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35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6
1
作者 侯刚 尹燕 +10 位作者 孙丽丽 李久荣 韩丹 张明娜 曹亮 苏红见 杨会兰 韩宇 蔡睿 王秋月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831-1833,共3页
目的了解沈阳部分社区35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COPD社区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中山社区和桂林社区35~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 目的了解沈阳部分社区35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COPD社区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中山社区和桂林社区35~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测,取资料完整的2 194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资料完整且肺功能检查合格的2 194例人群中,男903例,女1 291例,平均年龄为55.8岁。COPD患病率为5.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5%,女性患病率为4.1%,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调查人群的吸烟率为37.1%,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者中COPD的患病率为10.33%,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PD人群中吸烟率为7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年龄、低体质指数、6个月以上的燃煤应用史是COPD的可能危险因素,而良好的家庭收入和文化水平是COPD的保护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年龄是COPD的危险因素。结论沈阳市部分社区35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5.1%,吸烟和年龄是COPD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除了吸烟和年龄以外,低体质指数、6个月以上的燃煤应用史、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也是COPD的可能危险因素。控烟、改善经济状况和提高文化素质将有利于COPD的社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吸烟 患病率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瘦素、性激素水平与呼吸调节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玮 孔德磊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中雌二醇、睾酮、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呼吸调节的关系。方法选取OSAS患者45例(分为5≤AHI<40组和AHI≥40组)和健康对照15例,测定并比较各组间吸气开始后0.1 s时的口腔阻断压(P0.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中雌二醇、睾酮、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呼吸调节的关系。方法选取OSAS患者45例(分为5≤AHI<40组和AHI≥40组)和健康对照15例,测定并比较各组间吸气开始后0.1 s时的口腔阻断压(P0.1)、低氧通气反应(HVR)及雌二醇、睾酮、瘦素水平。结果 OSAS患者瘦素水平增高,雌二醇、睾酮水平只在重度OSAS患者有变化。相关分析示5≤AHI<40组P0.1与瘦素、雌二醇、睾酮相关(r值分别为0.62、0.57和-0.43,P<0.05),HVR与瘦素负相关(r=-0.89,P<0.01);AHI≥40组只有瘦素、雌二醇与P0.1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和0.43,P<0.05)。结论 OSAS患者体内瘦素、雌激素、睾酮水平发生了改变,且随病情程度而变化,这些变化在疾病早期可能通过呼吸调节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瘦素 性激素 低氧通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孢子菌感染或定植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楠 谭丽思 +4 位作者 秦铮 马素丽 国九英 樊华 安春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0-1096,共7页
目的检测呼吸疾病患者肺内肺孢子菌基因阳性率,探讨肺孢子菌定植或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构建检测肺孢子菌16SrRNA基因的LAMP反应体系。通过对大鼠感染模型的肺孢子菌基因检测,验证其敏感... 目的检测呼吸疾病患者肺内肺孢子菌基因阳性率,探讨肺孢子菌定植或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构建检测肺孢子菌16SrRNA基因的LAMP反应体系。通过对大鼠感染模型的肺孢子菌基因检测,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对临床呼吸疾病患者痰液样本肺孢子菌基因的检测,分析肺孢子菌感染或定殖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肺孢子菌16SrRNA基因的最低检测极限为50copies/mL;与念珠菌等8种呼吸道病原体不发生交叉反应。共收集和检测98例呼吸疾病患者痰标本,肺孢子菌基因总检出率为63.3%(62/98)。合并呼吸道感染者63例,非合并感染者35例,肺孢子菌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0.3%和75.0%,χ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部影像学有改变者肺孢子菌基因检出率为72.5%,肺部影像学无改变者检出率为53.19%,χ2检验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COPD和非COPD患者肺孢子菌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3.2%和71.2%,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COPD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阳性率分别为66.8%和46.9%,χ2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T淋巴细胞数降低患者肺孢子菌基因检出率80.0%;CD4+T淋巴细胞数正常者的检出率为60.27%,χ2检验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β-D-葡聚糖血含量升高和含量正常患者的肺孢子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χ2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疾病患者中肺孢子菌基因检出率较高。两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肺孢子菌基因阳性率较低,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CD4+T细胞数降低者肺孢子菌基因阳性率升高,符合肺孢子菌为机会感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肺孢子菌 基因检测 呼吸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侯刚 王玮 +1 位作者 李振华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513-2514,25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及纵隔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内未见肿物及明显外压但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直接涂片...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肺及纵隔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内未见肿物及明显外压但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直接涂片后送检。TBNA完成后,再以毛刷在穿刺点处刷检,如果可见局部黏膜增厚或充血水肿需另行活检。比较TBNA与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的诊断率,评价TBN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6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经TBNA确诊34例,诊断率为60.7%,高于支气管黏膜活检联合刷检的16.1%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NA诊断率受淋巴结大小影响,直径大于2 cm的淋巴结的TBNA诊断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TBNA诊断率还受淋巴结部位影响,7组淋巴结的TBNA阳性率为76.9%,高于非7组淋巴结46.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NA并发症少,绝大多数患者仅穿刺点有少许出血。结论 TBNA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检查手段,对支气管管腔外病变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管腔通畅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纵隔淋巴结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心理量表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玮 孔德磊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016-2018,共3页
