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哲 刘晓玉 +1 位作者 张殿宝 王秋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7-901,共5页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DSCs)促进创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ADSCs,实验分为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照组、低浓度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AGE-BSA)效应组和高浓度AGE-BSA效应组。采用WS...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DSCs)促进创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ADSCs,实验分为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照组、低浓度糖基化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AGE-BSA)效应组和高浓度AGE-BSA效应组。采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实时定量PCR和ELISA检测各组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GE-BSA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VEGF、HGF和IG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GEs能损伤hADSCs的促进创伤修复功能,因而能够影响hADSCs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霍双枝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614,I0005-I0009,共9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HAM负载hAMSCs组大鼠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3±0.9)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26.4±0.7)d(P<0.01)和单纯羊膜组的(21.5±1.2)d(P<0.05);术后11 d和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1.5±7.2)%和(94.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3.2)%和(74.3±4.3)%及单纯羊膜组的(68.5±4.5)%和(86.8±4.8)%(P均<0.01)。皮肤切片HE染色结果证实,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伤口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皮肤CK19阳性表皮干细胞数为48.2±3.2,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37.7±3.1(P<0.05)和对照组的29.6±2.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颗粒表达数为64.5±4.5,也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52.6±3.8(P<0.05)和对照组的40.7±3.1(P<0.01)。结论 HAM负载hAMSCs可能是通过促进表皮干细胞和毛细血管再生,促进皮肤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创伤修复 角蛋白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影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彩虹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SCs的迁移能力,W estern blot检测各组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ERK1/2(P-ERK1/2)及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RNA-Seq技术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EGF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61),抑制剂AG1478+EGF组(P=0.0113)、抑制剂LY294002+EGF组(P=0.0169)和抑制剂U0126+EGF组(P=0.0293)明显低于EGF组。EGF可增加hAMSCs的P-EGFR、P-AKT和P-ERK1/2及MMP-2的表达,但P-AKT和P-ERK表达的增加可被AG1478和LY294002抑制。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EGF组细胞中发生转录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凋亡抑制等生命过程,其中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为DUSP5、IL1B、DUSP6、NGF和HSPA2。结论 EGF引起的hAMSCs迁移可能是通过PI3K/AKT、ERK信号通路介导的,需要MMP-2的表达,及其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和凋亡抑制等基因的协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磷脂酰肌醇激酶-3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高糖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哲 刘晓玉 +3 位作者 张殿宝 王喜良 林学文 王秋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5-620,共6页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在保护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对抗高糖引起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应用免疫荧光对3~5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将hADSCs分为正常糖对照组(CO...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在保护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对抗高糖引起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应用免疫荧光对3~5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将hADSCs分为正常糖对照组(CON组)、高糖组(GLU组)、普罗布考+高糖组(PRO+GLU组)、抑制剂SB203580+高糖组(SB+GLU组)、普罗布考组(PRO组)、抑制剂SB203580组(SB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GLU组hADSCs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比例、ROS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GLU组比较,PRO+GLU组和SB+GLU组hADSCs细胞细胞增殖活性都明显增加(P<0.05),凋亡细胞比例、ROS水平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比较,GLU组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普罗布考预处理能明显抑制高糖诱导的p-p38MAPK表达水平上调.结论 普罗布考能帮助hADSCs对抗高糖引起的损伤;p38MAPK通路参与高糖对hADSCs的损伤作用;普罗布考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的激活保护hADSCs对抗高糖诱导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补考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38MAPK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重编程:调节关键基因获得需要细胞
5
作者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9-695,共7页
细胞重编程是在一定条件下成体细胞的记忆被擦除,重新程序化产生新的表型和功能,导致细胞命运发生改变,主要发生在不涉及基因组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水平,即通过改变细胞基因表达程序(时空和差异),对其进行重新编程而改变细胞的分化方... 细胞重编程是在一定条件下成体细胞的记忆被擦除,重新程序化产生新的表型和功能,导致细胞命运发生改变,主要发生在不涉及基因组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水平,即通过改变细胞基因表达程序(时空和差异),对其进行重新编程而改变细胞的分化方向,获得所需要的细胞。对于细胞重编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掌握机体细胞的发生发育机制,为解决再生医学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人类未来将从许多分化的细胞获得更多所需要的另外一些分化细胞,这对细胞分化机制和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细胞重编程的分类、影响因素、方法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重编程 基因表达 去分化 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