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琦 张劲松 +2 位作者 赵江月 孔郡 王欣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999-100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切口Acri.smart36A人工晶状体(德国Acri.tec公司)的非球面设计对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和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6名28眼随机1眼植入Acri.smart 36A或者Acri.smart 46S,如另外1眼需要白内障手术,选择相同... 目的:探讨微切口Acri.smart36A人工晶状体(德国Acri.tec公司)的非球面设计对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和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6名28眼随机1眼植入Acri.smart 36A或者Acri.smart 46S,如另外1眼需要白内障手术,选择相同型号的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Acri.smart 36A组13眼,46S组Acri.smart 15眼,患者年龄,术前散光度数,所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度数,昏暗环境下瞳孔直径,药物散瞳后瞳孔直径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微切口人工晶状体都通过1.4mm微切口植入。术后1mo测散瞳下波前像差(日本Nidek OPD-Scan波前像差仪);散瞳前后分别矫正到最佳视力后用OPTEC6500(美国Stereo optic公司)对比敏感度仪测得对比敏感度。结果:正常瞳孔下,两组人工晶状体不同空间频率(1.5,3,6,12,18cpd)的对比敏感度没有显著差别(Mann-Whitney test P>0.05)。散瞳后Acri.smart36A组"白天"(75cd/m2亮度)下12c/d和"白天+眩光"下1.5,18c/d的对比敏感度比Acri.smart46S组大(Mann-Whitney testP<0.05);Acri.smart36A组"夜晚"(3cd/m2亮度)1.5,3c/d及"夜晚+眩光"下1.5,6,12c/d的对比敏感度比组高(Mann-WhitneytestP<0.05)。3mm瞳孔直径下两组患者的球差无显著差别(Mann-Whitney test P>0.05),而4mm和5mm瞳孔直径下Acri.smart36A组的球差明显比Acri.smart46S组小(Mann-Whitney test,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Acri.smart 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比Acri.smart46S人工晶状体有优势。对于瞳孔直径大的患者选择Acri.smart 36A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口 人工晶状体 波前像差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方法对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构建影响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小力 孔珺 +2 位作者 刘汉强 赵江月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743-1746,共4页
目的:探讨滋养细胞在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复层化中的作用,并研究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方法:在Transwell气液界面培养系统中,分别采用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以及无滋养层培养法等4种方法进行... 目的:探讨滋养细胞在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复层化中的作用,并研究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方法:在Transwell气液界面培养系统中,分别采用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以及无滋养层培养法等4种方法进行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重建。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为3-4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达5-7层;而无滋养层培养法中,复层化仅为2-3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构建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和基底细胞上层表达祖细胞标记p63和角蛋白19,角膜上皮全层均表达分化标记involucrin。结论: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为构建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角膜 上皮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与中央角膜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越 张劲松 李洪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的改变,并与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中央角膜厚度进行对照研究。方法:该实验包括随机抽样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45个无晶状体眼及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共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的改变,并与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中央角膜厚度进行对照研究。方法:该实验包括随机抽样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45个无晶状体眼及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共45眼,同时有46个健康的进行性别和年龄配比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研究,对他们进行包括中央角膜厚度及眼压(Goldmann眼压计及Tonopen眼压计)的全面的眼部检查。将测得的眼压与角膜中央厚度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对象的45眼中包括35只无晶状体眼与10只人工晶状体眼,其角膜厚度中位数为626μm(范围为523~870μm),而正常对照组的中央角膜厚度为556.0μm(范围为490~640μ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无晶状体眼与手术时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眼之间的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中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眼与无晶状体眼之间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847)。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36mo(年龄从1wk到10岁不等),且其年龄与CCT之间呈负相关(r=-0.485,P=0.001)。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与人工晶状体眼的患者显著比正常对照组的角膜变厚。这种差异对解释术后眼内压升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无晶状体眼患者术后最常见的继发青光眼的并发症的解释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角膜厚度 眼压 先天性白内障 继发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连蛋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人工晶状体上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晶 张劲松 郭莲英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骨连蛋白的微量加入对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于人工晶状体表面的数目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探讨骨连蛋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的可行性。方法传代培养永生化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分别制备含0mg·L-1、0.2mg... 目的通过观察骨连蛋白的微量加入对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于人工晶状体表面的数目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探讨骨连蛋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的可行性。方法传代培养永生化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分别制备含0mg·L-1、0.2mg·L-1、1.0mg·L-1、5.0mg·L-1的骨连蛋白完全培养液,然后滴加到嵌入琼脂板的人工晶状体上,在CO2培养箱中连续培养。分别于培养1d、3d、7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变化,并用血小板计数法计数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浓度为0.2mg·L-1时骨连蛋白[作用1d、3d、7d后黏附的细胞数分别为(266.25±4.97)mm-2、(270.82±7.47)mm-2、(241.44±17.14)mm-2]有抑制黏附的趋势,但与0mg·L-1浓度组[作用1d、3d、7d后黏附的细胞数分别为(274.63±6.67)mm-2、(277.78±7·37)mm-2、(261.71±13.23)mm-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mg·L-1骨连蛋白[作用1d、3d、7d后黏附的细胞数分别为(199.86±5.91)mm-2,(162.12±6.11)mm-2、(156.94±4.90)mm-2]即可见明确的抑制作用(P<0·01);5.0mg·L-1骨连蛋白[作用1d、3d、7d后黏附的细胞数分别为(180.30±7.37)mm-2,(141.16±10.83)mm-2,(130.41±13.50)mm-2]作用更加明显(P=0.00)。作用1d时各浓度组未见明确改变(P>0.05),3d、7d时可见明确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骨连蛋白可以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其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呈现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连蛋白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人工晶状体 细胞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