空洞性结节;病变部位:左肺上叶4例(12.5%),左肺下叶32例(100.0%),右肺上叶4例(12.5%),右肺中叶14例(43.8%),右肺下叶32例(100.0%);病变范围:12例(37.5%)累及2个肺叶,14例(43.8%)累及3个肺叶,4例(12.5%)累及5个肺叶;治疗中的CT表现:患者最初均经系统抗炎治疗,但肺内病变均无明显吸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患者影像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其中以网格影及蜂窝状影表现为主的影像仅2例(10.0%)略有吸收,而以渗出斑片浸润/实变影及磨玻璃影为主的患者有16例(88.9%)吸收明显。结论 RA-ILD的CT影像特点最常见的表现为网格影,其次为渗出斑片浸润/实变影及磨玻璃影,少数患者可合并肺气肿及空洞性结节。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系统抗炎治疗无效时,结合影像特点应考虑为RA-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肺疾病 间质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旭 张雨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入院3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资料,依据3 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病史、住院时间、治疗...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入院3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资料,依据3 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病史、住院时间、治疗结果、是否行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血液生化指标。应用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0例患者,生存组161例(76.7%),死亡组49例(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机械通气、APAHEⅡ评分高、低白蛋白血症及高乳酸血症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909 (P <0.001),95%CI:0.864~0.954,判断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9.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6%和88.2%;血清白蛋白曲线下面积为0.674 (P <0.001),95%CI:0.587~0.761,判断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8.05 g/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7%和47.8%;血乳酸曲线下面积为0.856 (P <0.001),95%CI:0.793~0.919,判断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15 mmol/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4%和87.0%。结论需要机械通气、 APACHEⅡ评分高、低白蛋白血症及高乳酸血症与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对患者这些指标足够重视,积极干预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重症监护室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5赫兹吸气和呼气时电抗差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丽华 刘江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7-950,共5页
采用MasterScreen IOS肺功能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和正常人群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COPD组5赫兹吸气时和呼气时电抗差值(DX5)高于正常组和哮喘组(P<0.001,P<0.05);DX5在区分COPD诊断试验中接受者操作特征(R... 采用MasterScreen IOS肺功能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和正常人群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COPD组5赫兹吸气时和呼气时电抗差值(DX5)高于正常组和哮喘组(P<0.001,P<0.05);DX5在区分COPD诊断试验中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0.66~0.87)(P<0.001),提示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DX5对COP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支气管哮喘 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 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肺泡液体清除机制的研究
14
作者 李乃静 李伟 +2 位作者 谷秀 李胜岐 何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34-3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肺泡液体清除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制备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48 h和120 h测定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AFC)、总肺水量(TLW)和肺血管外水量(EVLW)。将钠通道阻断剂氨氯吡咪、Na-K-ATP酶阻断...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肺泡液体清除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制备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48 h和120 h测定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AFC)、总肺水量(TLW)和肺血管外水量(EVLW)。将钠通道阻断剂氨氯吡咪、Na-K-ATP酶阻断剂哇巴因及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分别灌注到正常及禁食120 h大鼠的肺泡腔内,测定AFC的变化。结果大鼠禁食48 h AFC(19.7±3.22%)与正常大鼠AFC(18.5±2.21%)比较没有明显变化;120 h时AFC(9.50±2.19%)明显降低。氨氯吡咪、哇巴因明显降低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AFC(P<0.05),特布他林对营养不良性肺水肿大鼠AFC的作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营养不良性肺水肿与钠通道及Na-K-ATP酶及的活性被抑制,导致肺泡液体清除能力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肺泡液体清除率 肺水肿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低氧肺损伤的超微结构及肺泡液体清除功能的变化
15
作者 李乃静 李伟 +1 位作者 何平 李胜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6-19,24,共5页
目的研究肺损伤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alveolar flui dclearance,AFC)及肺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300~380g,随机分成12组,低氧大鼠暴露于10%的氧浓度,分别于24、48和72h测定... 目的研究肺损伤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alveolar flui dclearance,AFC)及肺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300~380g,随机分成12组,低氧大鼠暴露于10%的氧浓度,分别于24、48和72h测定基础AFC、特布他林作用后AFC、总肺水量(totallung water,TLW),并取病理切片观察肺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暴露于10%的氧浓度24h后AFC(18.7±3.19%)与正常大鼠AFC(18.9±2.26%)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内皮细胞出现损伤改变,而上皮细胞并没有明显的结构变化;48h时AFC(13.6±2.60%)明显降低,但肺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并无明显损伤;72h AFC(9.93±1.95%)进一步降低,且经特布他林作用后AFC(12.7±2.64%)仍低于对照组基础AFC,肺泡上皮细胞的结构破坏。结论当轻、中度损伤时,虽AFC降低,但肺泡上皮屏障的结构可以没有明显改变,对药物有较好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肺泡液体清除功能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