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在骨科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原日明 李建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4-467,472,共5页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膜性囊泡,大多数细胞均可分泌,通过携带各种蛋白质、DNA、非编码RNA、核酸等活性物质参与体内免疫反应、组织生成、细胞间信息交流。巨噬细胞作为体内吞噬细胞,可吞噬各种细胞碎片和组...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膜性囊泡,大多数细胞均可分泌,通过携带各种蛋白质、DNA、非编码RNA、核酸等活性物质参与体内免疫反应、组织生成、细胞间信息交流。巨噬细胞作为体内吞噬细胞,可吞噬各种细胞碎片和组织碎片,并根据体内微环境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即M1和M2型巨噬细胞,分别起促炎和抗炎作用。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骨折愈合、骨肉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密切相关。本综述重点探讨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骨科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外泌体 骨折 骨肉瘤 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FN/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军 高杨杨 +1 位作者 顾海伦 李建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9-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病例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86岁(平均45岁),Seinsheiner分型...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病例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86岁(平均45岁),Seinsheiner分型Ⅱ型4例(Ⅱ型A 1例,Ⅱ型B 2例,Ⅱ型C 1例),Ⅲ型16例(Ⅲ型A 10例,Ⅲ型B 6例),Ⅳ型10例,Ⅴ型6例。采用麻醉及C臂的帮助下牵引床闭合复位满意后,行PFN/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闭合复位32例,4例行有限切开复位。结果 3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3~3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3.5~7.5个月)。根据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25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8.2%。结论 PFN/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闭合复位,切开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后能辅以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减少骨折的并发症,同时又较易掌握,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较好的内固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下骨折 闭合复位 PFN/PF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劳力性热射病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建军 孟强 +2 位作者 张越 高燕 李志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劳力性热射病(EHS)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采用PE联合CRRT治疗的62例EHS患者...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劳力性热射病(EHS)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采用PE联合CRRT治疗的62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下降幅度,将患者分为改善≥40%组(n=34)和改善<40%组(n=28)。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发病2 h内体温控制水平、发病至PE联合CRRT治疗的间隔时间、置换血浆量、治疗前动脉血乳酸(Lac)水平、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2例EHS患者应用PE联合CRRT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3.5±2.8)分、(10.6±1.3)分,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改善<40%组比较,改善≥40%组患者发病2 h内体温控制水平、发病至PE联合CRRT治疗的间隔时间、Lac、CK、Scr、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与发病2 h内体温控制水平、发病至PE联合CRRT治疗的间隔时间、Lac、CK、Scr、PLT显著相关(均P<0.05)。与改善<40%组比较,改善≥40%组全身并发症(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发病2 h内体温下降幅度、发病至PE联合CRRT治疗的间隔时间、Lac、CK、Scr、PLT是PE联合CRRT治疗EHS效果的影响因素,发病早期采取降温、扩容补液、PE联合CRRT等集束化治疗是提高EHS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劳力性热射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军 郑刚 +2 位作者 周振东 张传辉 张钦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01-904,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本院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与神经根的...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本院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0d。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进行双斜位(45°斜冠状位和30°斜矢状位)MPR检查后可清晰的显示骶神经根管的骨折情况,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2例,S1、S2神经根均损伤2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发现S1神经根管有骨折块进入3例,S2神经根管1例有骨折块进入,S1、S2神经根管均有骨折块进入2例,此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见S1、S2神经被骨折块压迫),去除压迫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2周症状消失;其余4例患者(S1神经损伤3例,S2神经损伤1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块进入骶神经根管(考虑单纯神经挫伤),予保守治疗,平均13周症状消失。结论:骶骨双斜位MPR技术可作为骶骨骨折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明确骶神经损伤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骶骨 创伤 神经系统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与预防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军 张传辉 +4 位作者 李建军 顾海伦 周振东 张钦明 顾始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7-379,共3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6个月。优良率82.0%。早期并发症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4例;表浅感染1例;在获随访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6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5.6个月。优良率82.0%。早期并发症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4例;表浅感染1例;在获随访的病例中坐骨神经损伤15例。晚期并发症中异位骨化3例;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1例术后骨不连,二期行植骨术;1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认为手术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医生应根据术前骨折分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和关节面的复位质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有效、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干预措施是防治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外科手术 切开复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