目的利用神经心理量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治疗前、后的22例OSAHS患者(OSAHS组)分别应用多导睡眠监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记忆量... 目的利用神经心理量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治疗前、后的22例OSAHS患者(OSAHS组)分别应用多导睡眠监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记忆量表中文版(W ISC-RC)、画钟测验和符号数字测验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SAHS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和夜间血氧饱和度(MSpO2)均显著降低,认知功能受损,MMSE评分与觉醒指数呈负相关(r=-0.45,P<0.05),与MSpO2呈正相关(r=0.52,P<0.05),MQ与MSpO2呈正相关(r=0.48,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睡眠质量、MSpO2、MMSE和MQ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画钟测验和符号数字测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联合应用MMSE、韦氏记忆量表、画钟测验和符号数字测验有助于评估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认知障碍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韦氏记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生存率随访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刚 周乐飞 +2 位作者 姜莉 李振华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3613-3616,共4页
目的评价纵隔淋巴结肿大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表达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9例IPF患者分为纵隔淋巴结肿大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组,记录患者确... 目的评价纵隔淋巴结肿大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表达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9例IPF患者分为纵隔淋巴结肿大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组,记录患者确诊时的临床指标,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rvage fluid,BALF)中MMP-7水平,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IPF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者占44.8%(13/29)。纵隔淋巴结肿大的IPF患者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静息状态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肿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36);而血清MMP-7的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肿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在平均随访的24.3个月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IPF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低于无纵隔淋巴结肿大IPF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个月VS.38.0个月,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MMP-7水平、吸烟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影响IP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0.048和0.010),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影响IPF预后的危险因素〔HR=4.69,95%CI(1.437,15.307),P=0.01〕。结论纵隔淋巴结肿大的IPF患者较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IPF患者血清MMP-7水平增高,而且预后差,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影响IP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淋巴结 基质金属蛋白酶-7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影像-病理学评估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侯刚 于涓瀚 +1 位作者 王秋月 康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3243-3245,共3页
目的比较胸膜活检前临床分析所得出的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探讨临床-影像-病理学评估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3例,胸膜转移性腺癌患者13例,比... 目的比较胸膜活检前临床分析所得出的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探讨临床-影像-病理学评估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3例,胸膜转移性腺癌患者13例,比较胸膜活检前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评估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评价病理诊断中波形蛋白(Vimentin,VIM)、间皮瘤抗体(Mesothelial Cell,MC)、神经特异性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癌胚抗原(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5项指标在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中,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3.9%,13例胸膜转移性腺癌诊断符合率为61.5%。VIM、MC、CR、TTF-1、CEA等5项指标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组和转移性腺癌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在恶性间皮瘤诊断中的敏感性最高,为92.3%;CR特异性最高,为84.6%。TTF-1在转移性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较高,为69.2%;CEA特异性较高,为92.3%。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准确率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应采取临床-影像-病理学评估,尤其要重视VIM、MC、CR、TTF-1、CEA指标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恶性间皮瘤 影像学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球孢子菌病原学鉴定及形态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国九英 秦铮 +1 位作者 樊华 安春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建立粗球孢子菌的形态学参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粗球孢子菌病原学鉴定提供数字化资料。方法取粗球孢子菌肺感染患者痰液进行巴氏染色,应用显微镜摄像系统采集粗球孢子菌图像,通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粗球孢子菌的长径,... 目的建立粗球孢子菌的形态学参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粗球孢子菌病原学鉴定提供数字化资料。方法取粗球孢子菌肺感染患者痰液进行巴氏染色,应用显微镜摄像系统采集粗球孢子菌图像,通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粗球孢子菌的长径,短径,周长,面积,计算其圆球度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应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粗球孢子菌297个,长径均值为70.91μm,最大值为110μm,最小值为33μm;短径均值为54.46μm,最大值为92μm,最小值为27μm;周长最大值为382μm,最小值116μm,平均值为227.60μm;面积最大值85.93mm2,最小值8.49mm2,平均值为30.75mm2。结论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获得粗球孢子菌长径、短径、周长、面积、圆球度等的累加、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及95%可信区间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粗球孢子菌形态学参数和数据的建立为量化及鉴别该菌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球孢子菌 形态学参数 数字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